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經脈-臟腑相關”理論探討針刺經脈調節臟腑功能治療疾病。肝、膽具有調暢氣機、調暢情志的功能,肝、膽生理功能失常,可導致眩暈。原穴、五輸穴是臟腑經氣留止、流注的位置,臟腑功能失常,其相應經脈上的原穴、五輸穴可表現出特異性反應。經絡可以運行氣血、聯絡五臟六腑,是溝通人體內外的通路。根據“經脈-臟腑相關”可以通過針刺膽經、肝經腧穴,調整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的“經氣”以運行氣血。綜上所述,通過針刺肝、膽二經運行經脈氣血,調整臟腑功能,可達到治療前庭性偏頭痛的目的。
關鍵詞:經脈-臟腑相關;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前庭性偏頭痛
中醫對眩暈的治療方法也有很多種,針刺最具代表性,具有起效快,整體調節、操作方便、不良反應少等特點[1~3]。針刺在治療眩暈領域有著獨特優勢。針刺對縮短前庭性偏頭痛病程、削弱發作程度、縮減發作次數,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明顯治療效果。研究發現,厥陰肝經、少陽經膽與前庭性偏頭痛密切相關,少陽經穴位不僅可以改善眩暈持續時間、發作次數,也可以緩解偏頭痛。
1古今對眩暈的認識
眩暈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眩冒”、“眩”。并提出肢體震顫、頭暈目眩等癥狀皆與風有關,應責之于肝,還指出了眩暈的病位在肝。
東漢時期張仲景提出“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描述了少陽經與眩暈密切相關。《金匱要略》中首次記載針刺治療眩暈,“太陽與少陽并病,心下痞堅,頭項強而眩,當刺大椎第一間……肝俞,勿下之。”隋唐時期,巢元方首次把眩暈稱為“風頭眩”,且認為眩暈是由氣血虛弱,風邪侵襲腦竅引起的。宋元時期,《標幽賦》中所言“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強調了臨床中遵從“經脈-臟腑相關”的理論,通過刺激經脈腧穴來治療相應臟腑疾病。明代,董宿輯認為情志與眩暈相關,大怒傷肝,肝木旺,肝風上擾清竅,令人眩暈,闡述了肝與眩暈的關系。
現今,許多醫家已認識到針刺治療眩暈的效果顯著,并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針具、針刺手法、針刺選穴進行創新。盧曉茵[4]等認為少陽樞機不利是導致眩暈的根本病機,運用疏利少陽針刺法可改善眩暈、提高生活質量。在古人天人相應經脈學說基礎上,將現代經脈臟腑相關的研究著重于整條經脈上的腧穴與相應內臟之間的聯系,圍繞針刺某一經脈對其相應臟腑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展開,取得了許多成果[5]。
2眩暈與肝膽的關系
2.1 肝膽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藏魂。肝具有調節全身氣機升降、維持血液運行與津的輸布、調節脾胃運化、調節情緒、調節排經行經、儲存血液、調節血量、防止出血等功能。《素問》中也認為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相對亢盛時,大怒致使氣機逆亂,血隨氣涌上犯腦;或肝陽亢盛無制而動風,上擾清竅,則出現頭暈目眩,若疏泄不及,氣機升降出入失常,氣無力推動血液,則易發生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瘀血阻滯于腦竅,可致眩暈;或情緒焦灼、煩悶,郁久化熱,熱極動風,或煎灼肝陰,肝陽偏亢,或陰虛動風,均致眩暈。
膽具有儲存和分泌膽汁、主決斷的生理功能。“膽主決斷”,可影響人的情志活動。《黃帝內經》云“凡此十一臟取決于膽”膽氣疏泄通降于土臟,土臟得以正常運化。《素問》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少陽樞轉經氣于半表半里之間[6]。足少陽膽經介于表里之間,轉輸內外,故少陽為樞,人身之氣血圍繞少陽樞機而升發,少陽樞機不利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從而導致眩暈[7]。故頭部疾患應注重調節少陽樞機,使氣機開闔有序,臟腑功能正常運行,氣血得以滋養頭竅。
2.2 肝膽經的循行
足厥陰肝經,起于大趾爪甲后毫毛部,……沿著喉嚨后,上入鼻咽部,連接目系,出于額部,與督脈會于頭頂。肝屬木,通于春氣,主升發,循經上沖于頭,可進一步推動巔頂之陽氣,致肝陽上亢于頭,上亢下虛,下不承上而致眩暈[8]。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肝經“環陰器,抵小腹,……,上貫膈,布胸脅”,且足厥陰肝經上連目系,故肝的病候表現主要為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脅痛引少腹,前陰病變以及面蒼眥青。
足少陽膽經,起于目銳眥,上行至額角,下耳后,沿頸旁,走行在三焦經之前。膽經循行于側頭部,故足少陽經于頭暈、頭痛密切相關。“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足少陽膽經的經脈病侯,也同樣描述了膽經與頭痛、眩暈的關系。足少陽經病候描述了除膽的病理表現外,還有其循行部位的病候[9]。
綜上所述,足厥陰肝經的循行絡于膽腑,絡脈別走于少陽,經別散于膽腑。足少陽膽經循行又絡于肝臟,絡脈別走厥陰,經別散之上肝。二者互為表里,而足厥陰肝經多氣血,氣血可通過足厥陰肝經到達清竅,也可以通過少陽經到達巔頂,同時肝火或肝陽過亢也可以通過少陽經上犯清竅而產生眩暈[10]。
3針刺肝膽二經治療前庭性偏頭痛
眩暈病位在腦竅,與肝、脾、腎密切相關,但尤以肝為主。厥陰肝經也可受寒邪攪擾,循經上于頭,陽氣不能溫煦,故而頭暈,加之寒邪凝滯,導致頭痛加劇[11]。《脈經·肝足厥陰經病證》中認為眩暈是由肝疏泄太過引發的疾病之一;足少陽膽經循行于人體側頭部,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于巔頂,根據“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理論,針刺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可治療其經脈所循行部位的病證。經脈與臟腑之間相互關系,是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路,通過針刺相關經脈腧穴可疏導經絡、調節臟腑,改善氣血運行,使其恢復正常生理功能[12]。
3.1 原穴
原穴是臟腑原氣在經脈輸注、留止的位置,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難經》認為原氣源始于腎間動氣,通過三焦周轉至各個臟腑。所以臟腑發生病變時,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現代研究發現,當臟腑有病理表現時,其相應的原穴也會出現特異性反應,如電阻性改變、經絡能量值改變、溫度改變、血流量改變等[13]。原穴可以通過望、按、脈診等三個角度去診斷五臟疾病。臟腑發生病變,按壓原穴會出現敏感點、壓痛、結節、條索等[14]。陰經以輸為原,故針刺原穴可調整臟腑經脈氣血陰陽。
3.2 五輸穴
五輸穴是位于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的五個腧穴。根據五行學說,十二經脈各有其五行屬性,《難經》記載:“陰井木,陽井金……”,補充了陰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五輸穴子母補瀉法根據臟腑、經脈、五輸穴的五行相生,結合“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進行補虛瀉實的治療。
4醫案
張某,女,43歲,因“反復發作性頭暈頭痛3年,加重3天”患者口服西藥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等藥物,作用不明顯,求治中醫治療,遂來就診。現癥:頭暈,右側頭痛,惡心,嘔吐,情緒焦慮、煩躁易怒,目赤,耳鳴,口苦,納少,睡眠差,入睡困難,多夢,小便正常,大便溏,舌紅苔黃,脈弦。既往月經前頭暈頭痛癥狀劇烈。辨證為肝陽上亢證。給予針刺治療,選百會、完骨、風池、內關、太沖為主穴,光明、行間、俠溪、太溪為配穴。針刺3次后,患者訴頭暈、頭痛癥狀減輕,睡眠佳。針刺前Berg平衡量表評分為41分,針刺半月后,患者訴癥狀好轉,發作次數減少,持續時間變短,Berg平衡量表評分為51分。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過快,長期熬夜、耗損肝陰,使肝疏泄太過,肝風循經脈上擾清竅,故出現頭暈等癥狀。患者右側頭痛耳鳴、口苦,由此可見為足少陽膽經病候,百會穴位于巔頂,為三陽五會所在,可以治療眩暈等疾病,針刺百會穴具有提升陽氣、醒腦開竅之功[15]。風池位于頭部,為足少陽膽經之穴,局部取穴。完骨、風池皆為膽經穴位,經脈循行過頭部,可熄風止眩。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為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可改善睡眠。太沖屬足厥陰肝經,為肝經原穴,有調暢全身氣機、疏肝理氣、調暢情志、清瀉肝火、平肝熄風等功能。光明穴屬足少陽膽經,是膽經絡穴,故光明與太沖相配,為原絡配穴。肝膽互為表里,肝膽同治,以調暢氣機。患者證屬肝陽上亢,乃為實證,治以“實則瀉其子”,依五輸穴五行相生順序,故取肝經滎穴,行間以平肝潛陽。俠溪穴,為膽經滎穴,“滎主身熱,故可清瀉膽火,以平肝潛陽。行間、俠溪與眩暈之肝陽上亢相契合。《素問》中提出“病在上者,取之下”的觀點。太溪穴為腎經原穴,可滋腎陰、益腎精,使精足髓充。肝腎同源,故太溪能治療眩暈。
5小結
近幾年來,眩暈患者對藥物的依賴現象越來越明顯,從而出現耐藥性,使病情反復發作、復雜化。生活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快、情志不遂、長期憂思郁怒使肝、膽功能失常,出現眩暈,且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于頭部,故眩暈與肝、膽密切相關。臟腑功能失常,相應的經絡也存在特異性反應,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及溝通內外的通道。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可以通過針刺膽經、肝經腧穴,調整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的“經氣”運行氣血。針刺肝膽二經可運行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氣血,使肝、膽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從病因病機上治療前庭性偏頭痛。
參考文獻
[1]邢玥,凌霞,王鈺茹,等.前庭性偏頭痛診斷標準(更新):Bárány協會及國際頭痛協會共識文件[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2,17(10):559-562.
[2]于生元,萬琪,王武慶等.前庭性偏頭痛診治專家共識(2018)[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8,24(7):481-488.
[3]岳昊陽,李寶玲,李濤,等.針灸治療前庭性偏頭痛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24,33(4):742-745.
[4]盧曉茵,沈菲,趙增趁,等.疏利少陽針刺法治療頸性眩暈65例[J].中國針灸,2023,43(12):1431-1432.
[5]王倩,包永欣.“經脈-臟腑相關”理論還原與重構[J].時珍國醫國藥,2018,29(11):2715-2718.
[6]陳春益,徐振華,劉純燕,等.開樞闔理論體系探討[J].四川中醫,2022,40(11):43-47.
[7]諸攀宇,盧曉茵,傅瑞陽.“疏利少陽”針刺法治療頸性眩暈30例[J].中華養生保健,2023,41(21):23-26.
[8]牟永芳,胡敏棣,王莉斐,等.基于開闔樞理論從肝脾腎論治眩暈[J].亞太傳統醫藥,2023,19(11):140-144.
[9]張倩.《黃帝內經》經脈臟腑相關理論研究[D].合肥:安徽中醫藥大學,2019.
[10]彭根興,李紹敏,唐世忠.從少陽經辨證論治眩暈癥的探討[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1,33(8):1425-1427.
[11]趙廷圓,劉建輝.基于“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探討前庭性偏頭痛辨治[J].智慧健康,2023,9(27):49-55.
[12]侯林茹,趙文君,楊元禎,等.經脈-臟腑相關理論探析[J].針灸臨床雜志,2024,40(3):1-6.
[13]朱佳敏,黃水花,許金森,等.從原穴角度探討經脈臟腑相關的研究思路[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21,30(8):5-7,34.
[14]馬晶晶,任路,尚德陽,等.《內經》中的“五臟-經脈相關”理論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22,33(12):2979-2981.
[15]陳怡文,劉穎,邵智愚,等.項七針針刺聯合百會壓灸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24,43(4):39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