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東方美學以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為剪紙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理論支撐。東方美學強調意境、神韻和自然之美,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的剪紙在形態、構圖和色彩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東方美學的特質,通過簡潔的線條、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寓意,傳達出深刻的文化內涵。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替,傳統的剪紙文化與現代化文化發生了顯著沖突。面對這一現狀,剪紙文化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順應時代的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東方美學和西方美學的差異
東方美學是一種具有濃厚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的美學體系,它以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論和廣泛的實踐,在世界美學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在中國,美與道德、倫理密切相關,中國美學強調審美的哲學思考,注重對自然和歷史的敬畏,追求“大美”的境界。西方美學則起源于古希臘,其核心觀念是理性、秩序和比例,注重理性和邏輯的思考,追求對美的形式和規則的探索。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形式論”強調對藝術形式的研究,認為美即合乎自然法則的形式。無論是東方美學還是西方美學,都通過獨特的方式進行藝術探索。西方美學傾向于形式的探索和觀念的表達,注重具象和寫實;東方美學則注重含蓄和意境,偏向于內在的修養和心靈的和諧。
二、剪紙中所蘊含的東方美學元素
東方美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中國儒家、道家的哲學體系,這些體系強調內心的平靜與和諧,注重人與自然的融合。正如莊子所提出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種含蓄和諧的美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根據史料記載,傳統的剪紙藝術載體包括紙張、布帛、金銀箔和動物皮革等,這些材料體現了中國古代先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觀念。剪紙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在于其依附性與獨立性的統一。它依附于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同時又展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這種藝術上的獨立性使得剪紙在生存發展過程中不斷重新審視自我,順應社會和自然法則。除了在民俗行為中的應用,剪紙還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傳統剪紙藝術所承載的視覺藝術形象和獨特的文化審美,在廣大勞動人民的實踐中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剪紙具有獨特的語言寓意,其各種花紋和圖案代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不同內涵。例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們非常重視家庭和諧和吉祥如意的寓意,因此剪紙中常常出現福字、喜鵲等吉祥圖案,這些圖案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蘊含特殊意義的剪紙藝術與東方美學中儒家的美學思想相契合。儒家人物在探索人性美和人格美時,涉及美的本質。孔子曾言:“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句話揭示了美的本質是善,美是道德理想的實現。
勞動人民將東方美學智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創作出內善外美的作品。剪紙的精巧和別致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的欣賞和追求。這種審美體驗既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溝通。
三、剪紙文化生存現狀及借助新媒體傳播的必要性與優勢
(一)剪紙文化的生存現狀
隨著信息時代和智能時代的來臨,大量新產業和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然而剪紙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技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傳承人面臨著年事已高的困境。他們之中許多人身體虛弱,疾病纏身,這對于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無疑是一大挑戰。數據顯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偏高。另一方面,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傳統手藝,隨著機械化生產的普及而日漸式微,正瀕臨失傳。
回顧過去,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手藝曾是農村男孩養家糊口的途徑,是女孩子找對象考慮的條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曾經備受推崇的手藝如今卻無人問津。傳統剪紙技藝的傳承,也在這股時代大潮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傳統剪紙技藝的傳承方式主要依靠口傳心授和家族傳承。家庭、學校和剪紙工坊是最主要的培訓場所。以苗族剪紙為例,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貴州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然而,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傳統傳承方式已顯得力不從心。無論是電視還是廣播,在推廣剪紙技藝方面的效果均不盡如人意。即便是在傳統媒體框架內嘗試運用新媒體,也未能根本扭轉這一局面。據統計,遼寧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宣傳推廣岫巖滿族剪紙技藝文化,僅收獲400多次閱讀量。這一數據充分說明,對剪紙文化的宣傳推廣亟須一個新的突破口。
(二)剪紙文化借助新媒體傳播的必要性
對于非遺剪紙的文化宣傳推廣,我們可以將焦點轉向新媒體。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為基礎,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絡、衛星等渠道,以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等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媒體形式。它具備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點,這些特性極大地改變了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接收方式,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一,當前利用傳統媒體宣傳面臨著較大困難,而通過新媒體的傳播,非遺展現出了新業態和新氣象。在互聯網時代,非遺技術的傳承不再受限于傳統的口傳心授和面對面教學,而是可以通過云端教學、網絡直播等多元化方式進行傳授,從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顯著提升了傳播效率。
第二,當前剪紙技藝面臨文化傳承意識薄弱、人才匱乏、文化傳播形式單一、創意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保護剪紙技藝已迫在眉睫。為此,我們需要引入新的保護與傳播機制,借助新媒體的力量為剪紙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價值得到充分展現。
(三)借助新媒體傳播剪紙文化的優勢
借助新媒體傳播剪紙文化,意義深遠。第一,這不僅有利于剪紙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功能的充分發揮,還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應。新媒體使得東方美學與剪紙文化得以有機融合,進一步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文化自信。第二,借助新媒體傳播剪紙文化,還形成了良好的經濟效應。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可以激發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消費熱情,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從影視創作到文創產品的開發,都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不僅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很高的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剪紙文化傳承與傳播路徑
(一)熟練應用視覺藝術,加強數字化傳承與保護
一是應用視覺藝術,增強傳播效果。原始陶器中的鏤空、雕刻技藝與中國剪紙的雕鏤、剔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例如,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通過剪紙元素生動展現了孫悟空的傳奇經歷。這種傳播方式將剪紙與富含東方美學的中華傳統歷史傳說相結合,創造性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發展。
二是加強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以剪紙藝術為例》一書詳細介紹了剪紙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方式,包括剪紙基礎元素庫、常用符號庫的創建,計算機輔助剪紙設計系統、剪紙展示系統,以及其他數字化保護方法。這些方式融入非遺體驗項目,有助于增強剪紙文化的競爭優勢,擴大東方美學的影響力。
(二)融合東方美學理念
在剪紙文化新媒體傳播路徑的更新中,我們應更加注重東方美學的創構。特別是張鄭波、葉錦添所倡導的庖丁解牛式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以神接物”法,強調沉浸于周遭的氣韻及其所關聯的意象之中。這種方法要求我們深入時代生活的變化,通過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使剪紙藝術真正變得靈動鮮活,充盈于心靈之間。
(三)從東方美學視角出發進一步更新新媒體傳播路徑
陳俊羲指出,隨著社會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虛擬交互式的剪紙體驗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在數字化環境下,這種體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中國在非遺的數字化傳承與保護方面起步較晚,因此更新數字化保護與傳播非遺的路徑顯得尤為迫切。
打通這一瓶頸的關鍵在于將新媒體傳播與東方美學理念相融合,提升剪紙數字化傳播的可交互性。葉錦添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啟示:“在舊物中吸收時間質感的味道,那黃金歲月留下更精致的手工藝,在先進文化中重新使用舊物令這種回憶的溫暖重生。”
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技術為剪紙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助于讓以剪紙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創新和美學上煥發新生。
五、結語
探索東方美學視角下剪紙文化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的有效路徑和模式,是傳承剪紙文化的一種創新方式。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使剪紙文化適應并結合新時代的網絡傳播媒介,還要全面深入地參與非遺新媒體傳播計劃,以促進剪紙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剪紙文化新媒體傳播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拓展至數字化經濟領域。通過跨界融合和多元應用開發,我們可以推動剪紙文化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將新媒體傳播與東方美學理念相融合,提高剪紙數字化傳播的互動性,是打通這一路徑的關鍵之舉。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徐盈(2004—),女,遼寧營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責任編輯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