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農業目前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3個層面系統闡釋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機理,從理論邏輯來看,新質生產力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從歷史邏輯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農業轉型的內在要求;從現實邏輯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依然面臨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支撐度不足、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整體偏低、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偏弱、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現實困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從強化頂層設計、著力制度創新、夯實人才基礎、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為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科技;邏輯必然;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24-0291-06
收稿日期:2024-07-26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重點項目(編號:242400411015);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編號:232400410085);河南科技智庫調研課題重點項目(編號:HNKJZK-2024-05A);河南科技智庫農業強省戰略研究基地項目。
作者簡介:王 靜(1987—),女,河南輝縣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E-mail:jing278683453@163.com。
通信作者:滕永忠,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與農業技術經濟研究。E-mail:tyz163vip@163.com。
當前,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農業發展也逐步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進一步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作用逐漸顯現,但是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資源環境日益趨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有待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需進一步完善等問題制約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1],能夠為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新質生產力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更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為助推農業發展注入核心動力,以期實現“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的跨越式發展[2]。新形勢下探索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學理上闡釋其必然性、現實困境和實踐路徑。
1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必然
1.1 理論邏輯:新質生產力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由3個要素組成,分別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3],其中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支配作用;勞動資料是人的勞動的傳導體,是生產力發展變化的標志,不同經濟時代主要的區別,不是生產產品不同,而在于生產產品的方式、方法,用怎樣的生產工具進行生產,因此,勞動資料不僅被看作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還可以作為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而勞動對象則是人民通過勞動將勞動作用于其上的物體。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為助推農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農業發展離不開勞動者勞動投入,只有農業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緊密結合,才能夠充分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勞動實踐中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提升農業生產技能,進一步推動農業快速發展,形成良好的發展循環。
農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解決數量足、質量優、生態好、結構好等方面問題,而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才是關鍵。新質生產力相比生產力而言重在“新”和“質”兩方面,“新”指新型、創新,“質”可以理解為品質、質量,農業生產過程中新質生產力主要表現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技術(新型農機、智慧農機、數智技術、噴灌技術等)和高質量的勞動對象(土地、種子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參與者和活力源泉,農業生產活動離不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而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能夠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根據市場農作物供求關系變化調整生產決策,同時不斷通過學習、培訓提升自身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自身經營發展的同時,還能夠依托掌握的生產經驗、管理經驗和農機裝備等要素,為小農戶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比如提供農資、田間管理作業(機械化作業、無人機噴灑農藥、病蟲害監測等)、農作物收割、流通等方面的服務,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機銜接。
新的農業技術作為勞動資料,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的關鍵,新型經營主體運用新技術能夠提升農業產值和效率,降低農業生產環節損失率,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同時運用新的技術、新要素和新的管理方法,還能夠不斷改善土地質量,保持耕地地力,優化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耕地地力質量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土地資源投入。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直接作用的對象,種子質量也直接關系著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種源安全是糧食安全的前提,優質的種子是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源頭。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能夠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優質的勞動對象,激發勞動、農業科技、管理等方面投入要素的活力,優化農業生產資源要素配置,提高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進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1.2 歷史邏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農業轉型的內在要求
縱觀農業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歷史,先后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3個不同發展時期,不同發展階段有與之相匹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原始農業階段,生產力水平比較低,采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棍棒,勞動者在工具落后的時代背景下,只能采取采集經濟和集體圍獵方式,但是實現了采集向種植業、圍獵向畜牧業的轉化;進入傳統農業階段,開始使用鐵木制農具,主要以人力和畜力為動力,農業生產工具有了較大進步,但是也只能維持自給自足或者半自給自足,這一階段實現了種地和養地相結合,能夠達到自然生態平衡,農業生產活動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較少。舒爾茨認為,以小農生產為特點的傳統農業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均衡狀態[4];伴隨著農業技術的提高和廣泛應用,開始出現以石油和電力為動力的機械,農業發展逐步進入到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主要特點是機械化、數智化、水利化、綠色化等,農業生產規模和效率顯著提升,農民收入也穩步增加。縱觀農業發展的歷史階段可以看出,隨著農業不斷發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如果生產力不能夠與之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抑制農業發展進程。農業轉型升級亟需生產力提質為其注入強勁發展動力,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助推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變革,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更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我國農業農村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農業生產活力不斷激發,農業生產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吃不飽的問題逐步得到緩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改革力度加大,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和實施,農民生產積極性極大提升,農業生產力得到釋放,農產品產量大幅提升,逐漸向“吃得好”方向轉變。隨著農業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我國農業已經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當前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然而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經營主體整體質量待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智能化水平較低、耕地地力下降等問題制約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目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選擇和內在要求,農業生產力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和質量,亟需加快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農機、農資、種子等方面)和新質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增強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1.3 現實邏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經步入世界前列,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比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年攀升,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到95%以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數量和質量逐年穩步增加,糧食產量穩中有升,2023年達到6.95億t,連續9年穩定在6.65億t以上。然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實現“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的歷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高質量為目標、以創新引領為基礎、以科技賦能為內核的農業新質生產力[5]。當前我國農業發展質量雖然逐年提升,但是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比如外部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增強、農業經營主體呈現老齡化、農業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強、農業比較收益較低等問題。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農業生產對象也主要局限在陸地的地表資源[6]。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催生出新要素、新技術和新模式,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能夠促進要素間的交叉、滲透、融合,催生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新路徑[7]。新質生產力是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與應用,能夠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化和綠色化、裝備設施智能化、農業服務信息化進程,實現農業向依靠生產要素升級、技術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方向轉變。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耕地、水資源等要素日益趨緊的形勢,要突破農業資源的約束實現農業高質量快速發展,新技術、新要素、新模式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新要素和新技術的投入能夠在資源約束的前提下,打破瓶頸約束,提升新技術的利用效率和效能,優化要素配置,充分挖掘新型生產要素潛力,新模式的探索有助于優化生產要素(勞動者、生產技術等)組合,實現農業提質增效,進而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2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困境釋源
2.1 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支撐度不足,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
目前,我國高校農業管理專業每年培養的畢業生人數相對較多,但是畢業生總體素質有待提升,高層次的畢業生占比相對較小。從高水平農業科學家比例(農業領域高被引科學家/本國農業科技人員數)來看,我國是0.004 9%,美國是0.073 8%[8],差距相對較大。人才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占比較低,直接影響到農業前沿科技研發的數量和質量,不利于農業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2023年底,全國涉農專業招生數達到27萬余人,招生規模近年來呈現擴大趨勢,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家政策支農力度的加大,涉農專業前景較好,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涉農專業。但是,目前仍存在一部分涉農專業畢業生就業并未從事涉農的崗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涉農專業就業環境相對差,條件艱苦,工作地點多在農村甚至是偏遠的山區;另一方面覺得涉農崗位薪資待遇相對較低,個人發展空間有限。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涉農專業人才供給和需求仍存在結構和數量失衡的問題,導致農業領域的人才供給不足,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度不夠。
勞動生產率方面,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2021年,我國農業部門就業人數占比為24%,而美國和加拿大占比在1%~3%[9],農業部門就業人數比重依然較高;我國用24%的勞動力生產出6%的GDP,而美國則以1.4%的農業勞動力生產出5%的GDP,單位勞動力創造出的GDP相比差距較大。2024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4.99萬元/人,較預期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導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農業部門人口基數較大。2023年,全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1.69億,占全國就業人員的22.8%,而第一產業產值占比為7.1%,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基數較大導致單位勞動力創造的產值較低。二是耕地質量提升緩慢且細碎化程度高。我國目前高產的耕地占比較低,退化耕地占比達40%,后備的耕地資源較少且分布不集中。三是農業經營規模依然較小。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仍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數量和質量有明顯提升,農地流轉規模逐年增加,但是人均耕地面積仍較少,僅1.6畝(1畝=667 m2),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8畝/人)。當前雖然部分農村地區農村土地流轉率能夠達到90%以上,但是全國平均經營規模相對仍較小,部分地區還存在兼業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產值貢獻率相比較低。農業生產規模小,分散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機械化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新型農業機械作業,導致農業機械化操作成本高,農機配置和利用效率不能達到最優,因此不能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制約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
2.2 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整體偏低,呈現人口老齡化趨勢
國家統計局第3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91.7%,高中或中專占7.1%,大專及以上僅占1.2%。近年來,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平均受教育程度會有所提升,但是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仍占相當比重。2023年,在全部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0.8%,小學文化程度占13.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高中文化程度占17.5%,大專及以上占15.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為66.7%,占比較高,而外出務工的農民大多為年輕、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農村人口,相比之下,停留在農業部門的勞動力主要以老人和婦女為主,從事農業經營活動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相對會更低一些。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力整體受教育程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新質生產力發展速度和成效,受教育水平較低將會制約先進農業科技(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利于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目前,我國農業部門勞動力也呈現出老齡化態勢。2000—2019年期間,我國農村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增加了1倍,在2019年達到約15%,老齡化速度可能會持續增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60歲及以上的老人占比達23.8%[10],65歲及以上的老人占比達17.7%,這2個指標明顯均高于國際老齡化標準。在一定程度可以看出,我國目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形勢也較為嚴峻。伴隨著農業青壯勞動力的轉移,停留在農業部門的青壯勞動力減少,導致農業勞動力中年齡偏大的占比增加,這部分勞動力又不太愿意放棄耕地,雖然具有較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但是不利于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比如良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發展質量的提升。因此,應加強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鼓勵有基礎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購置農機裝備、農資,為農戶農業生產提供全方面的社會化服務,生產過程中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指導,加強田間管理作業,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連農帶農的作用。
2.3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偏弱,科技進步貢獻率相對較低
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強有力支撐,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相對偏弱,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1)種業技術創新“卡脖子”問題。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但是在生物編譜技術、分子育種關鍵設備、試劑耗材等方面還面臨“卡脖子”技術難題,關鍵設備和優質種源等主要還依賴于進口。(2)高端智能化農業機械利用不足。近年來,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67%提高到73%,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和利用率逐年上升,但是農機主要以中低端為主。農業機械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零部件仍未完全自主化,部分高端機具主要依賴進口,部分領域或環節仍存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等問題。比如,我國丘陵地區耕地面積廣闊,占全國耕地面積1/3,丘陵地區農機操作相對困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低于50%,適用于丘陵地區農作物耕種收的機械研發和推廣應用明顯不夠,在這些方面有待加強,以實現農機行業均衡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上升,2023年超過63%[11],但與農業發展強國80%左右的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強高端種子、智能技術裝備、數字技術等關鍵方面的研發,能夠為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層次的科技支撐。
2.4 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尤其是新型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全自動噴灌設施、與數字技術匹配的設施。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逐漸完善,電力設施和道路設施基本比較完備,但是新型的水利設施、數字技術支撐的相關設施建設步伐相對滯后。隨著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加強,與之相匹配的基礎設施建設應及時配套,比如與噴灌技術、遙感技術、數字通訊等相匹配的一些設施建設。2023年底,我國農村公路總里程為460萬km,除位置偏僻山區,具備相應條件和基礎的鄉鎮基本建成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方便農民出行,也便于農產品的流通。但是相應規范高效的公路治理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進而提高管理效能,確保城鄉之間人員和物資順暢流動,推動城鄉生產要素的互換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如果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田灌溉不能有效保障,農業生產數字化和智能化設備將不能順利推廣應用,將直接影響到農業高質量發展。因此,應加快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戶從事農業生產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
3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
3.1 強化頂層設計,著力制度創新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應強化頂層設計,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質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高水平的農業科技人才、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科技、數智技術、高標準農田等要素,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明確農業科技重大攻關項目,聚焦農業領域的科技問題和前沿問題、“卡脖子”技術等,做好謀篇布局。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協同發力,加強國家與區域農業科技研發中心的建設,建立上下聯動機制,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制度創新能夠激發農業科技創新的巨大潛能。通過制度創新(人才制度、科技制度、農地制度等)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充分激發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主觀能動性,釋放創新活力,為保障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和科技支撐。因此,應進一步完善農業投資、保險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吸引社會資本流向農業部門,為農業投資、農業信貸融資提供制度保障;為加快新型農業機械設備推廣和應用,應加大金融支農力度,著力幫助農業經營主體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問題,為其提供低息或免息貸款;因地制宜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的農業保險,為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保駕護航,防范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減少其因受到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切實保障農戶的利益;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工作人員走出去,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調研,了解當前農業科技應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市場為導向,為農戶提供真正需要且適用的農業技術,同時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走出去,為農戶普及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強化農戶農業科技的認知,形成良好的預期,助推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
3.2 夯實人才基礎,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
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投入,而人是新質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通過前文分析可知,我國農業在育種、中小型農機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農業科技方面還面臨“卡脖子”難題,我國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相對不足,因此,加大對農業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精準引進農業科技方面急需的人才,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需要構建人才引育的機制,逐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還要加大人才培養的投入和激勵力度,激發創新人才的活力和積極性,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同時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推廣等相關部門協同聯動,從供給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助推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的轉化應用。
目前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雖然逐年上升,但是與農業發達的國家相比相對較低,主要原因還在于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還是家庭分散經營,并且這一狀況將長期存在[12]。當前雖然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逐年增加,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過程中仍存在諸如示范帶動能力不強、聯農帶農能力弱、經營成本高、收益偏低等問題,不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制約著農業高質量發展。因此,應加強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增加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幫助指導,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的數量和質量,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生產輻射帶動作用,對有能力的經營主體給予一定支持,為農戶提供便利的社會化服務,有效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3.3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增進農業發展核心驅動力
新質生產力主要特點在“新”“質”,其核心就在于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有助于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加快顛覆性創新技術應用、多要素滲透融合是加快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一是要做強種子芯片。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領域之一,在分子育種、基因編輯等方面創新育種技術體系,加強突破性新品種研發,著力提升種業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綜合運用基因組學、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分子育種體系,破解種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同時,應進一步加強良種的宣傳推廣力度,讓更多農戶了解到新品種及其優勢,加快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升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二是要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只有推廣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才能夠轉化為生產力,因此要打通農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鼓勵農業技術專家走進農村、農田,為農戶送上先進的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3.4 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之基
我國當前守住農業耕地紅線的基礎需要進一步夯實,部分農村地區農田水利設施欠賬較多,農田水利設施老舊,不便于農戶農田灌溉,農業抗風險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北方水資源相對短缺,加強新型水利設施建設,為農戶農業灌溉作業創造便利的條件,同時也能夠提高水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率。國家層面應統籌布局,構建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協調好水資源、水生態、水災害等方面問題,而地方政府層面應加強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抗旱防澇工程體系。水資源約束趨緊的地區,比如華北平原,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引入節水灌溉技術,配套相應的節水灌溉設施,便于農戶灌溉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水資源利用的效能,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在農產品產出既定的前提下,能夠提高單位水資源的產出。
各省份應結合省情和農情,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的科學規劃和建設,構筑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數字底座[13]。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逐步提升至60%,5G網絡實現重點鄉鎮和部分重點行政村覆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布局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以數字信息化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短板,有助于提升農業發展科技水平,實現農業內涵式發展。然而,通過新基建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規劃先行,構建農戶適用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育種、生產、耕種等方面關鍵指標分析,幫助農戶進行生產決策。結合物聯網設施、技術,有效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助推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 求知,2024(6):4-6.
[2]羅必良. 論農業新質生產力[J]. 改革,2024(4):19-30.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4]西奧多·W·舒爾茨. 改造傳統農業[M]. 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4.
[5]羅必良,耿鵬鵬. 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脈絡、基本內核與提升路徑[J]. 農業經濟問題 2024 (4):13-26.
[6]高 帆. 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機制[J]. 農業經濟問題,2024(4):58-67.
[7]魏后凱,吳廣昊.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J]. 改革,2024(5):1-11.
[8]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 中國特色農業強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對標分析[R]. 農科智庫要報,2023.
[9]林萬龍,朱菲菲.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J]. 中國農村科技,2024(4):19-21.
[10]曾泉海. 我國農村養老服務提供中農民主體性缺失的研究綜述[J].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22(1):41-46.
[11]常 欽. 科技助力,農業發展更有活力[N]. 人民日報,2024-02-22(11).
[12]魏后凱.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J]. 中國農村經濟,2023(7):2-20.
[13]梁 健.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于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與數字素養的中介效應檢驗[J]. 經濟經緯,2024,41(3):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