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的“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研究

2024-02-15 00:00:00董暢董建林董菁
林業經濟 2024年9期
關鍵詞: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生態

摘要:我國生態建設投資以政府為主,社會資本參與不足,探索如何通過產業和生態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尤為重要。文章以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沙地和庫布齊沙漠等4 個典型生態區為研究區域,選擇“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草畜一體化園區”“風電光伏+治沙”“政策性金融+企業”等4 個案例為研究樣本,運用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法研究“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機理。研究發現:樣本案例初始資料編碼分析形成37 個副類屬,最終歸納整合產生10 個主類屬,輔助以往生態建設模式研究成果的分析驗證,提出核心類屬“運行機制”及主線“市場需求—政策激勵—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利益共同體—制度安排”。文章首次引入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研究“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系統提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包括6 個方面主要內容:宏觀層面的市場需求、政策激勵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發展的引擎,中觀層面的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支撐保障,微觀層面的制度安排、利益共同體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動力來源,為區域生態建設模式構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產業+生態;建設模式;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X22; 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338X(2024)9-020-16

1 引言

森林、草原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絕對的資源基礎,對維系生態環境平衡和人類生存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022 年,全球森林覆蓋面積約50.1 億hm2,占陸地面積139.1 億hm2的36.02%,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全球草地面積約30.8 億hm2,占陸地面積的22.14%(FAO, 2024),是僅次于森林生態系統的陸地第二大生態系統。滿足人類對于食物、水、健康、能源和住房等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經營管理好地球上的森林和草原生態系統。

2023 年3 月12 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2022 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指出,中國森林面積2.31 億hm2,森林覆蓋率達24.02%;草地面積2.65 億hm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盡管我國森林資源的面積和蓄積呈現了較長時間的持續增長,但是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仍舊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劉世榮等,2018);我國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為脆弱(董世魁,2023)??梢?,我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國內外學者研究表明,持續發展生態建設所需的資金量相當大,通常需要由國內公共資金、國外發展援助、國內外企業投資等多方面共同解決,但經常由于資金不足而制約發展規劃進程。此外,森林、草原可持續發展活動涵蓋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各個方面,也導致投資領域各異和利益沖突,削弱了投資者的投資興趣,投資成為制約生態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來,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支持生態建設,固然有生態建設嚴重滯后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也有擴大“內需”、支持“三農”等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因素。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政府財力有限,而生態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對社會資本吸引力不足,因此一直存在生態建設需求與政府提供資金有限的矛盾,制約了生態建設進程和成效。改變這種狀況需要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產業與生態的利益聯結機制,使得社會資本在“生態+產業”建設中獲取合理的收益,才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

本文通過對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沙地和庫布齊沙漠四個典型區域的研究,運用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探索“產業+生態”建設模式形成和演進的運行機理,研究構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理論方法。在研究“產業+生態”建設模式基礎理論時,首次引入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旨在歸納探索“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的主線及方法,填補“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的空缺,為區域生態建設“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對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2 文獻回顧與評述

生態經濟學的精髓是能源的合理轉換和物質的循環利用,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促進森林、草原資源總量增加和質量提升,改變因產業發展消耗資源帶來生態失衡的困局,實現相互支撐、互相促進的螺旋式增長。生態建設的核心內容包括植樹種草、草畜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等具體措施,這些具體治理措施如何與產業結合,在取得生態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國內外學術界已有研究和探索。

第一,已有研究多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關注生態及直接關聯產業的發展,對衍生產業的協同發展研究較少。Scherr 等(2008)首次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并以菲律賓卡林加省的森林生態管理、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對跨境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共同管理形成的小農合作社以及印度拉賈斯坦邦的社區旱地恢復為例,提出農業和保護研究與政策需要事先評估和協調其優先事項,并強調了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Altieri 等(2017)進一步探討了生態農業的可行性,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通過農業產業與生態恢復相結合,提升農民收入并改善生態環境。這種“產業+生態”模式的利益聯結體現在通過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推廣,形成了產業鏈條的延伸與韌性,推動了社區經濟與生態服務的同步發展。從生態系統可持續供應和發展進行的研究還有Lambin 等(2011)整合了全球多個來源的數據,涵蓋各國土地利用歷史和當前變化趨勢,采用跨國對比和情景分析方法研究發現,政策、技術和全球合作可以緩解土地稀缺帶來的生態挑戰和社會挑戰,促進全球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第二,國內外學者關于生態產業園區的研究,對“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很有啟發。Lamb(2014)在《大規模森林恢復》一書中提出“生態恢復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強調了土地恢復項目中的經濟激勵機制,該研究在分析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生態恢復項目時發現,產業發展(如牧業、林業等)與生態恢復項目緊密結合,可以通過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形成產業和生態雙贏的局面。Lamb 的研究為本文“草畜一體化園區”等模式研究提供了實際案例支持,并強調了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的重要性,尤其是產業鏈條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區域草畜平衡可以看作是一個大產業園區,研究主要考慮草場、牲畜和牧民等因素,而受牧民草畜平衡決策的有限理性、牧民心理載畜率與草場實際載畜率的差距、飼草料獲取的不確定性、畜牧業發展和牧民增收致富愿景等因素影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失靈(尹燕亭,2013;李善龍,2016;林濤等,2022)。草畜動態平衡是一個開放系統的動態平衡,不僅要關注草場、牲畜和牧民,還要關注政府、企業和專業機構的外部行為,也就是影響畜牧業發展的政府補貼、飼養方式、飼料供給、防災防疫、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的社會化服務問題(李莉娜,2022;徐紹芳,2024)。

第三,生態和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激勵多傾向于有直接經濟收益的行為,如政策性金融支持經濟林建設,特別是國家儲備林建設(劉文佳,2016;秦濤等,2018;舒宇,2024),生態建設政策性支撐研究介入較少。陳志剛等(2020)以東營市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為例,對林業生態建設融資模式從搭建承貸平臺、貸款風險控制、項目信用結構、設計貸款產品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具有政府主導、國企實施、財政兜底、農戶參與的特點,發現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農戶是獨立的經濟主體,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雙方簽訂契約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方的行為會對另一方的利益產生影響,雙方存在復雜的博弈關系?!捌髽I+農戶”模式的制度特征是雙方都保持生產經營的獨立性、分工協作與規?;潭容^低、競爭性強很容易退出合作(戚振宇,2019)。建立企業和農戶牢固的長期合作關系,學術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引入基地作為公司和農戶的媒介,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焦芳芳等,2018;王亞楠,2022;楊露杰等,2022;何雨芮,2023)。

第四,生態建設政府主導下社會主體參與的研究比較成熟,我國借助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風光資源優勢,在建設風電光伏電站的同時對沙區土地進行系統治理(郭彩赟等,2017;肖建華等,2021)。2023年10 月23 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自治區光伏治沙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強調,國家鼓勵企業實施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在能源建設的同時承擔更多的防沙治沙任務,支持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牧民等相關群體實施種植養殖、生態旅游、碳匯和碳減排項目,探索通過衍生行為為當地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Chazdon 等(2016)針對拉丁美洲的熱帶森林恢復,提出一個整合產業、社區和生態恢復的合作模式,指出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管理需要通過產業模式來實現長期的經濟可持續性;Baskent(2021)通過現有的土地覆蓋數據和碳儲量估算模型對土耳其森林和草原的碳固存潛力做出評估,并提出通過碳交易機制促進產業與生態結合的模式。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不僅是重要的碳匯儲存庫,還可以通過碳市場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系統的管理和恢復。

綜上所述,前期學者研究為更好地了解“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提供了參考資料,特別是一些實證材料及其分析評價,如產業園區循環產業鏈建設、“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以及產業、社區和生態恢復模式研究等,從理論基礎、研究思路和具體實例等方面為本文提供了借鑒。但是,現有研究也有四個方面的不足。一是文獻聚焦生態及直接關聯的農業、林業、畜牧業等產業發展研究比較多,對衍生產業的研究相對較少,生態產業鏈相對較短、發育不足,特別是向終端市場的產業鏈延伸不足,產業鏈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穩定性較差。二是現有研究內涵和外延相對簡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注重系統內部的資源平衡,往往忽視內外部環境的相互影響,對于系統內外資源交流與互補的研究不足,致使產業鏈韌性不足,不注重建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機制,企業單打獨斗競爭力不強。三是政策措施利用不足,沒有充分發揮激勵促進作用,如何建立和完善政策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的研究比較欠缺。四是缺乏系統性的“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研究,政府作用發揮比較充分,如何調動和激發企業、社區和民眾參與的積極性研究不足,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需要深層次的探索。

基于此,本文主要從“經濟人”和“社會人”的雙重維度,研究產業和生態的利益聯結機制,以“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草畜一體化園區”“風電光伏+治沙”“政策性金融+產業”等四種“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為樣本,采用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大維度分析探索“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運行機理,研究模式構建的主要影響因素,系統提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彌補生態建設“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的空缺,以期為新時期“產業+生態”的建設模式構建提供理論支撐。

3 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決定了不同地區、同一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生態建設模式都是不一樣的。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通過對多個具體產業或企業的多案例分析研究,探索“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成和演進的機理,尋找構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關鍵因素,探索“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

3.1 理論分析框架

“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研究基礎主要是產業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強調的是產業與生態的和諧共生,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研究的理論基礎,產業生態化是指在自然系統承載能力內,對特定地域空間內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進行耦合優化,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消除環境破壞,協調自然、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產業化則是依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等理論,將生態環境資源作為特殊資本進行運營,實現保值增值,促進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張厚美,2018)。

扎根理論的多案例分析方法是在對資料進行分析時,研究者可以將從資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論作為下一步資料抽樣的標準(Charmaz, 2006;Burt, 2022),以識別出被分析案例單元的相似性和異質性,從而實現理論構建(Eisenhardt, 1989)。相比于單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可以更準確地描述不同的構念及其相互關系,并從中確定準確的定義和構念抽象的適當層次,為理論構建提供更堅實的基礎(Yin, 2009)。

多案例研究遵循的是復制邏輯,復制是指通過單個案例間的相互印證,可以更容易地發現共存于多個案例之間的模式,并消除隨機性的關聯(Eisenhardt, 1989)。多案例研究類似于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實驗,每個案例都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實驗單元,通過這些不連續的實驗對所產生的理論進行重復、對比和拓展(Yin, 2009)。區別于傳統假設檢驗的研究,多案例研究的假設是由每個案例逐個驗證,而不是合并所有案例來驗證(Eisenhardt, 1991)。多案例研究的復制邏輯可以分為逐項復制(literal replication)和差別復制(theoretical replication)。本文為完善和拓展理論,采取逐項復制與差別復制相結合的方法。

生態建設是具有普惠性的行動,對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良好生態產品的需求,創造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生態環境治理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收益低,地方政府環境治理激勵不足是影響中國生態環境績效的重要因素(張朝舉等,2021)?!爱a業+生態”本質是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的供需關系,相關群體(經濟人)參與生態建設(公共利益)本質上讓渡了一部分自身利益,政府應該建立和完善利益驅動機制,在法律、政策上保障讓渡利益者合理的經濟回報,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基于此,提出假設H1。

H1:宏觀層面的激勵機制對“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正向影響顯著。

目前,我國生態建設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社會資本大規模參與生態建設的局面一直沒有形成,主要問題是缺乏產業與生態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存在就生態建設而進行生態建設的問題,后續產業很難銜接,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生態產業鏈條很難形成;另一方面,生態建設政府主導,且過多參與具體行動,導致市場機制失靈,不利于資源有效配置,產業鏈與供給鏈之間失衡。根據全球價值鏈理論可知,越靠近產業鏈后端其分配的價值越高(裴嘉琪,2024),只有抑制政府大包大攬的沖動,建立政府引領、企業主導、全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延伸生態產業鏈、增強產業鏈韌性,使生態產業鏈能夠實現更多的經濟價值,才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生態建設?;诖?,提出假設H2。

H2:中觀層面的產業鏈長度和韌性對“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正向影響顯著。

利益主體對自身利益的強烈追求是其行為的驅動力,生態建設的終極目標是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這就要求參與生態建設各利益主體的追求都要得到滿足。要實現生態治理全面改善,需要治理主體間形成統一認識,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促成共同生態治理行動,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張衛海,2020)。只有構建上下游企業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制度體系,促使政府、企業、集體經濟組織以及農牧民等形成利益共同體,有共同的價值追求,才能夠實現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生態建設目標。基于此,提出假設H3。

H3:微觀層面產業鏈制度安排對“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正向影響顯著。

政府與時俱進的激勵政策、生態產業鏈完善以及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構建可行的“產業+生態”建設模式和運行機制,對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發揮著關鍵作用,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基于以上研究假設,提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運行機制模型,如圖1 所示。

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其核心是強調理論的歸納和產生要植根于具體的實踐,但也不排斥對已有研究文獻的梳理和運用(吳肅然等,2020)。在研究“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時,本文首次引入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主要原因為:一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需要從生態建設具體實踐中歸納得到,而現有的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便是從實踐中歸納理論的一種方法;二是國內學者對“產業+生態”建設模式基礎理論作了一些研究,這些研究工作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徐顯龍等,2024)。本文聚焦近年來生態建設實踐中總結出的“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草畜一體化園區”“風電光伏+治沙”“政策性金融+產業”等4 個“產業+生態”的具體實踐模式,通過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研究,歸納形成“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的主線及方法,提出基于扎根理論的“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

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法依次通過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主軸式編碼(Axial Coding)和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等三個步驟來對資料進行分析(Charmaz, 2006;Burt, 2022)。一是開放式編碼是將所有原始資料按照所呈現的狀態進行登錄,將收集的原始資料打散、分割并賦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Charmaz, 2006;Burt, 2022)。二是主軸編碼是扎根理論中的二級編碼,通過對開放編碼的二級分析,發現這些類屬之間的潛在邏輯關系,形成更具概括性的抽象編碼,其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以表現資料中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關聯。三是選擇性編碼是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法中的最后一步,是在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的分析后選擇一個“核心類屬”,在與其他概念類屬的比較中一再被證明具有統領性,能夠將最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囊括在一個比較寬泛的理論范圍之內(Charmaz, 2006;Burt, 2022)。

3.3 案例選擇

根據案例選擇典型性原則,本文以聯合國生態環境“全球500 佳”敖漢旗、渾善達克沙地正藍旗、科爾沁沙地巴林右旗、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的鄂爾多斯市等四個典型區域為研究區域。多案例研究雖然不存在理想的樣本數目要求,通常需要選擇4 個以上樣本效果會更好(Eisenhardt, 1991)。因此,研究聚焦“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草畜一體化園區”“風電光伏+治沙”“政策性金融+產業”等4 個“產業+生態”模式作為研究樣本。

研究樣本選擇依據為:第一,這些模式是研究區域近年來探索形成的典型“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生態產業鏈的發展比較完善,對推動產業和生態協調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實施效果良好,具備研究價值;第二,樣本研究區域選擇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沙地和庫布齊沙漠,這是我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地區,也是我國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堅戰的主戰場,能夠代表我國“產業+生態”建設的主要模式;第三,這些模式均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是正在實施的具體模式而非設想或構思,存在實際研究價值。

3.4 數據收集

為了保障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主要采用實地調查、調研的方式搜集數據。“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案例資料為2023 年12 月在敖漢旗調查獲取的第一手資料,2024 年8 月通過敖漢旗林業和草原局補充校驗;“草畜一體化園區”案例資料為2024 年2 月在正藍旗調查獲取的第一手資料,2024 年7 月到內蒙古草都草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核驗;“風電光伏+治沙”案例資料為2023 年9 月、2024 年3 月在鄂爾多斯市調查、調研獲取的第一手資料,2024 年8 月到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補充核驗;“政策性金融+產業”為2024 年3 月、2024 年5 月在巴林右旗調查獲取的第一手資料,2024 年8 月通過巴林右旗政協補充校驗。為了確保資料的可靠性,本文對資料進行了全面檢索和閱讀,輔助相關地區2023 年統計年鑒數據資料,敖漢旗、正藍旗、巴林右旗和鄂爾多斯市官網、官媒發布的“三北”工程、林草產業、草畜平衡及風電光伏治沙等資料,并對獲取的資料進行了三角驗證,形成典型案例基本情況表,如表1 所示。

4 “產業+生態”建設模式運行機制多案例編碼與模型構建

在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先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案例為研究對象,對數據資料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確定研究范圍并進行編碼,概括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及運行機理;然后對“草畜一體化園區”“風電光伏+治沙”“政策性金融+企業”案例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修正和完善現有研究結果,確保研究結果更全面、更具代表性,即通過螺旋式的反復分析過程,歸納提煉的概念類屬及類屬之間的關系(彭澎等,2019)。

4.1 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

開放式編碼就是要系統整理樣本案例的原始資料,命名原始資料中提取的概念和類屬,并對其做降維處理。首先,圍繞著“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這一核心研究問題,反復閱讀4 個樣本案例的資料,對原始資料進行逐句編碼,產生初始概念;其次,由于初始概念的數量龐雜且存在交叉重疊,要剔除重復頻次較少的初始概念,對現象類似的概念聚類成類屬,梳理出每一個“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內生發展情況。在原始資料歸納整理過程中,要盡可能拋棄個人成見,確保概念化、類屬化評價過程客觀公正(公茂剛等,2024)。

先對“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案例進行開放式編碼,從原始資料中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然后對研究樣本進行概念化、類屬化分析(Charmaz, 2006;Burt, 2022),之后依次對“草畜一體化園區”“風電光伏+治沙”“政策性金融+企業”等案例進行開放式編碼,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修正和完善之前的概念化、類屬化分析,提出重復頻次較少的初始概念,形成典型樣本資料的開放式編碼表,如表2 所示。

4.2 主軸式編碼(Axial Coding)

通過對4 個樣本案例初始資料開放式編碼形成37 個副類屬,副類屬的意義相對比較廣泛、相互之間聯系相對松散,需要對開放式編碼產生的副類屬進行歸類,梳理副類屬之間的潛在邏輯聯系,歸納整合產生主類屬。即“圍繞著每一個類屬尋找相關關系”(Charmaz, 2006;Burt, 2022),最終形成更高級別的10 個主類屬、與其對應的副類屬及類屬內涵的主軸式編碼表,如表3 所示。

4.3 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

與模型構建選擇性編碼是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的最后一步,旨在提煉出核心類屬和主線,從而梳理出副類屬、主類屬、核心類屬之間的邏輯關系,尋求背后蘊含的發展規律。本文對研究發現的10 個主類屬進行系統的對比分析,確定“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運行機制作為核心類屬。圍繞核心類屬的主線概括為:宏觀層面的生態環境、市場需求、政策激勵,中觀層面的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微觀層面的利益共同體、制度安排、區域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等10 個主類屬,對“產業+生態”的內生運行機制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

5 核心類屬的理論詮釋

在根據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三次編碼基礎上,構建了以生態環境、市場需求、政策激勵、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利益共同體、制度安排、區域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等10 個主類屬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運行機制。通過剖析“產業+生態”建設模式運行機制,對核心類屬做出理論解釋,挖掘“產業+生態”建設模式運行機制模型蘊含的發展邏輯,分析研究典型案例的普適性和可持續性?!爱a業+生態”建設模式依托區域內的資源、技術、產業等優勢,以產業鏈或產業園區企業創新為動力,內生動力得到顯著增強,能夠聚焦地方重點優勢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社會主體參與生態建設。

5.1 宏觀層面主類屬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引擎

宏觀層面的生態環境、市場需求、政策激勵等3 個主類屬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引擎,是模式構建的外部環境。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多元價值日益凸顯,逐漸拓展生態食品、現代畜牧業、休閑療養、旅游度假以及新能源開發等多功能生態產業,引領“產業+生態”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發展。

5.1.1 生態環境奠定“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客觀條件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我國沙漠、沙地、戈壁的天然分布,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問題尚未根本改變,土地荒漠化、自然生態系統失衡形勢依然嚴峻,生態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吸引全社會參與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因此,生態環境是“生態+產業”建設模式構建的客觀條件。

5.1.2 市場需求激發“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產生

市場最核心的是調節功能,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產品及衍生產品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如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對飼草產品需求增加,生態旅游、休閑、康養產品需求增加對生態環境要求越來越高,新能源發展迅速使得風電光伏電站建設和防沙治沙工程緊密聯結在一起。隨著市場對生態產業、生態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生態與產業的關系日趨緊密、聯結形式更加多樣化,決定了“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有更多的實踐形式。

5.1.3 政策激勵促進“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發展

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國家相繼出臺支持生態建設的財政、金融、產業政策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地方各級政府也出臺了許多配套政策和具體措施。如針對生態產業的政策性信貸支持、草畜平衡的財政獎補、新能源開發的產業準入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生態產業的基礎設施投資等政策,彌補了生態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的不足,確保社會主體生態產業投資收益,促進了產業與生態的深度融合。政策激勵是“生態+產業”建設模式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確保了建設模式可復制、可持續,驗證假設H1 成立。

5.2 中觀層面主類屬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內驅動力

中觀層面的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2 個主類屬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雙驅動,提供了協同發展的內驅動力,驗證假設H2 成立。產業鏈延伸是一個縱向思維方式,拉長產業鏈條可以降低產業創新成本、減少產業轉型風險,確保建設模式的穩定性。產業鏈韌性是一個橫向思維方式,產業鏈協同化、標準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能夠提高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5.2.1 產業鏈延伸確立了“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縱向支撐

生態建設規?;獮楫a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發展條件?;匾幠;藴驶洜I穩定輸出物質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收儲生產加工體系使生物資源成為商品,進而成為產品;現代營銷體系把產品變為商品,實現了商業價值;產學研相結合促進了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了產品品質和產業競爭力;助力鄉村振興提升了產業和產品的聲譽,帶動了農村牧區經濟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產業鏈延長,為區域經濟增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鏈延伸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重要支撐,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5.2.2 產業鏈韌性增強了“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橫向保障

龍頭企業培育為產業發展打造引擎,帶動行業的快速發展;綠色有機生產促進了綠色發展,不斷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科學化管理提高了產業鏈的生產效率,提升研發能力加快了產業、產品升級換代,名優特品牌提升了產品競爭力。產業鏈韌性提升了產業競爭力、增加了企業經濟效益,使得“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更加具有生命力。

5.3 微觀層面主類屬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動力和目標

微觀層面制度安排、利益共同體2 個主類屬是建設模式的內外動力,制度安排提供內部動力、利益共同體提供外部動力;區域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等3 個主類屬是發展目標和持續動力,促進了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5.3.1 利益共同體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外部動力來源

利益共同體促進了參與者的長期發展和價值提升,社會聲譽是一種無形的社會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利益及個體的社會影響力,對于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產業鏈涵蓋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的全過程,將參與者利益緊緊聯結在一起,保障實體經濟穩定運行;產業聯合體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增強產業鏈企業的競爭優勢;區內外資源互補即資源和技術的相互交換、補齊短板,促進產業技術更新和規模化發展。一致的利益將參與者捆綁在一起,形成強大的競爭合力及外部動力,可促進產業的發展,滿足參與者逐利的需求。

5.3.2 制度安排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內生動力來源

行業準入許可給予了企業特許經營權,企業能有穩定的高收益,相應也應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責任,防沙治沙與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新能源開發匹配防沙治沙任務,社會責任與經濟利益高度的統一,構建治理防沙治沙+產業典型建設模式;訂單合同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確保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牧戶等各方合法利益,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潛能和積極性;溢價合同消減了市場價格波動,確保產業鏈供需平衡,均衡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標準化生產經營的現代經營理念,提高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制度安排充分發揮了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具有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開放性、有序性的特點,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內生動力,驗證假設H3 成立。

5.3.3 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終極目標

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退化草原重建是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目的,生態建設不僅要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還要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物質資源。生態建設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產業的發展反向拉動了生態建設,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共生關系。企業規?;a經營、財政補貼獎勵政策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產業+生態”參與者取得合理的收益事業才可持續,企業增效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的初衷。農牧民是與“生態+產業”聯系最緊密的利益相關者、行動最直接的參與者,農牧民的利益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最為關心的因素。實現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為人類提供美好的生態環境和最普惠的公共產品,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產業+生態”發展的終極目標。

6 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構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運行機制,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揭示了“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的環境條件、支撐保障、內驅動力、核心動力和根本目標,得出研究結論并進行討論,提出政策啟示。

6.1 研究結論

通過核心類屬的理論詮釋,宏觀層面的生態環境主類屬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產生的客觀條件,微觀層面的區域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等3 個主類屬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實踐目標,這4個主類屬不應納入核心類屬范疇。因此,最終圍繞核心類屬“運行機制”的主線確定為“市場需求—政策激勵—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利益共同體—制度安排”,并得出四點研究結論。

第一,“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核心類屬(運行機制)的主要組成分別是市場需求(宏觀)、政策激勵(宏觀)、產業鏈延伸(中觀)、產業鏈韌性(中觀)、利益共同體(微觀)和制度安排(微觀)等六個方面。

第二,在“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過程中,宏觀層面的市場需求、政策激勵2 個主類屬是推動“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發展的引擎。市場需求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發展指明了方向,生態產品具有稀缺、高端和普惠性質,意味著產業鏈下游市場需求巨大,生態產業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政策代表政府的態度,積極的政策對于市場主體是一顆定心丸,政策激勵可以顯著促進“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健康發展。

第三,在“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過程中,中觀層面的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2 個主類屬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支撐和保障。產業鏈延伸為運行機制的縱向支撐,產業鏈向上游延伸進入到基礎產業和技術研發環節,實現產業升級和技術革新;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則進入到市場,產業產品價值得以體現。產業鏈韌性為運行機制的橫向保障,促進產業鏈企業生產能力的增長和產品附加值的增加,能夠提高全產業鏈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

第四,在“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過程中,微觀層面的制度安排、利益共同體2 個主類屬是推動“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動力來源。制度安排是運行機制的內生動力來源,行業規則、標準化生產、上下游利益分割和聯結等激發產業鏈的內生動力;產業聲譽、產業聯合體、內外資源互補等形成外部動力協作,是外部的動力來源。

6.2 討論

本文在研究“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時,引入扎根理論多案例分析方法是本文的創新。全面系統提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運行機制包括6 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宏觀層面的市場需求、政策激勵是推動“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發展的引擎,中觀層面的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雙驅動,微觀層面的制度安排、利益共同體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動力來源。本文提出的“產業+生態”建設模式構建理論,為區域生態建設模式構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第一,政策激勵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的引擎,其中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的作用尤為重要。以往研究注重財政、金融政策的補貼和兜底作用,激勵作用的研究不充分,這也與生態建設由政府主導、更多依托國有和集體經濟組織有關。本文研究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更多關注財政、金融政策激勵作用的發揮,研究合理利用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擴大政策支持范圍,提高政策支持效率,吸引和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如: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合資投資生態建設,以政府背書突破政策性金融信貸政策障礙,放大社會資本投資和建設規模,提高了投資效率。

第二,以往生態建設模式研究多是針對企業、社會組織和農戶等個體行為的研究,個體間保持著生產經營的獨立性、分工協作與規?;潭容^低、競爭性強的特點,很容易退出合作。本文則更側重于生態產業鏈的研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同質化程度較低、分工十分明確、規模化程度較高,企業間相互依存、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的利益促進合作有利于產業的發展壯大。

第三,以往生態建設模式研究多是側重生態而生態的直線活動,投入多種資源,采取各種措施,實現生態建設目標,附帶產生經濟效益。本文研究更側重于“生態+產業”循環的模式,通過“生態—產業—生態—產業”的螺旋式發展,促進生態和產業的共生共贏。

第四,以往研究遵循各級政府主導、中央財政投入為主、全社會參與的生態建設模式,研究主要關注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附帶著經濟效益。本文研究的生態建設模式,更多考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模式,促進生態建設單一政府財政投資為主局面的改變。

本文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第一,林草生態建設“產業+生態”模式研究資料相對較少,研究多借鑒農業產業的研究成果;第二,“風電光伏+治沙”建設模式是近年探索和總結的生態建設模式,少部分資料的核驗不夠充分,后續研究可增加核驗數據。

6.3 政策啟示

本文致力于“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探索研究,構建“市場需求—政策激勵—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韌性—利益共同體—制度安排”的運行機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揭示了推動“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發展的引擎、雙驅動和動力來源。根據研究結論和分析討論,提出四點政策啟示。

第一,市場需求和激勵機制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發展的引擎,要立足區域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找準產業定位,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科學制定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規劃和布局。政府應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不斷完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支持“產業+生態”全產業鏈項目建設,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時,政策的與時俱進意義重大,應適時調整財政補貼范圍和標準、降低政策性信貸及貼息門檻、提高集體土地征收租賃標準、加大“以工代賑”建設規模等,激發社會主體參與生態建設的熱情,不斷拓展“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的發展空間。

第二,產業鏈的實質是各產業企業之間的供給與需求的關系,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鏈韌性是“產業+生態”建設模式發展的支撐和保障。產業鏈向上游延伸進入到基礎產業和技術研發環節,實現產業升級和技術革新;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則進入到市場,產業產品價值得以體現;產業鏈韌性則促進產業鏈企業生產能力的增長和產品附加值的增加,提高全產業鏈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因此,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鏈韌性可以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壯大。

第三,以產業聯合體為基礎加強合作和資源互補,融入標準化、組織化生產經營,規范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提供內部動力,利益共同體提供外部動力。產業鏈上的生產經營單元應發揮資源稟賦能力構建不同的生產經營方式,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通過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以及示范基地的紐帶作用,帶動農牧民進行基地建設,為企業提供物質資源,企業通過基地、產業園區等實現標準化生產經營。同時,要通過大數據信息平臺,實現企業要素資源互補,以訂單合同、溢價合同、內外資源互補等方式實現上下游企業資源供給。

第四,實現區域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目標,政府要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生態和產業建設。創新構建“產業+生態”建設模式,要以區域生態需求為導向、以資源稟賦為基礎,構建完備的生態產業鏈,找準利益平衡點,合理劃分利潤分配區間,促進政府、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牧戶等各類主體利益均衡,調動多方的積極性,才能實現促進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陳志剛, 張國慶, 楊慶山, 等. 政策性金融支持林業生態建設融資模式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20, 48(24):121-123, 149.

董世魁. 我國草原生態修復用種的機遇與挑戰[N]. 中國綠色時報, 2023-11-09(04).

公茂剛, 張云. 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內生發展機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多案例分析[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 40(2):5-17.

郭彩赟, 韓致文, 李愛敏, 等. 庫布齊沙漠生態治理與開發利用的典型模式[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53(1):112-118.

何雨芮. 農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研究——以天水花牛蘋果公司為例[D].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23.

焦芳芳, 劉啟明, 武晉. 基于“權力—利益”框架的農戶參與問題研究——以L 縣“企業+基地+農戶”香菇產業扶貧模式為例[J].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18(6):93-103.

李莉娜. 定西草牧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 畜牧獸醫, 2022, 41(5):74-77.

李善龍. 草畜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C]//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 第四屆中國草業大會論文集. 西寧: 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 2016:382-389.

林濤, 李小波, 劉國慶, 等. 川渝地區“以地定畜、以畜定草、訂單聯姻”一體化循環模式的探索與分析[J]. 草學, 2022, 266(3):80-83.

劉世榮, 楊予靜, 王暉. 中國人工林經營發展戰略與對策:從追求木材產量的單一目標經營轉向提升生態系統服務質量和效益的多目標經營[J]. 生態學報, 2018, 38(1):6-15.

劉文佳. 中國林業金融支持的框架構建與發展模式[J]. 林業經濟, 2016, 38(4):61-64.

裴嘉琪. 基于盈利與風險維度的稀土產業鏈延伸效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北方稀土為例[D]. 南昌: 江西理工大學, 2024.

彭澎, 劉丹. 三權分置下農地經營權抵押融資運行機理——基于扎根理論的多案例研究[J]. 中國農村經濟, 2019(11):32-50.

戚振宇. 中國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優化研究——基于比較制度分析視角[D]. 長春: 吉林大學, 2019.

秦濤, 張艷紅, 吳今, 等. 開發性金融支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案例分析:以廣西國家儲備林項目為例[J]. 林業經濟, 2018, 40(1):56-60.

舒宇. 政策性金融支持國家儲備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 中國林業產業, 2024(4):23-25.

王亞楠. 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對農業生產行為的影響研究——以河西走廊釀酒葡萄產業為例[D].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2022.

吳肅然, 李名薈. 扎根理論的歷史與邏輯[J]. 社會學研究, 2020, 35(2):75-98, 243.

肖建華, 司建華, 劉淳, 等. 沙漠能源生態圈概念、內涵及發展模式[J]. 中國沙漠, 2021, 41(5):11-20.

徐紹芳. 草畜一體化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 新農民, 2024(19):102-104.

徐顯龍, 黨渤斐, 畢長春. 中國特色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研究框架與運用示例——基于教育哲學和程序化扎根理論[J]. 電化教育研究, 2024, 45(9):14-21.

楊露杰, 周麗琴, 農香香, 等. 石漠化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對土地利用的影響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縣茶葉種植為例[J]. 山西農經, 2022(8):143-146.

尹燕亭. 內蒙古草原區牧戶草畜平衡決策行為的研究[D]. 蘭州: 蘭州大學, 2013.

張朝舉, 陳怡心. 生態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環境治理激勵[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 2021, 74(6):158-173.

張厚美. 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浙江、廣西鄉村生態振興對四川廣元的有益啟示[J]. 資源與人居環境, 2018(10):49-56.

張衛海. 生態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與實踐理路[J].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36(3):8-16.

Altieri MA, Nicholls C I.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J]. Climatic Change,2017, 140(1):33-45.

Ba?kent E Z.Assessment and valuation of key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two forest ecosystems in Turkey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1, 285(5):112-135.

Burt E C.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and Examples [Z/OL]. (2022-04-01) [2024-07-12]. https://www. 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2328935_Grounded_Theory_Methodological_Approach_and_Examples.

Charmaz K.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M].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2006.

Chazdon R L, Guariguata M R. Natural regeneration as a tool for large‐scale forest restoration in the tropic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J]. Biotropica, 2016, 48(6):716-730.

Eisenhardt K M. Better stories and better constructs:The case for rigor and comparative logic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 16(3):620-627.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532-550.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FAOSTAT [DB/OL]. (2024-07-04)[2024-08-14]. https://www.fao.org/faostat/en/#data/LC.Lamb D. Large-scale forest restor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14.

Lambin E F, Meyfroidt P. Global land use chang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looming land scarcity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9):3465-3472.

Scherr S J, McNeely J A.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ecoagriculture' landscape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363(1491):477-494.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9.

(責任編輯 韓杏容)

猜你喜歡
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網上公共服務平臺運行機制評析
減刑、假釋工作運行機制之重構
適應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設模式探討
土建類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建設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41:05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新課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及路徑對我省的啟示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0:25
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建設與服務模式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亚洲网| 天天摸夜夜操|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毛片卡一卡二|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婷婷色中文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综合亚洲网| 在线欧美一区|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va免费精品|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αv毛片|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大全| 国产玖玖视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无码免费试看|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日韩欧美网址|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熟女视频91| 亚洲区第一页|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98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国产青榴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网综合|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噜噜噜综合亚洲|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91视频首页|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毛片基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