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作(東北電力大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才能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支撐。其中,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重要的實施途徑。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這一概念。全國各地區根據政策和文件的指導,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然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和內在推動力,加強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也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2]
本文所研究的對象為農業大省吉林省,通過構建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對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行為、農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進行綜合評價,明確吉林省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的特點,并找出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更好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經濟、制定農業政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正面意義。
本文結合吉林省實際情況,依托吉林省農業農村特點,在構建農村產業融合指標體系過程中依照科學性、系統性和可獲得性原則,通過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農村產業融合行為、農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為切入點,將農村產業融合行為繼續劃分為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拓展型融合、科技滲透型融合三個層次,將農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劃分為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兩個層次。
在以上基礎上繼續劃分,劃分為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制造業企業單位數、農業機械總動力、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等15個三級指標,最終形成符合吉林省實際情況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13—2022年《吉林省統計年鑒》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中國休閑農業年鑒》及國家統計局、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官方網站,其中絕大部分指標的數據可直接查詢獲得,個別缺失指標的數據需要通過公式計算后整理得出。
本文主要使用熵值法對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指數的指標進行賦權。熵值法可通過計算指標集合中各指標的熵值,從而確定各指標的相對權重,可有效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從而提供一個較全面的評價結果。根據表1構建的指標體系,分別計算出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綜合得分,以及農村產業融合行為、農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綜合得分,計算結果詳見表2。
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繪制出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綜合得分折線圖,如圖1所示。從綜合得分來看,2012—2021年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程度在不斷加深,由2012年的0.033040增長到2021年的0.254740,10年間增長近8倍。在農業產業鏈延伸方面,指標得分波動較明顯,2012年到2016年,這5年間指標得分均處于穩定上升態勢,在2016年達到峰值0.029545后開始大幅下降,直到2020年開始有所回升,這說明吉林省發展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并不穩定,產業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缺乏抗風險能力、利益聯結機制較薄弱是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短板。在農業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方面,指標得分表現較穩定,2021年出現大幅提升,這與吉林省近年不斷發展綠色鄉村、保護土壤及大力支持休閑農業和民俗文化發展的政策息息相關。在農村產業融合行為相關指標中,科技滲透型融合的發展態勢較好,呈現出持續上升的狀態,由此說明互聯網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效果。在經濟效應方面,指標得分情況較平穩,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非農業收入在不斷提升。社會效應得分的增長趨勢較明顯,表明吉林省城鄉一體化及農村就業多元化的發展效果顯著,城鄉居民在收入和消費上的差距在顯著縮小。

圖1 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綜合得分折線圖
本文通過對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測算,根據相關數據和測度結果進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在2012—2021年吉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整體處于良好上升的態勢。這有利于加快鄉村產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民增收,也能適應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但整體來看吉林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情況不夠成熟、融合程度偏低,仍然存在農業產業鏈不完善、產業結構穩定性較差、缺少合理利益聯結機制、地區優勢特點未充分發揮等問題,亟待解決。
1.延伸農產品產業鏈
目前,吉林省內農產品原料的利用率低,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需要通過加大加工研發力度來推動農產品的生產。一方面,嚴格把關農產品種子選育和原料種植情況,保證農業初級產品的高質量。另一方面,按照農產品加工類型的不同對加工廠進行分類,在農產品的“專”和“精”上下功夫,通過專業生產、精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2.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
大力推進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促進農產品龍頭企業的產業集聚,發揮集聚效應。[3]鼓勵發展龍頭企業,可通過對已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收購、兼并等多種形式的重組,成就大型農產品加工集團。
3.充分拓展農村多功能性
依托資源稟賦、文化歷史、產業集聚等區位優勢,全面發展具有濃厚農耕文化、優美生態環境和農業旅游結合緊密的特色小鎮。圍繞農業特色和田園資源,建設支撐田園綜合體發展的產業體系,探索農民多元化聚居模式,深度挖掘農業生態價值。
4.重視產業橫向融合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快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網絡化,形成智慧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智慧化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村產業融合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智慧農業對提高農業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有著重要作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