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不足等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音樂教育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在“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德育模式構建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本文將從實際出發,探討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并嘗試性地提出一些完善和優化高校音樂德育教學的策略,如加強音樂德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新音樂德育教育方式、注重對于課程內容的評價、明確構建音樂德育教育模式的目標,以期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提供思路參考和舉措借鑒。
一、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內涵
音樂德育模式是指在音樂藝術教學中根據音樂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的主體需求,為切實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和藝術素養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是音樂與德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音樂德育模式有其獨特性的體現,在音樂德育模式之中,強調將德育教育的內容和元素融入到音樂藝術的日常教育之中,通過藝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德育思想,使學生在藝術教育中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促使大學生在大學教育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梢哉f,音樂德育模式既是一種進行音樂德育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音樂德育的教育形式,是一種德育教育的新視角,也是一種音樂藝術教育的新理念。
二、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優勢及可行性
在“大思政”的視域下,構建高校音樂德育模式有著重要的優勢和獨特價值,在高校音樂德育模式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拓展對音樂藝術的內涵理解,也有利于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德育的理論內容,將對學生的專業音樂理論認識和學生的德育更好地融合。本文主要從音樂德育教育模式對學生的積極情感激發、豐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
音樂具有獨特的情感表達力和感染力,高校音樂教育是對音樂院校專業音樂教育的補充和完善,可以擴展大眾音樂藝術的受眾面,使更多的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在音樂教育中,教師運用音樂德育模式,充分挖掘在音樂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德育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他們的藝術鑒賞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有助于豐富德育教育形式
音樂是對人們日常社會生活的反映,音樂也是對人們日常所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東西的展示形式,因此,借助音樂的特殊表現功能,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非語義性特征,將其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形成音樂德育教學模式。同時,音樂教育豐富了德育工作的形式,使德育教育從單一的口頭說教轉向多元化的實踐體驗,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認同感;利用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德育教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之中產生對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思想層面上的認識,從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三)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音樂是一種表達美的方式,德育也是對人們進行向善教育的一種方式,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很多內容來自于優秀傳統文化,或者展示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德育模式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音樂的魅力以及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音樂德育教育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現階段高校音樂德育教育的現狀和不足之處
在思考如何在“大思政”的視域下開展高校音樂德育教育的探索,我們首先需要對現階段高校的音樂德育教育的現狀和不足之處做一個梳理,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高校音樂德育教學的優化策略?,F階段高校音樂德育教育的現狀和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如下方面。
一是對音樂德育的教育觀念滯后。雖然現階段高校音樂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部分高校對其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音樂教育僅僅是輔修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用不大,這種觀念限制了音樂德育教育的深入發展和對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培養。二是針對高校音樂德育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階段,就實際情況來看,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部分高校音樂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三是音樂德育教育的教學手段單一。部分高校音樂德育教育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缺乏創新。單一的教學手段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減弱,教學效果不佳。四是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融合不足?,F階段高校音樂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上還存在一定問題,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相互獨立,缺乏有機結合,導致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德育教育效果還不是很明顯。五是音樂德育教育中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缺失。部分高校音樂德育教育過于注重學生的共性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這種教育方式不利于發掘學生的潛力,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高校及相關音樂德育教學工作者應該關注到現階段的音樂德育教學現狀,并在接下來的教學之中進一步加大音樂德育教育的投入,創新教育理念,完善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音樂德育教育的質量,以更好地發揮音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促進高校音樂德育教育模式的完善和發展。
四、“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策略探究
通過上述所呈現的現階段高校德育音樂教學的內涵、高校音樂德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相關教學工作者要在音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對于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探究。在此基礎上,本文從加強音樂德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新音樂德育教育方式、注重對于課程內容的評價、明確構建音樂德育教育模式的目標幾個方面探討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
(一)創新高校的音樂德育教育方式
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音樂德育的主觀體驗感,確保音樂德育課程教學的質量,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音樂德育教學中充分地運用多媒體展示設備,結合多媒體的方式,豐富教學的有關內容,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度和感知度。由于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課件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體驗感,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因為這些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相較于傳統的口述講課模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因此,信息技術在高校音樂德育教學中可以有效地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幫助學生更加投入到信息技術所呈現的課堂教學內容之中。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主體之間的交流和討論的作用,幫助學生構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感受和學習,在小組的這個環境中,學生可以被一種同學們之間積極的情感所帶動,這將大大有助于學生們投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們在小組中分享和表達的欲望。學習小組的形式不同于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和在小組中與同學們之間的互動又不一樣,在小組中更容易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例如在進行音樂審美的相關內容學習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組員共同尋找一種音樂審美,然后教師在課堂之上將各個小組的資料進行匯總和總結,這樣既可以保證音樂教學的質量,也可以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目標。
(二)注重對于課程內容的評價
在開展高校音樂德育的教學活動中,評價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對于德育內容的掌握程度到底如何,這些往往是依靠教學評價來體現的。教學評價的種類包含很多,比如階段性的教學內容的評價、期中評價、期末評價、鼓勵性的評價等,還可以從不同的評價主體去區分,如教師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在音樂德育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認真反思學習實踐的成果,對教學的實際成果進行適當的分析評估,可以使后續的教學行為保持較高的有效性;同時學生在參照教師給定道德評價標準的過程中,可以及時地調整自身的學習行為,通過及時的調整和自我改正,可以幫助學生對自身已經習得的德育知識進行鞏固,同時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有待完善之處,在評估這一環節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明確構建音樂德育教育模式的目標
教師在進行音樂德育的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有清醒的認識,了解到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目的,這是因為,明確音樂德育教育模式構建的目的是音樂德育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是指導教師開展音樂德育教育活動的指南。音樂德育教育是將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因此,音樂德育教育既要完成基本的音樂教育目標,又要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德育品德。這要求教師不能為了實現音樂教育目標而忽視德育教育,也不能將音樂教育變成德育教育。音樂德育教育要讓學生能夠達到思想上的提升,不能在教育中只關注學生的專業音樂技能的培養,也不能將德育教育變成單純的思想說教。
綜上所述,本文從“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出發,從高校音樂德育教學策略和教育方式、音樂德育教師的師資隊伍、對音樂德育教學的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在高校教育中,構建科學合理的高校音樂德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的音樂專業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對高校音樂德育工作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在今后的高校德育教育和音樂教育的實踐中,相關教學工作還需進一步深化研究,不斷完善和優化音樂德育模式,以期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唐薇:《“思政”視域下德育與高校鋼琴教學的融合》,《北方音樂》2018年第17期。
[2]王新學、陳德林:《“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年第22期。
[3]姜貴春、張秋、陳長東:《“大思政”視域下高校藝術人才培養與“五育”并舉》,《青春歲月》2019年第26期。
[4]景曉悅:《“大思政”視域下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分析》,《科教導刊》 2020年第11期。
[5]李北:《“大思政”視域下的音樂專業院校演出藝術實踐活動研究——以天津音樂學院為例》,《樂器》2021年第6期。
崔德德 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 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