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荷 周涵偉
關鍵詞:喀喇昆侖精神;理想信念;崇軍愛國;路徑
喀喇昆侖精神,是新疆部隊長期駐守喀喇昆侖山的官兵在守衛祖國西部邊陲的艱苦斗爭中形成的,體現了廣大邊防官兵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博大情懷和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堅強意志。它是忠于祖國、熱愛邊防,勵精圖治、艱苦創業,扎根高原、建功邊疆,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的集合,是愛國主義精神的至高體現[1]。
弘揚“喀喇昆侖精神”,就要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增強事業心責任感作為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內容,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終保持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自覺把犧牲奉獻作為人生的價值追求,用忠誠守邊防,用激情干事業,把傳承喀喇昆侖精神作為一種政治責任,真正把喀喇昆侖精神發揚光大。
喀喇昆侖精神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激勵作用。轉型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意識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呈現出復雜、多變和正、負并存的特征。將喀喇昆侖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夠加強大學生對喀喇昆侖精神的認識,對大學生團結思想、崇尚集體主義,堅定愛國崇軍的理想信念有直接的助益;能有效地抵御不良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沖擊,提高思想品德,強化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新時代下,高校以喀喇昆侖精神為生動教材,將喀喇昆侖精神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對大學生堅定崇軍愛國的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2]。
高校要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體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的素質,把喀喇昆侖精神與思政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
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體,肩負立德樹人的責任,教師自身的政治素質,決定著學生能否真正理解喀喇昆侖精神。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把喀喇昆侖精神的精髓領會透徹,用嚴謹的思維邏輯闡釋喀喇昆侖精神的內涵,把握喀喇昆侖精神的本質,理清其成因,解開學生的迷惘,讓學生認同喀喇昆侖精神,并將喀喇昆侖精神的內涵實質融入對學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在理論與實踐中把喀喇昆侖精神發揚光大。
實踐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升華思想和提升能力的重要形式。高校要把新時代喀喇昆侖精神融入社會實踐中去,使大學生真正體會到喀喇昆侖精神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做到“知而行之”。即高校加強學生到喀喇昆侖烈士紀念園的組織參觀,通過實地教學,感受喀喇昆侖精神的歷史傳承,領悟邊疆軍人艱苦奮斗精神,通過情感浸潤,讓大學生堅定崇軍愛國的信念;開展“喀喇昆侖精神”義工志愿活動,弘揚志愿者精神,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員先鋒示范作用,團結志愿者,以正確的組織方向,扎實的組織力量,提升青年志愿服務質量。
高校思政課堅持“以德樹人”這一基本使命,要利用好思政課堂,將喀喇昆侖精神融入課程體系中,培育崇軍愛國的理想信念。講好喀喇昆侖精神,高校是理論創新和傳播的前沿陣地,思政課教師要樹立目標意識,著力培育學生的愛國擁軍意識。即把喀喇昆侖精神融入課堂中,完善教學內容與方法。在教學內容方面,開設“喀喇昆侖精神”專題課程,選擇戍邊戰士在抗擊外敵入侵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事跡,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并將其合理地向學生闡釋;改革課堂教學,突破傳統的課堂思維方式,多采用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方式,使得喀喇昆侖精神入腦、入心,浸潤學生靈魂深處,激發崇軍愛國熱情,堅定偉大信念。
愛國主義是喀喇昆侖精神的核心與精髓。一是挖掘愛國情懷的內涵。大力推廣喀喇昆侖精神,培養大學生學習“祖國在我心里”“走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的凌云雄心,提高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二是弘揚“大公無私”精神。高校教育和引導廣大大學生學習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為第一的大局觀,學習戍邊戰士“為新疆各族群眾做更多好事”“為新疆各族群眾謀福利”的奉獻精神,塑造大學生的無私奉獻情懷和道德取向。三是培育艱苦創業精神。大力開展挫折教育,使大學生正視挫折,克服挫折,提高挫折的承受力,不斷磨礪自己的意志品質。
一是把區域傳統文化和喀喇昆侖精神融合起來,講好邊疆英雄的故事,促進文化自信。開展以“喀喇昆侖精神”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將其納入人才培養計劃,讓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喀喇昆侖精神的深厚內涵。二是圍繞紅色文化,講述“喀喇昆侖”的故事。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把“紅色”的故事說得更好,把“思政課”作為“主渠道”,把“紅色”的教育轉化為“紅色基因”。三是建設校園文化,講述好校園喀喇昆侖的故事,以學校校園文化為載體,講好一代代戍邊戰士的奮斗故事,筑牢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田修思.大力弘揚喀喇昆侖精神 忠實履行衛國戍邊使命[J].求是.2007(05).
[2]藍飛鵬.喀喇昆侖精神對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實價值[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32).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師范大學2023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推進新疆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策略研究”(XSY2023001020)。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