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身高是許多家長關注的焦點。影響兒童青少年身高的因素有哪些呢?如何促進兒童青少年長高?本文將為您一一解答,旨在幫助家長識別孩子的生長發育問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晚長
“晚長”又稱體質性生長發育延遲,是一種正常的生長發育模式。這類孩子在出生時各項生長發育指標均處于正常范圍內,但在后續的生長發育階段,他們的身高增長速度相較于同齡兒童相對緩慢。但需注意的是,晚長并不是一種疾病,不會對孩子的最終身高產生影響。許多晚長的孩子在青春期前期,身高增長速度較慢,骨骼發育相對遲緩,但進入青春期后,生長速度會逐漸加快,最終達到正常的身高水平。
2.矮小癥
矮小癥是一種由于遺傳、內分泌、營養、疾病等因素導致的生長發育障礙性疾病。與晚長不同的是,患有矮小癥的兒童青少年即使進入青春期,身高也不會出現明顯增長,這不僅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正常發育,甚至可能會對其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通常情況下,矮小癥是指兒童的身高顯著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同種族兒童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或者每年的身高生長速度低于5 cm。值得注意的是矮小癥如果不盡早進行干預,可能會影響青少年成年后的身高。矮小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粘多糖沉積癥、軟骨發育不全等。
3.性早熟
除了晚長和矮小癥外,性早熟也是影響兒童青少年身高增長的因素之一。性早熟是指兒童在青春期前就開始出現第二性征,如乳房增大、陰毛生長、聲音變粗等。性早熟能使兒童在短時間內長高,但也會使生長周期縮短,骨骼成熟加速,骨骼過快增長可使骨骺融合過早,導致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的身高增長速度逐漸放緩,最終導致成年后的身高低于同齡人。性早熟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高增長情況,還可能對其心理、社交和學業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家長應高度重視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一旦發現性早熟的跡象,應及時就醫,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生長發育曲線。如果孩子的生長發育曲線處于正常范圍內,即使身高增長速度較慢,也不必過于擔心。此外,還要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存在其他生長發育異常表現,如果出現其他異常癥狀,應及時就診,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此外,定期進行生長發育評估也是判斷晚長與矮小癥的重要依據。通過骨齡檢測、內分泌功能檢查等指標,醫生可以對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狀況進行評估,從而給出準確的診斷。對于家長來說,關鍵是要保持關注,及時發現孩子生長發育中的問題,并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
晚長:①身高偏矮,骨齡小于實際年齡1~2年;②生長速度正常,父母有晚長遺傳史;③性發育與同齡兒童相比有落后跡象。這類兒童需要定期監測身高、性發育及骨齡的變化。
矮小癥:①兒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同種族兒童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或低于第3百分位數。②生長速度明顯緩慢,兒童3歲前每年身高的生長速度小于7 cm;3歲到青春期每年小于5 cm;青春期每年小于6 cm。③骨齡小于實際年齡,但身高不達標。
1.合理飲食
首先要保證營養均衡,應讓兒童青少年攝入谷類、瘦肉、蛋類、奶類、豆類及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以補充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鈣是骨骼發育的重要元素,可以通過攝入富含鈣元素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豆腐、魚類等,以滿足兒童青少年每日的鈣需求。此外,適量補充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家長應限制兒童青少年的糖攝入量,如吃甜食、喝含糖飲料等,以避免因血糖升高,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油炸、燒烤、腌制等食品,不僅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健康,還可能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因此盡量讓他們遠離這些食物。
2.適當運動
有氧運動可以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家長應鼓勵孩子參加跑步、游泳、籃球、足球等有氧運動,以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和心肺功能。同時,拉伸運動也有助于骨骼的生長,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拉伸運動,如瑜伽、普拉提等,以達到舒展筋骨、促進骨骼發育的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時間過長或強度過大,反而可能導致生長激素分泌減少。因此,家長要控制孩子的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3.充足睡眠

生長激素通常是在夜間分泌,特別是在深度睡眠時分泌旺盛,因此良好的睡眠質量對于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家長應保證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需要9~10小時的睡眠時間,而初中生則需要8~9小時。為了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家長應盡量減少噪音、光線等因素對孩子睡眠的干擾。此外,睡前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避免孩子因過度興奮而影響睡眠質量。
4.心理關懷
家庭氛圍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至關重要,家長要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關愛和支持。同時,情緒波動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因此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減輕心理壓力。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積極面對挑戰。
5.其他策略
家長應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了解他們的生長發育情況,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家長也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吸煙、飲酒;良好的坐、立、行姿勢,有助于兒童青少年骨骼的正常發育。此外,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經常生病,也會導致其生長發育速度減緩。因此,在傳染病高發季節,家長一定要做好孩子的防護工作,特別是體質較差的孩子,應盡量減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出門時要佩戴口罩,以減少感染風險。
小明14歲,身高只有138 cm。從上小學起他的身高就明顯低于同齡人,他的父母一開始以為孩子只是晚長,認為初中后自然就會長起來,但近2年來小明的身高一直沒有顯著變化,這才引起了家長的重視,遂到醫院進行檢查。經過一系列檢查后,醫生初步判斷小明患有矮小癥。按照同齡人的生長趨勢,14歲男孩的平均身高約為165 cm,然而小明卻足足差了20 cm。經過醫生的詢問,小明媽媽身高為153 cm,爸爸身高為165 cm。進一步了解發現,不止小明爸爸的身高明顯低于同齡人,小明奶奶的身高偏差也很大,不足150 cm。根據醫學上的分類,女性成年身高低于150 cm即矮小癥。鑒于小明有家族遺傳史,醫生懷疑小明可能患有家族遺傳性矮小癥。

家族性矮小的主要特點是患者身高明顯低于同齡人,且伴有家族遺傳背景。這類患者通常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沒有明顯異常,但身高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經過醫生的介紹后,小明的父母對矮小癥有了初步了解,但小明的父母有一個最大的擔憂就是這種先天性矮小癥是不是就無法進行干預了呢?醫生向小明的父母解釋了遺傳因素對身高的影響。首先,遺傳對身高的影響占70%,后天因素(包括飲食、運動、睡眠、心理、環境等)占30%。但先天性因素并非是不可改變的,通過后天的干預,可以有效糾正矮小癥的影響。同時,結合檢查情況,小明的骨骺線還沒完全閉合,因此還是有機會長高。隨后,醫生為小明的父母詳細介紹了具體的治療方案。對于家族遺傳性矮小癥,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長速度,盡可能達到同齡人的正常身高。治療方法包括:①生長激素治療:生長激素是目前全世界公認批準用于促進身高增長的藥物。②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飲食、適當運動、早睡早起。③心理支持:幫助患者建立自信,積極面對生活。
在經過詳細咨詢后,小明的父母對治療方案無異議,醫生便開始安排小明進行治療。經過6個月的治療,檢查結果顯示,小明的身高增長了5.5 cm,對此孩子和家長都表示很滿意,后續還會繼續進行治療。
兒童青少年的身高發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身高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同時,通過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和心理關懷等措施,可有效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