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雯,吳美婷,徐 晶,朱愛勇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0000)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伴隨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進程,我國科學普及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而科普事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科普人才隊伍。大學體系建立之初僅承擔教育職能,隨后逐漸確立了科學研究的第二職能及直接服務社會的第三職能,即推廣新思想、新學說、新發明,并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的財富[1-2]。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高速增長,大眾科普需求劇增,培養科普專業人才及滿足公眾科普需求是高校發揮其第三職能的體現。然而,目前醫學院校科普人才培養尚在探索階段,在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均剛剛起步,且相關研究匱乏。本研究基于高校第三職能視角,探討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培養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以期為后續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人才培養提供依據,促進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科普人才是指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從事科普實踐并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及做出積極貢獻的勞動者。科普人才的能力已成為推動科普工作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優秀的科普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不同學者對其有不同的見解。有學者提出,一個人的科普能力取決于其“科的能力”和“普的能力”中較低的那一個,也就是科普人員既要有科學背景和科學儲備,也需要深諳大眾傳播的技巧和方式。武夷山[3]提出,科普寫作能力是科普能力培養中的重中之重。當前隨著信息傳播媒介形態的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公眾從線下轉到線上,這也對科普人才的科普能力提出了要求。
基于目前科普人才培養需求和時代特征,科普人才需要具備的科普能力主要包括較好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開展科普實踐或科普研究的能力及在科普實踐中創新的能力[4]。
醫學院校在健康科普人才培養方面有著許多優勢。(1)醫學院校擁有科普設施及先進的標本陳列室、虛擬實訓室、模擬病房、模擬老年活動中心等,這些場所除了能保證日常教學開展外,還能為開展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及科普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支持。
(2)醫學院校課程教學是保障健康科普內容專業性的有力支撐,健康科普內容主要是基于科學的醫學知識體系,與非護理專業研究生相比,護理專業研究生經過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在普及時能采用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內容和形式闡述專業問題。
(3)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面,醫學教改項目和教學類科研的開展能為健康科普人才培養提供科學依據。醫學院校肩負著通過科研推進學科發展、醫學科研項目持續推進及科研成果不斷轉化的重任,一方面醫學院校為健康科普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通過健康科普活動傳播和推廣科技成果,讓前沿的學術成果真正成為惠及大眾的知識和信息。
目前新時代賦予了科學普及新的歷史使命。目前科學普及的內涵不斷豐富,高層次科普人才與高質量科普需求的矛盾卻日益增大,存在科普人員學歷偏低、創新能力不足、老齡化嚴重等問題[5-6]。有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中級職稱及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普人員僅占全部科普工作者的55.1%[7]。盡管大眾科普需求急劇上升,但我國高層次的科普人才缺口卻很大,大眾科普處于需大于供的狀態。
我國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啟動較晚,從2012年開始,在6所高校和7 家科技場館開展了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的試點工作,盡管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發現我國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中還存在學科體系不夠完善、課程內容不夠聚焦、師資隊伍力量較薄弱等問題[8]。
近年來關于高校科普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較少,有指導意義的成果更少。現階段高層次的科普隊伍仍不足以應對高水準的公眾科普需求,因此,高層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知識更新周期的不斷縮短[9],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普及化,全民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科普工作的開展對科普人員的專業程度和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讓更多的科研人員承擔科普工作,既能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也能促進高層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高校是人才資源和科研資源的聚集地,高校科研人員時間和精力有限,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動力不足[10];本科生處于學科知識積累階段,開展科普工作的能力不足,而研究生作為創新型人才,既有較高的科研素養,也有良好的綜合能力,因此他們是高層次科普隊伍中的主力軍。
A 料:洋蔥 100 g,西芹 100 g,老姜 150 g,香蔥 75 g,香菇 50 g,青椒 100 g,保鮮青花椒 500 g,八角5 g,桂皮 10 g,甘草 3 g。
中國科學院于2017年12月初印發了《關于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實施科普活動學分制的通知》,為推動研究生教育階段科普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思路。教育部啟動的高校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項目,也為培養研究生科普能力提供了重要導向。可見,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生在開展科普活動時有其自身優勢。(1)經過多年持續擴招,我國研究生隊伍不斷壯大,鼓勵研究生參與科普工作能壯大科普隊伍。2019年,數據顯示,在研究生培養體系中納入科普能力培養后,我國科普人員總數提高了49%[11]。(2)研究生經過系統的科研訓練,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良好的學習能力,也能接觸到前沿的科學知識,這為科普活動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打下了基礎。目前科普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內容科學性有待確認,因此推動研究生參與科普工作能發揮其“辨偽”和“糾錯”的作用,有利于傳播正確的知識。(3)網絡資源已成為居民獲取醫學科普知識的主要來源[12]。在信息化時代,研究生對信息化手段和傳播規律比較熟悉,其參與科普活動能更好地促進科普工作信息化。可見,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加入科普能力的培養,對高層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及推動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
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了護士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核心作用[13]。基于我國“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全民健康管理要面向全人群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維護,健康管理受眾之廣,周期之長,使得護理人員在公眾健康管理和健康知識普及中的作用也愈發重要。目前,中華護理學會已在全國認定了140 個護理科普教育基地,并開展了“護士節科普活動周”等特色科普活動,護理人員開展健康科普活動是其作為健康守護者的基本職責[13]。護士需要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積極參與公眾健康知識傳播活動,切實推動健康科普活動的開展。
4.2.1 健康科普基礎理論知識 健康科普是指利用多種傳媒手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公眾普及健康知識、推廣常用醫療技術、倡導健康生活理念、提升居民健康素養的教育活動[14]。我國從2012年開始試點培養科普碩士,科普人才培養體系朝專業化方向發展,科普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科普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掌握健康科普基礎理論知識是健康科普能力培養的第一要素。目前我國在科普碩士培養過程中,還未涉及科普基礎理論知識的課程設置及教學,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已開展了健康與風險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大眾傳播和公共衛生為該專業碩士培養的核心知識[15]。護理專業研究生的健康科普能力提升要重視健康科普及醫學基礎理論的學習,這是開展一系列科普實踐活動和制作科普作品的根本。
4.2.2 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 研究生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是其健康科普能力的重要保證,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及系統、科學的科研能力訓練為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奠定了基礎。隨著大眾健康科普內容越來越多,一些偽科學的信息也夾雜其中,研究生在面對繁雜的健康科普信息時,需要應用知識儲備辨偽、識偽,進而傳播真實的信息;護理專業研究生活躍在護理科研前沿,他們需要時時追蹤科技前沿動態,緊跟國家經濟發展步伐,敏銳洞察科技發展方向,進而將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健康科普內容中,為大眾提供具有時效性的科普信息。
4.2.3 人文素養 與科學素養一樣,人文素養也是健康科普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人文素養主要強調邏輯思維、語言運用、人際溝通、理解共情等方面的能力。科普本質上是將科學、專業的知識轉換為科普對象能理解、能接受的信息,并傳播給科普對象,健康科普人才溝通及語言表達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科普對象的信息接受情況,這就要求健康科普人才具備良好的與公眾對話的能力[16]。健康科普書籍是健康科普常見的載體,因此,研究生具備良好的文字撰寫和文字表達能力非常必要。
健康科普實施者還需具備理解共情的能力。健康科普活動的受眾較廣泛,其知識儲備、生活經歷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健康科普人才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表達和呈現方式,只有與受眾共情,才能有效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受眾能接受的科普內容,健康科普知識的宣傳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中,根據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將澳大利亞人分為5類,分別是懷疑論者、放棄者、猶豫不決者、環境友好者和環保衛士[17],這樣的科普對象分類方式能更深入地了解科普目標人群,進而提高科普的有效性。
4.3.1 完善理論知識體系 健康科普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在設置健康科普理論課程時,需要完善理論知識體系。美國在科學傳播碩士相關課程設置中,設置的課程既包括基本科學知識、傳播知識、傳播技能等,還包括媒體技能、哲學、經濟管理等人文社科類課程和藝術類課程[15]。具備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健康科普人才方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為培養健康科普人才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理解能力及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等,健康科普基礎理論課程應包括傳播學基礎理論、傳播技能、多媒體使用技能、科普寫作、科普倫理等綜合知識,為健康科普能力培養構建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并重的知識體系。4.3.2 組織豐富的科普實踐活動 健康科普活動的開展既基于科學的知識體系,還有賴于健康科普人員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組織能力。因此在教授健康科普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應開展科普實踐活動,讓護理專業研究生在實踐中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護理專業研究生而言,健康科普實踐活動的意義更加顯著。張茜等[17]對在校醫學生醫學科普參與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生更傾向于臨床實踐的教學形式,這可能是因為臨床實踐教學能有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實踐經驗[18]。
有研究指出,從研究生知識體系來看,需要在研究生科普能力培養過程中增加實踐課程占比。健康科普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撰寫原創健康科普文章和推文、拍攝健康科普短視頻、面向社會大眾開展健康科普講座、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等。高文娟等[19]在對已畢業科普碩士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科普碩士對開設科普行業參觀和應用技術類課程的呼聲較高,不少碩士反映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實踐內容。
研究生理論課程總體占比較大,因此,開展實踐活動不僅能增強研究生參與健康科普活動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學習成果,還能發現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完善和優化健康科普理論知識體系。4.3.3 加強健康科普案例分析 健康科普能力是醫學專業、傳播學專業知識及人文素質的綜合體現。在培養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過程中,項目實踐、案例教學、小組研討等實踐性教學的占比需要增加,其中案例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20]。案例教學能讓研究生在運用所學知識時進行深入思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對科普實踐活動的認知,讓其在學校中就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健康科普實踐過程。
我國不同高校在科普碩士培養中比較重視實踐教學,采用案例教學、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式。如浙江大學曾在科普活動開發與實施課程教學中采用“理論+案例+實踐”教學模式,教師讓學生圍繞優秀科普活動案例進行討論,并組織學生設計制作科普作品及帶領學生參與科普活動。護理專業研究生在課程學習中,常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學習臨床疾病治療和護理知識,案例分析的教學效果已得到了認可。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案例分析,研究生可在案例分析中通過教師引導、小組討論、自我反思等方式提高健康科普實踐能力。
4.3.4 開展健康科普領域研究 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性勞動,護理專業研究生經過科研培訓,具備了獨立完成科研項目的能力,掌握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可以發揮自身特長,在健康科普領域開展科研探索,以科研促科普。如可開展開發健康科普教育課程的研究,調研科普對象的需求,構建健康科普能力培養模式,探尋健康科普活動實施方法,并評價健康科普活動實施效果,同時還可將相關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識融入健康科普內容,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內容。促使護理專業研究生進行科研,既有利于研究生學習科普理論知識及提高實踐技能,為健康科普人才的培養提供依據,還能實現前沿科研成果的轉化,將學術成果轉化成大眾能理解接受的科普知識。
4.4.1 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 我國自2012年培養高層次科普人才以來,相關課程的設置仍然比較混亂,沒有一套既定的課程體系可供參考,同時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的研究及論文也較少,目前僅見少量探討醫學生健康科普能力現狀分析的研究,尚未見探討科普碩士課程設置的研究,也未見探討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提升路徑的研究。基于此,在設置課程時可參照的依據較少,健康科普能力的培養缺乏有力的支撐,且健康科普理論課程是一門新興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效果評價方式亟待教學科研人員探索。從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提升的路徑切入,不斷完善健康科普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層次健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4.4.2 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科普人才應掌握的知識具有綜合性和學科交叉性的特點,培養科普人才的教師除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掌握科普基礎理論知識及具備科普實踐能力,因此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培養需要組建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團隊才能滿足其需求。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框架科普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配備多學科交叉師資難度較大,同時針對教師缺乏有力的激勵措施,導致有意愿參與健康科普人才培養的教師不足,健康科普師資力量較薄弱[20]。在護理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可以依據培養目標組建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團隊,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健康科普理論教學培訓,增強教師參與健康科普能力培養的意識,使其在日常醫學理論、科研基礎、臨床見習教學過程中融入健康科普知識。
4.4.3 健康科普能力培養保障制度不夠健全 盡管目前健康科普需求與日俱增,但我國健康科普教育工作模式不健全,缺少保障制度和長效機制。醫學院校對健康科普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是因為高校人才培養以就業為導向,而對學生科技創新及科普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20]。在硬件方面,醫學院校資源有限,科普功能性場地和設施缺乏,健康科普中心建設有待加強;在科研方面,高校有關健康科普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缺乏,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意識有待增強;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醫學院校需要給予適當的激勵,鼓勵教師參與健康科普教學和科研,提升其自主參與的意愿。通過不斷加大科普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統一科普標準、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等措施,實現健康科普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優化,完善健康科普人才培養方案,進而保證健康科普知識傳播的有效性。
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的提升是順應高層次健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高校需重視健康科普人才的培養,完善健康科普能力提升方案,組建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師資團隊,構建科學的護理專業研究生健康科普能力提升培養方案,形成以科研促科普的路徑,以此培養一批具有健康科普能力的護理人才,為推動高質量健康科普工作的開展儲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