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維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價值觀引導。孔子講“君子不器”,人既不是“器物”,也不只是“動物”。課程思政就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所有課程,將知識技能教育與價值觀培育融合統一起來,使人成為“人”,豐富的、完整的、獨立的人。而價值觀的培育有別于傳統教學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方式,有其特有的邏輯和路徑。
價值觀的形成不同于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講授、灌輸、背誦收效甚微。在培育價值觀的最初階段,教師是學習的引領者,知識的回答者,重在啟發調動,更多地帶領學生擴展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目的地選擇知識內容,融入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是學習的探究者,知識的提問者,在不斷地提問和求解中,主動獲取廣博的知識信息,有意識地自主探索形成價值觀。
學而不思則罔,人無信而不立。廣博的知識學習容易“亂花漸欲迷人眼”,需要通過思考辯證,守正立信,以達到知敬畏、明是非、養正氣、立正心、強自信。此時,教師是思考的引導者,信念的推動者,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和環節,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和深度,幫助學生在繁雜的信息中撥云見日,找到立足之基、立身之本、立心之魂、立信之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價值觀培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此時,教師是實踐的護航者,行動的示范者,協助學生運用在學習思考中確立的價值觀指導實踐,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進而對自身價值觀進行驗證、修正和補充。
價值觀的培育需從外塑到內化,再到內生,再到外行。內化是學生接受學習、思考、實踐獲得的價值判斷、道德情感和價值追求,并轉化為自己的個體意識,自愿將這些作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區分是非、善惡、美丑、榮辱的判斷標準和價值規范。內生是學生將內化后的價值觀,與自身原來的價值判斷、道德情感和價值追求調適、整合、貫通起來,并舉一反三,處理好新的問題和更復雜的情況。外行是內在價值觀的外化表現,學生用正確價值觀指導、規范自身的行為,從他律走向自律。此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教學相長,師生互助,以實現自省悟道,通達萬事。
(作者單位:四川鐵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