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羅朝淑
最近,在某衛視的晚會上,一位演員因唱歌“全程跑調”而引發關注。有人說這可能是得了一種叫做“失歌癥”的病。真的有這樣一種病嗎?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委員王明宇介紹,唱歌跑調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聲樂訓練、發聲位置不對或者歌唱技巧不夠等“技術性”因素導致跑調;第二種則是天生音不準,甚至不知道自己跑調了,可以說是“喪失了唱歌的能力”,也就是患有失歌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失歌者”。
“失歌癥是一種音樂加工障礙表現,患者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都沒有問題,但無法辨認音高、節奏、力度或音色之間的差異,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或他人跑調。”王明宇說,世界上大約有10%的人唱歌跑調,其中4%的人患有失歌癥。
1890年,德國醫生諾布洛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音樂處理的認知模型,并首次定義了失歌癥。而到了2002年,第一篇關于失歌癥的正式研究性論文才得以發表。
導致失歌癥的常見原因有三種。一是先天性失歌癥,這與遺傳因素有關,主要是由于大腦負責音樂處理與協調的腦區先天發育異常。二是獲得性失歌癥,主要是因為腦炎、卒中、外傷、腫瘤等因素,損傷了大腦語言中樞或音樂處理功能區所導致。以上兩種情況的“失歌者”只能通過治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無法完全治愈。第三種是假性失歌癥,由于緊張或突發事件而導致,往往為一過性,只要緩解緊張情緒就可以恢復。
有人說,知道自己五音不全,以后避免唱歌不就好了嗎?其實,失歌癥對人的影響遠不止如此。王明宇表示,有30%的失歌者存在溝通障礙,他們辨別不出語言中傳達的害怕、生氣或者諷刺等情緒,因而經常會遺漏對方的“弦外之音”。還有的失歌者會表現出較差的空間處理能力。
不過,“音癡”們不用過度擔心,并非所有唱歌跑調的人都是失歌癥患者。有些人唱歌跑調可能只是由于未接受正統的音律訓練,這樣的人群可以通過發音訓練得到糾正。同時,被確診失歌癥的人也無需過于憂慮。據報道,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美國總統格蘭特和羅斯福等名人都患有失歌癥,可見它不一定會對生活、事業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