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面前,阿來并不是一味地去突出苦難,而是把聚光燈更多地打在“堅毅”“重生”等主題之上,避開災難現場撕心裂肺的哭喊和長時間的沉默哀傷,用一種極其克制的語調將目光轉向災難后人們積極重建的畫面以及重獲生機的云中村。本文深入剖析阿來《云中記》的敘事美學,從敘事時間與空間以及象征與隱喻等維度探究其獨特魅力與深刻內涵。作品中處處體現了他對自然和鄉民的關切與熱愛,對生存體驗的再體驗,對超越性存在的體悟。而作者對超越性的體悟深刻反映出小說在雙重語境交織下對民族、時代與人性的深度刻畫與思考。
阿來的小說往往呈現出一種莊嚴、肅穆、圣潔的抒情風格。他善于運用川西地區的山、水、樹、花作為小說中的物象,配合詩性的描寫和簡樸的語言,構造出了一個別樣的故事空間,形成了嚴肅抒情的敘事風格。《云中記》的創作取材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大地震事件,作品中充滿了對人類發展歷程的沉思以及對普通大眾命運和精神深處的探尋,該作品具有多層次的角度以及寬廣的敘述空間和審美維度。所以,對《云中記》進一步分析,能為相關研究者研究阿來小說的創作手法提供新的視角。
一、敘述的時間與空間:交錯與拓展
王德峰教授認為:“敘事是藝術表現和保存情感的基本方式。”作者用“云”的輕來暗示抒情意味,用村中之“難”代表現實之災。一“輕”一“重”在作品中和諧存在,擁有一種獨特的嚴肅抒情之美。作者的情感是克制且深沉的,所以他沒有用濃烈的情感宣泄來表達悲痛,而是以克制、內斂的方式,將深沉的情感蘊含在平靜的敘述中。小說以汶川大地震為背景,探討了生命、死亡、信仰、文明等嚴肅主題。小說中有對現代文明的觸角席卷傳統村落的探討,有對消費災難的批評與控訴,有關于善惡觀的論爭,還有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思辨。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很多思辨性的話題都以一種安靜但又富有力量的方式敘述。
(一)時間維度
首先,《云中記》主要采用了順序和插敘兩種敘述順序。故事的主體按順序推進,讓主體情節清晰明了,插敘主要用于回憶“震前”的一些情節,對故事的發展起到豐富、點綴的作用。例如,對云中村“震前”景象的還原,不僅會使阿巴的形象更為豐滿立體,也會使讀者感受到災難的破壞性,強化了作品的悲劇色彩和世事無常的意蘊。其次,《云中記》的敘事并沒有按照小說在制造沖突方面的慣用步調進行布局,而是以一種既是前進又是后退的復沓方式,用古老婉轉的節奏呈現記憶的回響。《云中記》整部小說分為十三個章節,每一個章節的名稱都以阿巴重返云中村的時間為基點命名,這種命名方式也如倒計時般提醒著“那一天”的緩緩到來。“那一天”的完成時態的表述代表的是敘事者圍繞大地震發生之時而展開的回憶,同時又沿著地震發生之后的時間線向前推進,而完成時和現在時的交錯構成了一種特殊的觀察視角。小說中的阿巴過著現在時的生活,而讀者們卻從完成時的角度來審視阿巴的命運,這無疑會讓讀者在時間尺度的變化之中感受到人類自身命運變化和存在的意義。賀嘉鈺在《人的依止——〈云中記〉的時間、行動與抒情》一文中認為:“當人們領受的歲月、享受的豐沛與愿望的未來在一個瞬間被一次自然事件凝固,這個瞬間將收納人們的恐懼、驚駭甚至從容和愛,這個時間點構成集體的命運,也構成記憶的起點。”而“那一天”就是構成集體命運的時間點,并且也是構成記憶的起點。這個時間點的盡頭最終指向的是“沉沒”“墜落”,但同時也指向了主人公阿巴的生命的圓滿與完成。由此,敘事的結構和節奏是圍繞“沉沒”的瞬間和等待這個時間段所展開的。最后,作者還對小說中的時間進行了停頓和延宕處理。敘事節奏舒緩而沉穩,作者不急于推進情節,而是以細膩的筆觸,慢慢描繪阿巴在云中村的生活點滴和內心世界。例如,在描寫阿巴舉行儀式的過程中,時間仿佛停滯,增強了氛圍的凝重之感和神圣之感,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那種凝重而深沉的情感氛圍,充分感受阿巴對逝者的敬重與緬懷,也使得其情感得以經歷一個充分積蓄到完全釋放的過程,極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二)空間維度
首先,空間維度最主要的構造包括云中村的實體空間與精神空間。云中村的實體空間就是故事發生的主體空間,這個空間以獨特的自然地理構造孕育了村民們的精神家園。山川湖海、老石碉、古樹,以及一切生靈所構成的實體空間既是鄉民們生存的依托,也是他們心靈的歸宿。這二者相互映照,體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其次,從宏觀來看,城鄉空間對照也不容忽視。云中村的寧靜安詳與城市空間的喧囂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空間的對照與轉換凸顯了人物在兩種文化語境下的命運沉浮,深刻反映出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交融,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深度。
二、象征與隱喻:深層意蘊的傳達
阿來憑借對大自然的了解和對語言文字的駕馭,選取了許許多多帶有民族特色和充滿詩意的意象,使“云中村在小說文本中成為一種特定的審美圖像,給予觀者獨特的文化體驗和視覺沖擊力”。所以在他的筆下有金光下的阿吾塔毗雪山、肅穆高聳的石碉、穩臥山坡的磐石、閃著藍光的鳶尾花。不但有靜態畫面,還有動態畫面:繞著石碉飛的紅嘴鴉、陪伴阿巴的兩匹馬(白額與黑蹄)、重新出現在村莊的小鹿……這些動靜結合的景物構成了云中村震后既肅穆幽靜又靈動鮮活的圖景,最后云中村的祭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阿巴緩緩走進這幅圖景,融入這幅圖景,在小說的意蘊層面添上濃濃的一筆,展現出了作者筆下的詩意
風光。
(一)自然意象的象征
云中村的石碉和古樹象征著生命的頑強與堅韌,而一片片廢墟卻提醒著阿巴,災難是真實發生過的。石頭邊的一朵藍色鳶尾花象征的是對逝去親人的緬懷以及對自然和生命的歌頌與敬畏。同時,阿吾塔毗雪山也被賦予了靈性,一次次出現在小說情節中,雪山的圣潔象征著云中村村民們純凈的心靈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河流的奔騰不息則隱喻著生命的頑強與不息的傳承。它們默默見證著村莊的興衰榮辱,暗示著人與自然之間微妙而緊密的聯系,體現出了阿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對生態平衡的反思。雖然故事是充滿哀傷基調的,可是阿來細膩的筆觸,詩意的語言,帶給讀者的總是悲傷之后的堅毅和溫暖。這些象征讓大家看到災難背后,人們用生命的堅強對抗現實的苦寒,用人性的光輝去柔化災難的傷痛。他總是用溫情的眼光去審視苦難的人生,用阿巴和云中村的故事來展現生命的頑強與堅韌。
(二)人物與行為的隱喻
阿巴這一人物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他不僅是云中村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更是人類在面對災難時堅韌精神的象征。他的選擇和行動,代表了一種對精神家園的執著堅守,彰顯了人性的光輝,也使作品的抒情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作者對人物的外貌進行簡化描寫,而把筆墨更多地用在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之上。所以阿巴的臉一直是較為模糊的狀態,從而能夠突出和放大事件對人物的影響。
阿巴是村落文化中躑躅的游蕩者,在文化更替的新舊兩派中走走停停、來回穿梭。失過憶的阿巴和《塵埃落定》中的“傻子”土司有一個共同點:認準的事情,一定堅守,就算到最后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終極釋懷也是阿巴別樣的柔情與浪漫。阿巴欣然地迎接了云中村消失的那一天,他看到了各個生命階段的自己,他也明白了只要有人記得,云中村就沒有消失。想到村民們可以真正地重整行囊再出發,他終于放心了,他笑了。
三、雙重語境分析
藝術創作的初衷和本質就是創立語境。川西地區的風景和人物就作為符合主題的素材被制作成作品的題材,如金光下的阿吾塔毗雪山、靜靜流淌的河流、默默矗立的岷江柏、風中飄動的經幡以及善良淳樸的云中村村民。阿來用一種兼顧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的方式,描寫出了大地震之后一座沒有了人類的村莊是如何在阿巴的帶領下重生希望與生機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麋鹿馬匹等風物在現實主義的筆觸下被細膩地記述。這就構成了“題材實事語境”的“場”,作品中的文字無不在對震后云中村的一切進行細膩的還原,讓讀者仿佛身在其中,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與環境。云中村成為自然神性的現代遺留,老柏樹、神山、云雀、鳶尾花……它們共同構成了別具山野風趣與神秘之美的云中村。作者在小說中營造了屬于云中村的“場”,還原了自然的原始性,并將大自然作為獨立的敘述對象,賦予大自然精神與靈魂,使之成為具有獨立品格的、極具神性色彩的個體元素。“對體驗的體驗”不是概念式的思考,而仍然是一種體驗。因而仍然處于感性中,而非存在于一個通過思考而獲得的主題思想中。假如阿來只是作為實際生活中的人體驗著自己在生活中的遭遇,那么他就只能被局限于“對象性語調”的感受之中,而上升不到“對體驗再體驗”的層次。但是,阿來是一名作家,他對自身經歷大地震的體驗進行再體驗,從而生發出一種創作沖動和創作靈感,即把對象性體驗構筑成可觀照的形象的沖動。從最先開始的事件發生的時間線,到每一個人物,再到云中村的花草樹木、每一方土地……搭建和填充作品架構內容的過程是作者對自己體驗的重塑和“再體驗”。而主人公阿巴也在這一場早就寫好結局的旅程中,不斷為死去的村民們“吟唱”撫慰的“歌”。他回想起每個村民的模樣,往日相處的畫面在腦海中一幀幀重映,那些內心深處最關心的問題也在腦海中盤旋——那個外地來的幼兒園女教師安息了嗎?妹妹,你知道仁欽當上鄉長了嗎?那個把生路讓給其他人的阿杰還在微笑著嗎?不走正道的祥巴現如今走上正道了嗎?作者通過阿巴心中的一個個疑問,表達出了對人的責任、生命的存在等問題的追問與反思。
四、結語
阿來作為最靠近自然、最喜愛自然的當代作家之一,他一直肩負著用自己的文字向讀者傳達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責任。《云中記》以多線交織回環的敘事結構、交錯拓展的敘事時空以及豐富深刻的象征隱喻,構建起一個獨特而深邃的敘事世界。其敘事美學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元素,展現出阿來高超的敘事技巧與深刻的人文關懷。阿來在結構上的精心編排、視角上的靈活切換、時空處理上的大膽創新以及象征隱喻運用上的含蓄深刻,都值得當代作家借鑒學習。它提醒作家們在創作中注重敘事的多元性與深度,以更好地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價值,推動當代文學敘事向著更加豐富和成熟的方向發展。
(天水師范學院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
作者簡介:楊紫涵(2000—),女,四川雅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 "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