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職業啟蒙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是培養學生職業興趣、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基礎,也是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在科學教育中滲透職業啟蒙是當今的熱點話題,現以“彩虹飲料”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在探究實踐活動中有效滲透職業啟蒙教育。
一、課程背景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在普通中小學實施職業啟蒙教育,培養掌握技能的興趣愛好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能力。美國職業管理學家薩柏把人的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主要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其中成長階段(0~14歲)主要任務為認同并建立起自我概念、對職業好奇占主導地位,并逐步有意識地培養職業能力。小學生處于成長階段,職業模仿及以興趣為中心理解、評價職業是職業啟蒙教育的主要內容。
探究實踐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尋找答案,這對職業啟蒙教育同樣重要,因為它能激發學生對不同職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探究實踐中的創新思維、試錯方法、團隊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是許多職業所必需的技能,職業啟蒙教育可以通過探究實踐培養學生這些能力。“彩虹飲料”課程通過制作彩虹飲料的實踐活動,將素材線、探究線、職業啟蒙線融合,有意識地把職業模仿及以興趣為中心理解、評價職業等內容滲透到課程里,讓學生在探究科學原理的同時,實現探究實踐與職業啟蒙的結合。
二、課程目標
“彩虹飲料”課程旨在通過職業角色導入生活情境,將科學、數學、綜合實踐等內容融入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實踐的能力,讓他們初步知曉各相關職業的特質,以及不同職業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地位及其發揮的作用。
課程設計之初,原為3個課時,分別為理論講解、實踐操作、實驗報告撰寫,后調整為2個課時,將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合并整合,總時長約60分鐘。課程旨在讓學生建構科學課程標準里的核心概念“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和跨學科概念“穩定與變化”并嘗試應用遷移,同時根據他們的特點,通過間接方式滲透職業啟蒙教育。
課程目標為:初步認識液體的流動性,運用感官和簡單工具,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比較液體的濃度、輕重(同體積);通過搜集證據找到制作飲料分層的方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有興趣探究職業情境中有關的科學問題,在實踐中體驗職業樂趣。
三、課程內容
“彩虹飲料”課程通過飲料“調飲師”角色導入,展示分層飲料,引發學生對分層現象的好奇。隨后,通過對比觀察、教師引導和實驗操作,使學生理解液體分層與濃度的關系,并親手制作“彩虹飲料”,體驗職業角色。最后,通過總結拓展和課后實踐,鼓勵學生思考和分享,深化對科學原理的理解,同時將職業啟蒙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會生活中。課程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1.在真實情境中識別職業角色
薩柏認為,兒童會從外界感知到許多職業,對于自己覺得好玩和喜愛的職業充滿幻想并進行模仿。課程的導入環節,由另一名教師模擬“調飲師”這一角色,學生則模擬“學員”。“調飲師”給“學員”布置任務:探究學習制作一款有多重口味與多層色彩的“彩虹飲料”,制作成功后回家給家長(模擬顧客)調制相類似的飲料。
“調飲師”示范制作飲品,展示多種飲料,并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觀察、識別出其模擬的角色。展示的不同飲料中,包含果汁(橙汁)、果醬(火龍果)、酸奶不同顏色的液體界面分明,看起來非常漂亮。分層的特殊飲料帶來了視覺沖擊,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通過觀察比較分層飲料的獨特之處,萌生了對飲料“調飲師”這一職業的好奇心。
此環節巧妙地將職業元素融入教學中,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設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初步接觸職業概念、識別職業角色,為后續的科學探究鋪墊了濃厚的興趣基礎。
2.在探究過程中理解職業特點
薩柏的研究表明,兒童是以興趣為中心理解、評價職業的。因此,該課程全程模擬飲料“調飲師”的所想、所說、所做。
“調飲師”提問:“分層飲料和其他的飲料之間有什么關聯嗎?”學生觀察分層飲料的結構(頂層為果汁、中層為果醬、底層為酸奶)并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三種液體加入同一個杯子內會出現分層現象?這其中隱藏著什么科學秘密呢?進而思考分層飲料與其他飲料的聯系,以及分層現象可能跟學過的哪些科學概念或原理有關。
在學生萌發好奇心之際,科學教師出場,引導他們設計趣味實驗——甜蜜雙層大挑戰,探究濃度與分層的秘密。
每個小組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別標記為A杯和B杯。在A杯和B杯中各倒入60毫升的清水。在A杯加入1勺蜂蜜,滴入兩滴紅色的食用色素,并攪拌均勻,調配好“紅色甜蜜水”。在B杯加入3勺蜂蜜,滴入兩滴藍色的食用色素,并攪拌均勻,調配好“藍色甜蜜水”。究竟是紅色甜蜜水(濃度低)在下,還是藍色甜蜜水(濃度高)在下?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組內研討,最終確立方案并進行實驗。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觀察和記錄,學生發現向體積相同的水中添加不同量的蜂蜜時,充分攪拌后體積并沒有顯著改變,進而分析思考紅藍兩杯甜蜜水的濃度是否發生了改變。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證明,學生通過討論提出獲取證據的方法,如通過直接嘗味道,嘗出不同的甜度推測濃度的不同;又如通過電子稱重,解釋攪拌后兩杯溶液并沒有明顯增加,但是重量不一樣,比較重的那杯加的蜂蜜多,濃度更濃。現實生活中,調飲師會用智能測糖儀來精準地測試飲料的甜度、判斷濃度。如何出現甜蜜雙層的效果?通過劃分不同的小組開展實驗揭秘。一部分小組選擇濃度高的蜂蜜水在下,濃度低的蜂蜜水在上,剩下的小組則相反。大家在實驗結果中見證了“奇跡”,很快看到,當濃度高的蜂蜜水在下,濃度低的蜂蜜水在上時形成明顯的兩層,藍色液體(濃度高)在下,紅色液體(濃度低)在上。當濃度高的蜂蜜水在上,濃度低的蜂蜜水在下時,兩種液體很快就會混合在一起,他們由此得出結論:只有當濃度高的液體位于下方時,才能形成穩定的分層。
學生通過對比實驗探究揭秘了液體濃度與分層的關系后,教師提出更大的挑戰“用以下材料模擬出三層彩虹飲料”,并出示4份每袋3克的食鹽、3份50毫升清水、食用色素若干、攪拌棒、滴管、塑料管等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材料進行設計、制作,同時鼓勵他們對方案進行適當的建議和梳理,使得方案更加科學、完整。在“甜蜜雙層大挑戰”的基礎上實現思維與實踐的螺旋式上升發展。
探究過程中有學生提出,3杯清水中1杯不加食鹽,另外兩杯分別加3克、9克食鹽,充分攪拌,使其完全溶解。其他學生補充,為了讓效果更明顯,準備適當減少清水,但3杯清水一定要一樣多,保證實驗的科學性。
按照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加入液體,分層效果好。至此,學生基本理解了飲料會產生分層的原因及“調飲師”操作順序背后的科學道理,實現了科學學習與職業實踐的有機融合。不同濃度溶液的加入順序暗含了調飲師在實際工作中的決策與操作過程。在實際操作中,有少部分學生的液體分層不明顯,甚至部分學生是失敗的。因此,實驗總結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分享成功經驗、總結失敗原因,并請出“調飲師”作指導:在不同濃度鹽溶液中加入色素后,裝入容器時要注意傾斜放置,用滴管小心滴入,動作要輕緩,避免振蕩等。這一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調飲師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和技巧,更有機滲透了職業活動中專業技術、嚴謹態度和精細操作的重要性,使他們在實踐中理解了職業特點。
3.在應用遷移中體驗職業樂趣
在“彩虹飲料大比拼”環節中,學生用糖、蜂蜜、黃瓜汁、橙汁、藍莓汁等有選擇、創造性地制作真正的果汁彩虹飲料,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和分享。學生通過改變溶液濃度,調制出具有層次感的果汁彩虹飲料,再從顏色分層、味道可口、美觀與創意等維度進行微型“分層果汁售賣會”,體驗職業勞動帶來的樂趣,同時讓評價滲透在活動中。
這一過程不僅僅考驗學生的操作技能,更鼓勵他們發揮創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應用與遷移。小組合作的方式還培養了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他們未來進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總結拓展中實現職業啟蒙
在總結拓展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彩虹飲料”能否讓色彩分層更加豐富,以及這樣的“彩虹飲料”是否會永久有效,并簡單闡述理由,這引發了他們的深度思維發展和“只做更好”的職業探索。
在“制作愛心彩虹飲料”環節中,學生化身“小小調飲師”,回家用常見的材料制作一杯很特別的飲料給爸爸媽媽,以此表達對家人的愛意。這既是對課堂知識的總結應用,又是對情感教育的升華。
四、課程教學策略
1.科學術語的適齡化
濃度。該課程中,當教師向學生解釋“濃度”這個概念時,可以使用更加直觀和易于理解的語言。在實驗中,“濃度”可以被描述為液體里溶質(這里是蜂蜜)的多少。為了讓三年級的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師可以這樣解釋:“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杯水,往水里加一點點蜂蜜,那么這杯水里的蜂蜜就比較少,我們可以說這杯蜂蜜的濃度低。就像是一個游泳池里只有幾個小朋友在玩,每個小朋友都有很多空間可以游來游去。但是,如果你再往這杯水里加一些蜂蜜,那么水里的蜂蜜就會變多,這時候我們就說這杯蜂蜜的濃度變高了。就像是游泳池里擠滿了小朋友,每個人的空間都變得很小了。”這樣,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抽象概念。
濃度與密度的關系。實踐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會提出密度這個科學術語。關于密度,教師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類比,將抽象認知具象化。教師引導學生類比理解:“紅色甜蜜水是加了少量蜂蜜的水,它的濃度低,就像籃子里只有幾個小球,很輕,我們可以說它的密度低;藍色甜蜜水是加了很多蜂蜜的水,它的濃度高,就像籃子里裝滿了小球,很重,我們可以說它的密度高。”
2.基于體驗與創作滲透職業啟蒙教育
加強直觀體驗。該課程中,學生通過直觀操作,觀察不同液體的流動速度,感受濃度差異帶來的變化,讓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驗證。教師還鼓勵學生研究在果汁里加的糖是否越多越好,并說明理由,引導他們通過體驗將學習與調飲師的職業理解有機結合。
加強藝術創作。該課程中,學生在制作分層飲料時,不僅要考慮科學原理,還要設計美觀的色彩搭配,這能有效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調飲師的工作特點之一。
通過這些策略,教師將看似復雜的科學理論知識轉化為三年級學生能夠理解和感興趣的內容,既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又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深化了對科學原理的理解,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小結
“彩虹飲料”課程的實施,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而且通過職業啟蒙教育的滲透,激發了他們對未來職業的想象與向往。學生通過完成課程學習,不但能初步認識和評價相關職業,還能在實踐中體驗到勞動的價值和樂趣,這對于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認同感具有深遠的意義。事實上,學生只有在對每種職業都有較為全面、客觀的了解之后,才會真正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么、適合自己的是什么,從而在日后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長大后想做什么”不是一個即興問答的游戲,而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回答的問題。小學階段,在探究實踐中滲透職業啟蒙教育,將育人重心放在“啟蒙”上——既要避免揠苗助長,又要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耐心滋養。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夠很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職業、了解職業,那么,他們方能更好地預見未來的自己!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