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樂指的是經過長時間發展且帶有不同地域以及民族特色的音樂類型,該音樂類型不僅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還有一定的歷史及文化價值,通過與高校音樂教育相融合,不僅能夠對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的內容形成補充,還有助于實現對學生的美育教育,同時完成對本土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然而,現階段我國很多高校音樂教育,其課程體系、教材內容等多以西方音樂為主,對本土音樂的重視和利用未能達到預期。因此,高校有必要從美育等教育角度出發,深入挖掘本土音樂,并將其與音樂教育相融合,為打造具有本土音樂特色的高校音樂教育體系創造條件。
一、美育視角下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的價值
(一)弘揚本土音樂文化
本土音樂是對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的總和,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美學等價值。在本土音樂文化的弘揚過程中,高校發揮著關鍵作用。高校通過把本土音樂融入當前音樂教育的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體系、教學過程全流程中,并由教師使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結合課內、課外等多種音樂教育活動形式,便能持續加深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認知,增強學生對本土音樂的學習興趣,促使本土音樂在高校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得到弘揚與發展。所以總體而言,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可以在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熱情的同時弘揚本土音樂文化。
(二)滿足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自我國推行素質教育以來,高校各專業學科的教學計劃以及人才培養目標也隨之改變,并呈現出基礎化、立體化、人文化、職業化的趨勢[1]。在這種趨勢的引導下,我國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文件,希望豐富音樂教育內容。比如在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中,就提出要提高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藝術形式的實踐頻次和展演水平,要加大對本土藝術作品的扶持力度,增強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又比如在2022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文件,明確要求音樂工作者、音樂企業、音樂院校、音樂行業組織應深入鄉村采風、展演、對接幫扶,加強對傳統音樂的創編與提升等。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對于挖掘本土音樂并將其與高校音樂教育相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對于高校而言,承擔著對外輸出優秀音樂人才的責任,因此高校應該緊跟時代發展腳步,從美育視角出發,推動音樂教育與本土音樂相融合,以此形成全新的音樂專業教育教學體系,為滿足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有效保障。
二、美育視角下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進程的逐步推進,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也逐步與時俱進,推動音樂教育與本土音樂有機融合,此舉不僅是對本土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同時對提高高校音樂教育影響力和實效性具有積極影響。高校是培養優秀音樂人才的關鍵陣地,更是弘揚本土音樂的重要堡壘[2]。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要在音樂教育中加入本土音樂元素,高校要創建好音樂教育與本土音樂融合的外部條件。唯有如此,才能為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打下堅實基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強調本土音樂的重要性,并將之與音樂教育相融合。比如南京工業大學,就加強了校內外美育資源的整合與拓展,并開展美育實踐基地建設,搭建美育教育實踐平臺,健全美育育人機制,通過健全文化藝術場地、資源、實施美育教學等一系列活動,為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提供了充足的條件支持。然而,即便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推動音樂教育與本土音樂融合,但仍然有部分高校受多種因素影響,未能從美育視角出發,延緩了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的發展速度,從而使音樂教育與本土音樂的融合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部分高校對本土音樂缺乏足夠重視。在我國,并非所有高校的強勢專業都是音樂專業,因而有部分高校本就對音樂教育專業缺乏足夠重視,另外由于本土音樂的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也十分有限,使部分高校對音樂教育中融入本土音樂缺乏足夠重視。與此同時,雖然有一些高校及時認識到本土音樂的重要性,但是受師資團隊不足、教育資源不足等因素影響,對于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也僅僅停留在起步階段而沒有深入發展。第二,高校的音樂專業教材設計較為單一。教材是高校開展音樂教學的基礎,然而長久以來,我國很多高校的音樂專業教材,其教材內容多以西方音樂教育內容為主,音樂教材的案例也多為西方音樂作品,本土音樂內容的缺失使高校音樂專業教材的設計顯得十分單一[3]。這種單一的音樂專業教材不僅沒有起到弘揚本土音樂的重要作用,也沒有滿足學生在音樂專業學習上的多元化需求。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不同地區的本土音樂,并結合高校實際發展情況重新編撰音樂專業教材,如此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本土音樂的價值。第三,少數高校本土音樂教學設置不合理。除了音樂教材以西方音樂作品為主外,有少數高校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仍然圍繞西方音樂體系設置相應課程,且這種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的課程設置占據核心主導地位,且教師也習慣運用西方音樂體系的教育標準要求學生。不僅如此,有些高校的音樂教育體系發展尚不成熟,本土音樂在這些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的占比較少。比如,有些高校的音樂教育課程主要由聲樂教學、美學欣賞等課程組成,其中缺少本土音樂的加入,使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融合開展受到限制。
三、美育視角下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本土音樂的實踐對策
(一)充實本土音樂教育資源
受傳統教育觀念、教育習慣等因素影響,高校音樂教育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材都相對單一,這種單一的音樂教育形式不僅無法體現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也無法體現本土音樂的獨特魅力,造成本土音樂資源被平白浪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應該加強對本土音樂的重視,強調本土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應用。一方面,由高校派出教師專門拜訪本土音樂組織機構等場所,掌握第一手的本土音樂資料,然后以此為基礎編撰帶有本土音樂特色的音樂專業教材。比如在2022年,為了深入挖掘祁蒙地區的本土音樂以及傳統文化,臨沂大學深入開展對蘭陵民歌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并將之編入音樂專業教材當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鼓勵高校聘請本土音樂傳承人擔任高校音樂專業指導教師,讓本土音樂傳承人直接與學生交流接觸,不僅有利于解決本土音樂傳承人不足的問題,還能讓學生直觀感受本土音樂的魅力,自愿學習和傳播本土音樂,在提高學生自身審美素養的同時,從根本上解決高校本土音樂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構建本土音樂課程體系
我國高校在音樂教育課程的設置上存在一些欠缺,具體表現在音樂教育課程設置缺乏重點、本土音樂課時量不足、課程教材內容單一、課程內容多以西方音樂作品為主等。高校之所以在設置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諸多問題,究其原因在于高校與學生缺乏對音樂教育的足夠重視,這就給音樂教育和本土音樂的融合造成極大困難,同時也增大了社會各界對本土音樂的誤解。為了解決困難和擺脫誤解,高校應該圍繞本土音樂構建全新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舉措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高校應該突出本土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以此讓學生主動加以重視。比如,對于采用學分制的高校,可以增大本土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學分占比,并將本土音樂劃定為核心專業課程。第二,在課時設置上,高校需要提高本土音樂的課時比重,增加本土音樂的課時安排,確保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時,能夠構建起完善的本土音樂知識體系。第三,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高校需要對本土音樂內容與現代化教學方式接軌,保證本土音樂與時代發展特征相符,才能充分體現本土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趨勢以及現狀,幫助學生了解本土音樂最新的發展動態。第四,高校應該從自身、國家、社會三方面角度綜合考量,重新設置音樂專業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確保音樂教育中體現本土音樂的同時,符合現代教育體系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標。
(三)引入信息化技術促進音樂教育和本土音樂深度融合
在信息化時代下,人們更熟悉流行音樂多過本土音樂。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本土音樂多以民間藝人、傳承人形式出現,他們普遍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和發揚本土音樂,而沒有借助信息化時代的開放性、公共性等特征,實現對本土音樂的融合發展[4]。對此,高校在音樂教育中有必要引入信息化技術,從而促進音樂教育和本土音樂實現深度融合。第一,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慕課、短視頻等渠道載體,提前制作好和本土音樂相關的教學資源,然后在課堂上面向學生群體播放,幫助學生快速了解本土音樂的發展歷程及發展現狀。第二,教師可以通過在線直播的形式,邀請本土音樂傳承人做客直播間并和學生群體在線互動。學生對于本土音樂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發送彈幕進行問詢,由教師和本土音樂傳承人對其問題進行解答。第三,當教師借助多種信息化技術激發學生對本土音樂的學習興趣后,就可以要求學生圍繞本土音樂制作相應的短視頻作為課后作業。學生在制作完成短視頻后,由教師審核通過后統一將其上傳至抖音、快手、B站等網絡平臺,讓本土音樂能夠被更多人關注,學生看到自己制作的本土音樂短視頻被點贊、評論,也能收獲諸多正向反饋,為其后續學習和了解本土音樂提供有力幫助。
(四)圍繞本土音樂開展音樂教育實踐活動
除課堂教學外,高校音樂教育和本土音樂的融合還應該體現在各類實踐活動中。以非遺民歌為例,非遺民歌作為本土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美育素養具有重要價值。基于此,教師應該立足課堂,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民歌課外實踐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非遺民歌的了解[5]。針對非遺民歌的特點,高校可以開展非遺民歌傳承人面對面、非遺民歌講座、非遺民歌演唱比賽等實踐活動。其中,非遺民歌傳承人面對面是指高校邀請非遺民歌傳承人來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互動,分享他們對非遺民歌的經驗和故事,并回答學生對非遺民歌的問題。比如在2023年12月,浙江音樂學院邀請“轉塘民間小調”代表性傳承人王洪根來到學院,為學生帶來了一場“致敬傳統”的民歌交流會。非遺民歌講座是指高校邀請一些研究非遺民歌的專家學者和非遺民歌傳承人,通過在校內開設講座的形式,向學生普及非遺民歌的歷史文化價值及美育素養。比如在2024年4月,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舉辦了寧國云梯畬族學術講座。講座的一部分由藝術學院副院長向學生講述畬族民歌的起源、發展、藝術特點等,另一部分由畬族民歌傳承人現場演唱《盤瓠王歌》《上歲歌》《畬山如畫好風景》等本土音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非遺民歌演唱比賽是指高校在全校范圍內,有意愿的學生都能報名參加的歌唱比賽,旨在通過第二課堂開拓音樂教育和本土音樂的融合渠道。比如在2023年12月,廣西大學國際學院舉辦了“美美與共、歌聲飛揚”首屆民歌大賽,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演唱了《十送紅軍》《我和我的祖國》《天路》等歌曲。民歌大賽的舉辦不僅為高校音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讓本土音樂被外國人看見。
綜上所述,本土音樂作為獨屬于我國的一種藝術形式,對國家乃至社會具有十分特殊的含義。高校通過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本土音樂,不僅能夠以全新的音樂文化形式實現對學生的美育教育,還能傳承與發揚本土音樂。在此過程中,高校可以使用充實本土音樂教育資源、構建本土音樂課程體系、引入信息化技術促進音樂教育和本土音樂深度融合、圍繞本土音樂開展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等實踐對策,落實音樂教育與本土音樂的融合創新,讓本土音樂真正滲透于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提高學生的美育素養。
本文系2024年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美育教育的構建與反思》(SZ20240348)的研究課題。
注釋:
[1]黃霜陽:《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國民族博覽》2021年第7期,第75—77頁。
[2]張曉燕:《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對本土民間音樂的傳承與開發》,《藝術評鑒》2021年第3期,第105—107頁。
[3]秦衛紅:《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實踐與創新》,《山西青年》2022年第17期,第80—82頁。
[4]趙婷:《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播方式探索》,《當代音樂》2021年第6期,第31—33頁。
[5]郁甲坤:《非遺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音樂生活》2024年第5期,第78—81頁。
方晶晶 南京工業大學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