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志剛的山水畫以勢見奇,又不乏詩意,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傳統基礎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展現出非凡的氣度與胸襟。
中國山水畫注重人文情感和思想意境的表達,以水墨融合自然,以畫境蘊育哲思,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審美,彰顯出一種山水精神。因而山水畫家不僅要有高超的繪畫技藝,還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在當代山水畫家群體中,覃志剛是一位堅守傳統的探索者,也是走在時代前沿的踐行者。
博觀約取出高格
熟悉覃志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謙遜平和且勤奮好學的人,從政為官如此,對于藝術創作也是如此。人們大多對他的書法水平印象深刻,殊不知他的繪畫功底同樣深厚,只不過因其公務繁忙,多以書法示人。
甫過七旬的覃志剛在青年時代即鐘情于山水畫,但真正拿起畫筆時已屆中年。當時他在中國文聯工作,辦公室常備筆墨,公務之余,便揮毫作畫。馮遠等書畫名家經常來此,一同議論繪事,切磋技藝,品評名家名作,覃志剛虛心求教,受益頗多。覃志剛學畫非常認真且勤奮,“三日一明理、五日一醒悟”,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覃志剛學畫是一個由古及今、博觀約取的過程。其間,他臨摹了大量古代名家作品,如元代黃公望、王蒙、倪瓚,明代沈周、董其昌、龔賢,清代髡殘、石濤,等等。他研習黃公望以書入畫的水墨技法、王蒙山水畫的構圖與造勢、倪瓚近景的營造和雜樹畫法,吸收沈周以中鋒畫山石的技法、董其昌的三遠空間構圖、石濤的渾厚山云,以及龔賢和髡殘的淡染鋪陳。經過長期的臨摹實踐,覃志剛的繪畫技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他融合南、北宗山水畫技法,在繼承傳統正脈的同時,取法近代黃賓虹和傅抱石的積墨疊加法和散鋒皴染法,尤其受黃賓虹影響頗深,逐漸形成樸茂敦厚又溫潤內斂的自家面貌。
覃志剛對繪畫有獨到的見解,他在一件山水畫中堂的題款中寫道:“南北宗自董思翁提出,北宗漸行漸遠,畫法日趨湮沒。吾于此道研習日久,行筆中得其趣、知其味。前人用熟紙,吾用生紙,自有不同之妙,故為之記。妙法之出在于心,心手相師勢轉奇,此素師之句也,學其跡,用其心,故畫有新致,不主故常也。”他主張“心手相師”,追求“畫有新致,不主故常”,以期其作品達到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這一認知體現了覃志剛深厚的美學修養和高遠的藝術追求,他以此為基礎付諸實踐,超然直入,自有高格。他還通過繪畫介質的改變,“古人用熟紙,吾用生紙”,超脫古人窠臼,以求其作品“在揮毫行筆中得其趣知其味”,呈現出新穎的藝術效果。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覃志剛還重視繪畫寫生,曾赴西藏、廣西桂林、太行山及瑞士等地采風寫生,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如他從瑞士帶回的一批風景寫生作品,以沒骨法畫雪山,別具一格,又如《云山心境》的霸悍、《桂林象鼻山》的深沉、《江村雪夜圖》的精妙、《莽莽蒼山》的渾芒……覃志剛用一幅幅畫作踐行著自己的藝術理念,展現出豪宕雄闊的正大氣象,正如他在《莽莽蒼山》題款中所言“莽莽蒼蒼、橫亙天下,信手寫來,小豁胸中之氣也”,展現出不凡的氣度與胸襟。
風雨如盤見精神
覃志剛是一位非常有悟性的藝術家,他的山水畫具有深厚的傳統基礎和鮮明的時代特征。欣賞他的山水畫作品,不僅要參悟他的繪畫技法,還要體味他所傳達的筆墨精神和藝術內涵。
南朝宋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指出:“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這是古人對于山水畫審美的基本要求。覃志剛深明此理,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精神面貌,進而寄情于山水繪畫的靈動性,以筆言志,以墨抒情,在精耕傳統繪畫技藝的同時,不斷地詮釋著山水的博大精神。他追求意境上的開放性,其作品在山水的架構上有意識地植入“哲理”元素,既展現了自然山水的壯美與雄闊,又寄寓了深邃的哲理與濃厚的傳統色彩,賦予傳統山水繪畫強大的生命力。
覃志剛的山水畫作品《風雨如盤》創作于2016年,構圖簡括飽滿,三分之二的畫面為黑色巨巖所覆蓋,巨巖頂上一株蒼松如巨傘巍然而立。山石以粗線條勾勒輪廓,淡墨皴染,濃墨點苔,峻拔有力,層次分明。蒼松虬枝挺拔,直至天際,根骨雄壯,葉蓋綿密,體現出生命的樸茂與韌性。畫面左側留白,隱透云天空靈之境。勁道的線性嵌入雄渾的山石間,與茂密的蒼松相互映襯,盡顯天地間的蒼茫壯闊,也體現出蒼松不畏壓迫、直入云天的不屈精神。覃志剛善于運用鮮活的筆觸與墨色的變化,賦予畫面以強烈的生命力和精神審美。畫面以墨色的濃淡暈染來營造氛圍,山巒或樹木更顯蒼茫和厚重,展現出物象風雨如磐的氣勢,有很強的層次感和鮮明性,內在的氣息在自然中呼之欲出。作品整體呈現出一種雄渾、冷峻且富有張力的獨特意境,氣勢磅礴且意蘊生動。此外,其還彰顯出在風雨如磐的環境下生命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這是一次飽含哲理的物象重塑,也是這幅畫蘊含的要義所在。
棋逢對手悟天機
一幅流布著生命韻律的山水畫作品,不僅可以呈現出大自然的本來面貌,還能傳遞自然與人類共命運的精神氣象,實現筆墨與心靈的對話。山水畫從傳統到個性,要保持藝術的平衡,需要在作品中植入一種詩意化的生動,讓詩情畫意在山水間流布得淋漓盡致。
《棋逢對手》是覃志剛2024年入冬以來的最新作品。這幅畫與其以往風格有所不同,少了些氣勢雄渾之氣,多了些淡逸空靈之美。畫面中可見青山翠影,蒼松飛瀑,流水潺湲,殘云舒卷,兩僧道對弈,眼底觀瀾,心境悠然,一盤棋局頓悟人生。潺潺溪流看似風景,卻彈奏出了漫漫紅塵,仿若遠古而來的詩韻。再看山腰間彎曲的青石小路,似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和靜謐,松枝舒展,樹影挺拔,流云掠過天際,攪動起行云流水般的幻美。《棋逢對手》讓觀者在喧囂的塵世逐漸變得寧靜,每一處筆觸皆蘊含著無盡的情緒,每一抹色彩都暈染出如夢的詩境。作品展現出的景觀讓人沉醉于這咫尺乾坤間,心馳神往畫幕中的桃源盛景。由此可以看出覃志剛繪畫風格的變化,其筆墨間融入了更多詩意化的表達,賦予了作品更深刻的內涵。
覃志剛在山水畫作品中表達出的詩意,正契合了中國畫的無聲之詩,山水與詩意密切融合,詩與物象交相輝映,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筆墨的表現力與審美價值。中國畫在詩意的鏡像中展現出大美,才能讓作品的筆墨語言轉換成寫意之境,作品中的詩意放到山水畫創作中,會升華筆墨上的精神寫照。覃志剛的山水畫作品,在傳承的基礎上將詩意和哲學巧妙地融合,從而使觀者能夠讀懂山水畫的美學價值。由詩意化育自然,以筆墨得悟天機,心手相師,天人合一,覃志剛的繪畫境界又提升了一層。
氣韻生動本自然
綜觀覃志剛的山水畫作品,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其畫面宏闊的浩然氣象,以及筆墨營造出的意境和生機。他通過精心布局和熟練的筆墨技法,讓作品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態勢,從而創作出能夠超脫世俗的山水景觀。
覃志剛在山水間繼承了傳統理念和哲學思考,讓畫面留白的空間虛實相生,給有限的空間里賦予了無限的想象。他的山水畫不僅表達了自然的美景,而且深入大自然的靈魂,以實現“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唐代王維語)的視覺效果。山水畫的美感主要來自筆墨精神。所謂“筆墨”,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繪畫技法,而“筆墨”又因其間學養的高低而呈現不同變化。作品的格調與筆墨蘊含的學養深度息息相關,無論點、線勾、染、破、積等技法,能夠展現出山水精神方可稱為“格調”。這需要創作者具備多元化的修養和社會閱歷,因為繪畫技法與作品格調是相輔相成的,一幅優質的山水畫不僅要表現技法的成熟,還需要體現出筆墨精神的支撐。
覃志剛在繪畫創作中投入深刻的情感元素,以形神兼備的筆墨功力和繪畫布局,使作品實現了精神上的張揚和展現。他的山水畫創作不僅是對自然意象的表達,也是對大自然審美的重新梳理。在他的筆下,山川、云霧、河流、草木等物象都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他經常在畫面中運用“留白”或“虛實”技藝,引導觀者透過山水感悟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出一種人生價值觀與哲學思考。覃志剛以筆墨融入意境,使自然山水在畫中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他的作品可達“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清代唐岱語)的境界。
山水畫的格局在于一種氣韻,歷代山水畫家都將氣韻視為至高境界,覃志剛的山水畫同樣注重氣韻生動的重要性。他在追求筆墨上的縱橫揮灑時,試圖營造黃賓虹“氣原骨力,韻在涵蓄;氣韻生動,全關筆墨”的繪畫境界,讓氣韻在他筆下的山水間流轉暢通。因此,他的山水畫在審美趣味上逐漸增強了觀賞價值,讓作品的整體面貌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欣賞覃志剛的山水畫,不僅要看其筆墨功力,還要看其“誦古今之書,睹古人之跡”的修養,從而體悟到其“氣韻生動,本于自然”的精神氣質,更為重要的是作品所體現出的傳承精神以及具有時代意義的審美創新。覃志剛把繪畫融入當代審美價值,又將其架構到傳統繪畫的圖譜里,讓作品既有傳統的韻味和意趣,又能在創新的筆墨中生發活力,“畫有新致,不主故常”,呈現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風貌。
意境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追求意境是山水畫家的首要目標,覃志剛無疑做到了,而且還要向更高的藝術目標進發,妙法于心,以心御筆,用心作畫,以水墨丹青繪出時代強音。
喬維,作家,學者,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