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體系中,德育與智育同等重要,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作為小學班主任,不僅是學生知識學習的引路人,還是他們品德塑造的關鍵人。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本文探討小學班主任圍繞英語學科開展德育工作的實踐措施。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小學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一言一行在無形中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在圍繞英語學科開展德育工作時,首先要做到以自身作則,用自身的高尚道德去熏陶和引導學生。在日常教學中,班主任以積極的態度、高尚品德和嚴謹的教學態度,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在教英語時,不僅要關注語言的準確性,還要注重表達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和力量。其次,班主任的言行舉止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規范,是否能傳遞正能量。在與學生交流時,教師要使用禮貌用語,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感受;在處理班級事務時,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最后,良好的習慣是品德形成的基礎。班主任要通過日常管理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習慣。
小學英語教材不僅包含著大量的語言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班主任要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結合教材文本內容進行德育滲透。例如:在“ Meet my family ”教學中,關于家庭的話題,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并通過創設情境教學的方式將德育元素融入英語課堂之中。在課堂中采用模擬家庭場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力量。同時,還可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讓他們在講述中加深對家庭重要性的認識,學會感恩與珍惜。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班主任可以組織各種教學活動進行德育滲透。定期舉行以德育教育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如“誠信在我心中”“感恩父母”等,采用討論、演講、表演等形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德育的內涵和重要性,引導他們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環保行動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生活,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將學生的品德表現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定期評價學生的品德表現,激勵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最后,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家長,家校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通過以自身高尚道德熏陶學生、結合教材文本內容進行德育滲透、在教學活動中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能有效地將德育工作融入英語學科的教學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為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