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面是指在二維空間中進行的造型活動,而構成則是指在二維平面空間中,根據一定的形式規律和畫面組織法則,將視覺造型要素進行有目的性的排列與組合。優秀的藝術作品創作者在創作初期需要精心策劃與安排各項造型因素,并進行主觀的整合與調整,以達到符合人類審美標準的效果。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油畫名家作品中的圖形構成,探究畫面中的視知覺關系,并在創作實踐中進行驗證與應用。
一、平面構成與圖形的簡要概述
(一)平面圖形的定義
本文提及的圖形并非人們日常所說的簡單形狀,而是指具備繪畫造型要素的平面圖形。所謂平面圖形,是指在二維空間中,不具備空間延展性且呈現閉合狀態的圖形。平面圖形可以被視為幾何平面形的簡稱,它對應的是人們在藝術作品中觀察到的圖形的外輪廓形。人類的眼睛能夠迅速簡化和概括物體的外輪廓。這種概括方式無須關注物體內部的方向和具體位置,僅需關注其外輪廓。通過這種方式概括出的圖形,被人們稱之為平面圖形。
(二)平面圖形的分類
筆者將平面圖形劃分為知性平面形和感受平面形。
1.知性平面形
知性平面形是指人們通過自身生活經驗和日常知識積累,對物體的外輪廓進行概括所呈現的平面圖形。例如,各類文物上的圖案、壁畫、石像,以及現代的兒童簡筆畫等,都具有知性平面形的特征。大腦會將看到的物體進行簡單梳理,并概括出最具特征且容易辨識的形狀,以便于理解和識別。這類圖形有時會出現相似之處,但不帶有個人情感和畫面感受。
2.感受平面形
感受平面形是由人們對畫面的感受和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共同形成的圖形。相比知性平面形,感受平面形更加生動形象,表達更加具體。它在平面中利用了各個平面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圖形之間的擺放關系,呈現出具有平衡感的圖形。這類圖形具有獨特的畫面感受,但不需要過多關注物體所在的空間和表面的起伏變化。感受平面形依賴于人們的視覺畫面和圖形帶來的內心感受,概括出的形狀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有趣的是,當人們觀察這些圖形時,會主觀處理,將圖形有意拉長或縮短,最終整合成一個趨于完整的圖形。
(三)實踐分析與應用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優秀的油畫人物繪畫作品來進行實踐分析。如圖1所示,在薩金特的《博伊特姐妹》中,我們可以看到四個姐妹在家中的畫面。如圖2所示,我們只關注畫面的黑白灰,盡量使用三到五個色階變化的黑白灰圖形,通過這種方式將其處理成黑白稿。在黑白稿分析圖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例如,最左邊的女孩圖形被放置在由灰色背景襯托的位置,人物有豐富的黑白灰色塊節奏變化,因此更容易被注意到。她的姿態放松,顯示出她在家中是一個比較活躍、有個性的角色,在幾個姐妹中,她可能更有話語權。
畫面中間坐著一個抱娃娃的小女孩。她的黑白灰色塊節奏變化不如左邊的女孩多,但由于大面積的白色色塊,她也顯得尤為突出。通過她的坐姿可以看出,她在性格上比較愛哭鬧,喜歡追逐打鬧,有些不安分,可能是家里的小公主。而后面的兩個女孩,從身高和體態可以看出她們應該是姐姐類型的人物。通過她們在畫面中的環境和位置,可以推測出她們的性格特點。首先,兩個人物都融入背景,說明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受到的關注程度不如左邊的女孩與前面坐著的小女孩。背靠大花瓶的女孩只敢側臉對著畫面,依靠在花瓶上,顯示出她內心的害羞、含蓄、缺乏主見,有些膽小靦腆。而她旁邊的女孩則敢于正面面對畫面,面部受光,顯示出她的性格比較正直、要強,能吃苦。將這兩個女孩安排在一起也可以看出她們的關系較好。
通過這樣的黑白灰畫稿分析,可以看出畫面中幾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人物之間的關系。這些感受更多地來自我們對這類概括圖形在其所處空間和位置的內心反應。
因此,我們可以將感受平面形概括為,感受平面形是包含立體感并且在所處空間中,輪廓線處于閉合狀態的圖形。在視知覺中,我們看到的圖形并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需要相互聯系并相互影響。
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當一個圖形進入一個空間時,這個被加入和填補的空間部分必然會對其周圍的其他圖形產生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的聯系。這告訴我們,在日常的觀察和學習中,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物體和圖形所處的環境及其對周圍的影響,而不僅僅是關注物體和圖形本身。
接下來,我們可以對油畫作品的平面形構成進行分析與研究。
二、油畫作品中的平面形解析
(一)藝術家的幾何化概括處理
通過分析許多優秀藝術家的油畫作品中的平面形構成,可以發現藝術家會將畫面物體的圖形進行主觀的幾何化概括處理。為了使畫面更加統一,他們會多次呈現該幾何圖形的樣式。如圖3所示,在克里姆特的《約翰娜·施陶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物外輪廓更多地采用了方形和菱形的處理方式。如圖4所示,通過對畫面進行平面形的線稿分析,我們可以更容易地發現,首先是整體人物的衣服和頭部形成了一個大的菱形,其次人物左右兩邊的頭發外形和臉部露出的形狀,以及眼睛和嘴巴都采用了菱形化的處理方式。此外,人物衣服上的葉子花紋也進行了菱形化處理,而人物背景的負形在被人物切割后也呈現出菱形化的效果。這種處理方式旨在使畫面呈現出統一和諧的氛圍。
(二)維米爾的幾何形概括方式
在維米爾的油畫創作中,我們也發現了大量幾何形的概括方式。如圖5所示,在《在窗前讀信的女子》中,描繪了一位穿著藍色衣服的女子在家中緊握手中一封信的畫面。整個畫面非常安靜、放松,可以看出這個女子非常珍惜和重視手中的信件。如圖6所示,我們對畫面進行了平面形分析。背景采用了大面積的方形處理。從墻上的大幅掛畫、座椅,到被人物和桌椅分割后的背景墻面,以及人物手中拿著的信件,都呈現出方形。人物整體呈現出一個大的三角形,三角形頂點是人物的頭部。人物頭部的橢圓形和鼻子的三角形處理,引導著人們的視線看向手中的方形信件。從畫中女子低頭觀看的姿態中能感受到她對這封信件的關心和重視程度。
(三)構圖和視線引導
通過仔細觀察和感受概括出的平面形,我們可以發現維米爾這部作品的構圖和其對平面圖形處理的巧妙與有趣之處。無論觀眾從畫面哪個區域開始觀看,最終都會停留在女子手中的信件。例如,觀看此畫時,第一眼通常會被畫面大面積的白色墻壁方形所吸引,接著是桌面和凳子的深色方形。通過深色方形的外輪廓線指向人物,再通過人物的外輪廓形指向手中的小白形信件。觀眾的視線被作者引導,以一種非常舒適的方式在畫面周圍環繞,最終聚焦在信件上。
(四)隱性直線構成關系
維米爾的這幅畫營造出的寧靜氛圍還來源于畫面中的隱性直線構成關系。畫面中的人物筆直站立,形成一條豎線,與背景大幅掛畫的橫線形成了一個十字直線的交叉關系。我們知道,直角是一個非常穩固且穩定的角度,這種處理方式使得畫面的安靜與平和氛圍更加強烈。
通過對優秀名家畫作進行黑白灰稿和平面形稿分析可以發現,不論是在具象寫實、意象還是獨具個人風格的抽象作品中,畫面的點線面構成,以及對物體平面形和包含陰影部分的黑白灰形的處理,都能夠對畫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元素可以作為統一畫面節奏的形式框架。
三、油畫創作中的實踐運用
(一)油畫創作《霞·灣》的實踐
基于以上得出的結論和論點,筆者將在自己的油畫創作中進行實踐和論證。油畫創作《霞·灣》取景于陜西省延安市的乾坤灣景色。如圖7所示,先觀察實景圖,河灣是蜿蜒曲折的,兩岸的山體非常渾厚,具有力量感,而遠景的山負形較為雜亂,需要進行整合。同時,畫面的黑白灰色塊也需要進行規劃和調整。在選擇畫框時,為了迎合和強調山體與河灣,筆者適當縮短了畫框的寬度,減少了天空部分,更多地描繪和呈現山體與河灣部分。此外,為了加強河灣的延伸感,筆者還拉長了畫框的長度。
(二)平面形稿的處理
如圖8所示,在平面形稿中,由于實景圖中左下角山體和右下角山體的高度相似,為了避免畫面顯得呆板,筆者選擇將左下角的山體壓低處理,并主觀地將左下角山體與右邊河灣的外輪廓線,以及右邊山體處理為趨于一條直線的關系。這樣使得各個圖形之間更加規整統一。同時,筆者對遠景中的山體進行了整合,盡量在一個直線上進行變化,且起伏不大,因為前面山體的起伏關系已經非常豐富。右邊山體的輪廓線與中間靠近河灣山體的輪廓線也盡量保持在一個直線朝向,這樣兩個直線形成了一個斜倒的隱性十字直線構成關系,使得原本雜亂的山體與河灣更加統一,畫面更加穩定。
(三)表面肌理和色調處理
如圖9所示,為了體現西北山體的厚重感和兩岸沙灘的顆粒感,筆者在表面添加了宣紙和木屑來制作紋理,并根據遺留的肌理水痕印,使畫面切割出的形狀盡量有所不同。左邊的山體起伏較大,細節和內容較多,較為煩瑣;而右邊山體的處理則更加簡潔,這樣使得山體之間形成了繁簡對比和主次關系。在創作過程中,筆者發現如果左下角的山體呈現亮色,會分散人們對于中景山體的視線,因此選擇將其處理成深色。這一深色區域的面積與右邊山體的暗部和陰影部分、遠景山體的暗部,以及靠近天空呈線狀的山體重色形成了從左下到右上的遞減關系。這種處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觀眾的視線從前到后延伸,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人們容易被這種處理方式引導視線。根據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人們通常習慣于從左上到右下或從左下到右上以對角線的方式觀看。
(四)視線引導和畫面色調
如圖10所示,在《霞·灣》的創作完成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使用宣紙制作的山體紋理厚重感較強。其整體畫面色調采用了暖紅色,并且保留了部分制作紋理時的痕跡,使畫面帶有一種懷舊的老照片感覺。這是因為乾坤灣也是黃河的一部分,而黃河一直被譽為我們的母親河,使用暖紅色調能夠進一步增強觀者的情感體驗。
(五)前期框架結構處理
在油畫創作的實踐中,筆者發現要繪制一幅優秀的作品,在前期需要進行畫面平面構成的框架結構處理,合理規劃和布局畫面的黑白灰,注意平面構成中點、線、面的疏密關系以及黑白灰色塊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同時還要關注畫面的節奏變化。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會更加完整,更能貼合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
(六)主觀處理和藝術風格
繪畫是一門視覺藝術,主要通過繪畫語言來呈現其外在形式。這種形式的加強和利用更多地依賴于個人的藝術風格和對畫面的主觀處理。我們在繪制一幅作品時,不應僅僅是對客觀事物進行完美的描摹再現,而應更多地加入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七)作品內涵和精神價值
以凡·高的《吃馬鈴薯的人》這幅作品為例,畫面描繪了一戶樸實憨厚的農民家庭,他們擁擠在狹小的房屋中,圍坐在餐桌前吃馬鈴薯。為了表現農民的貧苦生活,整個畫面僅依賴于頭頂的一盞油燈來照亮。每個人的表情都非常憔悴、凝重,成功地刻畫出了農民貧困家庭的真實場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同情。同時,這也是凡·高對貧困人民的關注和關懷之情的表達。
另一個例子是畢加索創作的《格爾尼卡》,這是一幅反戰題材的作品。與許多反戰題材作品不同的是,它并沒有描繪戰爭時的激烈場景,而是展現了戰爭過后的慘烈畫面,譴責了法西斯制造戰爭的暴力行為,同時表達了對飽受戰爭之苦的貧困百姓的同情和憐憫。整個作品采用了偏向寫實加敘事的手法,畫面中的人物均為幾何化的平面圖形,色調則是暗沉的黑白灰。這種處理方式營造出了一種沉重、壓抑和悲痛感。這部作品不僅是對戰爭的反思,更是對因戰爭而傷亡人民的深切哀悼,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戰爭的厭惡感的表達,而非炫耀技法和筆法。
筆者認為,藝術創作者應該更加注重作品的內涵和所傳達出的精神價值,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更具感染力和價值。
四、結語
通過對油畫作品中平面構成和視知覺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的構圖和構成至關重要。在創作前期,創作者需要大量且反復地對畫面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進行組織和合理架構,對黑白灰色塊進行取舍和布局,并對圖形進行處理以及對畫面感受進行把握。同時,注重作品的情感表達,使得藝術作品更具文化和審美價值。
眼睛觀察到的事物在大腦中得到再現并被確認和記錄,在這個過程中,以人的主觀視覺為中心。對于一幅藝術作品的畫面感受,由于觀眾的視角和觀察目的不同,每個人對同一幅作品的畫面感受也會有所差異。我們更希望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承載作者的情感,使觀眾能夠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同時產生情感共鳴。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郭晶(1993—),男,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助講,研究方向為油畫。
責任編輯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