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顯微鏡下斷指再植術治療手指末節斷指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醫院收治的100例手指末節斷指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斷指再植手術治療,研究組實施顯微鏡下末節斷指再植手術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斷指修復指標及應激指標。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斷指指甲長度長于對照組,主動活動總程度評分高于對照組,遠端指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兩點辨別覺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血管緊張素Ⅱ、醛固酮水平高于對照組,丙二醛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顯微鏡下末節斷指再植手術可提高手術效果,優化斷指修復指標,減輕機體應激反應,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顯微鏡下斷指再植術;手指末節斷指;遠端指關節活動度;兩點辨別覺;應激指標
手指末節斷指為手指最遠端指節、指骨末端部分由于外傷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完全或部分截斷,該損傷涉及皮膚、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經斷裂,治療不及時會導致功能性障礙,引發嚴重的感染和壞死[1]。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恢復手功能和預防并發癥至關重要。常規斷指再植手術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手指的外觀和部分功能,但由于受損組織的復雜性和微細結構的損傷,術后血液循環恢復和神經功能重建效果不理想,復發率高[2]。顯微鏡下斷指再植術通過顯微鏡的高倍放大和顯微器械的精細操作實現治療,顯微鏡下可清晰地顯示手指末節微細結構,特別是血管和神經吻合情況,手術醫生可以更準確地縫合斷裂血管和神經,提高再植成功率,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3~4]。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顯微鏡下斷指再植術治療手指末節斷指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醫院收治的100例手指末節斷指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32~52歲,平均年齡(44.52±4.08)歲。研究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51.22±10.12)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確診為手指末節斷指[5];斷指損傷在6 h以內;無嚴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手術,并愿意配合術后康復治療和隨訪。排除標準:有嚴重的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礙,影響手術成功率和術后恢復;手指斷裂部位存在明顯感染。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斷指再植術治療
行臂叢麻醉,使用低倍顯微鏡(6~8倍),修整斷面,將斷指骨端對接,對齊骨皮質,使用7-0或8-0尼龍線將斷裂的伸肌腱和屈肌腱分別進行縫合,再進行動脈吻合、靜脈吻合。操作時需小心謹慎,確保血管的完全對接,避免漏血或血管栓塞。找到斷裂的指神經,進行吻合,最后對齊皮緣,使用6-0或7-0進行皮膚縫合,使用無菌紗布和彈性繃帶包扎手指,保持手指適度的固定和壓迫,避免血腫形成。術后24~48 h內密切觀察斷指血液循環情況,注意有無再植指顏色異常、腫脹等。
1.2.2 研究組實施顯微鏡下末節斷指再植手術治療
患者取平臥位,上肢外展90°,進行臂叢神經阻滯,并環扎患指根部止血帶。使用卡爾蔡司醫療技術手術顯微鏡S7/OPMI Sensera,調整顯微鏡至18倍,修剪并處理斷端,使用克氏針內固定對骨骼進行固定,隨后清理吻合口的壞死組織和脂肪組織,借助顯微鏡輔助進行操作,依次吻合肌腱、動靜脈、神經及掌側皮膚。最后沖洗吻合口,縫合血管,并松開止血帶,等待血液循環恢復后,以“Z”字形縫合創口。手術完成后,對手指進行包扎和固定,根據需要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以及止痛藥物控制術后疼痛。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效果:3個月后進行術后評估。骨性連接良好,斷指血流、脈搏、皮膚色澤、運動及感覺功能恢復正常,不影響日常生活,視為顯效;部分組織成活,運動及感覺功能基本恢復,斷指血流、脈搏、皮膚色澤明顯改善,視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視為無效[6]。總有效=顯效+有效。(2)比較兩組斷指修復指標:兩點辨別覺范圍(正常為5~6 mm)、遠端指關節活動度(正常范圍為61°~87°)、斷指指甲長度和主動活動總程度評分(最高為15分,評分越低表示主動活動能力越弱)。(3)比較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抽取患者術后24 h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檢測丙二醛(MDA)、血管緊張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表達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斷指修復指標比較
研究組斷指指甲長度長于對照組,主動活動總程度評分高于對照組,遠端指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兩點辨別覺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術后研究組ALD、Ang-Ⅱ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MDA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手指末節斷指是一種嚴重的外傷,通常由機械性外力導致手指遠端的完全或部分截斷,該損傷嚴重影響患者手功能,對患者心理和生活質量造成重大影響[7]。顯微鏡下斷指再植術是指在顯微外科技術的輔助下,通過精細的顯微操作將斷指重新連接手術方法,包括血管吻合、神經縫合和肌腱修復,目的是恢復手指血液供應、感覺和運動功能[8~9]。顯微外科技術借助高倍顯微鏡,可以精準找到血管斷端,并使用微小的縫合線進行吻合,恢復血流[10]。再植術中神經縫合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手指的感覺神經斷裂會導致失去觸覺,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通過顯微鏡下的神經縫合,可以部分恢復手指的感覺功能[11]。此外,手指的運動功能主要依賴于肌腱牽引作用,斷指再植術中,需要將斷裂的肌腱進行精準對接,確保再植指的活動度[12]。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斷指指甲長度長于對照組,主動活動總程度評分高于對照組,遠端指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兩點辨別覺短于對照組(P<0.05)。斷指再植手術最關鍵的步驟是恢復斷指血液供應,在高倍顯微鏡的輔助下,醫生可以辨識和操作血管,甚至進行極小血管吻合,降低血管吻合失敗風險,斷指重新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后可確保斷指組織的正常代謝和營養供應,從而促進指甲正常生長,恢復正常或接近未受傷手指正常長度,提高再植指存活率[13]。手指的運動主要依賴于肌腱的牽引作用,斷指后肌腱的斷裂會嚴重影響手指的運動功能。通過顯微鏡輔助進行肌腱修復,醫生能將斷裂肌腱精準對接,確保再植指具備基本的活動能力。此外,通過顯微外科技術,外科醫生在手術中能更加精細地處理關節結構,縫合神經,有效恢復手指的感覺神經連接,部分恢復觸覺和痛覺功能。術后,通過科學康復訓練可使兩點辨別覺距離逐步縮短,顯著改善感覺功能,提高手指精細操作能力。醛固酮是一種調節體內水鹽代謝的重要激素,其表達水平升高有助于維持血液循環的穩定和血壓的正常,對術后組織再生和功能恢復至關重要。血管緊張素Ⅱ為強效血管收縮因子,其表達水平升高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血流灌注,提高組織存活率和再生能力。MDA是脂質過氧化產物,其表達水平反映氧化應激程度。本研究中,研究組術后ALD、Ang-Ⅱ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MDA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顯微鏡下斷指再植術操作可顯著減輕術后氧化應激反應,促進斷指再植存活和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顯微鏡下末節斷指再植手術可提高手術效果,優化斷指修復指標,減輕機體應激反應,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張寧,蔡飛,陳強,等.斷指再植治療手指末節完全離斷傷的臨床療效及影響斷指再植成活率的相關因素分析[J].貴州醫藥,2022,46(3):370-371.
[2]黃俊,牛磊,周定,等.個性化再植治療手指末節離斷傷的療效[J].臨床骨科雜志,2021(5):681-684.
[3]李中成,張曉麗,丁偉,等.手指末節撕脫離斷傷再植體驗[J].中華手外科雜志,2024,40(2):184-185.
[4]陳澤彬,樊志強,周秀梅,等.兒童斷指再植的臨床效果[J].臨床骨科雜志,2021,24(3):372-375.
[5]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56-258.
[6]劉洋洋,吳敏,朱軍,等.TamaiⅠ~Ⅱ區指尖離斷再植改良方法及臨床療效[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24,47(1):78-83.
[7]李建強,靳宇,趙文獻,等.再植指功能恢復效果的列線圖預測模型構建[J].實用骨科雜志,2024,30(5):400-403,437.
[8]李通,陸廣旭,王均強,等.成人手指末節遠端離斷再植41例[J].武警醫學,2021,32(12):1079-1081.
[9]吳起,靳高峰,梁建康,等.動脈靜脈化聯合指端水平狀切口創面放血在末節斷指再植中的應用[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2021,26(3):356-359.
[10]徐培章,陳宇華,徐夢虎,等.亞甲藍與雙氧水混合液在手指鈍性離斷傷微創再植術中的應用[J].實用手外科雜志,2022,36(4):486-490.
[11]仝朋飛,袁正江,陳煜華.手指脫套離斷傷再植的治療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23,32(2):47-51.
[12]陸一鳴,王斌,王天亮,等.V-Y推進皮瓣并甲床直接縫合修復Allen Ⅲ型指尖離斷16例[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23,39(8):868-872.
[13]林偉棟,施海峰,張志海,等.合并指動脈粥樣硬化的斷指再植體會[J].中華手外科雜志,2021,37(4):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