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2024-02-15 00:00:00崔莉張悅
林業經濟 2024年9期
關鍵詞:價值生態產品

摘要:作為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代表案例之一,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在各地發展保護相協調、自然資源復合效益實現方面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文章以國內縣區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數據為研究對象,采用平均最鄰近指數、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測器和地理加權回歸等方法,討論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顯示出非均衡性的特征,數量最多的5 個省份依次為浙江、黑龍江、福建、陜西和江西,反映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具有較強的區域指向性,并形成以浙江、江西、福建為核心的3 個高密度區和以黑龍江、陜西為核心的2 個次高密度區;城鄉人均收入比、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為影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的重要指標,其中與城鄉人均收入比呈負相關,與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呈正相關。文章提供了基于空間分布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研究新思路,為后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發展布局提供了新視角,有助于豐富和拓展現有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體系。文章提出政策啟示:發揮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在地區鄉村振興與旅游發展的關鍵性平臺作用,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形成平臺協同發展合力,提升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進程,強化綠色生產力水平。

關鍵詞: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分布特征;影響因素;地理加權回歸

中圖分類號:X22; 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338X(2024)9-005-15

1 引言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深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協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資源保值增值的關鍵路徑,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劉伯恩,2020; 虞慧怡等,2020;黃穎等,2020; 孫博文等,2021)。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對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明確提出推動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建設……推進生態產品供給方與需求方、資源方與投資方高效對接。作為推動生態產品實現工作的重要基礎設施與實現交易的物質載體,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生態銀行”和“兩山銀行”,以下統稱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自2018 年在南平市開展建設以來,通過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式輸出的模式,形成圍繞自然資源進行管理整合、轉換提升、市場化交易和可持續運營平臺,在各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新實踐中起到重要作用(崔莉等,2019; 崔莉等,2023;樓成,2023)。南平市“生態銀行”建設入選自然資源部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以來,地方政府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直接反映出當地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的重視程度,江西出臺省級建設標準,黑龍江在省級層面提出全面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從建設效果來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在零散資源集約化利用、項目包裝提質增效、綠色金融創新開發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助力當地生態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綠色經濟發展(Costanza et al., 1997;鄭卓昕,2022;楊菁菁,2023;周子珈等,2024)。

本文以國內縣區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數據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其空間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通過構建涵蓋資源稟賦、生態經濟、社會人口和政策支撐等方面的指標體系,并運用地理探測器和地理加權回歸模型,深入分析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及其空間異質性。研究結果將為優化平臺建設、提升其效能,最終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區域綠色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更好地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本文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為研究對象,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一項創新舉措,首次在全國尺度上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能為未來平臺建設提供重要參考;二是通過構建獨特的空間分布分析框架,從資源本底、生態經濟、社會人口和政策支撐四個維度探究地區發展對平臺建設的影響,揭示其驅動機制。

2 文獻回顧與評述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是落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手段。西方國家自20 世紀70~80 年代起就有該領域研究與實踐項目開展,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資助的“森林銀行”為森林保護提供了創新的方法,土地所有者可以將他們部分或全部土地的永久性權利“存放”在那里,讓他們種植和管理木材,作為回報,土地所有者將基于初始木材評估價值獲得年度固定分紅(Dedrick et al., 2000)。Sullivan 等(2005)通過對森林土地所有者的調查發現,更高的補貼金額會提高森林所有者加入“森林銀行”的積極性,但是決策的永久性和土地遺贈是阻礙“森林銀行”發展的關鍵因素。但中國對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關注和研究起步較晚,自2018 年南平市“生態銀行”開始建設,迅速在學術領域引發研究熱潮,目前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方面。第一,對國外經驗與國內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進行對比,為平臺本地化改造與下一步發展提供經驗建議。如顏寧聿等(2020)通過總結國內外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運行機制與經驗,探討國內目前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問題;鄭啟偉(2020)通過比較美國“濕地銀行”和南平“生態銀行”,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提供參考。這類研究為國外相關經驗引入奠定了基礎,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初期為建設模式、發展方向提供了寶貴建議。第二,主要關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制度建設、管理方式與價值實現機制。如崔莉等(2019,2023)在設計思路、總體架構、交易流程、操作模式4 個方面闡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運行機制,解決了自然資源前端分散輸入、中端整合、后端集中開發3 個方面的具體問題,打通了資源變資產成資本的通道;張林波等(2023)通過對我國“森林生態銀行”的發展歷程、運行模式進行研究歸納,提出6 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及4 種“生態銀行”運行模式。該類研究是生態價值轉化平臺的核心主線,通過對既有模式的總結與創新建議的提出,逐步豐富了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制度框架,為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提供了理論基礎。第三,主要關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在多場景下的應用,如劉軍等(2021)以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為切入點,討論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模式構建,探索在組織結構、信用標準、交易方式3 個方面構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運作模式;張筱雨(2022)以黃河流域為例,研究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中的應用;胡蝶等(2023)討論“水生態銀行”在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實現的路徑,顯示其遵循價值實現路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交易化—產品服務貨幣化”的過程。

綜合目前四個方面的研究,從研究對象來看,主要集中在福建南平、江西撫州等具體實踐,缺乏對全國層面的研究,無法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轉化效率與全局規劃的成效作出評價;從自然資源利用領域來看,利用大數據與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間分析方法在研究各類資源空間布局方面的應用較多,但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關注尚不充足,未能深入和系統地研究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的空間形成機制。鑒于此,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測器,探究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結構的演化規律及影響因素。

3 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在參考已有文獻基礎上,構建“資源本底—綠色發展—社會經濟—政策支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協調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以地理探測器與地理加權回歸(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結合空間自相關方法分析全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發展的時空演化特征及影響因子,為各省份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搭建工作提供依據。

3.1 理論分析框架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建設,即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的具體實踐,也是生態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地方政府對于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的建設初衷多源于國家政策與試點市縣先進經驗的學習。由于“生態產品”一詞最初用在2010 年國務院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后續采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政策的地區也多為生態功能區。這符合明特姆(M. Mintrom)提出的政策擴散機制,即從早期政策采納者中學習鄰近城市之間的經濟競爭、城市之間的模仿及政府的強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首先在麗水與撫州2 個試點地區聚集,在“點—軸”系統的驅動下,在更大的區域擴散。但不同于簡單的政策發布,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所具有的收儲、包裝、展示、交易等功能與是否可以長期穩定運行使地方政府在建設時也要考慮更多要素,如生態稟賦情況決定了地方平臺可以交易產品的種類與數量。生態經濟發展情況決定了該地區交易的體量,作為創新性的改革舉措,地方社會人口發展情況決定了該地區對創新工作的接受程度。借鑒張康潔(2023)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研究,結合地學信息圖譜理論,利用GIS 空間分析方法,構建“資源本底—綠色發展—社會經濟—政策支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 所示,以更好地探究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集聚特征的形成機制,為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數據支撐。

基于提供的文本和“資源本底—綠色發展—社會經濟—政策支撐”的理論分析框架,提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發展狀況的研究假設。

區域內豐富的生態資源,無論是其多樣性還是高供給水平,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建設和發展都會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具體而言,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越強,該區域就越有可能形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空間聚集效應。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平臺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包括大量的生態產品供給、更廣泛的市場需求以及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森林覆蓋率高的地區可以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產業,從而催生相應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水電開發等產業,并衍生出相關的生態產品交易和服務平臺。此外,優良的資源本底也更容易吸引生態領域的科研機構、技術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入駐,形成產業鏈條,進而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完善和升級; 反之,生態資源匱乏或受損嚴重的區域,其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因此,在選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的區域時,充分考慮區域的生態資源本底,對平臺的成功至關重要。因此,提出假設H1。

H1:優良的“資源本底”條件有利于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成功建設和有效運行,依賴于區域的生態稟賦,但也需要區域綠色發展的支撐。它不僅關乎平臺的可持續性,也直接影響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和市場接受度。缺乏綠色發展理念的支撐,即使平臺建設迅速,也可能因環境問題和社會質疑而難以長久運行,甚至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基于此,提出假設H2。

H2:高效的“綠色發展”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

首先,地方綠色發展提升了生態產品的內在價值。通過實施更嚴格的環境標準、推廣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發展保障了生態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使其具備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例如,有機認證農產品、綠色能源產品等因其環保屬性而獲得更高的溢價。其次,綠色發展塑造了有利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環境。公眾環境意識的提升、對綠色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政府對綠色產業的政策扶持,共同構成了對生態產品的強勁市場需求。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正是滿足這一需求的重要載體,綠色發展模式的推進直接驅動了對平臺建設的需求。再次,綠色發展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綠色投資理念日益受到重視,高效的綠色發展模式能夠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投資回報,從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領域。最后,綠色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提升了公眾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信任度和認可度。強勁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能夠為平臺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充足的資金支持,確保平臺的持續發展和高效運行。只有在良好的生態經濟環境下,平臺才能有效地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基于此,提出假設H3。

H3:完善的“社會經濟”體系有利于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

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興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并非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動態過程。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直接催生對生態產品的旺盛需求,這并非單一產業的線性驅動,而是多產業協同效應的結果。生態旅游業的興起對優質生態環境的需求構成強勁的市場拉力,進而刺激相關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建設,以滿足日益精細化的生態旅游市場需求。清潔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對周邊生態環境的評估和保護,并對碳匯資源產生直接需求,從而驅動碳交易平臺等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建立,以實現生態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價值轉化。因此,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生態產品市場需求呈正相關,高水平的社會經濟將顯著促進平臺建設和密度提升。但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持續運行過程中,還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撐,有效的政策能夠降低平臺建設和運營成本,規范市場行為,提升平臺公信力,最終促進平臺規模化發展和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轉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基于此,提出假設H4。

H4:全面的“政策支撐”架構有利于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

首先,各地通過政策文件等方式明確生態產品權屬、交易規則、價值評估方法等,規范平臺運營,消除交易中的不確定性,從而提升平臺的公信力與參與度。其次,充足的資金支持是動力。政府應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例如設立專項資金、提供財政補貼、實施稅收優惠等,降低平臺建設和運營的初期成本,并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形成政府與市場共同推動平臺發展的格局;而且政策可通過政府采購、價格補貼等方式刺激市場對生態產品及平臺服務的有效需求,并積極培育生態產品市場,構建良性的市場循環機制,將會有效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最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2 研究方法

本文構建多層次空間分析框架,系統探究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驅動機制。首先,利用平均最鄰近指數、地理集中指數和不均衡指數定量刻畫平臺的空間集聚程度和區域差異,為后續分析提供基礎。其次,結合核密度分析、空間自相關分析的莫蘭指數(Moran's I)和標準差橢圓分析,深入挖掘平臺空間分布的聚集模式、形態特征及方向性,并揭示其潛在的空間相關性。最后,運用地理探測器識別關鍵驅動因素,并結合GWR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區域關鍵驅動因素對平臺空間布局的影響強度及異質性,從而揭示平臺空間分布的內在驅動機制。通過以上指標的層層遞進分析,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空間分析框架,最終為平臺的優化布局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1)借鑒向雁等(2019)、李江敏等(2020)的做法,利用平均最鄰近指數分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集散特征,通過ArcGIS 分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在地理空間分布上的相互鄰近距離。通過地理集中指數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分布集中程度進行評估。地理集中指數越大,說明建設區縣越集中于某一區域;地理集中指數越小,則說明其分布較為分散。計算公式如式(1)所示。

通過不均衡指數分析建設區縣在各省份的分布均衡情況。借鑒馬斌斌等(2020)的做法,通過洛倫茲曲線測度集中指數的方法計算建設區縣的不均衡指數S。

(2)利用ArcGIS 軟件核密度分析建設區縣的空間分布形式和特征,其數值越高,表示建設區縣發生概率越高,點越密集(孫園園等,2023)。利用ArcGIS 軟件空間相關性分析建設區縣在空間層面上的關聯性及聚集特征。全局莫蘭指數如式(2)所示。

使用ArcGIS 軟件標準差橢圓工具分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地理要素分布的中心趨勢、離散情況與方向趨勢。

(3)使用ArcGIS 軟件地理探測器探測建設區縣空間分異性,并揭示相關驅動因子。利用各影響因素的影響力(q 值)大小作為評判依據,q 值越靠近1,說明該因素解釋力越強,越靠近0,則解釋力越弱(蔣雨欣等,2024)。探究影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分布的主要因子,利用Jenks 自然斷裂法①將表1 中列出的影響因子劃為1~5 分段,通過地理探測器方法探測各影響因子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布局的影響力情況(張康潔,2023)。借鑒曹開軍等(2023)的研究,將GWR分析選取解釋力排名前5 位的影響因子作為自變量,以GWR方法進行局部空間回歸分析。GWR是在傳統線性回歸基礎上的拓展,通過將每個要素的空間位置信息寫到方程中,展示其地理意義。本文通過GWR解釋篩選后的主要變量對各個省份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數量的影響作用。引用公式如式(3)所示。

4 數據來源、變量選取與樣本描述性統計

本文以國內縣區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網絡搜索、文獻檢索等方式獲得建設地點信息。基于前文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結構影響機制,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特征的影響因素分成4 個主類,并對各影響因素指標的數據來源進行說明。

4.1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自:(1)對各地官方政府公開文件搜索;(2)在招投標網站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生態銀行”“兩山銀行”類項目招投標信息進行檢索;(3)用網絡搜索引擎,以“縣區名稱+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生態銀行”“兩山銀行”作為關鍵詞進行反復搜索;(4)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生態銀行”“兩山銀行”為關鍵詞在知網搜索有關文獻提取實施地區信息(侯靜怡,2022; 張林波等,2023)。參考張康潔(2023)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研究,把每個縣區都作為重點元素進行分析。各指標數據來自2022 年度《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以及各地統計年鑒。

4.2 變量選取

影響因素選取借鑒朱佳天等(2022)、張康潔(2023)、Zhang 等(2023)的研究,在資源本底、生態經濟、社會人口與政策支撐4 個維度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進行綜合評價。(1)資源本底。地區資源本底情況是驅動地方政府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的主要動因,采用林業、農業、水利、旅游業等指標刻畫地區資源本底情況。(2)生態經濟。地區生態經濟發展情況、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程度,會促進地區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3)社會人口。地區社會發展和城鄉人口發展差異形成生態產品供給與需求。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建設一方面有利于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對接,另一方面有利于在農村人口流失的情況下匯聚資源,為資源開發利用提質增效。(4)政策支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我國尚處于探索期,需要地方政策支撐,助力打通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路徑壁壘。具體指標如表1 所示。

4.3 描述性統計與典型事實分析

變量數據描述性統計如表2 所示。從資源本底指標來看,我國各省份資源本底情況差異巨大,不同指標之間標準差數值都較大,不同的資源情況決定了各省份不同的發展方式。從生態經濟指標來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GDP 的比重數據較為接近,在各省份經濟發展中占比較小;各省份在生態經濟發展中依然表現出較大差異,單位GDP 用水量和耗能量差異較大。在社會人口指標中,城鎮化率各省份情況較為接近,顯示出我國各省份城鎮化工作推進較為有力。在政策支撐方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相較于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的標準差更小,在各省份中分布較為均勻。

5 經驗性結果與分析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與指標選擇,運用ArcGIS 軟件與Excel 軟件對全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分布特征與主要影響因素。

5.1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空間分布格局

以ArcGIS 10.4.1 軟件計算出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的平均實際最鄰近距離為65.54 km,其理論最鄰近距離為118.76 km,平均最鄰近指數為0.5519,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顯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呈聚集化分布特征。集中指數G數值為36.14,將建設區縣均勻分布在15 個建設省份內,則地理集中指數G0 為25.82。Ggt;G0 表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在省域層面分布較為集中。通過不均衡指數分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在各省份分布的均衡程度,其不均衡指數S 為0.48,說明各省份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上存在不均衡性。空間相關性分析計算得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的全局莫蘭指數(Global Moran's I )值為0.01,p 值不顯著,說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空間分布呈現隨機分布態勢。上述分析結果表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的空間分布存在顯著的聚集性和不均衡性,驗證了假設H1,即優良的“資源本底”條件有利于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同時,這也側面反映出假設H2 中高效的“綠色發展”模式的影響,這些地區憑借綠色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生態資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像浙江麗水市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就是綠色發展模式驅動平臺建設的典型例證。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數量最多的5 個省份依次為浙江、黑龍江、福建、陜西和江西,反映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具有較強區域指向性。浙江作為“兩山”理念的起源地,其南部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較高,生態環境優良,特別是麗水市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改革的全國標桿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區,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帶動省內多個縣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王曉圓等,2024)。黑龍江作為全國第一個在省級層面提出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省份,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個地市迅速響應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福建省作為“生態銀行”的起源地,南平市各縣區基于自身資源產業特色,開展“森林生態銀行”“水生態銀行”“建盞生態銀行”等多種形式的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為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建設提供了先行示范與典型模式范例,極大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模式在各省市的推廣(王曉圓等,2024)。陜西留壩縣被認定為西北第一家“兩山論”實踐創新基地,率先在全省探索成立縣、鎮“兩山銀行”,成功轉化經驗帶動漢中市、商洛市區縣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工作,走出西北地區綠色循環、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徐菁蔚,2024)。江西撫州市作為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區,“兩山銀行”的創建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其成功經驗輻射全省其他市縣,建設了一批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劉勇,2022)。

5.2 空間密度與重心分布特征

核密度分析顯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呈現出高集聚、多中心的分布特征,形成以浙江、江西、福建為核心的3 個高密度區和以黑龍江、陜西為核心的2 個次高密度區,區域連片的現象較為明顯。高密度區占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數量的44.67%,如圖2 所示。利用標準差橢圓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的方向趨勢進行分析,結果如圖3 所示。圖3 顯示,標準差橢圓范圍主要包括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的大部分省份,大多數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在短軸所在的東南方向,長軸所在的北側方向分布較少,說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區縣空間分布存在一定的扁率。這種分布格局進一步驗證了假設H1,資源豐富且開發利用較好的區域成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的重點地帶,再次凸顯資源本底的關鍵作用;從區域發展帶動角度來看,反映出假設H3 中完善的“社會經濟”體系有利于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這些高密度區所在省份社會經濟發展較好,多產業協同發展,能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提供動力。

5.3 基于地理探測器的影響因素分析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影響因子探測結果如表3 所示。從表3 中q 值排名看,影響力排名前5 位的因子依次是城鄉人均收入比、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省內A級旅游區數量、單位GDP 用水量,表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在各省份的空間分布主要受社會人口和政策支撐等因素的影響。

進一步分析因子之間交互作用對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的影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影響因子交互探測結果如表4 所示。表4 結果表明,多數交互因子作用值大于雙因素獨立作用值之和,表現出非線性增強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差異受到因子交互耦合作用。在交互因子作用值最高的前20 個組合之中,生態文明城市數量(X16)出現頻次最高,共出現8 次,顯示其作為重要影響因子與其他多個影響因子交互作用,影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因此,驗證了假設H3 中社會經濟體系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的促進作用,城鄉人均收入作為社會經濟因素的重要體現,影響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同時,假設H4 也得到印證,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等政策支撐相關因子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起著關鍵推動作用,并且它們之間的交互耦合進一步強化這種影響,說明全面的“政策支撐”架構有利于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各地通過政策引導城市發展方向、規范示范區建設等,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5.4 基于GWR 的影響因素空間分布差異研究

GWR模型擬合結果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空間格局演變的影響因素在地理空間上的差異特征分析結果可體現在5 個方面。

(1)城鄉人均收入比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呈負相關關系,可能原因為:城鄉發展差距導致生態產品供需未能有效對接,單純依靠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無法實現有效生態資源的轉化,當地政府將更多精力放置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方面,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的學習與相關實踐還未大范圍開展。空間差異特征顯示城鄉人均收入比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的影響具有空間異質性,表現出回歸系數從東北向西南地區呈階梯遞增的趨勢,主要由于西南地區農村人均耕地占有量較小,農產品生產較為零散,品質不一。東北地區廣袤的農田能夠生產出豐富的農產品,易于批量化、標準化處理,更便于城鄉兩級需求端與供應端的對接。

(2)生態文明城市數量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呈正相關關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是當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地區分布情況看,回歸系數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生產方式逐漸轉向更為綠色低碳環保的新發展階段,更多資金投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申請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經濟基礎與技術創新保障。

(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呈正相關關系。參照生態環境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試行)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保值增值自然資本。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作為提升當地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重要基礎配套設施,在各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之中得到廣泛開展。空間差異特征與生態文明城市情況類似,都表現出從北向南回歸系數逐漸增高,但高相關性聚集分布出現在西南地區,這可能與國家長江大保護戰略開展、西南地區持續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有關。

(4)省內A級旅游區數量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呈負相關關系,這可能是由于旅游區自身帶有生態產品轉化的功能屬性,其生態資源可通過門票形式獲得變現,游客在游覽過程中飲食、住宿與購買特產等行為都為該地區實物類生態產品提供了實現途徑。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需求意愿可能并不強烈,更希望通過旅游區的建設吸引更多游客,實現地區生態產品轉化為經濟收益。空間差異特征分析顯示,回歸系數從南到北表現出逐漸升高的趨勢,黑龍江的回歸系數最高,這是由于在分析省份中,A級旅游區數量在南方省份較為集中,更多旅游資源使地方政府傾向于更多發展旅游業。

(5)單位GDP 用水量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分布呈正相關關系。單位GDP 用水量可體現出地區先進制造力水平和對節能環保的重視程度,表明地方政府著力推進產業能效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推進能源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建立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這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持續把地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理念相輔相成。省域層面觀察回歸系數顯示,與生態文明城市空間差異特征類似,表現出從北向南回歸系數逐漸增加的格局,說明南方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協同推進能源資源要素與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踐行“兩山” 理念。

6 研究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選取資源本底、生態經濟、社會人口與政策支撐四個維度17 個指標數據對我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空間結構演化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得出研究結論并進行討論,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啟示。

6.1 研究結論

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設施,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為生態產品供需提供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助力各地區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研究結果顯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整體呈現高集聚、多中心的分布特征。

(1)地理探測器分析顯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分布主要受城鄉人均收入比、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等因素的影響,這與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所表現出的結果一致。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表現出更為顯著的影響效應,其中旅游總收入與城鄉人均收入比的交互作用影響力最強;而生態文明城市數量在影響力前20 的交互作用組合中出現頻率最高,顯示出地區城鄉收入差異水平、旅游產業發展情況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2)GWR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影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的五個關鍵因子中城鄉人均收入比與省內A級旅游區數量呈負相關,說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受到城鄉人均收入比與省內A級旅游區數量因素的負向影響。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與單位GDP 用水量呈正相關,說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受到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與單位GDP 用水量因素的正向影響。回歸系數變化方向顯示,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表現出從北向南遞增趨勢,而單位GDP 用水量變化趨勢則相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表現出從北向南遞增趨勢,而單位GDP 用水量變化趨勢則相反。

6.2 討論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分布受到多種因素的復雜影響,這與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趨勢相符。地理探測器分析顯示,城鄉人均收入比、生態文明城市數量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是影響平臺分布的關鍵因素,反映了平臺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政策引導之間的緊密聯系,揭示了這些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特別是旅游總收入與城鄉人均收入比的交互作用,生態文明城市數量在多種組合中的高頻出現,凸顯了旅游業在平臺建設中的作用,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政策的積極影響。這些結果表明,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并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需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形成合力。

(1)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在各省份分布不均衡,空間上形成了以浙江、江西、福建為核心的3 個高密度區和以黑龍江、陜西為核心的2 個次高密度區。地理空間格局與張小華等(2013)對于中國省域生態文明水平研究結果大致趨同,顯示出第一層級為沿海城市或政治金融中心,第二層級為黑龍江與江西生態環境資源基礎雄厚省份,第三層次為具有一定生態環境優勢、但經濟發展程度落后、有很大的經濟發展壓力的省份(張小華等,2024)。吳旭曉(2019)也指出生態文明指數相對領先的省份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創新能力不足是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這也顯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創新前沿的工作,是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體現。

(2)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分布主要受城鄉人均收入比、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等因素的影響。影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的相關因素中,城鄉人均收入比是影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空間分布的重要影響因素。城鄉人均收入比大意味著城市鄉村發展差距較大,市場供需關系未能較好建立,農村地區未能形成農業生態化產業,尚不具備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的基礎條件,應大力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夯實生態產品供給基礎(趙艷霞等,2024 )。生態文明城市數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是地區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體現,張康潔(2023)對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顯示,示范區空間分布是多種因子交互耦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對外開放程度、人均人力資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響較大。

(3)GWR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影響因素的空間異質性。城鄉人均收入比與省內A級旅游區數量呈現負相關,這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經濟發展模式和旅游發展階段的差異。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的地區可能更傾向于傳統工業發展,對生態旅游的重視程度較低,導致A級景區數量相對較少,而平臺建設可能傾向于生態資源豐富但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以促進當地經濟轉型。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可能更注重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提升,而非僅僅依賴景區開發。此外,生態文明城市數量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數量與單位GDP用水量呈正相關,可能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大的地區,在推動生態產業發展或進行生態修復時,可能相對的用水量較高。回歸系數的空間變化也揭示了地區差異性,南方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示范區建設方面的影響力更強,而北方地區由于水資源相對匱乏,在單位GDP 用水量的影響上有所不同。

由于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建設為生態文明領域前沿創新實踐,地方開展該項工作既有實施方案編制也有實體運營空間構建,對于實際建設運營時間尚不能定義確認,本文只對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研究,未探討時空特征的演化。隨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持續建設,其收儲運營品類、運營情況與地方產業帶動情況等微觀角度也有待進一步探討。

6.3 政策啟示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要發揮其連接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必須立足實際為各地區推進平臺建設提供更全面的參考,在各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中發揮更大效能。基于本文研究和討論,得出三點政策啟示。

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構建差異化的平臺發展格局。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充分考慮各地區的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生態環境特點和社會文化背景,實施差異化的發展策略。高密度區域,如福建、浙江、江西一帶,應著重提升平臺質量和效益,推動數字化轉型,構建高效的供需對接機制,鼓勵跨區域合作,探索新模式新業態;次高密度區域,如陜西、黑龍江等,應加大扶持,鼓勵其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地方特色的生態產業鏈;其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富集地區,應加快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建設,目前在云南、廣西、湖南等生態稟賦良好、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富集等區域尚未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下一步應結合地區發展特點與資源稟賦,探索發揮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創新性作用,推進試點地區生態產品實現工作。

二是要政策引導,示范引領,激發平臺建設的內生動力。平臺建設需要政府引導和支持,更要激發市場內生動力。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平臺建設、技術研發和模式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金融產品;發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區的引領作用,推廣其成功經驗;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市發展規劃,完善評價體系,激勵地方政府加大生態投入;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形成平臺協同發展合力。目前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已經形成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核心分布區,下一步應探索建立區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協同機制,打通數據共享的地域壁壘,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生態產品流通與交易。可參考長三角建立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針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數據聯通、項目謀劃、聯合推介宣傳等合作機制開展相關探索。

三是要城鄉統籌,要素流動,夯實平臺建設的支撐基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臺的有效運轉離不開城鄉之間的要素合理流動和供需有效對接,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僅制約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阻礙了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因此,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提供就業培訓等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推動城鄉要素流動,打破壁壘,鼓勵城市資本和人才到農村發展生態產業,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地區道路、通信、物流等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曹開軍, 王秘秘. 中國旅游特色小鎮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53(2):209-219.

崔莉, 厲新建, 程哲. 自然資源資本化實現機制研究——以南平市“生態銀行”為例[J]. 管理世界, 2019, 35(9):95-100.

崔莉, 張建哲, 張悅. 森林“四庫”價值實現路徑——以福建順昌“森林生態銀行”為例[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25(5):26-33.

侯靜怡. “兩山銀行”的創新機制、發展瓶頸和突破路徑[J].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 20(1):62-67.

胡蝶, 汪建航, 蔡云楠, 等. 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實現路徑研究——以“水生態銀行”為例[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2024, 37(9):71-81.

黃穎, 溫鐵軍, 范水生, 等. 規模經濟多重激勵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福建省南平市“森林生態銀行”經驗總結[J]. 林業經濟問題, 2020, 40 (5) :499-509.

蔣雨欣, 戴文遠, 陳娟, 等. 閩東丘陵山區鄉村聚落空間格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以福建省屏南縣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24, 31(3):311-319.

李江敏, 趙青青, 陳靜. 長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J]. 經濟地理, 2020, 40(12):191-198.

劉伯恩.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分類與制度框架[J]. 環境保護, 2020, 48 (13) :49-52.

劉軍, 劉霽瑋, 岳夢婷. 國家公園生態銀行模式構建——以神農架國家公園試點為例[J]. 中國生態旅游, 2021, 11(5):798-810.

劉勇.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地方探索與擴散路徑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 價格月刊, 2022(11):38-44.

樓成. 金融賦能“兩山”轉化的路徑研究——以安吉“兩山銀行”為例[J]. 山西農經, 2023(2):120-122.

馬斌斌, 陳興鵬, 馬凱凱, 等. 中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類型結構及影響因素[J]. 經濟地理, 2020, 40(7):190-199.

孫博文, 彭緒庶.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關鍵問題及制度保障體系[J]. 生態經濟, 2021, 37 (6) :13-19.

孫園園, 王穎. 東北三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農業與技術, 2023, 43(15):141-145.

王曉圓, 譚榮.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模式、難點與制度創新——以麗水市森林生態產品為例[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4, 37(4):20-25, 69.

吳旭曉. 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測評及其驅動因素研究[J]. 區域經濟評論, 2019(4):134-142.

向雁, 陳印軍, 侯艷林, 等. 河北省休閑農業的空間分布及影響機制[J]. 地理科學, 2019, 39(11):1806-1813.

徐菁蔚. 陜西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研究——“兩山”理念的陜西實踐研究[J]. 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 40(1):53-65.

顏寧聿, 劉耕源, 范振林. 生態銀行運行機制與本土化改造研究:文獻綜述[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2020, 33(12):10-24.

楊菁菁. 建設“森林生態銀行”對黑龍江省林業經濟發展的意義[J]. 金融理論與教學, 2023(5):72-76.

虞慧怡, 張林波, 李岱青, 等.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國內外實踐經驗與啟示[J]. 環境科學研究, 2020, 33 (3) :685-690.

張康潔.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統計與決策, 2023, 39(7):73-78.

張林波, 程亮, 相文靜, 等. 我國“森林生態銀行”的發展歷程、運行模式與完善建議——以福建省南平市為例[J]. 環境保護,2023, 51(17):21-26.

張小華, 楊少華.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ANP 方法研究視角[J]. 特區經濟, 2013(7):158-160.

張筱雨. 生態銀行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中的應用——以黃河流域為例[J]. 財會通訊, 2022(12):155-160.

趙艷霞, 張則藝, 吳紅霞, 等. 鄉村振興目標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研究[J]. 衡水學院學報, 2024, 26(1):33-37.

鄭啟偉. 美國“濕地銀行”和南平“生態銀行”比較及啟示[J]. 浙江經濟, 2020(1):72-75.

鄭卓昕. 發展生態銀行促進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浙江省常山縣“兩山銀行”助推共同富裕實踐[J]. 當代農村財經, 2022(6):51-53.

周子珈, 宿海穎, 劉小麗.“生態銀行”國內實踐與啟示[J]. 林業科技通訊, 2024(2):1-5.

朱佳天, 胡濤, 馮曉飛, 等. 區域“兩山”轉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22, 45(S1):356-366.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 387:253-260.

Dedrick J P, Hall T E, Hull R B, et al. The Forest Bank: an experiment in managing fragmented forests [J]. Journal of Forestry, 2000,98(3):22-25.

Sullivan J, Amacher G S, Chapman S. Forest banking and forest landowners forgoing management rights for guaranteed financial returns[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5, 7(3):381-392.

Zhang Y, Zhang L, Wang J,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DVI driv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 model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China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3, 155:110978.

(責任編輯 韓杏容)

猜你喜歡
價值生態產品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2015產品LOOKBOOK直擊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23:50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新產品
玩具(2009年10期)2009-11-04 02:33:14
產品
個人電腦(2009年9期)2009-09-14 03:18:46
下一個酷產品是什么
舒適廣告(2008年9期)2008-09-22 10:02: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xx|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午夜天堂视频|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第三区|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麻豆精选在线|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va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无码 在线 在线| 国产青青草视频|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国产精品浪潮Av|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亚洲一级色|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在线播放91|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91毛片网| 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 欧美影院久久|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性欧美在线|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亚洲永久视频| 国产99热|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国产综合网站| 免费啪啪网址| 国产精品蜜臀|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在线看片国产|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日韩在线网址| 91偷拍一区| 国产另类视频|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色综合激情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