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設計中,傳統元素與設計的融合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這源于設計師對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深層內涵的理解不足。只有深入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將文化與理念有機結合,設計師才能創造出富有民族文化內涵的作品。
陳幼堅和靳埭強作為中國香港的設計大師,為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們在國內外獲得了無數獎項,成功地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與東西方文化巧妙融合,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并加以創新,創作出了許多經典之作。
一、陳幼堅與他的設計
(一)陳幼堅設計發展概況
陳幼堅的作品以鮮明的個性著稱。1986年,陳幼堅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并提出了“東方情感與西方風格”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巧妙地將西方的設計技巧與中國傳統元素融合在一起。憑借獨特的設計才華,贏得了眾多國內外獎項,為香港設計界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陳幼堅設計作品探析
1.傳統元素
陳幼堅深耕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作品中大量應用了傳統圖案。例如,他在為西武百貨設計標志時,以公司英文名稱的首字母“S”為原型,結合道家“八卦”的元素進行創作。他巧妙地將兩條魚的形象融入標志的中心,通過旋轉交織的方式展現。在中國文化中,“魚”與“余”諧音,寓意著年年有余,象征著富饒和繁榮。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寄托了對百貨公司長盛不衰的期盼。陳幼堅善于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技巧相結合,既符合現代審美,又有效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華文明中,龍代表著吉祥、力量和尊貴。陳幼堅設計的“香港烏龍茶”標志是對這一象征的現代演繹。該標志巧妙地運用了中國龍的抽象形態,以豪邁的風格呈現,利用剪影藝術細膩地勾勒出龍目視前方的威嚴姿態。在設計中,陳幼堅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融入了書法等傳統藝術元素,賦予作品濃厚的古典韻味,深刻展現了文化的深邃內涵。
2.創新思想轉化
任何設計都需要創意來實現,陳幼堅的設計充滿了靈活的創新思維。他的“東情西韻”理念,融合西方藝術與中國傳統思想,在創作形式上不斷迭代和拓展,采用逆向思維,使中西結合更加符合現代需求。例如,他為少數民族設計的“SHOW THE WORLD”標識,不僅通過加入英文來傳達主題,還對色彩、圖案和文字進行了創新設計。標識融合了六朵不同顏色的“祥云”,陳幼堅采用逆向漸變的手法將其排列,設計成“花朵”造型,極大地豐富了視覺體驗。陳幼堅將傳統元素加以創新,通過獨特的表現方式,尋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打造出既順應時代潮流又富含民族風情的設計作品。他的這一追求旨在開辟一條既能贏得國際贊譽,又能展現中華民族特色的現代設計新路徑。
3.視覺國際化
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視覺元素的洞察,充分理解其深層價值內涵。陳幼堅利用其高超的技藝,為作品注入了跨文化的吸引力。在海報、標識、廣告和室內裝飾等多個設計領域,他巧妙地將精致時尚的元素與簡潔風格相結合。這些作品不僅深受西方美學的影響,也彰顯了他將東方與西方美學精髓巧妙融合的非凡能力。
陳幼堅在設計中特別擅長將漢字圖形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例如,他為羅西尼手表設計的海報,整體以黑白為主色調,引發人們對道家陰陽理念的聯想。表盤上的刻度不是常見的數字或字母,而是漢字,隨著分針的轉動,原本不完整的筆畫逐漸組合成完整的漢字。指針以紅色印章的形式展現,這種創意的視覺設計不僅巧妙地融入了中國書法的元素,還在視覺上帶來了全新的感受。
二、靳埭強與他的設計
(一)靳埭強設計發展概況
靳埭強的設計作品受到了多個國家和地區收藏家的珍視,確立了他在平面設計領域的權威地位。他堅信,設計師的專業精神至關重要。優秀的設計不僅僅在于外表的華麗,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滿足企業的特定需求,呈現產品的獨特屬性。靳埭強從傳統民俗文化中汲取養分,通過西方技法和理念,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設計。憑借其卓越的設計成就,他在國內外先后獲得了超過500項榮譽,被譽為香港設計界的領軍人物。
(二)靳埭強設計作品探析
1.傳統元素
靳埭強設計的“中國銀行”標識堪稱其標志性杰作之一。該標識以外圓內方的形態呈現,靈感源自中國古代的銅錢,象征著天圓地方。中央的方形孔洞與“中”字相呼應,既突顯了中國銀行的獨特性,也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靳埭強巧妙地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思維相結合,展現了民族自豪感。標志中使用的中國紅,不僅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也預示著中國銀行業務的蓬勃發展和財富的積累。這一設計不僅順應了時代潮流,也展現了國際化的設計思路,確保中國銀行能夠與日益國際化的中國現代社會保持同步。
在設計中,優秀傳統文化不應僅僅被用作膚淺的裝飾,設計者應深入探索并領會其內在的深遠意義。靳埭強巧妙地捕捉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精髓。他的墨色藝術不再刻板,也不完全依附于西方的審美標準,而是以一種革新的手法將兩者和諧地結合起來。這種設計不僅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情,還巧妙地融入了具有時代氣息的西方形式,使他的作品得以跨越文化界限,被更廣泛的人群欣賞和接受。
2.創新思維
靳埭強的設計并未一味迎合西方市場環境,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中尋找設計靈感,并應用于設計中。例如,他為重慶創作的城市形象標識迅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標識以“人人重慶”為核心概念,通過巧妙地將兩個“人”字合并,形成了“慶”字,表達了喜悅的情感,同時寓意著“雙倍的喜慶,以人為本,攜手共進”。此后,該標識被用于重慶市人民政府對外宣傳的標志。標識中的圖形元素展現了毛筆書寫風格,而選用的紅色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相得益彰。紅橙色調的組合不禁讓人聯想到重慶的標志性美食——火鍋,紅色代表辣椒的熱烈與辛辣,橙色則讓人想到火鍋中濃郁的辣湯,這種色彩搭配本身就非常吸引眼球。在標識中,“重慶”二字的設計巧妙地結合了書法的流暢性和繁體字的傳統韻味,帶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感。這個圖形化的標識符合當代全球的審美趨勢,有助于吸引國際游客的目光。
水墨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靳埭強在設計中使用水墨元素將海報所想傳達的意義推向新高度。在《愛護自然》海報設計中,包裹著石頭的白色紗布上設計了一個水墨暈染的紅點,既隱喻了當下大自然被傷害的傷痕,也作為警示眾人的點睛之筆。紅點與整體畫面相得益彰,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給受眾強烈的視覺沖擊。紅點本身看似毫無意義,但靳埭強將簡樸的元素聯系在一起,就能讓人聯想到深刻的意義,將情感擬人化,為海報加入靈魂。
3.視覺元素設計
水墨藝術在造型設計上崇尚簡潔勝于復雜,通過精選的造型之美來增強整體畫面的美感,從而達到形態與精神的和諧統一。靳埭強擅長用白色做底,以墨色為表現主體,黑白為畫面主色調。在海報設計中,留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構圖的角度來看,留白有助于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和諧,避免因元素過多或構圖過于擁擠而帶來的壓迫感;從虛實對比的角度來看,留白部分作為“虛”的元素退居為背景,與“實”的主體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更加突出主題。留白讓畫面整體有松弛的空間,可以讓觀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設計師所想表達的思想。這個設計技法也是視覺元素之一,它在設計中起到了平衡和強調的作用,給人強烈的視覺
沖擊。
在靳埭強的《漢字》系列設計中,“山、水、風、云”與文房四寶的元素巧妙地交織出虛實相生的效果。筆、墨、紙、硯是海報中具象的實體,書法藝術中所表現的山水風云則化作海報中抽象而空靈的虛像。墨色的濃淡變化與留白的巧妙運用共同勾勒出東方的美感,同時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這種獨特的黑白風格深刻地展現了文化精髓,將其應用于海報設計,能夠傳遞出超脫喧囂的高雅感。
三、兩位設計師異同點
(一)陳幼堅和靳埭強設計的不同點
一是設計理念的不同。陳幼堅的設計理念被稱為“東情西韻”,即在東西方文化中尋找共通并將其完美結合。他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并靈活地將這些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靳埭強的設計則強調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的結合,但更注重對中國文化的創新。他的作品常常體現出濃郁的中國風特色,如在海報和logo設計中融入筆觸等元素,色彩運用上也體現了莊重的中國風格。
二是色調和表現手法的區別。在色調上,陳幼堅的設計柔和,擅長用溫柔的色調與靈巧的線條表達主題。而靳埭強的設計顏色對比十分強烈,更加有沖擊性。
三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處理方式不同。陳幼堅往往通過東方元素與現代融合,挖掘傳統元素的深層含義。而靳埭強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現文化傳承和隱喻,通過對傳統的重構與創意,結合現代技法,使其保留傳統并符合大眾審美。
通過對設計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明顯地觀察到兩位設計師憑借其獨到的設計哲學和技巧,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性的重塑與融合。
(二)陳幼堅和靳埭強設計的相同點
一是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陳幼堅和靳埭強都主張將東方文化與西方現代設計相結合,這種設計理念不僅賦予了他們的作品傳統神韻,同時也保持了現代的技法。比如他們在設計作品中常融入書法元素,并通過西方現代設計將傳統文化帶向現代藝術的新層次。
二是注重細節。在設計領域,這兩位杰出的大師以其對細節的精心雕琢而聞名,他們的作品無一不展現出卓越的藝術質感。陳幼堅的設計以其柔和的色調和對細節的精確掌握而受到贊譽;靳埭強則以其獨特的筆觸、墨色運用和幾何圖形的巧妙結合,以及對材料的精細運用,呈現出優雅的美。
三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靳埭強與陳幼堅的設計藝術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之中,并巧妙地將其與現代設計的表現手法相融合,創作出廣受大眾歡迎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獲得了公眾的廣泛認可,也極大地推動了香港設計行業的發展。傳統文化是設計的核心與靈魂,它構成了簡約設計的內在精神和外在表現;而融合與同化則是設計的表現手法,是連接設計內在精髓與外在形式的紐帶。
綜上所述,陳幼堅和靳埭強設計的相同點主要體現在他們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對細節的精致處理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四、結語
優秀的設計往往簡潔而不簡單,用最精練的手法設計表達核心思想。這些設計作品不僅符合大眾審美,還能與全球當前的審美趨勢保持一致,既符合本國的實際需求,也與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相適應,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回曉帆(1993—),女,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責任編輯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