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 年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國的“雙碳”目標,林業碳匯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渠道,但我國林業碳匯發展尚處于不成熟階段,林業碳匯關鍵領域綜述文獻比較缺乏,因此有必要梳理已有林業碳匯研究成果,為促進其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論證與政策啟示。文章對林業碳匯關鍵領域的主題(林業碳儲量、林業碳匯供給、林業碳匯需求、林業碳匯交易),按照時間序列(初始階段、發展階段、新近階段)進行文獻歸納分析。梳理2000—2024 年間的相關文獻發現:對以生物量轉換因子法及生物量方程法為基礎的多種林業碳儲量測算方法、影響碳儲量的生物特征及經營管理等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對林業碳匯項目機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融資風險及分擔方式、供給偏好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對林業碳匯需求狀況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多層次分析;對林業碳匯交易狀況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系列分析;但對復雜系統下林業碳儲量測評及碳匯交易相關機制、法律制度等研究比較缺乏。文章可能的學術創新:(1)以復雜系統視角分析林業碳匯問題,認為林業碳匯問題是內外協同發展的產物,內部系統是關鍵領域;(2)把林業碳匯問題看作公共產品外部性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研究方向。未來研究中,應聚焦于林業碳儲量測算方法的優化及相應預測,林業碳匯交易機制及法律制度體系的優化與完善。
關鍵詞:林業碳匯;碳市場;林業碳匯項目;博弈及協同機制
中圖分類號:X196; F3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338X(2024)9-078-19
1 引言
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 年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宣布中國的“雙碳”目標,即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林業碳匯已被列入國家應對“雙碳”目標的整體布局之中。2023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中提出支持林業碳匯發展的相關舉措;生態環境部等17 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中提出發展林業碳匯是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方式之一。
林業碳匯源自氣候變化問題,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及方式(Phan et al., 2014;Yang et al., 2022)。在2005 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中,設計了3 個靈活履約機制來支持減排任務的實現,其中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同意發達國家出資支持無減排義務的國家開展工業技術改造、造林等活動,這些活動產生的核證減排量可以用來抵消發達國家碳排放量指標。此時的林業碳匯僅限于造林、重新造林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凈吸收,尚不包括森林管理產生的二氧化碳凈吸收。2013 年華沙氣候會議中通過了減少砍伐森林和減緩森林退化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林業碳匯(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框架,擴展了林業碳匯項目的范圍,至此林業碳匯項目包括造林再造林項目以及減少砍伐森林和減緩森林退化的森林管理項目。2015 年《巴黎氣候協定》要求每個締約方連續報告其計劃達成的國家自主貢獻,繼續鼓勵和支持林業碳匯項目的發展。《巴黎協定》之后各國紛紛提出自己的“雙碳”目標,按照《2023 全球碳中和年度進展報告》披露的信息,目前全球已有130 多個國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諾。
隨著國際氣候會議把林業碳匯作為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林業碳匯的實踐也逐步在世界各國開展。最早進行實踐的是CDM機制下的林業碳匯項目,于2001 年啟動。隨著CDM機制下林業碳匯項目的發展,對林業碳匯愈加重視,更多的林業碳匯項目被開發出來,雖然這些林業碳匯項目并不符合CDM機制下的相關要求,但是這些組織或者個人有參與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積極性,因此出現了新的獨立性碳抵消機制及相應的市場。其中,2003 年建立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GS)是獨立性碳抵消機制的一種;2006 年啟動的自愿減排核證標準(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 VCS)也有林業碳匯的交易,截至2023 年有90 多個國家參與該標準(陳元哲等,2024)。
林業碳匯發展對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以及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理論與實踐來看都有待完善,因此有必要梳理林業碳匯領域關鍵問題。
實踐方面:為我國林業碳匯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建議,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根據《2022 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中國森林覆蓋率達24.02%,森林蓄積量超過194 億立方米,相比2005年提升明顯。雖然中國森林資源豐富,但是森林覆蓋率和單位面積蓄積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已經開發的林業碳匯項目不多,林業碳匯發展尚處于不成熟階段,繼續開發林業碳匯的潛力與空間巨大(Bastinet al., 2019)。中國從2005 年開始實施林業CDM,參與國際碳市場的交易,但總體規模有限。在國內市場上,2011 年我國碳市場在北京、天津等地試點,2012 年《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明確備案核準后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可參與碳交易,直到2017 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因“存在著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問題”暫停受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項目。隨著2021 年全國碳市場交易正式啟動,2024 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重啟。林業碳匯發展歷程漫長而艱辛,還處于不完善、不成熟階段,面臨著很多困境與挑戰,亟待從理論上深入研究來助力我國林業碳匯開發的潛力與空間。
理論層面:豐富林業碳匯研究文獻。從EBSCO數據庫搜索主題為林業碳匯的國外文獻發現,有關林業碳匯的測評研究、林業碳匯融資研究、林業碳匯功能研究等文獻比較豐富,但是很少有林業碳匯領域關鍵問題的研究,即林業碳匯價值實現的系統研究。從中國知網搜索主題——林業碳匯,可搜索到相對比較豐富的涉及法律、經濟、農業、林業等方面的文獻,但是有關林業碳匯關鍵問題的文獻綜述較少。因此,有必要系統梳理林業碳匯的研究成果,歸納學界對林業碳匯關鍵問題的研究,豐富林業碳匯領域的文獻。
林業碳匯領域的關鍵問題是其價值實現問題。林業碳匯在國際國內制度設計下如何發展,需要制度、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的支持來實現一個目標,即通過解決林業吸收的二氧化碳這種公共產品價值實現以促進其發展。
林業碳匯關鍵領域的主題有林業碳儲量、林業碳匯供給、林業碳匯需求、林業碳匯交易。林業碳匯價值實現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Giebink et al., 2022),涉及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的協同與博弈。其中,內部系統是林業碳匯價值實現基本要素構成的系統,這些要素是林業碳匯關鍵領域的主體。林業碳匯價值實現是一種權利(碳排放權)價值的貨幣化,也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基于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進行資源配置需要有供給、需求、市場等基本條件;基于金融學基本理論,價值載體貨幣化需要參與者、產品等基本要素;林業碳匯的產品是基于碳儲量的產品,林業碳匯價值的實現需要林業碳匯供給與需求的參與,林業碳匯價值實現的完成是供給方、需求方基于市場或者項目來完成產品的交易(林業碳匯交易體現了產品、供給、需求的協同與均衡狀況,林業碳匯價值實現狀況及融合基本要素的市場等狀況),所以林業碳匯價值實現基本要素包括林業碳儲量、林業碳匯供給、林業碳匯需求、林業碳匯交易等。內外部協同博弈問題是指林業碳匯內部系統各要素的發展受到碳排放的強制市場與自愿市場發展程度的影響,受到林業行業本身發展的影響以及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的影響,而碳排放的強制市場與自愿市場受到國際國內制度的影響。林業碳匯系統框架如圖1 所示。
本文研究思路:按照林業碳匯關鍵領域的主題(林業碳儲量、林業碳匯供給、林業碳匯需求、林業碳匯交易),對每個主題按照文獻的時間序列(初始階段、發展階段、新近階段)進行歸納分析,對每個階段的文獻按照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進行梳理。
本文可能的學術創新主要有兩點。一是以復雜系統視角分析林業碳匯問題,認為林業碳匯問題是內外協同發展的產物,內部系統是關鍵領域,內部各要素在內外系統協同下發展。雖然已有研究從復雜系統視角分析林業碳匯有關局部或者整體問題,但是很少有從復雜系統視角分析林業碳匯關鍵領域問題。二是創新性地把林業碳匯問題看作公共產品的外部性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已有文獻對林業碳匯問題做了制度、資金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很少把林業碳匯問題看作公共產品外部性問題來進行研究。
2 林業碳儲量的研究
解決公共產品外部性問題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征收庇古稅,二是界定產權。無論是征稅還是界定產權都需要清晰量化的產品。林業碳匯和一般公共產品不同,這種產品附著在生物質以及土壤中,難以單獨分離出來,且是無形的產品。因此,林業碳儲量是林業碳匯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中的關鍵核心基礎要素。在關于林業碳儲量的研究中,影響林業碳儲量的因素以及對碳儲量的測評是學者們集中研究的兩個主要方面。
2.1 林業碳儲量測評的研究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定義,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林業碳匯有森林經營管理碳匯以及造林再造林碳匯兩種類型,林業碳儲量包括森林經營管理碳匯儲量及造林再造林碳匯儲量兩種。這兩類林業碳匯涉及的森林包括喬木林、灌木林及竹林。林業碳儲量的測量就是測量某一時期或者某一時點的森林碳儲量。譬如第t 年某森林碳儲量為到第t 年時該森林生物質碳儲量(植被的碳儲量包括地上及地下兩部分)、死有機質碳儲量以及林地碳儲量的總和。森林碳儲量的組成如圖2 所示。
早期對林業碳匯測評的研究基于林業碳匯理論,主要采用森林蓄積量轉換因子法,對相關國家和地區森林碳儲量進行測評(郗婷婷等,2006;Upadhyay et al., 2006)。例如,郗婷婷等(2006)基于森林碳匯基本理論,采用森林蓄積量轉換因子法,對黑龍江森林碳匯容量和碳匯潛力進行計量分析,計算得出黑龍江省現有森林碳匯儲量為17.38 億tCO2e。其中,森林蓄積量轉換因子法以森林碳匯自然科學計算方法和研究結果為基礎,計算原理為:森林全部碳匯量=林木生物量固碳量+林下植被固碳量+林地固碳量。森林碳儲量計算公式如式(1)所示。
隨后學者們主要基于林業碳匯、森林經理學、森林生態學等理論,采用生物量方程法、生物量轉換因子法等方法,集中測算某些地區某類林區的碳儲量,并進行了預測(Ma et al., 2018;王曉慧等,2020;Thammanu et al., 2021;許騫騫等,2022;張楠等,2022;Li et al., 2022)。相對早期對林業碳儲量測評的研究,學者們單純進行林業碳儲量測量的研究不多,更多的是將林業碳儲量的評估與林業碳匯交易或者林業管理結合起來進行碳儲量的預測,所以研究的理論基礎更為豐富,延展到森林經理學、森林生態學等。林業碳匯的測算除了采用生物量轉換因子法外,生物量方程法也得到了一定的運用。其中生物量方程法原理為:首先對各碳層內各樹種的全林生物質碳儲量進行單獨計算,然后進行加總得到全林生物質碳儲量;如果無法直接計算各碳層內各樹種的全林生物質碳儲量,可將各碳層內各樹種的地上和地下生物質碳儲量分別計算,然后加總得到全林生物質碳儲量。例如,Thammanu 等(2021)基于森林經理學、林業碳匯基本理論,對泰國北部3925hm2的整個公有林區域,采用系統抽樣方法建立25 個40m×40m的樣地,通過生物量方程法評估森林碳儲量,并且進一步進行預測分析,結果表明,2007—2018 年,社區森林管理情況下碳儲量增加了28928tCO2e,預測2028—2038 年會進一步增長,但2038 年后增長速度會下降。
近期對于林業碳儲量測評的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森林經理學、森林生態學、復雜系統等理論,采用生物量方程法、生物量轉換因子法、以觀測為基礎的方法(機載激光雷達估測法)等對林業碳匯進行評估,然后結合截面分析、生態系統預測模型等多種模型對林業碳匯儲量進行預測(Aravena et al., 2023;汪濤等,2023;Qiu et al., 2023;Carter et al., 2024;Hagenbo et al., 2024)。對林業碳匯量的預測方面,除了預測全林碳儲量之外,新出現了一些對森林土壤有機質碳儲量的預測;在基本理論方面已經衍生到了復雜系統理論;對林業碳匯的測評出現了采用機載激光雷達估測法,即利用機載激光雷達數據進行單木分割,然后根據激光雷達單木分割獲取的每株單木的激光點云數據,計算每株單木的地上生物量以及單位面積地上生物量,再利用森林地下生物量與地上生物量的比值轉換成單位面積全林生物量。例如,Qiu 等(2023)為了更好地調查2000—2018 年中國大陸森林生態空間的性質和固碳能力,基于復雜網絡理論和圖論,采用生物量方程法測算碳儲量,利用修正的最小累積阻力模型構建中國森林生態空間網絡,結合北方生態系統生產力模擬器模型,探討森林生態系統拓撲結構與固碳能力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逐漸下降,中國西部的森林固碳能力也在下降;汪濤等(2023)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林業經營管理理論,采用大氣反演模型觀測青藏高原林業碳儲量。
2.2 林業碳儲量的影響因素研究
林業碳儲量受到森林生物特征、森林經營管理狀況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學者們基于森林經理學、森林生態學、自然動力學、土壤學、林業技術經濟等理論,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具體的研究。
早期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森林經理學等基本理論,從成本收益、利潤最大化等視角,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影響林業碳儲量的因素,包括森林的采伐模式、森林所在的地理環境、氣候因素等,具體有疏伐可以提高林業碳儲量、火災減少林業碳儲量、地理環境與樹種選擇影響林業碳儲量(Spring et al., 2005;胡會峰等,2006;Daigneault et al., 2010;Im et al., 2010)。例如,Daigneault 等(2010)基于林業碳匯理論,從成本收益視角,采用隨機動態利潤最大化模型研究森林采伐對野火產生的影響以及對森林碳儲量的影響,發現定期疏伐可以提高林木生長速度,并減少因野火發生而造成的木材和碳儲量損失。
隨后學者們基于林業碳匯、自然動力學、森林經理學、森林生態學等理論,采用調查分析、對比分析以及計量分析等相結合的方法,對影響林業碳匯的林木屬性、自然因素、地理因素、經營管理狀況等進行了多層次的研究,認為森林種類、造林面積、森林采伐、氣候狀況、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均對林業碳儲量產生影響,例如減少砍伐、合適的造林面積等有利于碳儲量增加,氣候狀況的影響具有異質性等(Li et al.,2015;Cassart et al., 2017;Ge et al., 2018;Karolina et al., 2021;Thammanu et al., 2021;徐晉濤等,2022;陳思婷等,2022;Li et al., 2022)。相對于早期,此階段文獻較為全面地研究了森林生物特征、經營管理、自然及地理環境等各類因素的影響,研究思路大多以單因素分析為主,也有少量多因素協同影響分析;研究方法具有案例分析與其他方法結合的復合性特點;研究對象更加微觀化,一般具體到某地區某類林分的土壤有機碳或(和)地上生物炭等。例如,Cassart 等(2017)基于森林經理學、生態學等理論,對剛果中部盆地的類似土壤條件下共存的單優勢林與混交林進行調查以及對比分析,發現兩者的土壤有機碳相似,但是混交林的總碳儲量更高,不同種類的森林碳儲量不同,枯落物量以及土壤有機碳和地上碳儲量結構也不同;Karolina 等(2021)基于林業碳匯、森林經理學理論,采用交互影響的分析方法,分析施肥和間伐對瑞典29 個沿1300km緯度梯田分布的林地碳儲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施肥和間伐(高緯度地區除外)都增加了碳存量,施肥與間伐相結合對碳儲量產生了協同效應,使得碳儲量增加了79%。
近年來,學者們基于林業碳匯、森林經營管理、林業技術經濟等理論,采用森林動態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對影響林業碳儲量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植被碳儲量不同,同一林分的碳密度會隨著林齡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林分的碳儲量會隨著輪伐期時間延長而增加,同樣的林分在不同區域或者地帶的碳密度不一樣(儲安婷等,2023;汪濤等,2023;Zhao et al., 2023;詹臣源等,2024;Chisholmet al., 2024;Petros et al., 2024;Singh et al., 2024)。除了進一步論證已有研究的結論外,還對林木屬性不同會引起林業碳儲量不同進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也擴展到森林動態模型等。例如,Chisholm等(2024)基于森林經理學理論,開發生長與產量關系模型,分析在不同集約化管理程度下美國太平洋沿海地區7523 個森林清查地塊中所有植被類型的林分活樹碳密度與林分年齡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情況下集約化管理會影響碳密度,集約化管理土地的輪伐長度從35 年增加到70 年,導致植被儲存的活樹碳儲量增加2.35 倍;Singh 等(2024)基于森林生態學、林業碳匯等理論,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加瓦爾喜馬拉雅地區班杰奧克森林類植物特性與林業碳儲量之間的聯系,林業碳儲量選用地上部分碳和土壤有機碳作為指標,植物特性選擇葉子、莖性狀等指標,根據電子顯微鏡掃描的結果發現,森林的地上部分碳與樹干性狀和葉片生化性狀呈正相關,與葉片形態形狀呈負相關;土壤有機碳與葉片生化性狀呈正相關,與莖稈性狀呈負相關。
3 林業碳匯供給的研究
林業碳匯項目的供給是要解決生產外部性問題,即在技術或者制度上難以解決的外部性問題通過林業碳匯項目機制綜合解決。學界對林業碳匯供給的研究從林業碳匯項目機制開始(也是對林業碳匯研究的開始),著重研究了林業碳匯項目機制中存在的問題,難點在于林業碳匯項目發展中的融資問題。
3.1 林業碳匯項目機制研究
林業碳匯供給是指對林業碳匯項目清除量核證后的減排量供給。林業碳匯項目有造林再造林項目(CDM機制下以及非CDM機制下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經營管理項目(REDD+框架下項目),按照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是符合強制市場還是自愿市場要求,項目可以分為CDM機制下的項目以及非CDM機制下的項目,不同類型的林業碳匯項目對應不同的方法學。按照方法學,項目從設計到開發有一系列的流程及相應的要求,項目核證的減排量可以進行交易。按照方法學要求,核證后的林業項目減排量是項目清除量(某一時期項目的清除量為該時期森林碳儲量變化量減去因火燒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去原有植被的生物質碳儲量變化量)、減去基線清除量、再減去碳泄漏量,然后乘以扣減項目的非持久性風險扣減率之后得到的數量,計算公式如式(2)所示。
早期對林業碳匯項目機制的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及項目管理理論,通過對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林業碳匯項目機制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結論是項目方法學中基線、碳泄露、額外性、非持久性等問題在實踐中要么缺乏技術、要么缺乏方法,以及數據等難以論證及解決(Plantinga et al., 2003;王雪紅,2003;武曙紅等,2006;丁浩等,2010;Galinato et al., 2011)。例如,王雪紅(2003)基于林業碳匯理論,通過比較分析印度、巴西等國家林業碳匯項目試點情況,認為CDM機制下的林業碳匯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技術難題,其中焦點是關于非持久性、碳泄漏等不確定問題。
隨后對林業碳匯項目機制的研究,主要以林業碳匯、項目管理等為基本理論,采用案例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全面、多維度、全流程研究林業碳匯項目機制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林業碳匯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開發的技術標準復雜、不同項目的技術標準不統一(CDM、GS、VCS以及其他地方性項目等具有不同方法學,這些方法學對項目類別、林地要求、項目實施范圍、基線、額外性等規定不相同)且在動態調整;林業碳匯項目比其他碳匯項目開發門檻高,對土地的合格性和造林撫育等技術要求更嚴格;林業碳匯項目存在的可逆性以及不確定性問題(如由于自然災害或者人為火災等事件的發生)導致林業碳儲量的損失,最終可能是林業不僅沒有成為碳匯反而成為碳源;在項目監測階段存在多頭監管情況;監測和審定周期長,增加了項目實施的成本與難度(Maraseni et al., 2015;Dixon et al., 2015;Asante et al., 2016;楊博文,2021a;盛春光等,2022;魯政委等,2022)。相對于早期研究,此階段對于林業碳匯項目機制研究的焦點仍然是林業碳匯項目的基線、碳泄露、額外性等問題,但是該階段對林業碳匯項目機制研究的內容比較全面,涉及項目機制的各個環節、不同項目機制之間的比較分析以及不同機制的影響。該階段的研究方法多樣化,除了調查分析以外,還有較多將調查配以實證的研究。例如,Asante 等(2016)基于成本收益等理論,采用離散動態規劃模型,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東北部黑松林分的數據來證明不同基線對經濟回報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項目預定的基線對土地所有者的經濟回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當有替代基線可供選擇時,土地所有者總是會選擇固定基線而不是正常運營基線。
近期關于林業碳匯項目的研究是對長期以來林業碳匯項目機制存在問題的繼續,主要還是基于林業碳匯及項目管理理論,采用比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對象方面偏重于林業碳匯項目在區域內的實踐,主要結論依然是林業碳匯項目機制中的主要問題是方法學復雜、碳泄露、非持久性等難以論證(劉海燕等,2023;潘文琦等,2023;盛春光等,2023;Liu et al., 2023)。例如,劉海燕等(2023)基于林業碳匯理論、項目管理理論,采用比較分析方法,以國際林業碳匯項目為參考,對中國林業碳匯項目CCER實施情況進行分析,認為中國林業碳匯項目CCER開發相對不足,項目的備案數量比例較低,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需要進一步完善。
3.2 林業碳匯供給中融資問題的研究
除CDM機制下的林業碳匯項目要求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進行資金援助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外(在實際運行中發達國家資金到位率不高),其他機制下的林業碳匯項目需要項目方籌集資金。林業碳匯發展過程中的資金融通難問題制約著林業碳匯項目發展,是林業碳匯項目發展中的難點問題。
早期關于林業碳匯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及基金管理等理論,采用歸納與演繹的方法,研究運用基金方式進行林業碳匯項目融資的可行性及運作方式,認為運用綠色碳基金進行林業碳匯項目發展具有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可行性(李怒云等,2007;支玲等,2009;Chapman et al., 2013)。例如,支玲等(2009)基于林業碳匯、投資基金以及項目融資等理論,分析了世界銀行碳基金、亞太碳基金、意大利碳基金、日本碳基金和歐洲碳基金的運行情況,研究采用基金進行林業碳匯項目融資是否具有可行性,得出在中國進行林業碳匯基金融資具有可行性。
隨后關于林業碳匯融資問題,學者們對融資難的原因進行了全面分析,對多元化融資方式進行了深入探討。在該階段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風險管理、林業碳匯、產權等理論,采用比較分析、歸納演繹的論證方法,研究以林地作為抵押、以林木作為抵押、以林業碳匯產權進行質押、以林業生態效益價值作為質押進行融資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風險或面臨的挑戰。其中,以林地、林木作為抵押進行融資是傳統的融資模式,由于林業的弱質性,這些融資方式雖然可以籌集一定的資金,但是總體而言融資規模較小;以林業碳匯產權或者林業生態效益價值作為質押是創新的融資模式,雖然碳匯產權質押貸款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融資供給有限,金融機構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研究認為林業碳匯項目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是:林業碳匯項目發展需要的投資周期長且收益較低,融資額大,投資回收慢,林業碳匯項目機制運行復雜、費用高,林業碳匯生態價值實現面臨不確定性因素多,碳匯產權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碳匯權質押融資的法律規范和制度不完善;提出需要完善碳匯產權相關法律法規,發展林業碳匯保險、供應鏈內部融資等風險多方分擔的融資方式(Dixon et al., 2015; Angelsen, 2017;孫銘君等,2018;竇琳,2020;宋燁等,2021;江先龍,2022;孔祥毅,2022;秦濤等,2022)。相對于早期,該階段的研究采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探討界定碳匯產權,實現產品資產化,然后資產資本化的融資途徑。例如,竇琳(2020)基于林業碳匯理論、產權理論、法理學理論進行論證分析后認為,林業碳匯資產是碳匯項目經營者主要的經營產品,該產品具有持續產生性,具有資產屬性,以林業碳匯權作為質押融資不僅理論可行,也是現實所需,需要從法律上明確林業碳匯權的法律地位,完善林業碳匯融資的相關法律制度,如對出質人及其責任、質權實現時間和方式、質權登記與公示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進行完善。
最近關于林業碳匯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金融風險管理理論、林業碳匯理論,針對林業碳匯項目的投資成本高、回收周期長、不確定性風險大的問題,采用演化博弈等方法研究多方參與、多種方式分擔風險的融資模式,如項目融資模式、多方承保機制等(唐德祥等,2023;曹先磊等,2023;尚雅茹等,2024;Zhou et al., 2024)。研究主要對如何分擔林業碳匯融資中存在的風險進行了多角度、多主體、多渠道共同承擔風險的融資模式探索,這是對長期以來融資模式的突破。例如,唐德祥等(2023)針對林業碳匯質押融資中面臨的碳匯價值評估標準缺失、碳匯法律屬性不明確、碳匯質押資產難以處置變現等問題,基于林業碳匯、產權、風險管理等理論,構建“政銀保①”林業碳匯質押融資模式以共同承擔風險、疏解林業碳匯質押融資難題,然后采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保險賠付均衡策略,結果表明,“政銀保”聯動機制下(在林業碳匯未來市場價格、守約概率、質押率、保險約定賠付下限、政府風險補償金等一系列約束條件下),保險公司、銀行、金融機構、營林企業能夠形成博弈的均衡(承保、貸款、質押)。
3.3 林業碳匯項目供給偏好的研究
對林業碳匯項目供給的偏好是多維博弈與協同下的偏好:從宏觀層面來講,是在國土空間、土地紅線制度、林業規劃的約束條件下,為了實現“雙碳”目標,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對林業碳匯項目的偏好;從中觀層面來看,是在林業規劃約束下,為了追求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的綜合林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對林業碳匯項目的偏好;從微觀層面來講,是在具有一定的林地產權基礎上,可以進行碳匯造林、發展經濟林的選擇下,微觀主體為了追求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綜合利益最大化目標,對林業碳匯項目的偏好。對林業碳匯項目供給的偏好是在確定戰略下的不確定性措施條件下的偏好,林業碳匯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措施是確定的,但具體如何實現林業碳匯目標還處于探索階段。
早期關于林業碳匯項目供給偏好的研究主要分析經濟主體對林業碳匯項目的供給偏好,一般基于生產者行為理論、協同博弈理論、林業碳匯理論、成本收益理論,采用案例分析、比較分析、協同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比較集中的觀點是:土地所有者愿意實施林業碳匯項目與相關政策制度的激勵、未來政策走勢的預判等有關,社區愿意實施REDD+計劃受到糧食安全、就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碳市場價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王禮茂,2004;葉紹明等,2006;Daniels, 2010;汪淅鋒等,2011;Bottazzi et al., 2014)。例如,Daniels(2010)基于生產者行為及林業碳匯理論,研究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10 個州組成的限額與交易計劃,森林碳匯被納入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之中)對林業碳匯供給意愿的影響,通過對比美國東北部燃煤發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與加利福尼亞州林地設計的可認證碳信用額度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確保二氧化碳排放的持久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林地轉換造成的碳泄露并獲得足夠高的碳抵消價格的情況下,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可以促進林地所有者參與該計劃并出售森林碳匯;Bottazzi 等(2014)基于協同和博弈發展理論,采用對比法對玻利維亞亞馬遜地區土著居民和定居者的農業和林業實踐進行分析,以展示社區如何在社會生計、生物物種多樣性和林業碳匯之間權衡,研究表明,在滿足以前和潛在的土地利用對生態系統的基線、滿足生產糧食的土地安全等條件下,社區考慮實施REDD+項目。
隨后關于林業碳匯供給偏好的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理論、成本收益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協同發展理論等,采用計量經濟分析、成本收益分析、調查問卷分析等方法研究影響經濟主體對林業碳匯項目偏好的因素,認為對林業碳匯供給偏好主要受到林業碳匯相關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生產者對林業碳匯未來前景預期的影響、林業碳匯的收入及林業碳匯經營者素質的影響(Fischer et al., 2017;Zhou et al., 2017;White et al., 2018;Karppinen et al., 2018;李嘉成等,2021;Li et al., 2022)。相比前期研究,該階段更多關注生產者對林業碳匯的預期以及林業碳匯的不確定性如何影響林業碳匯的供給,更多采用實證分析與調查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例如,Fischer 等(2017)基于成本收益理論,采用來自華盛頓州西部1740hm2的森林清查數據,選擇碳信用額和木制品的價值和數量、森林生長模型以及與美國登記方法相關的四個變量進行建模,選擇歷史自愿市場價格、限額和交易量以及碳價格三種碳價格方案,設置45 年、65 年輪作和無采伐三種森林管理情景,采用凈現值法模擬不同情景下的金融風險不確定性以了解森林碳匯和木材價值之間的權衡選擇,研究發現,碳信用價格是影響選擇實施森林碳匯的首要因素,然后是庫存樣本的可變性和木材產品的短期價格,最后是森林生長模式;White 等(2018)基于生產者行為以及林業碳匯理論,通過調查分析小型林地所有者對森林碳信用計劃的偏好,在考慮碳取消項目以及現有自愿和合規協議要求基礎上設計碳信用計劃,然后利用一種新穎的偏好誘導技術,對佛蒙特州當前使用計劃中的992 名林地所有者進行郵件調查發現,小型林地所有者將收入視為碳信用計劃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計劃的持續時間是最不重要的因素,調查顯示,更短的計劃持續時間、更高的收入和較低的罰款能夠促進土地所有者積極接受森林碳信用計劃。
近期關于林業碳匯項目供給偏好的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理論、協同與博弈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社會學理論,采用模型分析以及調查分析等研究發現,對于林業碳匯項目供給偏好除了制度政策的鼓勵及宣傳、林業碳匯收益與成本(項目周期長、前期成本高、收益滯后、融資難)、碳匯潛力以及減排的成本之外,還有社會信任、網絡關系等(李微等,2023;宋平等,2023;席子立等,2024)。該階段除了延續前期的研究視角外,進一步探索從社會關系等新的視角去研究影響林業碳匯項目供給偏好的原因,因此研究的理論基礎擴展到社會學范疇。例如,席子立等(2024)基于林業碳匯、社會資本以及社會學等理論,結合中國“關系型”社會特征以及衍生的相關交易費用理論,以寧陜縣微觀農戶調研數據為基礎,分析林業生產經營者參與林業碳匯項目的意愿是否會受到社會網絡、社會信任與社會規范的影響,Logit 模型結果表明,強關系網絡、人際信任、制度信任、懲罰機制與互惠行為對林農參與林業碳匯項目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弱關系網絡不會產生影響。
4 林業碳匯需求的研究
林業碳匯需求是指對林業碳匯項目核證減排量的需求,核證減排量(二氧化碳)中的碳成為林木有機質中的生物質炭或土壤有機質碳。林業碳匯需求本質上是林業碳匯功能的需求,林業的碳匯功能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京都議定書》之前沒有從技術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進行私有化,對于林業碳匯消費存在免費“搭便車”的情況;另外,世界各國也基本沒有從制度上對林業碳匯的功能應該達到何種程度有具體要求和規定,所以在《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前,全球范圍內對林業碳匯沒有需求。《京都議定書》之后,通過從上到下的制度安排以及技術指導誘導出對林業碳匯的需求。學界對于林業碳匯需求的研究主要從潛在的需求開始,隨后對林業碳匯需求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4.1 林業碳匯需求狀況的研究
林業碳匯產品從公共產品變成付費消費,哪些主體會愿意付費消費呢?從宏觀上講,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林業碳匯有需求;從行業層面上講,林業產業為了可持續發展對林業碳匯有需求;從企業或者組織來看,為了達到控制排放要求或者履行社會環境責任對林業碳匯有需求。
早期對于林業碳匯需求的研究,主要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及林業碳匯理論,把碳匯與碳減排納入統一框架,從資源、環境、經濟耦合的角度建立模型,分析林業碳匯在宏觀層面和理論層面上的需求量(Sohngenet al., 2003;Olschewski et al., 2005;龔亞珍等,2006;武曙紅等,2008;蘇蕾等,2012)。例如,Sohngen 等(2003)基于協同發展、林業碳匯以及碳減排理論,假設大氣中積累碳匯的租金價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漲,假設全球機構存在是為了不斷鼓勵和優化能源排放與碳匯行動,開發碳匯和能源減排的最優控制動態模型預測宏觀層面的森林碳匯需求量,研究結果表明,預計森林碳匯需求約占總碳排放量的1/3,其中熱帶森林碳匯在林業碳匯中占比超過2/3。
隨后學者們基于消費者行為理論、效用理論、成本收益理論、林業碳匯理論,采用投入產出法、需求響應分析等方法,對區域的林業碳匯需求、居民或企業的林業碳匯需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微觀主體主要會基于利潤最大化原則,結合林業碳匯參與履約機制情況以及林業碳匯的價格等因素對林業碳匯的需求做出靈活的響應,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對林業碳匯的需求不同(童慧琴等,2019;楊思涵等,2019;甄志勇等,2019;Du et al., 2020;張益玉等,2021)。此階段雖然與初始階段一樣研究宏觀層面的林業碳匯需求,但有更多研究關注中觀、微觀層面的林業碳匯需求,研究的理論基礎比較注重消費者行為等理論。例如,童慧琴等(2019)基于林業碳匯基本理論,以中國7 個碳交易試點(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廣東、重慶、深圳)作為案例區,運用云模擬仿真方法對試點省市未來10 年的森林碳匯需求潛力進行預測發現,從時間序列來看,各試點省市對森林碳匯的需求量在不同年份呈現出比較大的波動,總體呈下降趨勢;按地區層面分析,各試點地區對森林碳匯潛在需求量每年的平均值相差不大,但不同年份的平均值差異明顯。張益玉等(2021)基于林業碳匯理論、碳減排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對上海碳排放交易所的300 家控排企業中隨機抽取了8 家企業進行結構化訪談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控排企業對林業碳匯的有效需求不足。
近期對林業碳匯需求的研究,主要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林業碳匯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采用調查分析等方法研究微觀主體的林業碳匯需求發現,總體來說,企業對林業碳匯需求不足,且存在異質性(Erkki et al., 2023;郭建龍等,2024)。相較于前期較多集中在林業碳匯主體需求的宏觀、中觀層面的研究,此階段研究更趨于微觀層面。例如,郭建龍等(2024)基于林業碳匯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推理分析了中國企業對林業碳匯的需求,認為中國從2011 年開始地方碳市場試點,參與地方強制碳市場的是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行業中綜合能耗每年超過1 萬噸標煤(tce)的企業,這些企業中有一部分對林業碳匯有潛在的需求,而且隨著中國CCER機制重啟,會有更多行業的控排企業對林業碳匯項目有潛在需求。
4.2 影響林業碳匯需求因素的研究
林業碳匯的需求產生于制度環境、減排技術、資源稟賦等綜合因素,雖然有國家、行業及經濟主體層面的需求,但是一般情況下主要是企業或者組織等經濟主體的需求,是經濟主體在政策制度的安排下,在多種減排與增匯措施中做出的理性選擇。
早期對林業碳匯需求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新制度經濟學、成本收益等理論,采用對比分析和推理分析等方法,研究制度和政策、減排與增匯的成本如何影響林業碳匯需求,認為強制度安排形成對林業碳匯的強制需求,鼓勵性制度誘導自愿需求,減排與碳匯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減排的成本高于增匯成本會引起對林業碳匯的需求增加(Newell et al., 2000;王禮茂,2004;Hovani et al., 2007)。例如,Hovani 等(2007)基于協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采用規范分析方法,認為運用制度可以誘導出林業碳匯的需求,并指出《京都議定書》是林業碳匯相關需求的主要來源,國家、區域和國際行為主體采用一系列不同的政策(如通過改進實施和擴大覆蓋范圍來增加基于監管的碳減排需求政策,增加對碳減排的自愿需求政策,增加來自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的碳減排百分比政策以及刺激需求等)也會增加對林業碳匯的需求。
隨后進一步圍繞林業碳匯相關政策制度以及其成本收益進行研究,該階段主要基于林業碳匯理論、項目管理理論、計劃行為理論、權變理論、協同理論,通過仿真模擬、樣本案例等分析認為,林業碳匯的需求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激勵程度(如財政補貼、免費配額發放情況、碳抵消比例等)、企業購買森林碳匯的收益與成本的比較、企業減排的技術難度、社會環境約束、環保意識等因素的影響,且各種因素影響的程度不同(Kronenberg et al., 2015;王金鳳等,2017;Valade et al., 2017;龍飛等,2019;鄒玉友,2019;張鎮鵬等,2020;Cao et al., 2020;張益玉等,2021)。相對于初期階段,該階段更為具體地分析了林業碳匯的有關政策及制度對其需求的影響,還進一步比較了各種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例如,Kronenberg 等(2015)基于林業碳匯理論、協同發展理論,認為對CDM、VCS、GS以及CCER等林業碳匯項目的需求與各類林業碳匯項目的方法學相關,同時也受到該項目機制下可以用于抵消的比例影響,認為《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林業碳匯抵消額度不超過地區排放總量的5%的比例嚴重影響了對林業碳匯的需求;張鎮鵬等(2020)基于碳匯相關理論,對碳交易市場的樣本案例分析認為,社會環境約束的影響大于國家激勵政策,國家激勵政策的影響大于預計收益;由于林業碳匯需求主體面臨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控排企業自身發展變化,影響林業碳匯需求的因素也會發生變化,各因素的重要性會進行動態調整。
近期關于林業碳匯需求的影響因素研究,學者們主要基于系統視角、林業碳匯及可持續發展等理論,從行業、社區等層面研究影響林業碳匯需求的因素,認為林業碳匯需求是多因素驅動的(楊弘毅,2024;Jewel et al., 2024)。該階段除了進一步研究政策以及碳匯成本收益對林業碳匯需求的影響外,同時將影響因素擴展到人的素質、配套的服務機構等方面。例如,Jewel 等(2024)基于林業碳匯理論、協同發展理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響加納不同生態區的林業碳匯需求因素,結果表明,獲得佃農、識字、推廣服務、金融機構、移動電話網絡和市場的機會越多,對REDD+碳匯需求越大;加納當地社區的生活條件越高,對REDD+碳匯需求越大。
5 林業碳匯交易的研究
按照規定的流程和要求,林業碳匯項目經過開發以后,核證的減排量可以進行交易,可以場內交易也可以場外交易,但以場內交易為主。林業碳匯交易市場可以分為強制市場和自愿減排市場兩類,其中,強制市場里政府對相關行業及企業進行了碳排放配額的分配,如京都CDM機制下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市場;自愿市場是一些非京都規則的市場或者以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為目的的自愿市場,如VCS、GS標準下的市場等。對于林業碳匯交易的研究開始于林業碳匯交易狀況,隨后主要集中于碳匯交易的影響因素研究。
5.1 林業碳匯交易狀況的研究
市場交易狀況主要通過交易的價格、規模以及交易主體等方面來衡量,包括對歷史狀況的回顧、現在狀況的分析以及未來狀況的預測。
早期對林業碳匯交易狀況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及預測交易價格等問題,學者們主要基于林業碳匯、森林生態學等理論,采用比較分析以及價值估算相關模型等方法,研究林業碳匯交易價格狀況,認為林業碳匯交易價格是波動的,并認為價格波動的原因與森林經營管理等有關(李建華等,2008;Maguire et al.,2011)。例如,李建華等(2008)基于林業碳匯理論、成本理論研究林業可認證減排量成本價格問題,選擇楊樹林為例,結合生物量擴展因子以及楊樹的年份生長模型來計算楊樹林的核證減排量,減排量成本價格計算模型基于凈收益法進行構建,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林業核證減排量的價格是波動的,波動的原因是造林面積不同、立地條件差異、木材價格變化等,特別是在造林面積小于2000hm2的情況下價格波動幅度較大。
隨后對于林業碳匯交易的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理論、產品市場理論,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交易價格、交易規模、交易效率等問題。主要研究成果有:與碳排放權市場的強制碳信用以及其他的碳匯產品相比,林業碳匯整體的交易規模不大、交易價格不高甚至低于平均造林成本;不同類型林業碳匯交易相比,CDM機制下的林業碳匯項目交易價格相對不高且交易規模小,VCS 標準下的林業碳匯項目相對規模大、交易效率高;相對于造林再造林項目,REDD+林業碳匯項目居多;造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同市場方法學不同以及方法學過于復雜等(曹先磊等,2018;高沁怡等,2019;Mulenga et al., 2019;程毅明,2020;陳周光等,2021)。相對于早期研究階段,此階段的研究主要以實際市場交易為基礎,而不是對市場交易的預測。例如,高沁怡等(2019)基于林業碳匯、市場學理論,通過比較分析以及案例研究后發現,由于CDM林業碳匯項目從開發到交易申報流程復雜、項目開發要求嚴格,并且主要在低收入國家實施,所以中國在該市場內進行交易的項目受到了限制;自愿市場VCS 標準下的林業碳匯項目申請效率比其他國際標準高,并且隨著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及聯合國氣候會議進展對其標準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VCS 標準受到各國林業碳匯項目的歡迎,也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碳匯交易的主要項目。
近期對林業碳匯交易的研究比較集中于市場交易規則以及交易價格方面,學者們主要基于林業碳匯理論和產品市場理論,把不同市場的價格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市場交易規則有區別,交易價格信號差異大(劉宇等,2023;盛春光等,2023;Liu et al., 2023;郭建龍等,2024;Thanhet al., 2024)。相對于以往學術界的研究,近期也注重以實際碳市場交易為基礎的研究。例如,盛春光等(2023)基于林業碳匯以及證券市場等理論,分析VCS 林業碳匯項目運行機理,跟蹤VCS 標準下CBL 市場交易所內林業碳匯交易狀況,獲取林業碳匯項目買賣雙方的詢價以及詢量數據的變動情況,研究發現,從2021 年第三季度到2022 年第三季度的數據來看,交易價格普遍呈現出先升后降的現象。劉宇等(2023)基于林業碳匯理論調查分析中國地方林業碳匯項目交易的情況發現,北京、天津、湖北等9 個地方碳市場交易中有一定比例的林業碳匯項目,但所有地方碳市場中允許林業碳匯項目參與交易的比例不高,僅在5%~10%之間,區域之間存在進入壁壘;地方碳市場交易的價格波動比較大,例如2020 年和2021 年這兩年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交易價格:北京林業核證減排項目為13.8~61.0 元,福建林業核證減排項目為9.0~37.7 元,廣東普惠核證自愿減排項目為23.6~40.5 元。
5.2 影響林業碳匯交易因素的研究
林業碳匯交易中的產品、供給方、需求方等均是制度設計或者誘導出來的,林業碳匯交易是一系列制度下產生的交易,可以將這些制度分為林業碳匯系統內部的制度以及林業碳匯項目系統外的制度。影響林業碳匯交易的因素主要是制度以及除制度之外的社會經濟環境等。
早期學者們對林業碳匯交易影響因素的分析主要基于外部性理論、產品市場及林業碳匯等理論,采用邏輯論證、協同分析等方法,從林業碳匯交易制度以及交易價格方面進行研究表明,林業碳匯交易制度以及流程的復雜性與繁瑣性不利于林業碳匯交易(主要表現在碳匯、碳源測定和認證、碳匯的交易途徑和規則的復雜性方面),林業碳匯的價格正向影響林業碳匯交易(陳根長,2004;Sohngen et al., 2006)。例如,Sohngen 等(2006)基于碳匯及演化理論,采用模擬分析方法,選擇一系列碳價格作為外生變量,模擬不同氣候變化政策下林業碳匯可交易的規模受初始碳價格的影響情況,研究發現,林業碳匯交易規模對假設的初始碳價格路徑很敏感,較低的初始碳價格對應的交易規模較小,假設2010 年為10~20 美元/tCO2e,隨后價格快速上漲,可能未來20 年幾乎沒有林業碳匯可以交易(-0.2~4.5Mt 的碳),如果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支持更高的初始碳價格,從75 美元/tCO2e 提高到100 美元/tCO2e,那么未來20 年森林碳匯交易規模可能達到17~23Mt 的碳。
隨后學者們基于林業碳匯以及產權等理論,主要對林業碳匯相關的交易機制(包括CDM以及非CDM機制下的方法學、行動指南、碳市場建設狀況等)以及碳匯市場的價格、融資對林業碳匯交易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多采用比較分析方法進行研究,主要結論是:林業碳匯項目機制的缺陷、林業碳匯監督機制不健全、交易風險高、交易環境建設嚴重不足、林業碳匯產權制度不完善等阻礙了林業碳匯交易,林業碳匯項目融資難、林業碳匯價格較低等影響林業碳匯發展,從而影響林業碳匯交易狀況(Dixon et al., 2015;張冬梅,2015;周莉等,2020;馮楚寒等,2021;楊博文,2021b)。此階段集中分析了林業碳匯項目機制自身問題對林業碳匯交易的影響,是對早期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與擴展;同時,此階段研究涉及的領域比較全面,涉及產權對林業碳匯交易的影響;由于涉及交易的法律法規方面,因此研究的理論基礎相對前期增加了產權法,研究方法增加了法理分析法。林業碳匯交易產品的屬性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而關鍵的法律問題。林業碳匯項目產品具有特殊屬性,從初始狀態來說它是公共產品,在制度設計下林業碳匯產品可以用來交易,因此就需要界定產權。只有產權清晰、碳匯交易的利益歸屬明確,林業碳匯交易才能平穩運行。例如,楊博文(2021b)基于林業碳匯以及法理學等理論,選擇不同組織形態的農戶作為典型案例,分析林業碳匯交易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以尋找規范路徑提升林業碳匯交易制度的有效性,從而促進林業碳匯交易,研究結果表明,林業碳匯產權不健全不完善是影響林業碳匯交易的重要因素,提出要建立完善碳匯產權的實體法及程序法。
近期學界對影響林業碳匯交易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林業碳匯、森林經理學、碳市場、產權等理論,采用調查分析、法理分析等方法,繼續研究影響林業碳匯交易的制度因素(林業碳匯相關的制度規定以及林業碳匯相應的產權規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時也研究了價格以及其他外在環境對林業碳匯交易的影響(田剛等,2022;連俊,2022;盛春光等,2022;Bomfim et al., 2022;朱婧,2023;劉宇等,2023;Heyward et al.,2024)。相較于以往研究,近期研究維度更多,除了研究林業碳匯項目機制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對林業碳匯交易產生的影響之外,還分析了外在環境對林業碳匯交易的影響。例如,盛春光等(2022)認為,國際林業碳匯制度會影響林業碳匯交易的價格與數量,基于林業碳匯及碳市場等理論通過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巴黎協定》以后各國提出了自主貢獻的承諾,相應地采取了促進林業碳匯發展的措施,導致VCS林業碳匯交易的價格上升,2021 年11 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推動《巴黎協定》第六條可持續發展機制取得實質性進展,允許購買其他國家的碳信用額來部分實現氣候目標,這些國際政策的激勵進一步促進了VCS林業碳匯的交易價格上升;Heyward 等(2024)認為,REDD+等計劃意味著為提高碳匯的行動及交易需要創造“碳權”,但在許多情況下,這些權利的法律和規范基礎并不明確,影響了碳匯項目發展及交易。為了研究碳權法律和規范基礎問題,學者們基于生態環境理論、法理學理論,通過邏輯論證及比較分析后認為,需要在考慮改善環境資源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碳權改進,改進的碳權應是允許有利于碳匯發展以及交易要求的特殊碳權。
6 研究結論及未來展望
林業碳匯作為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一種應對措施,在國際國內制度安排及設計下發展起來,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制度的產物,是人類社會對公共產品私有化和生產外部性問題解決方式的一種嘗試與創新。
6.1 研究結論
本文梳理學界2000—2024 年關于林業碳匯關鍵領域主題的文獻發現,各個主題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林業碳儲量方面:采用生物量方程法、生物量轉換因子法、以觀測為基礎的方法進行多類林業碳儲量的測評;對影響碳儲量的因素從森林生物特征、森林經營管理、自然以及地理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在林業碳匯供給方面:對CDM以及非CDM林業碳匯項目機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額外性、基線、非持久性等)進行了從原因到解決措施的系統研究;提出健全及完善林業碳匯產權建議以及采用“政銀保”等多方承擔風險的融資方式解決融資難問題;對影響碳匯供給的原因進行了多視角研究,比較一致地認為,相對于其他碳匯而言,林業碳匯方法學更嚴格、項目開發成本高、項目融資困難、市場預期不穩定等不利于林業碳匯項目的供給。在林業碳匯需求方面:對林業碳匯需求的狀況以及影響林業碳匯需求的因素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析,普遍認為對林業碳匯項目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政府對控排企業的配額發放普遍過于寬松、碳匯的資產屬性沒有得到相應法律支撐等造成的。在林業碳匯交易方面:對交易狀況以及影響交易的因素進行了系列分析,普遍認為林業碳匯交易的規模小、交易價格低、交易效率低,主要是林業碳匯制度自身缺陷、林業碳匯融資困難、林業碳匯預期不穩定等導致的。
回顧已有研究,本文薄弱和不足之處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復雜系統下基于碳儲量的林業碳匯測評的研究不足,主要體現在有其他碳匯項目、減排項目共同參與約束下,林業碳匯需求規模、交易規模合理區間的動態時空分布預測不足等;二是對復雜系統下促進林業碳匯價值實現的機制以及相關的法律制度研究不夠,主要體現在促進交易的機制、促進項目供給的機制等方面。
6.2 未來展望
解決生產外部性問題中,產權的界定需要制度;林業碳匯的產權界定不僅需要制度,還需要碳匯測算等相關的制度與技術。制度是林業碳匯發展的保障,林業碳儲量、林業核證減排量是林業碳匯發展的基礎及關鍵要素,促進林業碳匯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研究和相關林業碳儲量測算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發展。
未來研究方向之一:林業碳儲量計量方法的優化以及相應的預測。林業碳儲量的計量方法處于不斷探索與優化之中,除了已有的生物量方程法、生物量轉換因子法之外,對于IPCC2019 修訂版新增的異速生長模型法和生物量密度法研究相對較少,基于大氣濃度(遙感測量和地面基站測量)反演溫室氣體排放量測算研究不多。由于用不同方法測量林業碳儲量結果會不同,所以需要根據森林特征以及地理屬性優化測量方法的研究必將進一步發展。林業碳匯發展問題復雜,面臨多層、動態博弈及協同關系,基于協同發展視角的林業碳儲量預測必將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土地資源和土地規劃約束條件下、經濟林與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發展目標下以及協同演化均衡下,林業碳儲量合理范圍需要預測,造林再造林碳儲量以及森林經營管理碳儲量的規模需要預測;在“雙碳”目標下,減排作為重要手段約束下,增匯手段中的林業碳儲量合理規模需要預測等,都是未來需要研究的方向。
未來研究方向之二:有利于林業碳匯交易的機制、法律制度體系的進一步研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林業碳匯產權以及碳匯資產化相關法律體系的進一步研究,林業碳匯產權清晰是交易的基礎,林業碳匯產權清晰有利于解決林業碳匯項目發展中的融資難、有效需求低及交易流轉等問題;二是不同類型碳市場互聯互通的制度及規則的研究,不同碳市場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進行互聯互通有助于促進碳市場的交易,而目前CDM機制、GS 標準、VCS 標準以及區域的碳市場基本相互獨立,項目方法學差別較大,不利于市場之間的流動以及交易。
參考文獻
曹先磊, 程寶棟. 中國林業碳匯核證減排量項目市場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 環境保護, 2018, 46(15):27-34.
曹先磊, 任云鶴, 許騫騫, 等. “雙碳”背景下林業碳匯項目經營不確定性對投資者投資門檻的影響——以4 省份林業碳匯項目為例[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3, 28(12):177-193.
陳根長. 也論林業的歷史性轉變[J]. 綠色中國, 2004(Z1):64-66.
陳思婷, 黃衍, 何霄. 中國森林碳匯發展潛力分析[J]. 中國林業經濟, 2022(4):68-72.
陳元哲, 李怒云. 全球自愿碳市場及運行機制現狀和挑戰[J]. 綠色中國, 2024(11):54-57.
陳周光, 龍飛, 祁慧博, 等. 中國林業碳匯交易現狀、問題與對策[J]. 綠色財會, 2021(10):3-7.
程毅明. 不同類型CCER林業碳匯項目碳匯供給成本及其敏感性分析[D]. 杭州: 浙江農林大學, 2020.
儲安婷, 寧卓, 楊紅強. 林業碳匯對人工林最優輪伐期的影響——以杉木和落葉松為例[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47(3):225-233.
丁浩, 張朋程, 霍國輝. 自愿減排對構建國內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作用和對策[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0, 27(22):149-151.
竇琳. 林業碳匯權質押融資法律問題研究[D]. 重慶: 西南政法大學, 2020.
馮楚寒, 武曙紅. 美國引導林農參與碳市場的經驗及啟示[J]. 世界林業研究, 2022, 35(1):124-129.
高沁怡, 金婷, 顧光同, 等. 林業碳匯項目類型及開發策略分析[J]. 世界林業研究, 2019, 32(6):97-102.
龔亞珍, 李怒云. 中國林業碳匯項目的需求分析與設計思路[J]. 林業經濟, 2006(6):36-38, 53.
郭建龍, 耿愛欣, 余智涵, 等. CCER重啟視角下林業碳匯參與碳市場研究[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24,40(9):1290-1297.
胡會峰, 劉國華. 森林管理在全球CO2減排中的作用[J]. 應用生態學報, 2006(4):4709-4714.
江先龍. 林權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業金融創新效應分析[D]. 福州: 福建農林大學, 2022.
孔祥毅. 金融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探索——以河南省信陽市為例[J]. 金融發展評論, 2022(6):38-50.
李嘉成, 董捷. 林農參與林業碳匯項目行為及福利效應研究——基于社會資本異質性的視角[J]. 林業經濟, 2021, 43(6):21-34.
李建華, 黃強, 彭世揆. 清潔發展機制條件下林業可認證減排量成本價格的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8(1):35-39.
李怒云, 宋維明. 氣候變化與中國林業碳匯政策研究綜述[J]. 林業經濟, 2006(5):60-64, 80.
李微, 陳湘. 重點國有林區林業碳匯經濟價值實現路徑研究[J]. 林業經濟問題, 2023, 43(4):359-368.
連俊. 對歐洲碳中和的考驗剛剛開始[N]. 經濟日報, 2022-08-30(04).
劉海燕, 鄭爽, 孫藝珈, 等. 基于塞罕壩CCER 項目視角的林業碳匯市場發展問題及對策[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23, 19(3):381-388.
劉宇, 羊凌玉, 張靜, 等. 近20 年我國森林碳匯政策演變和評價[J]. 生態學報, 2023, 43(9):3430-3441.
龍飛, 祁慧博. 基于企業減排的森林碳匯需求決策機理與政策仿真[J]. 系統工程, 2019, 37(5):41-50.
魯政委, 粟曉春, 錢立華, 等.“碳中和”愿景下我國CCER市場發展研究[J]. 西南金融, 2022(12):3-16.
潘文琦, 楊紅強. 林業碳泄漏評估方法學研究進展[J]. 林業經濟, 2023, 45(3):21-35.
秦濤, 李昊, 宋蕊. 林業碳匯保險模式比較、制約因素和優化策略[J]. 農村經濟, 2022(3):60-66.
尚雅茹, 白春光, 郭雨. 碳中和背景下碳排放企業林業碳匯項目融資模式選擇策略研究[J/OL].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1-21(2024-07-15)[2024-07-29]. http:/link.cnki.net/urlid/11.2267.n.20240711.1716.038.
盛春光, 劉宗燁, 趙曉晴. 國際核證碳標準林業碳匯項目運行機理、開發現狀及經驗借鑒[J]. 世界林業研究, 2023, 36(1):14-19.
盛春光, 朱琦琦, 齊雅萱, 等. VCS 市場運營對中國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啟示[J]. 林業科學, 2022, 58(12):141-154.
宋平, 趙榮, 胡利娟, 等. 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林業碳匯科學傳播策略[J]. 世界林業研究, 2023, 36(2):89-94.
宋燁, 彭紅軍, 孫銘君. 碳限額與交易下木質林產品供應鏈內部融資機制[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 45(6):232-238.
蘇蕾, 曹玉昆, 陳銳. 低碳經濟背景下構建我國碳金融體系的問題探析[J]. 武漢金融, 2012(3):18-20.
孫銘君, 彭紅軍, 叢靜. 碳金融和林業碳匯項目融資綜述[J]. 林業經濟問題, 2018, 38(5):90-98, 112.
唐德祥, 廖盛興. “政銀保”聯動視角下林業碳匯質押融資的動力機制研究[J]. 金融理論與實踐, 2023(11):1-12.
田剛, 袁曉, 單立巖. 中俄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發展路徑與保障措施[J]. 國際貿易, 2022(11):35-42.
童慧琴, 龍飛, 祁慧博, 等. 基于試點7 省市減排的森林碳匯需求潛力預測與仿真研究[J]. 林業資源管理, 2019(4):10-17, 68.
汪濤, 樸世龍. 青藏高原陸地生態系統碳匯估算:進展、挑戰與展望[J]. 第四紀研究, 2023, 43(2):313-323.
汪淅鋒, 沈月琴, 王楓, 等. 毛竹碳匯造林經營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1, 28(6):943-948.
王金鳳, 賀旭玲, 初春虹. 基于“路徑—目標”權變理論的全面風險管理案例研究:一個煤炭企業的調查[J]. 審計研究, 2017(1):37-44.
王禮茂. 幾種主要碳增匯/減排途徑的對比分析[J]. 第四紀研究, 2004(2):191-197.
王曉慧, 陳永富, 劉華, 等. 基于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的森林碳儲量和固碳潛力評估——以西藏自治區扎囊縣為例[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20(4):125-131.
王雪紅. 林業碳匯項目及其在中國發展潛力淺析[J]. 世界林業研究, 2003(4):7-12.
武曙紅, 宋維明. 森林管理項目納入我國碳補償自愿市場必要性分析[J]. 林業經濟, 2008(12):53-56.
武曙紅, 張小全, 李俊清. CDM林業碳匯項目的泄漏問題分析[J]. 林業科學, 2006(2):98-104.
郗婷婷, 李順龍. 黑龍江省森林碳匯潛力分析[J]. 林業經濟問題, 2006(6):519-522, 526.
席子立, 潘煥學, 秦濤. 社會資本與林農林業碳匯項目參與——基于交易費用經濟學視角[J]. 重慶社會科學, 2024(1):101-119.
徐晉濤, 易媛媛. “雙碳”目標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森林碳匯的潛力和政策需求[J]. 農業經濟問題, 2022(9):11-23.
許騫騫, 曹先磊, 孫婷, 等. 中國森林碳匯潛力與增匯成本評估——基于META分析方法[J]. 自然資源學報, 2022, 37(12):3217-3233.
楊博文. 《巴黎協定》后國際碳市場自愿減排標準的適用與規范完善[J]. 國際經貿探索, 2021a, 37(6):102-112.
楊博文. “資源詛咒”抑或“制度失靈”?——基于中國林業碳匯交易制度的分析[J]. 中國農村觀察, 2021b(5):51-70.
楊弘毅. 鐵路行業參與碳市場的潛力分析[J]. 鐵道建筑, 2024, 64(10):122-129.
楊思涵, 佟孟華, 劉睿婕, 等. 異質性工業企業碳減排狀態與路徑的比較[J]. 中國環境科學, 2019, 39(6):2678-2688.
葉紹明, 鄭小賢. 國內外林業碳匯項目最新進展及對策探討[J]. 林業經濟, 2006(4):64-68.
詹臣源, 易祥發, 黃衍, 等. 林業碳匯項目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基于福建省58 個縣域的定性比較分析[J]. 林業經濟, 2024,46(4):45-62.
張冬梅. 林業碳匯權融資擔保的法律思考[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1):10-17, 166.
張楠, 儲安婷, 楊紅強. 碳交易機制下林業碳匯產品類別比較與價值核算模型甄別[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2, 32(11):146-155.
張益玉, 祁慧博, 徐秀英, 等. 林業碳匯市場需求響應政策組合效應研究[J]. 林業經濟問題, 2021, 41(3):311-319.
張鎮鵬, 龍飛, 祁慧博, 等. 森林碳匯抵消政策的企業響應行為[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14(5):30-35, 47.
甄志勇, 尚杰, 高巍. 企業低碳化發展路徑研究[J]. 學習與探索, 2019(7):126-131.
支玲, 文冰, 王振, 等. 中國綠色碳基金發展現狀及對策[J]. 世界林業研究, 2009, 22(1):59-62.
周莉, 張生平, 侯方淼, 等.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碳交易模式構建[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20, 18(3):139-145.
朱婧. 林業碳匯若干法律問題的理解與適用[J]. 法律適用, 2023(1):141-149.
鄒玉友. 控排企業林業碳匯需求機理及其驅動機制研究[D]. 哈爾濱: 東北林業大學, 2019.
Angelsen A. REDD+ as Result-based Aid: General Lessons and Bilateral Agreements of Norway [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7, 21(2):237-264.
Aravena A M, Chaves J E, Julián R, et al. Forest 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fluence storage compartmentalization in Nothofagus antarctica forest landscapes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23, 53(10):746-760.
Asante P, Armstrong G.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optimal forest harvest decision under alternative baseline policies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6, 46(5):656-665.
Bastin J F, Finegold Y, Garcia C, et al.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 [J]. Science, 2019, 365(6448):76-79.
Bomfim B, Pinagé E R, Emmert F, et al. Improving sustainable tropical forest management with 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J]. Plantamp; Soil, 2022, 479(1/2):53-60.
Bottazzi P, Crespo D, Soria H, et a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ommunity Forests: Trade-offs, Multiple Outcomes and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in the Bolivian Amazon [J]. Development amp; Change, 2014, 45(1):105-131.
Cao X L, Li X S, Breeze T D. Quantifying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osts for Pinus elliottii afforestation project of China greenhouse gases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program: A case study in Jiangxi Province [J]. Forests, 2020, 11(9):928.
Carter T A, Buma B. The distribution of tree biomass carbon within the Pacific Coastal Temperate Rainforest, a disproportionally carbon dense forest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24, 51(9):956-977.
Cassart B, Basia AA, Titeux H, et al. Contrasting pattern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between Gilbertiodendron dewevrei monodominant forests and Scorodophloeus zenkeri mixed forests in the Central Congo basin [J]. Plant amp; Soil, 2017, 414(1/2):309-326.
Chapman S, Wilder M. Fostering REDD+ Investment Through Effective Legal Frameworks: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Forest Carbon Projects [J]. Carbon amp; Climate Law Review, 2013, 7(1):43-53.
Chisholm P J, Gray A N.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on the west coast, USA: Role of species, productivity, and stockability [J]. PLOSONE, 2024, 19(5):1-20.
Daigneault A J, Miranda M J, Sohngen B. Optimal Forest Management with Carbon Sequestration Credits and Endogenous Fire Risk[J]. Land Economics, 2010, 86(1):155-172.
Daniels T. Integrating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to a Cap-and-Trade Program to Reduce Net CO2 Emission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0, 76(4):463-475.
Dixon R, Challies E. Making REDD+ pay:Shifting rationales and tactics of private finance and the governance of avoided deforestation in Indonesia [J]. Asia Pacific Viewpoint, 2015, 56(1):6-20.
Du W J, Li M J.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collaborative emissions reduction:Micro-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0, 82:106382.
Erkki M, Janne A, Jukka F, et al. Is it more important to increase carbon sequestration, biodiversity, or jobs? A case study of citizens'preferences for forest policy in Finland [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23, 154:103023.
Fischer PW, Cullen A C, Ettl G J. The Effect of Forest Management Strategy on Carbon Storage and Revenue in Western Washington:A Probabilistic Simulation of Tradeoffs [J]. Risk Analysis, 2017, 37(1):173-192.
Galinato G I, Olanie A, Uchida S, et al. Long-term versus temporary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in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gram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mp; Resource Economics, 2011, 55(4):537-559.
Ge X, Zhou B, Wang X, et al. Imposed drought effects on carbon storage of moso bamboo ecosystem in southeast China: results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J]. Ecological Research, 2018, 33(2):393-402.
Giebink C L, Domke G M, Fisher RA, et al. The policy and ecology of forest-based climate mitigation: challenges, needs, and opportunities[J]. Plant amp; Soil, 2022, 479(1/2):25-52.
Hagenbo A, Fransson P, Menichetti L, et al. Ectomycorrhizal necromass turnover is one ‐ third of biomass turnover in hemiboreal Pinus sylvestris forests [J]. Plants, People, Planet, 2024, 6(4):951-964.
Heyward C, Lenzi D. Improving Arguments for Local Carbon Rights: The Case of Forest‐Based Sequestr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2023, 40(4):593-607.
Hovani A, Fotos M. Policy Alternatives to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Forest-Based Carbon Sequestration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07, 25(1/2):99-117.
Im E H, Adams D M, Latta G S.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federal timber harvest on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western Oregon[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0, 40(9):1710-1723.
Jewel A, Edward M, Asantewaa E O, et al. Safeguarding Local Communities for REDD+ Implementation in Ghana [J]. Forests,2024, 15(8):1349.
Karolina J, Gustaf G, Bj?rn D R, et al. Forest management to increas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boreal Pinus sylvestris forests [J].Plant amp; Soil, 2021, 466(1/2):165-178.
Karppinen H, H?nninen M, Valsta L. Forest owners' views on storing carbon in their forests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18, 33(7):708-715.
Kronenberg J. REDD+ and Institutions [J]. Sustainability, 2015, 7(8):10250-10263.
Li R, Sohngen B, Tian X. Efficiency of forest carbon policies at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margin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22, 104(4):1243-1267.
Li T, Ren B, Wang D, et al.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Storages and Age-Related Dynamic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DifferentClimate Zones——Evidence from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 hina [J]. PLOS ONE, 2015, 10(3):1-15.
LiuWY, Lu Y H, Lin C C. Assessing Carbon Abatement Costs Considering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arbon Offset Mechanism:Evidence from Taiwan [J]. Forest Science, 2023, 69(4):382-396.
Ma W, Woodall C W, Domke G M, et al. Stand age versus tree diameter as a driver of forest carbon inventory simula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U. S.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8, 48(10):1135-1147.
Maguire R. Opportunities for Forest Finance: Compliance and Voluntary Markets [J]. Carbon amp; Climate Law Review, 2011, 5(1):100-112.
Maraseni T N, Cadman 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lobal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of the governance quality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and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 )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5, 72 (2):288-304.
Mulenga F, Oeba V O. An evaluation of determinants affect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DM and REDD+ in Africa [J].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2019, 21(1):12-21.
Newell R G, Stavins R N. Climate Change and Forest Sinks:Factors Affecting the Cost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1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mp; Management, 2000, 40(3):211-235.
Olschewski R, Benítez P C, Koning G H J. et al. How attractive are forest carbon sinks? Economic insights into supply and demand of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J].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 2005, 11(2):77-94.
Qiu S, Fang M Z, Yu Q, et al. Study of spatial temporal changes in Chinese forest eco-space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through ecological spatial network theory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59:160035.
Petros G, Marianthi T, Theodoros K, et al. Long-term effect of different forest thinning intensity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and potential uses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ctions [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24, 29(1):1-22.
Phan T H D, Brouwer R, Davidsona M. The economic costs of avoided deforest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a meta-analysis [J].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 2014, 20(1):1-16.
Plantinga A J, Wu J J. Co-Benefits from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Forests: Evaluating Reductions in Agricultural Externalities from an Afforestation Policy in Wisconsin [J]. Land Economics, 2003, 79(1):74-85.
Singh R, Pandey R. Underlying plant trait strategi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Banj oak Forest of Himalaya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919:170681.
Sohngen B, Mendelsohn R. An Optimal Control Model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 85(2):448-457.
Sohngen B, Sedjo R.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Global Forests under Different Carbon Price Regimes [J]. Energy Journal, 2006, 27:109-126.
Spring D, Kennedy J, Mac Nally R. Optimal management of a flammable forest providing timber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benefits: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mp; Resource Economics, 2005, 49(3):303-320.
Thammanu S, Han H, Marod D, et al. Above-ground carbon stock and REDD+ opportunities of community-managed forests in northern Thailand [J]. PLOS ONE, 2021, 16(8):1-21.
Thanh D T, Ying Z, Huyen T T, et al. Assess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Forest Carbon Reservoirs in Vietnam: Implications for Forest Carbon Trading Market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Animal amp; Plant Sciences, 2024, 34(4):1054.
Upadhyay T P, Solberg B, Sankhayan P L. Use of models to analyse land-use changes, forest/soil degrada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malayan region: A review and analysis [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6, 9(4):349-371.
Valade A, Bellassen V, Magand C, et al. Sustaining the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European Forest Sector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7, 405(9):44-55.
White A E, Lutz D A, Howarth R B, et al. Small-scale forestry and carbon offset marke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Vermont Current Use forest landowner willingness to accept carbon credit programs [J]. PLOS ONE, 2018, 13(8):1-24.
Yang Y H, Shi Y, Sun W J, et al.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J].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22, 65:861-895.
Zhao N, Wang K Q, Yuan Y N. Toward the carbon neutrality: Forest carbon sinks and it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in Chin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23, 209:107837.
Zhou K, Midkiff D, Yin R S, et al. Carbon finance and funding for forest sector climate solutions: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principles,policies, and practices [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4, 12:1309885.
Zhou W, Gong P, Gao L. A review of carbon forest development in China [J]. Forests, 2017, 8(8):295.
(責任編輯 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