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麗麗,陳國華,馮桂芝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職業教育改革,“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為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戰略。2018年,《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建立一支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等,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構建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產教融合的多元培養培訓格局等12 項具體措施,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行了戰略層次的部署安排。隨后《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都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我校以產教融合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
高職醫藥類專業主要培養的是能夠扎根基層醫藥衛生行業的藥師和醫學技術人才,因此其必須具備完善的醫藥相關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操作能力。醫藥類專業教師多為醫藥類專業碩士或博士生,雖然理論基礎扎實,但缺乏在醫院、企業一線實踐的機會,長期的教學工作使其實踐技能得不到進一步提高,無法滿足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醫藥衛生人才的需求。
大部分高職院校評聘職稱、申報項目、業績考核時看重教師的教學經歷和教科研成果,對技術與實踐應用方面的考核較少,因此教師到醫院、企業實踐的積極性不高。即使學校與醫院、企業共同搭建了培育平臺,教師也只是利用寒暑假去醫院、企業實踐,無法深入臨床或企業生產實際,也沒有真正融入教育教學改革當中。高職院校教師工作壓力較大,需要將精力分配給日常教學、科研、撰寫論文、晉升職稱等方面,沒有多余的精力提升實踐能力。即使進行科學研究、撰寫論文,也是以教學改革、社會科學研究居多,很少開展自然科學研究。此外,部分專任教師存有“閉門造車”的思想,與醫院(企業)合作不夠深入,缺少獲取針對解決醫院、企業實際問題的橫向課題渠道。
高職院校兼職教師的實踐經驗與能力較強,但理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兼職教師學歷較低,理論知識大多僅能滿足崗位工作所需,教學能力則無法滿足專業課教學需要,授課時傾向于介紹個人臨床經驗或企業生產過程,無法密切聯系專業知識,理論講解不透徹,沒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高職院校與醫院(企業)對兼職教師的考評無關聯性,考核標準不統一。多數高職院校對兼職教師的考評標準與專任教師的基本一致,但并未真正實施該考評標準,因此缺乏對兼職教師的約束力。此外,醫院、企業也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未將教學工作納入考核標準,兼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高。高職院校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方法與醫院、企業有很大不同,兼職教師既要參加醫院、企業的考核,還要兼顧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無法將更多精力用于提高教學能力上,教學效果也就無法得到保障。高職院校與醫院、企業利益訴求和考評機制不同,導致校企(院)交流流于形式、浮于表面[1],缺乏深度合作,而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無法互融互通,也使得“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效果不理想。
深化產教融合,可推動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培養高層次“雙師型”教師隊伍。產教融合有利于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長期深入交流、相互促進,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標準,建設實踐教學平臺,提升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將課堂教學內容與醫藥產業行業前沿深度融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與醫院、企業搭建互通平臺,有利于推動學校醫藥類專業專任教師與行業、企業人員互聘互用,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提升教師科研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推進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產業學院、現代學徒制等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要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成“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我校與青島華新華義齒技術有限公司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于2019年共建企業主導的二級學院——口腔醫學技術數字化產業學院,積極探索產業學院“產、學、研、培、賽、鑒”六位一體功能。“產”即提供技術服務、生產口腔修復體等;“學”即教師頂崗、學生實訓與崗位實習;“研”即申報教科研課題、研發企業新產品、申請專利;“培”即提供行業內技術培訓、口腔修復體制作工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教師培訓;“賽”即學生、教師、員工技能大賽等;“鑒”即口腔修復體制作工鑒定、企業內等級考核鑒定等。產業學院發揮六位一體功能,可有效促進專兼職教師提升教學與實踐能力,激發“雙師型”教師內生動力,營造“雙師型”教師培養環境[2]。
2022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在綜合育人、企業實踐、教學改革、社會服務和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帶頭引領作用。依托產業學院,我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與企業共同組建三梯隊教學團隊,探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取得了良好效果。校企共同建設的3D 口腔技術應用中心被確定為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同申報、建設了國家級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牙體雕塑技術、數字化義齒修復技術課程教學資源庫及專業文化、專家名師項目,獲批山東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項目、山東省口腔修復體制作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社會培訓評價組織,同時獲批省級教改課題兩項、省級社區課程兩門,合作開發專業核心課程資源,編寫校本教材、培訓教材等,師生分別在省級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和學生技能大賽中獲獎。
高職院校與醫院(企業)要轉變觀念,提高主動性,確立雙主體地位,共建醫藥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產教深度融合是醫院、企業員工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徑,可有效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對接,實現校企(院)共贏。
醫藥類專業專任教師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以及對企業的認識。醫藥類專業專任教師大多長期脫離醫院臨床一線或企業生產實際,對新技術、新技能不夠了解,因此,要轉變觀念,對自我和醫院(企業)形成正確認識,而這也是成長為“雙師型”教師的前提。專任教師去醫院(企業)頂崗實踐,需要充分了解醫院(企業)的主營業務、技術水平等;在實踐中,調整心態,從容應對,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理論聯系實踐,切實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同時,通過調研發現醫院(企業)發展需求與困境,尋找科研項目,產學研相結合,為醫院(企業)輸入更多的智力資源。
兼職教師要擺正心態,努力提升理論水平。兼職教師不可只重視醫院(企業)工作,認為教學工作對自身職業發展毫無用處。兼職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不可敷衍了事,應通過課堂教學、科研等深入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將其與醫院臨床、企業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為獲取職業資格證、技術能手稱號等提供理論支撐。
高職院校與醫院(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型教師隊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醫藥類專業群負責人、專業負責人及骨干教師等高職院校教師與醫院(企業)高層次技術人才組建結構化教師團隊。校企(院)雙方積極統籌,依托產業學院、現代學徒制等,共同制定“教師—師傅”互培、互聘、互用的“雙師”管理制度,成立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共同體。高職院校聘任醫藥行業企業領軍人物、名匠大師等,成立大師工作室、兼職教師工作站等,深度開展教學改革和科研創新;聘任技術過硬、有帶教經驗的醫院(企業)技術骨干,實施課程改革、開展實踐教學。同時,高職院校醫藥類專業教師可定期到企業頂崗實踐,參與企業生產,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路線,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我院藥學專業與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組建了校企互聘共用教師隊伍,校企聯合開發模塊化課程體系、編寫校本教材、開展課題研究等,共同培養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醫藥類專業也可從校友資源庫中選拔、聘任杰出校友作為兼職教師、客座教授,充分發揮校友在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間的橋梁作用,將校友對母校的認同感轉化為培養人才的強大力量。優秀校友與專任教師有著深厚的師生情,可充分發揮其專業技能、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優勢,帶動學校專任教師全面發展。優秀校友與學生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專業認同,容易與學生共情,可通過優秀校友訪談、進課堂等活動,對學生進行貼近實際、生動的職場認知、專業指引和技能培訓。優秀校友是“精神道德”教育的現實標桿、“服務奉獻”教育的榜樣示范、“成功成才”教育的身邊典型[3],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勤奮刻苦、努力奮斗的品質。
此外,高職院校還要進行教師招聘制度改革,可適當降低對學歷的要求,增加醫院(企業)工作經歷或對職業資格證等的要求,打破學歷、年齡、職稱等限制,大力引進理論素養良好、實踐技能較強的醫藥類專業人才,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保障。
深化校企(院)合作,通過產業學院、現代學徒制等產教融合途徑,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分層次分類別制訂系統、個性化的培訓方案,為專兼職教師教學和實踐能力提升提供平臺,進而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醫藥類專業專任教師可通過訪學研修、國培省培、企業實踐、社會服務等多種路徑,加強與其他院校、行業、企業、醫院的交流合作,通過實踐逐步成長為省青年技能名師、省技術技能大師、教育工匠等有影響力的“雙師型”教師。學校根據醫藥類專業發展需要,與醫院(企業)共同制訂頂崗實踐方案,或在學校成立專家工作室,為專任教師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由企業一線技師、醫院各科室主任等對專任教師進行技術培訓,使專任教師熟悉國家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各崗位職責及工作流程,提升其專業技能水平。
學校可組織兼職教師參加線上教科研講座,為兼職教師提供教學能力提升平臺。深入開展“專任教師、兼職教師結對子”活動,由專兼職教師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共同開發特色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共同承擔課程教學任務,在教學各環節融入醫院(企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兼職教師的作用,激發兼職教師主動提升教學能力的積極性。
例如,我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產業學院,以國家級生產實訓基地為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注重專兼職教師培養與考核,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專任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參與生產、教學、科研、培訓、技能大賽、職業資格鑒定,通過開展課程建設、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工作,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全面提升教師自身教科研能力及社會服務能力。通過梯隊式教師隊伍建設,新進教師逐步成長為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新進技術人員逐步成長為技術骨干、技術總監(生產主管),推動校企共同發展。
建立產教融合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壁壘,激發專兼職教師積極性。建立學校、行業、醫院(企業)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夯實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學,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企業行業發展。同時,還可通過多種方式對優秀專兼職教師進行宣傳,提升教師的幸福感與積極性。
高職院校通過教學質量評價專兼職教師教學能力。由學校教學督導、教研室、學生組成評價小組,從師德師風、教學設計、教學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斷提高專兼職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高職院校還應將科學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水平、決策咨詢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頂崗實踐等納入專任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使專任教師重視提升實踐應用和社會服務能力。
醫院(企業)可通過考核專任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技術服務能力和頂崗實踐情況等,評價其實踐應用能力;將職業院校教學經歷和教學效果納入績效考核指標,激發兼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使兼職教師提升理論與實踐水平。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醫藥類專業與行業企業聯合,立足地方經濟,對接產業需求,共建共享優質教學培訓資源,與行業的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緊密結合,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優質教學培訓資源包括:(1)標準資源,如行業標準、教學標準等。(2)專業資源,如職業素養、專業標準、考核評價標準等。(3)課程資源,如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課件、教學錄像、電子教材、試題庫等。(4)培訓資源,如師資培訓、員工培訓、管理層培訓、新技術培訓等。(5)硬件資源,如教育部“1+X”職業技能等級考試站點、名師工作室、產業學院實訓室等。
高職院校與醫院(企業)共建教學培訓資源,順應當前行業發展趨勢,針對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需求,充分利用醫院(企業)的資源優勢,使教學培訓資源內容與行業、企業、醫院的發展相匹配,提高教學培訓資源的實用性,滿足學校、行業、企業、醫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習者的需求。在建設優質教學培訓資源的過程中,醫藥類專業專兼職教師在標準制定、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技能鑒定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學生和醫院(企業)員工崗位競爭力明顯增強,為學校、醫院(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注入了發展活力。
我校藥學、中藥學專業與東阿縣中小型阿膠生產企業深入合作,對接阿膠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結合企業人才評價標準,共同建設對接阿膠產業的企業文化、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標準等的培訓資源,同時針對新技術、新崗位開發操作標準。通過專任教師的教學和實踐創新能力得以提升,企業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水平也得以提高,有利于傳承、發展中藥傳統技能,助力阿膠行業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培育,助推中小型阿膠生產企業轉型升級。
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全面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支撐。產教融合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行業、企業、醫院應聯合培養教師,充分發揮行業、企業、醫院在醫藥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的作用。通過產業學院、現代學徒制等多種途徑深化產教融合,轉變教師隊伍建設觀念、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建設教師培訓基地、完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共建共享培訓資源,建設專兼結合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醫藥類專業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