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全環境保護護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90例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全環境保護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負性情緒評分[焦慮(SAS)、抑郁(SDS)]、癌性疲乏程度評分(PFS-R)及感染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PFS-R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全環境保護護理可有效緩解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負性情緒,減輕其癌性疲乏,降低感染發生風險,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急性白血病;全環境保護護理;感染;癌性疲乏;負性情緒
急性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包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主要發病機制為骨髓中異常原始細胞與幼稚細胞大量增生,以貧血、出血、感染等為主要癥狀[1]。化療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治療方案,但副作用多,如便秘、癌因性疲乏、睡眠障礙等,大劑量化療會導致嚴重的骨髓抑制,增加出血、感染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引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因此,預防感染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至關重要[2~3]。全環境保護護理以預防感染為核心,為患者創造一個相對無菌、安全的治療和康復環境[4]。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環境保護護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90例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49.77±2.1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63±2.11)年;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上9例,初中8例,高中16例,大學及以上12例;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49.81±2.19)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61±2.21)年,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上8例,初中8例,高中18例,大學及以上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年版)[5]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存在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入院后,給予患者常規宣教,詳細介紹疾病、化療等相關知識,增強其預防并發癥的意識;每日清潔病房,更換床單位,開窗通風,病房溫濕度應維持在適宜范圍內;指導患者均衡飲食,加強營養。
1.2.2 觀察組采用全環境保護護理
(1)環境管理:確保病房內具有高效過濾與通風系統,每日進行紫外線消毒,定時進行空氣細菌培養。醫務人員與家屬均需穿戴防護設備,進入病房人數不可超5人,呼吸道感染者禁止進入。
(2)感染防控:指導患者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漱口;每日進行口腔護理,用軟毛牙刷刷牙,防止口腔黏膜損傷。化療期間監督患者用酒精洗手液洗手,化療使用器械設備均要清潔到位。
(3)物品消毒處理:患者所接觸的物體表面均需使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拭,毛巾、衣物等用高壓蒸汽滅菌消毒處理。層流床主體用過氧化氫噴灑擦拭消毒。
(4)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詳細了解其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解答疑問,給予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從而積極面對治療;告知家屬給予患者足夠的支持與關懷,滿足其愛與歸屬感的需要。針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患者,鼓勵其傾訴,發泄負性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治療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治療期間不隨意走出層流床,保持安全的治療環境,從而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感染風險。
(5)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加強營養,健康飲食,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負性情緒: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6]、焦慮自評量表(SAS)[7]評估。SAS≤50分表示無焦慮或焦慮程度較輕,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程度越嚴重;SDS≤53分表示無抑郁或抑郁程度較輕,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嚴重。(2)比較兩組癌性疲乏程度:采用Piper疲乏修訂量表(PFS-R)[8]評估,包括感覺、行為、情緒及認知4個維度,每個維度均為0~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疲乏程度越高。(3)比較兩組感染發生率:如肛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口腔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SAS、SD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1、3周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癌性疲乏程度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1、3周感覺、行為、情緒及認知疲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感染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干預期間無感染病例,對照組感染發生率為8.8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性白血病進展迅速、并發癥多,且致死率較高,致病因素尚未明確,但普遍認為與病毒、化學物質、血液病、電離輻射、遺傳等因素有關[9~10]。患者臨床癥狀可因個體差異有所不同,很多患者會出現貧血癥狀,表現為疲乏困倦、面色蒼白等;發熱也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主要因粒細胞嚴重缺乏引發的繼發性感染[11]。化療是治療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方法,隨著化療方案的不斷優化,其療效與安全性也越來越得到認可。然而,化療期間患者會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臨床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保障治療效果[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及癌性疲乏程度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環境保護護理應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效果顯著。全環境保護護理模式旨在為患者提供一個相對無菌、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使其在治療過程中身體狀況相對穩定,更好地耐受化療,減少因并發癥導致的治療中斷或調整,保證治療方案順利實施,提高治療效果;同時,化療期間患者心理壓力大,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護理人員深入了解其心理需求,并采取相應措施緩解患者負性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13]。此外,全環境保護護理要求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個人情況加強疾病相關知識宣教,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從而有效保障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14]。
綜上所述,全環境保護護理可有效緩解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負性情緒,減輕其癌性疲乏,降低感染發生風險,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張霞,楊琳,李成敏.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策略[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3,9(1):118-120.
[2]段婷婷,呂婭,潘蕊,等.集束化護理方案在預防急性白血病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中的效果[J].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1,42(1):167-172.
[3]王薇.系統化護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口腔感染防治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間療法,2024,32(7):82-85.
[4]李唐菲,李良蘭.全環境保護護理模式對急性白血病化療過程中院內感染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6,45(6):855-857.
[5]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 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21,42(9):705-716.
[6]楊書環,楊貴芳,田桂榮,等.集束化護理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肺部感染發病率的效果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23,22(4):435-441.
[7]馮倍思,李三科.以AIDET溝通理論為基礎的護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的應用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23,30(3):405-406.
[8]蘇少燕.敘事醫學護理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癌癥復發恐懼、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 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3,10(9):2145-2148.
[9]姜婷,肖嬪,羅天女,等.癥狀管理動態模型在急性白血病化療病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24,22(7):1281-1284.
[10]李婭婷,徐妍妍,韋瑩瑩.預見性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并發癥及負性情緒的影響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3,36(6):1062-1064.
[11]王少平. AIDET溝通模式護理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心理狀態、依從性及行為方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0):1778-1781.
[12]張晶,鄭茜玲,梁澤平,等.精準化分級口腔護理策略在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口腔黏膜炎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23,39(1):31-37.
[13]來先花,程丹丹,譚仙.全環境保護護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4,30(9):98-101.
[14]史愛華,王國祥.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采用全環境保護護理對口腔、肛周感染的預防價值[J].河北醫藥,2021,43(6):949-95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