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齡化社會日益加劇的今天,血管性癡呆(VaD)作為一種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神經系統疾病,正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血管性癡呆由腦血管病變引發,不僅導致患者認知功能全面下降,還常伴有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面對這一挑戰,中西醫兩種醫學體系各自發揮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療方法。
血管性癡呆的定義及臨床表現
定義
血管性癡呆是一種由腦血管疾病引起的認知功能下降綜合征,主要因腦血管病變,如腦梗死、腦出血、腦靜脈病變或慢性腦缺血等,導致腦組織受損,進而引發一系列認知功能障礙。血管性癡呆是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AD)的第二大常見癡呆類型,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臨床表現
認知功能受損
患者常出現近期記憶障礙,對剛發生的事情容易遺忘,但對遠期記憶相對保留;難以集中注意力完成某項任務,易受外界干擾;計劃、組織、抽象思維等能力受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效率。此外,可能出現找詞困難、表達不清或理解語言的能力下降。
行為與精神癥狀
患者情緒不穩定,易出現焦慮、抑郁、易怒等情緒反應;出現睡眠方面的障礙,如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醒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性格變化,如變得孤僻、多疑、固執等。晚期患者還可能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影響社會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如穿衣、吃飯、洗澡等日常活動需要他人協助。社交能力受損,難以與他人正常交流,逐漸脫離社會。
神經系統癥狀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共濟失調等,與腦血管病變的部位和程度有關。
血管性癡呆的病因與病理
主要病因
缺血性腦血管病
如腦梗死,尤其是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通過阻塞腦血管,減少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引起神經元損傷和認知功能下降。
出血性腦血管病
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疾病,通過直接破壞腦實質或影響腦脊液循環,加重腦組織損傷和認知障礙。
血管硬化性疾病
如動脈硬化,導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減少腦部血液流動,使腦組織長期處于慢性缺血狀態。
系統性疾病
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通過影響血管結構和功能,增加腦血管病變的風險,進而引發血管性癡呆。
病理機制
腦組織缺血缺氧
腦血管病變導致腦組織血液供應不足,引發缺氧反應。在缺氧環境下,神經元代謝受阻,能量供應不足,最終導致神經元功能受損甚至死亡。
神經元損傷與凋亡
長時間缺血缺氧及隨后的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共同作用于神經元,導致神經元細胞膜的完整性受損、細胞內鈣離子失衡、線粒體功能障礙等,進而引發神經元凋亡。
神經纖維聯系中斷
腦血管病變不僅影響神經元本身,還可能導致神經纖維的損傷和斷裂。這些神經纖維是大腦各區域之間信息傳遞的通道,一旦遭受損傷,將嚴重影響大腦的信息整合和認知功能。
炎癥反應與氧化應激
腦血管病變后,腦組織局部發生炎癥反應,吸引免疫細胞浸潤。同時,在缺血缺氧條件下,腦組織內氧化應激反應增強,產生大量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和炎癥因子共同作用于腦組織,加劇神經元和神經纖維的損傷。
血管性癡呆的中西醫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
一般治療
戒煙限酒;調整飲食結構,以低鹽、低脂、高纖維為主;保持適量運動;控制體重;將血壓、血糖、血脂等關鍵指標維持在合理范圍內。同時,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關注其情緒變化,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社交活動,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藥物治療
針對腦血管病變本身,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抗凝藥物等,以預防腦梗死和腦出血的再次發生。針對癡呆癥狀,可應用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哌齊)等藥物,以提高大腦內乙酰膽堿含量,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記憶能力。此外,還可選用腦代謝活化劑(如吡拉西坦、奧拉西坦)等藥物,促進腦細胞代謝,增強腦功能。對于合并精神癥狀的患者,如焦慮、抑郁等,還需應用相應的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郁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康復治療
通過認知訓練、記憶訓練、定向力訓練等康復訓練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恢復或改善認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還可以結合物理治療、作業治療等手段,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康復過程中,應注重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病情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并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以促進其社會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治療
中藥治療
中醫認為,血管性癡呆的發生與腦部血液循環不暢、氣血瘀阻密切相關。因此,治療時多采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絡開竅功效的中藥。常用的中藥方劑包括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等,能夠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血流量,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特點辨證施治。
針灸治療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調節人體氣血運行,改善腦部供血情況,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和修復。針灸治療可以采用針刺、頭針療法、電針療法等多種形式,常用的針灸穴位包括百會穴、風池穴、太陽穴、足三里穴等。這些穴位均位于頭部或四肢的關鍵部位,與腦部功能密切相關。針灸治療具有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等優點。
其他治療
推拿按摩可以緩解患者頭暈、頭痛、失眠等癥狀;拔罐通過負壓吸引的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加速代謝產物的排泄;艾灸利用溫熱刺激的作用,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這些非藥物療法可以與中藥治療和針灸治療相結合,形成綜合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