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薇,鄧順楠,彭文香,張份蘭,張 斌
(德宏職業學院,云南 德宏 678400)
職業教育進入“提質培優”高速發展期,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謀求轉型發展,從“擴容提質”邁入“提質培優”,應充分利用區位獨有資源,揚長避短,特色發展。邊疆民族地區有著豐富多樣且具特色的文化,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原生資源”,該區域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核心策略就是系統發掘邊疆民族地區具有特色的優秀民族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德宏職業學院以醫學教育為主,在高職醫學專業探索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并開展系統性教學改革,取得了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對課程思政提出明確要求,提出了十大育人體系,為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育才作用,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思政充分體現了“三全育人”理念,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開展的教育教學改革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地處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發掘、充分利用區域具有特色的優秀民族文化元素,并將其與職業教育教學相結合,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課程思政要求將思想政治理論、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教育元素融入課程學習,對學生的思想、行為舉止和價值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理念是協同育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不是將高職教育課程變成思政課,而是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在不改變課程屬性的前提下,將思政元素融入基礎課、公共課等課程,達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的效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云南邊疆民族地區所處的特殊區位使得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特殊性,研究表明課堂教學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實施課程思政,開展系統性教學對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社會思潮對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造成一定影響。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要為區域產業(鏈)輸送高素質、高技能從業者,必須幫助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德宏職業學院地處滇西邊境民族片區(該片區有9 個邊境地州、60 個縣),距離鄰邦緬甸的直線距離90 公里。截至2022年10月,學院少數民族學生占37%,包括來自云南省內的彝族、白族和德宏5 個世居少數民族學生,多民族學生構成的學情在民族團結、宗教信仰、生活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給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學院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深入開展系統性教法改革,在課程建設和改革中緊緊圍繞高質量思想政治教育主線,構建“三全育人”格局,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構建職業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2]。《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明確了“雙高”以培養高質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高”的評價標準[3]。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不僅符合“三全育人”的內在規律,同時也是對職業院校“提質培優”與“雙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有效回應。目前,云南省僅有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和昆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入選國家“雙高”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學校,尚無昆明以外高職院校入選,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只有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圍繞培養“德技兼修”的高水平職業人才這個系統工程,在所有教育從業者的協同努力下,才能順利完成高職院校“雙高”建設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4]。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渠道,按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將教育的深度、廣度不斷拓展和延伸,將青年學子培養成為堅定“四個自信”,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課程思政建設,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完善育人機制,促使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在育人目標、育人途徑、育人方式等方面強化自身優勢,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同時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突出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使其更加適應學生內涵式發展的實際需求。
地方院校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密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訓練的技術技能人才,能通過服務產業(鏈)支撐地方發展。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多由省州(市)共建共管,以州(市)管理為主。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多,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策略已不能滿足產業(鏈)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必須開展高水平教育教學改革。德宏職業學院立足邊疆,輻射東南亞,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促使學生自覺把專業知識技能學習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促進學生把自己的人生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聯系起來,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不斷深入的學習,提高職業技能,提升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更好地為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繁榮穩定、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十分重要,只有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各環節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擺脫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渠道單一的困境,構建全方位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高職院校開展“三教改革”,通過制度配套、實施規劃、評價指標構建等做好設計,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指導和保障。例如,德宏職業學院成立了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按照職責分工,統籌推進學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工作,落實上級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各項工作任務,對學校開展課程思政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協調和決策。德宏職業學院還制定了關于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意見,明確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具體目標,明確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注重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團結、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等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所有教學單位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主力軍是教學實施單位—、二級學院,二級學院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培養思想品德、人文素養(醫學倫理)、工匠精神、職業信用和創新思維的綜合素養課程。教學管理部門、教學質量監控部門負責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業務指導及質量進行跟蹤評價,圍繞育人目標與專業課目標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德宏職業學院課程思政建設由教務處、組織部、統戰部、教學質量監控中心、科研處、人事處、二級學院協同推進,工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建立了各負其責、密切聯系、齊抓共管、合力創建的工作機制,為全面完成課程思政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課程是課程思政的主要載體,專業課程資源是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集合,也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邊疆民族地區職業院校要在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發掘區域具有特色的民族優秀文化,錨定課程特點,融合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元素,達到思政元素隱性育人效果。在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傳授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引領。德宏職業學院開設的課程按屬性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課(技能課),按類型分為A 類(純理論)、B 類(理論+實踐)和C 類(純實踐),按類別分為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依據課程屬性、類型、類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教學資源各有側重,所引用的課程思政元素也不盡相同。例如,公共基礎課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課程,是培養大學生遠大理想、高尚情操、科學思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健康心理素質的通識課。該類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育人資源的挖掘,向學生傳播家國情懷、人文精神等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職業道德等,提高綜合素養,培育健全人格。
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承擔著傳承地方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決定了教學內容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也決定了課程思政建設要帶有邊疆民族地區的區域性特色。德宏州民族特色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是課程思政育人的現實土壤。如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的赤子功勛、德宏州5 種世居少數民族節日、民族醫藥資源等,都可以用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通過挖掘和利用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并將其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充分發揮育人功效。德宏職業學院立足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自身特點做好課程思政建設,以醫科和工科教育為主,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深入挖掘醫學與工學課程的思政素材。例如,在醫學類專業課程中加強醫德教育,培養學生立足邊疆的醫者情懷;在工學類課程中培養學生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同時,深入挖掘學校內部資源與特色亮點,例如,德宏職業學院紅色驅動中國夢———黨建文化長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館、生命科學館、同心廣場等校內資源都是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基地與教學素材。
教師是育人育才主體,是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關鍵一環,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育人作用,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在科學且完備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框架下,建設一支具有良好育德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確保各門課程同向而行,達到協同效應的根本前提[5]。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要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認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和課程思政意識,確保課程思政有效實施。教師要提高課堂中課程思政的實施能力,營造有“溫度”的課堂,加強課堂教學管理,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育人效果[6],不斷豐富和改進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方法,運用好課堂這一主陣地增強課程思政的實效性。集約優化配置師資,組建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教師黨員、輔導員等組成的課程思政育人教學團隊并實施動態考核管理,實現師資優勢互補,搭建協同育人、互相促進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平臺。此外,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要加強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培訓與指導,開展高質量的課程思政專項培訓,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通過培訓使教師更好地把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思想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
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基礎,構建科學的多元化的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效果評估體系,提升課程思政成效。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否能實現長期有效的發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取決于課程思政建設在新時代背景下是否發揮出“三全育人”實效,是否滿足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要改變傳統的課程評價考核體系,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不應只采用傳統考試這種單一形式,應構建基于多元視角的學生學習效果評估體系。評估內容可包括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過程中的德行表現,提升道德素養考核占比;評估方式可為自我評價或他人評價方法。學習效果評估反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最后一個環節,要合理利用評估結果,課程思政建設成功與否必須由育人實踐來檢驗,通過做好評估反饋,修正或摒棄引起負面作用的做法,以更好地體現課程思政服務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
新時代對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基于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地域環境及教育環境,充分發揮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與學校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在做好設計的基礎上多部門協調聯動,共同構建與實施,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建立科學的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做到課程思政建設各個環節共同推進,實現課程思政體系的有效構建,促進邊疆民族地區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