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周曉麗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集體意識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這種共同體意識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和團結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自律意識,從而讓學生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高職院校可以采取多種教育路徑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加強師資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一步。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和榜樣,其教學能力的提升和師德師風的建設對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集體意識起著關鍵作用。一方面,需要強化教師教學能力。教師應具備寬廣的學識和深厚的教育素養,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價值觀和精神追求,同時掌握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1]。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專題研討會、培訓班、學術交流活動等形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技能,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傳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給學生。另一方面,制定師德師風評價制度也是至關重要的。學校可以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對教師的師德師風進行全面評估。
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優化管理團隊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另一條重要教育路徑。一方面,要提升管理團隊的民族認同感。管理團隊成員應該具備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歷史發展和精神追求的認知,并且在實踐中樹立起深厚的民族認同感[2]。學校可以組織相關培訓活動,讓管理團隊成員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先賢事跡和重要歷史事件,引導他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團隊成員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和引導。同時,管理團隊成員還應成為學生的榜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
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各種相關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感受和體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展示中國書法、繪畫、剪紙等傳統藝術品,讓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的理解。學生可以參觀、欣賞并與傳統藝術品進行互動,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組織文化體驗活動是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生可以參與傳統手工藝品制作、茶道表演、太極拳表演、民間舞蹈表演等活動,親自動手并互動交流,深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學校也可以邀請專家學者舉辦主題講座和演講比賽,對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解讀和分享。
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實踐是一種通過參與實際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方式。通過參與各種社會實踐項目,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3]。第一,高職院校可以積極與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合作,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這些實踐項目可以是志愿服務、社區活動、公益活動等,旨在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第二,高職院校可以開設社會實踐課程或選修課程,將社會實踐納入正式的學習計劃中。這些課程可以包括理論授課和實踐操作兩個層面,通過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全面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和方法。課程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培養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熱愛與奉獻精神。第三,高職院校還可以開展社會實踐經驗分享和交流活動。這些活動有助于學生相互啟發,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和責任感。第四,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宣傳報道展示學生的社會實踐成果。通過媒體的宣傳和報道,讓更多人了解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事跡和成就,激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
只有在管理工作中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和培養,才能使高職院校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身份的重要性,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參考文獻:
[1]管健.跨民族友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4):217-222.
[2]張鯤.論傳統祭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機制[J].廣西民族研究,2021(1):47-56.
[3]趙心愚.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N].中國民族報,2021-03-30.
基金項目:2022年度新疆地區校級課題“新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bykj2022s-78)。
(作者單位: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