青少年骨折多由運動損傷引起,早期會出現充血腫脹,骨折發生一段時間后,受損組織會進行自我修復,細胞、纖維組織增生連接斷骨。骨折會影響周邊肌肉,導致肌肉萎縮和緊張,因此康復治療需注重肌肉功能的恢復。
1.血管損傷
骨折可能造成周圍血管損傷,血液滲出后容易形成血腫,加劇周邊組織壓力,嚴重時可導致肌肉組織壞死。
2.感染
青少年開發性骨折,特別是傷口較臟或者沒有及時清創處理,容易發生感染,主要表現為發熱、傷口處紅腫熱痛明顯。骨折部位感染會加重周邊組織損傷,減緩骨折的愈合進程。
3.關節僵硬
青少年骨折后,肢體需要長時間固定,不及時進行功能鍛煉會使關節僵硬,同時關節囊和周圍肌肉攣縮,致使關節活動障礙。
4.深靜脈血栓
由于骨折患者需長時間臥床靜養,因此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概率較高。此外,血栓會在身體內部游走,容易引發肺栓塞,嚴重威脅青少年的生命安全。
5.缺血性痙攣
青少年骨折若處理不當,外固定過緊等可影響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引發缺血性肌肉攣縮,導致肌肉變形、縮短,影響關節功能恢復。
1.加快腫脹消退
青少年骨折會造成組織出血、體液滲出、肌肉痙攣等癥狀,此時會因靜脈、淋巴回流障礙引發局部腫脹。因此,在骨折復位固定后,指導患者開展肌肉等長收縮康復訓練,可盡早恢復血液循環,加快腫脹消退。
2.減輕肌肉萎縮
青少年骨折后,肢體需要長時間固定,容易引發肌肉萎縮、肌力衰退等癥狀。而骨折后的康復治療通過肌肉訓練,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加快肌肉功能恢復,積極預防肌肉萎縮。
3.避免關節痙攣
越早開展骨折康復治療,越能促進骨折部位血腫、炎性滲出的吸收,避免患者出現關節內外組織粘連癥狀。通過關節運動可以改善關節血液循環,減少關節痙攣等癥狀。
4.加快骨折愈合
骨折后開展康復治療,有助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生血管的成長。早期康復訓練會不斷刺激骨折端,改善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

1.急性期(骨折后1~2周)
急性期患者需要采用固定骨折部位、制動運動功能等方式控制病情發展。在選擇骨折外固定裝置時,夾板、石膏等裝置能夠有效控制骨折部位活動,減少肌肉損傷。急性期骨折治療還要做好冷敷處理,這樣能減輕骨折部位的腫脹和疼痛。但要嚴格控制冷敷時間,以免低溫凍傷。若為四肢骨折,應將患肢抬高,促進靜脈回流。由于骨折會產生疼痛,醫生會按照青少年的實際情況,采用物理治療、使用止痛藥物等方式減輕疼痛,讓患者舒適地度過急性期。
2.穩定期(骨折后2~6周)
骨折進入穩定期后,青少年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訓練。關節活動訓練包括小范圍屈伸、旋轉,以恢復關節活動度和靈活性,需動作緩慢輕柔,避免出現新損傷。肌肉力量訓練則采用等張、等長收縮,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物理治療方面,電療法、超聲波法能減輕疼痛,加速愈合。飲食方面,骨折患者應攝入富含維生素D、鈣和蛋白質的食物,促進康復。青少年可遵循營養師建議,制訂個性化飲食方案,確保康復期營養均衡,加快骨折愈合。
3.恢復期(骨折后6周至數月)
在骨折恢復期,青少年可以逐漸加強關節活動度,以大范圍關節活動訓練、康復器械輔助方式,保證關節活動度恢復到正常水平。在骨折后恢復期也要開展肌肉力量訓練,增加訓練強度和難度,以提高肌肉耐力。在訓練機體協調性時,應當采用步態訓練、平衡訓練等方式,全面加強青少年的身體控制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在訓練日常生活能力時,可以按照青少年的興趣和需求開展個體化訓練。如果青少年可以獨立行走,就要開展平衡訓練、步態訓練,讓青少年盡早回歸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1.遵照醫囑
醫生通常會按照青少年的骨折類型、身體狀態、骨折嚴重程度,制訂個體化康復方案。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患者應當遵照醫生指導和建議,不要隨意調整康復計劃,加大訓練強度。如果康復訓練過程出現不適感,應及時就診,由醫生調整康復計劃。
2.保證康復安全
青少年在康復初期要使用助行器、拐杖等輔助行走工具,但在使用這些工具時,患者應注意防跌倒、防滑等安全防護,同時家屬應陪同青少年外出活動,保證整個康復過程的安全性。
3.適度運動
適度的康復訓練能夠加快骨折部位愈合,恢復關節功能,但是過度運動會加重骨折疼痛,導致患者出現骨折端移位等情況。因此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青少年必須按照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避免出現過度勞累和二次受傷。
4.均衡營養
骨折患者需要攝入充足的維生素、鈣、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以此加快骨折愈合,促進身體恢復。在日常飲食中,患者要注意食物種類均衡,多攝入營養豐富的食物,如奶制品、肉蛋、新鮮蔬果等,同時也要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量,避免影響康復進程。
5.定期復查
骨折患者應當定期到醫院復查,讓醫生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并對康復效果進行評估,合理調整康復計劃。
青少年骨折康復需依其身體狀況及骨折程度,定制個性化康復方案。早期康復訓練至關重要,青少年應遵醫囑進行活動,并補充營養,以促進骨骼修復和肌肉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