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楓,曹媛媛,鄧玉霞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黑龍江 大慶 163319)
1.1.1 紅醫精神形成于中央蘇區時期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此時,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國民黨的圍困下,中國共產黨相繼轉移到國民黨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由于連年戰亂,傷病員眾多,醫療資源不足、醫護人員短缺等問題亟待解決。中國共產黨為保證軍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1931年11月20日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教育方針為“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為此,醫學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僅要有專業課,還要有提升思想政治覺悟的革命形勢課程。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成立于被封鎖圍困、物資匱乏之際,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醫療衛生實踐活動,培養了眾多紅醫投身革命中,在為中央蘇區時期革命事業、軍民衛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形成了政治堅定、對黨忠誠的紅醫精神。
1.1.2 紅醫精神發展于紅軍長征時期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進行長征。1932年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在長征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師生不僅承擔著醫療救治工作,還經歷了爬雪山、過草地、行軍打仗等重重考驗,體現出了救死扶傷、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紅醫精神的重要體現,為長征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醫療保障。
1.1.3 紅醫精神成熟于延安時期 長征勝利,中央紅軍到達西北革命根據地。從此,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總后方。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標志著全國性抗戰的爆發。此時,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再次更名為八路軍衛生學校,并跟隨大部隊到前線作戰,師生在抗戰前線承擔著醫療救治、護理傷員、政治宣傳等工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體現出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這是紅醫精神的重要根基。
1.1.4 紅醫精神豐富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1949年,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改革創新,紅醫精神也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的鼠疫、血吸蟲、天花等瘟疫,到2003年的抗擊“非典”,再到2020年的抗擊新冠疫情,無數醫務工作者主動請纓,奮戰在前線,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構筑起了堅固的防線。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醫護工作者發揚了紅醫精神,體現出了技術優良、求是創新的工作作風,為國家和人民跨越難關筑起了安全防線。
1.2.1 政治堅定、對黨忠誠的理想信念“紅醫”中的“紅”即政治立場堅定,對黨絕對忠誠。政治堅定是紅醫精神的政治靈魂,表現為醫護工作者堅決擁護黨的領導,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以抗擊強大的敵人。在過去,有“紅色華佗”傅連暲醫生的傳奇人生經歷。傅連暲為了支持革命事業將福音醫院所有藥品捐獻出來,為部隊衛生保健工作做出了貢獻,而后順利加入中國共產黨,成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在現代,有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黨員醫務工作者的先鋒模范。面對新冠疫情,黨員醫務工作者沖鋒在前、臨危不懼,真正詮釋了醫者仁心及共產黨員的執著堅守、使命擔當精神。這都是紅醫精神的展現,這是一種信仰力量的內在驅動。
1.2.2 救死扶傷、以人為本的宗旨 紅醫精神的宗旨主要包括兩方面:(1)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2)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以人為本是醫德。在紅醫精神中,救死扶傷、以人為本的宗旨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具有鮮明的人民性,致力于為人民減輕病痛,始終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1.2.3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道德風尚 艱苦奮斗是紅醫精神的基石,無私奉獻是紅醫精神的優良傳統。在紅色衛生事業開創初期,醫療條件艱苦,物資短缺。紅醫通過自行研制醫療器材、努力鉆研醫學技術、發動群眾創辦醫院和醫學院校等方式,逐步克服了當時缺醫少藥的困難,發揚了艱苦奮斗的精神。無私奉獻是紅醫精神的體現,紅醫在革命事業中發揚了大公無私、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精神,為我國紅色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革命事業的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
1.2.4 技術優良、求是創新的工作作風 技術優良是紅醫精神的工作要求,強調醫務工作者要在專業技術上精益求精,醫務工作者唯有刻苦鉆研,才能在醫學上有所創造。求是創新是紅醫精神的前進動力,我國紅色衛生事業從開創、發展、成熟再到豐富是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技術優良、求是創新的工作作風是紅醫精神的必然要求,推動著紅醫精神與時俱進,永葆鮮活的生命力。
2.1.1 紅醫精神與醫學院校思政課核心內容的相通性 紅醫精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革命文化的發展演進一脈相承,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弘揚中國精神、培育文化自信是醫學院校思政課提升醫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紅醫精神蘊含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思政元素,與醫學院校的思政課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具有內在契合性。醫學院校思政課面向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醫學生,新冠疫情的暴發對醫學生心理、思想等產生了影響,而紅醫精神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精神動力。將紅醫精神融入醫學院校思政課,既是傳承紅色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醫學生思政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
2.1.2 紅醫精神與醫學院校思政課價值理念的一致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1]。紅醫精神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醫療衛生行業無數仁人志士不斷努力、積淀而形成的價值理念,體現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內容。醫學院校思政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的醫務工作者。紅醫精神與醫學院校思政課的價值理念具有內在一致性,都體現和包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因此,將紅醫精神有機融入醫學院校思政課,在弘揚紅醫精神的同時,為醫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指引,有利于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2.1 有利于提升醫學生的道德素養 由于社會轉型期利益主體多元化及受西方思潮的影響,部分醫學生價值觀念受到了嚴重沖擊,存在理想信念淡化、以人為本服務理念缺失等問題,而醫生自身的道德素養直接影響醫療衛生行業服務質量。將紅醫精神有機融入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學,講述紅醫的英雄事跡、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行為,這些故事蘊含著價值觀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可使醫學生產生共鳴,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責任感及奉獻精神,使其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從而實現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2.2.2 有利于提升醫學院校思政課的實效性 2020年9月23日,《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加強醫學倫理、科研誠信教育,發揮課程思政作用,著力培養醫學生救死扶傷精神。這為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政策導向和理論遵循。當前,醫學院校思政課關于紅色教育的內容只是零散分布在部分章節中,不足以使醫學生形成對紅色精神完整的理論認知,總體性、系統性的紅色教育體系尚未形成。醫學院校思政課應抓住醫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將紅醫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使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激勵醫學生弘揚和踐行紅醫精神,在醫學生心中種下一粒崇尚醫德、精益求精的種子,為日后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提供精神動力。
3.1.1 明確“出發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紅色教育資源在醫學院校思政課中的育人功能,紅醫精神是紅色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戰爭年代,無數醫務工作者奮戰在前線,在極端危險與艱苦的環境中救治傷員,成為最美的“逆行者”,這些英勇感人的事跡對當代醫學生來說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將紅醫精神融入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學中,有利于引導醫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發揚紅醫精神,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3.1.2 重視“關鍵點”:堅持以醫學生為中心 將紅醫精神融入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學,要與醫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堅持醫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課程教學方式,開發解說觀察類、互動交流類、活動類、體驗類等課程教學類型;遵循教育規律,重點關注醫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采用靈活多樣、醫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3.2.1 從抽象到具體———還原紅醫精神 紅醫精神以觀念意識的形態存在,要通過具體而又形象的方式使其走進課堂。在講述紅醫精神時,不僅講解其歷史背景、基本內涵等,更要講解展現紅醫精神的人物事跡,還原體現紅醫精神的事件,將紅醫精神轉化為具體實例,激發醫學生學習興趣,使其感悟紅醫精神。
3.2.2 從具體到抽象——提煉紅醫精神 紅醫精神教學資源內容豐富,遍布歷史文獻、回憶記錄、人物傳記等中。挖掘紅醫精神相關教學內容不是單純的事件梳理,也不是簡單的歷史還原,是在梳理和還原的過程中提煉出具有真理性、思想性、時代性、先進性等的教學內容,并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計劃,成為思政課教學資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3.3.1 主動挖掘思政課與紅醫精神的內在契合點 醫學院校思政課是傳承與弘揚紅醫精神的主渠道,應主動挖掘思政課與紅醫精神的內在契合點,并將紅醫精神融入各門課程中,形成紅醫精神教育教學合力,提升醫學生對紅醫精神的認知度。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將紅醫精神與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內容相結合,讓醫學生感受紅醫堅定的政治立場,為保障軍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將價值觀教育與醫德培養相結合。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將中國近現代史等與紅醫精神歷史發展脈絡相結合,使醫學生深入了解紅醫精神歷史背景,感悟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中,將紅醫精神與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發展過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讓醫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的同時,領悟紅醫在人民健康問題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
3.3.2 實現灌輸式向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思政課以灌輸式教學為主,醫學生參與度不足。因此,思政課應轉變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體驗感,以滿足當代醫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1)提升思政課教學的互動性及醫學生對紅醫精神的認同度。通過翻轉課堂使師生互換角色,開展以紅醫精神為主題的小組討論發言、講述紅醫故事、辯論賽等活動,使醫學生在思政課中有更多的參與感,增強主人翁意識,激發醫學生對紅醫精神的學習興趣。(2)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體驗感,提升紅醫精神在教學中的感染力。可利用網絡、虛擬現實技術還原紅醫艱苦奮斗、救死扶傷的真實場景,實現紅醫精神“可視化”,讓醫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紅醫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醫德醫風。還可以帶領醫學生走進有關紅醫精神的遺跡遺址、博物館,通過參觀體驗的方式使紅醫精神入腦入心,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4.1 第一課堂:講好理論讓思政課“實起來”第一課堂是基礎。第一課堂是思政課課堂教學及與思政課發揮協同效應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專業課程課堂教學。(1)思政課教師要用好第一課堂,提升醫學院校思政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使醫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為實踐教學提供理論指導。(2)除了思政課外,要在人文社科類課程中添加紅醫精神相關內容,并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紅醫精神相關元素,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全方位構建紅醫精神教育教學課程體系,幫助醫學生實現紅醫精神的認識自覺。
3.4.2 第二課堂:全員育人讓思政課“活起來”第二課堂是延伸。第二課堂可將紅醫精神與校園活動、校園文化相結合,形成“大思政”格局,打造全員育人課堂。《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構建共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這不僅拓展了思政課內涵,使其不局限于課堂教學,而且鼓勵將思政教育寓于學校各類活動中。(1)通過紅醫精神專題講座、社團活動、微信公眾號等宣傳紅醫精神,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形成校園紅醫精神全員育人“大思政”格局。(2)與校園文化相融合,以伍連德、于維漢等為代表的先進人物是紅醫精神生動的“教材”,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使醫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中感受紅醫精神的魅力,形成獨具特色的第二課堂。
3.4.3 第三課堂:實踐教學讓思政課“動起來”第三課堂是關鍵。第三課堂可促進醫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醫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目的。第三課堂是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基礎上,在理論指導下開展的實踐活動。通過開展紅醫精神主題社會實踐調研、素質拓展、社會實踐等活動,在豐富實踐教學形式的同時,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同向同行,引導醫學生弘揚和踐行紅醫精神,把人生抱負落到實際行動中,幫助醫學生實現紅醫精神的實踐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