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鄭春輝的木雕世界里,詩意的家園、共通的鄉愁是創作的初心,也是創作的歸宿。山河遠闊,鄉土安寧,其間的美景與人情,皆化作詩意,以木雕的形式恒久留存,直抵人心。
鄭春輝,1968年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從藝至今近40年,創作題材涵蓋人物、花鳥、走獸、山水,尤擅山水田園類作品的創作,注重對木質肌理、色澤、形體的應用,作品意境幽遠,充滿詩情畫意。其作品屢獲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展覽大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機構收藏。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
初識鄭春輝是在一次展覽上,觀其作品細部,首先驚嘆于其雕刻技法的精湛嫻熟,通而觀之,又被其作品中所生發的清湛悠遠之意境所吸引。鄭春輝開拓了莆田山水田園木雕的新境界,在他的作品中,有山水明秀,清風柔婉,雅士放達,詩情古色,亦有土樓宏大,廊橋俏麗,閩鄉新象,鄉土安瀾。
詩意·思古以寄懷
鄭春輝曾自言其木雕作品中蘊含三個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傳統雕刻技藝、中國山水畫、古典詩詞。其雕刻作品中詩意的呈現和表達,源自他對古典詩詞的深刻理解。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幽靜清逸,“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瀟灑出塵,“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的風神灑蕩……茫茫千古間的人生況味,在詩人的筆下與鄭春輝的刻刀下隔著歲月實現了通感,他將曠達浩瀚、優游自如的心境琢刻進木料中,使其木雕作品浸染上一種浪漫主義的風彩。《西江月》《歸園田居》《風雪夜歸人》《夜靜春山空》《松風閣》等一批富有詩意的作品,經鄭春輝運用莆田木雕的鏤空雕、透雕、精微透雕等技法雕琢而誕生。遠山、茂竹、茅屋、靜水、浮橋、扁舟、杯酒、雅士……在鄭春輝的作品中,木之紋理與詩之意蘊,木之樸質與詩之哲思,交相輝映,連通古今,因而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鄭春輝鐘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創作的源泉和養分,在他看來,“那些傳世的經典詩詞作品,我們之所以能百讀不厭,是因為蘊含著作者歷久彌新的哲學觀和生活觀”。由此,詩詞超脫了自身的文學屬性,富于穿越時空的藝術魅力。鄭春輝的創作理想是打破人們對傳統工藝“技法高于一切”的認知,在創作中,他將生命情懷與文化根底相交融,以木載道,雕刻山水靈韻、詩意人間。至于其中的要法,他認為關鍵在于創作者自身修養與心境的清澄闊大,“擁有真善美的心靈,胸懷對天、地、人心中深邃哲理的不懈探索,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現出磅礴的氣象和無窮的詩意,讓人們從作品中感受到智慧和力量”。
鄉土·山水育桃源
如果說在鄭春輝的心目中,古典詩詞蘊含著古人勵志和豁達的心態,那么“虛實結合的中國山水畫則是體現著東方審美理念的藝術表現形式”。山水田園始終是鄭春輝心中的一方凈土,他力圖在山水田園之間建構起一片心靈的桃源,用木雕描摹物象,書寫鄉土人間。木料凹凸的塊面、起伏的輪廓、天然的肌理,在鄭春輝看來,就是承載山水田園題材的最佳載體。
鄭春輝理想中的桃源是詩意的棲居,是心靈的故鄉,是能將生命的本真盡情展現的地方。它是《家園》中歸家的老牛與吹著牧笛的少年沿溪邊漫步,與裊裊炊煙、青翠竹林相伴,也是《桃花源》中曲徑通幽、仙氣繚繞、桃林如畫、竹風映照的人間佳境?!皬墓胖两瘢袊斯亲永锏泥l愁基因使我們不斷去尋找精神家園,尋找真善美,從而形成向善向上的力量。”于鄭春輝而言,鄉土始終是中國文化底色中最動人的一抹色彩。
群山深遠,村舍儼然,農人趕著成群的牛羊歸家;明月疏朗,榕樹豐茂,樹干牽系著一葉歸舟……“歸”是鄭春輝鄉土作品中的重要主題。鄭春輝指出,一件木雕作品不僅要在技藝維度上震撼人,還要在情感維度上感染人。在他的認知中,“只有凝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抒寫人民生活理想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而其中能喚醒人們心底關于童年、關于故鄉的記憶的藝術作品最為動人。鄭春輝希望,觀賞者觀其作品,不僅能對其雕刻的景致有親切具體的感知,也能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無限的、純粹的、樸質的情感。
“我的家鄉莆田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母親河木蘭溪讓這片平原孕育出美麗的水鄉風景?!编嵈狠x的鄉土記憶源自閩鄉的山野,源自哺育他的木蘭溪。從《山村月夜》《木蘭謠》《故溪夢中流》《桃花溪》,到《閩鄉多錦繡》《光輝閩西》《山鄉春色》《閩山閩水物華新》,再到其正在創作的50米長的全景雙面木雕《百里蘭溪圖》,鄭春輝應物象形,根據材料的天然形態創作他記憶中的鄉土桃源?!栋倮锾m溪圖》將以莆田傳統木雕技藝集中展現木蘭溪流域清麗明秀的“莆田二十四景”,并融入莆田元宵風俗、莆仙戲等具有民俗記憶的場景,再現木蘭溪沿岸人與水共生共榮的歷史記憶和城市新貌。鄭春輝將鄉愁寄于田野、融入時代,時而全景摹寫,時而聚焦細部,鄉土被其以極富畫面感的形式立體呈現,引人如在山水圖卷中攬勝尋芳。
家園·小家同大國
如果要選出鄭春輝最為人矚目的一件作品,當數2013年創造了世界最長木雕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雙面木雕《清明上河圖》無疑。此件作品集莆田木雕技法之大成,正面雕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背面雕刻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作品刀法謹嚴,線條精細,層次分明,可見房舍儼然、車船穿行、人物靈動,舊日都城的繁盛撲面而來。談起創作大型木雕作品的初衷,鄭春輝說:“一些宏大的場面需要更大的容量來承載,大型木雕不僅能體現中國山水畫的精神,更能通過立體的表現手法體現雕刻技法之美。”
在鄭春輝的大型木雕作品中,其所描繪的家園跳出了小家,跳出了故鄉,轉而以更為宏大的視角力圖表現與詮釋家國情懷。在《千里江山圖》中,家園是水天一色、蒼茫無涯的雄偉山河;在《清明上河圖》中,家園是流動在歷史煙云中的都市繁華;而到了正在創作的《京杭大運河》,家園則被擴展至穿行在大美中華萬千氣象里的中國水脈。鄭春輝認為:“藝術家的目光不能只停留于‘小我’,而要讓自己的藝術創作聚焦‘國之大者’?!庇杉抑羾?,家國一體,鄭春輝的木雕作品因而成為記錄時代、引領時代的先行者。
《京杭大運河》將雕刻在9棵500年以上的香樟木上,總長120米,分北方卷、中卷、江南卷,采用深遠法,生動再現長1794千米的京杭大運河穿越南北諸城的昔時盛景。如果說《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是在探索從古典繪畫到立體木雕的藝術語言轉換,《京杭大運河》則從圖稿設計開始便是一次全新的創作。為此,鄭春輝花費大量時間實地考察、查閱資料,并與專家學者積極討論,在翔實的史料考證基礎上融入自身的雕刻技法、美學理念和情感記憶進行圖稿創作。他坦言:“就是要建立在這樣的史料考證與美術精神上,作品才能具有藝術高度?!?/p>
歷史在大運河中前進與沉淀,沿線的古鎮古村、文化遺跡,還有產生于運河沿岸的人間煙火、風俗市井,都讓鄭春輝深深著迷,“鄉愁是人類共通的語言,當我看到北固樓、瓜州古渡頭、無錫古建筑群之美時,會油然為祖國錦繡山河所感動”。水波穿行,從杭州、揚州、淮安,到德州、天津、北京,在由水道串聯起的城市里,大運河為沿岸城市帶去了物產、人流與興盛的契機,也將運河文明的種子播撒而下。鄭春輝談及大型木雕《京杭大運河》的創作愿景時說:“120米長卷,不是生硬地去表現,而是每一寸木雕都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和情感,它是一條水脈,也是一條文脈?!?/p>
因為熱愛,鄭春輝在木雕創作領域始終飽含熱情,力求突破。在采訪中,鄭春輝喜歡稱自己為“工人”—一名雕琢木頭的工人。在他看來,“工”字頂天立地,沾著泥土氣息;“人”字一撇一捺,帶著世間味道,他的使命就是將鄉土情結與生命情懷雕鏤成具有東方審美意境的山水家國圖景,以一把刻刀,琢大美中華,展時代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