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如夢令》以李清照的詞為基礎,作曲家王超,融合古典詩詞的意境美與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展現了婉約派文學與藝術歌曲的深度結合。歌曲以細膩的情感遞進、古雅悠揚的旋律和豐富的伴奏織體,生動描繪了詞人游玩溪亭時的歡愉與陶醉,充分體現了詩、樂、情的統一。
一、婉約派與藝術歌曲概述
(一)婉約派的文學特征
婉約派是我國宋詞流派之一,它以柔美的詞風與細膩的情感著稱,在我國古詩詞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等。他們以晚唐五代的詩詞風格為基礎,創作出了更有抒情性和音樂性的詞作。
婉約派的詞作語言精致典雅,講究音韻和諧,婉約派擅長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營造優美動人的意境。在情感表達上,婉約派與同一時代的豪放派不同。豪放派以豪爽大氣、樂觀向上的風格著稱,而婉約派則更多的是以個人情感為基礎,側重于表達個人內心細膩的情緒。他們通過離愁別緒、相思閨怨等主題,渲染氛圍,打動人心。同時,在場景描寫上,他們更擅長場景氛圍的營造,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營造出一種優美含蓄的意境,從而達到余韻悠長的藝術效果。
(二)藝術歌曲的定義與特點
藝術歌曲起源于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初期的歐洲。20世紀,藝術歌曲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國的藝術歌曲也由此誕生,代表性作曲家如黃自、賀綠汀等,他們將中國古代詩詞與西方作曲技法結合起來,創作出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這些作品為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三)婉約派詞作與藝術歌曲的結合
婉約派詞作與藝術歌曲的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學與現代音樂形式的一次深度融合。這種結合的最大特點在于,以音樂的方式再現了婉約派詞作的文學美。作曲家通過旋律線條和伴奏音型,將詩詞的情感與意境滲透到音樂中,使聽眾在音樂的流動中感受到詞的韻味。例如,作曲家常通過調性轉換、節奏變化以及鋼琴伴奏的層次遞進來表達詩詞中情感的遞增或轉折,使原本靜態的詩詞意境變得更加生動和富有表現力。
二、藝術歌曲《如夢令》概述
(一)詞曲作者生平簡介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深受家庭文化熏陶,早年生活富足。然而,靖康之變后,國家動蕩,夫婦離散,她流落南方。《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以下簡稱《如夢令》)是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詞作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描繪了自然景色與她內心的情感,展現了她獨特的文學天賦。
王超是現代青年作曲家、指揮家、歌手,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的一個音樂世家,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現為知名原創組合“愛樂團”創始人。他以古詩詞為基礎,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創作出許多兼具古典意境與現代表達的聲樂作品。王超的藝術歌曲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對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還體現了其音樂創作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他的聲樂歌曲代表作包括《千古絕唱》《如夢令》和《夢桂林》,這些作品融合了詩詞的文學美與現代音樂的表現力,在高校音樂教育和聲樂比賽中受到廣泛歡迎,成為眾多聲樂愛好者與專業演唱者喜愛的演唱曲目。
(二)《如夢令》的創作背景
李清照的《如夢令》創作于其生活富足、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這首詞描繪了作者泛舟溪亭、微醉歸家的生活場景,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表現了她對自然景色的細膩觀察和輕松愉悅的心情。詞中通過“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將醉意朦朧中人與自然的互動生動地呈現出來,展現了婉約派詞作清新雋永、含蓄深遠的藝術特點。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如夢令》因其語言精美、情感細膩、意境優雅而備受推崇,也為后世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藝術素材。
作為中國現代音樂領域的重要作曲家,王超對中國古典詩詞情有獨鐘。他認為,中國古代詩詞不僅是文學的瑰寶,也蘊藏著豐富的音樂潛力。基于這一理念,王超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技術相結合,通過藝術歌曲形式重新演繹經典詩詞,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如夢令》的歌詞解析
《如夢令》以簡練的語言和鮮明的意象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陶醉和生活情趣的表達。
詞的開頭“常記溪亭日暮”引入對往事的追憶,點明了游玩的時間和地點,“溪亭”一詞勾勒出寧靜優美的自然場景,“日暮”則為整首詞的氛圍渲染了淡淡的溫暖與閑適。接著,“沉醉不知歸路”一句,描繪了詞人在溪亭暢飲至微醉忘歸的情景,展現了她沉浸于自然美景、忘卻時間的愉悅心境,也隱含了一種灑脫隨性的生活態度。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是詞的轉折處,描繪了詞人結束游玩后駕舟歸家的情景。一個“誤”字生動地表現了詞人隨性而自然的行動,仿佛醉意未消,意外闖入了荷塘深處,暗示了美景的幽靜與深邃。
結尾三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通過短促的語言和重復的表達,生動描繪了詞人駕舟歸家的急切與混亂。劃槳之聲驚飛了荷塘上的鷗鷺群,打破了之前的靜謐氛圍,也將畫面推向高潮。
全詞從愉悅的開篇,到誤入荷塘的轉折,再到驚動鷗鷺的結尾,層層遞進地表現了詞人游玩的全過程,情感飽滿,富有畫面感與敘事性。
三、藝術歌曲《如夢令》的情感表達與審美特征
(一)藝術歌曲《如夢令》的情感表達
藝術歌曲《如夢令》以李清照的詞作為基礎,在音樂創作上遵循了中國歌曲的經典創作手法——起、承、轉、合,通過層層遞進的情感變化,將李清照當時的心情和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1.情感基調:愉快而美好
整首詞的情感基調以歡愉、愜意為主,展現了詞人在年少時外出游玩時的悠然自得與熱情瀟灑。詞作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刻畫了詞人對自然美景的陶醉以及意外之喜。歌曲則通過層次分明的音樂表達,將這種歡愉與驚喜的情感層層遞進地表現出來。從回憶游玩的輕松,到陶醉美景的愉悅,再到誤入藕花深處的意外,使聽眾感受到豐富的情感變化。
2.起:回憶美好的游玩場景
開篇“A樂段”的第一句“常記溪亭日暮”描繪了詞人游玩的時間和地點,表現出一種回憶的輕松愉快之情。此時歌曲旋律輕柔舒緩,帶有回憶往事的感覺,悠然自得,娓娓道來,仿佛詞人站在湖畔回望那日的景象。演唱者在這部分需要帶有微笑的表情,嘴角微微上揚,眼神展望遠方,表現出對當時美好情景的深深眷戀。伴奏部分模擬溪水的波動,與歌詞意境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輕松而美好的氛圍。
3.承:陶醉于自然美景
第二句“沉醉不知歸路”將情感進一步推進,表現出詞人對自然景色的陶醉之情。歌曲的旋律在這一段變得更加悠長柔美,仿佛詞人沉浸于湖光山色中,忘卻歸途。演唱者需要通過細膩的聲音控制和柔和的表情,將陶醉的感覺表現得更加飽滿,可以將手緩緩放到胸前,增強表現力。伴奏部分則通過和聲的加厚和音調的細微變化,體現出景色的迷人魅力,與詞人的流連忘返形成和諧統一。
4.轉:意外的驚喜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是情感的轉折點,表現詞人在歸途中誤入荷塘的意外之喜。這一段旋律開始有了流動感,節奏逐步加快,伴奏也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突出“誤入”這一情節帶來的趣味性。演唱時,“深”字的處理需要細膩,表現出詞人對荷塘景致的驚嘆與欣賞。這一部分是全曲情感的過渡段,通過節奏的變化將情緒由陶醉逐漸推向驚奇,為高潮部分做好鋪墊。
5.合:歡愉的情感達到高潮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將全曲推向情感的最高點。歌曲旋律在這一部分整體上揚,節奏歡快流暢,表現出詞人因迷路而意外觀賞到荷花與鷗鷺群飛的愉悅心情。兩個“爭渡”的演唱需要有所區別,第一個“爭渡”按節奏演唱,第二個則通過延長高音時值、增強力度,突出情感的遞進與激動,讓整首歌曲的情感表達更加飽滿。伴奏部分模仿水波的急促與鷗鷺的驚飛,增強了動態畫面感,使聽眾仿佛置身于湖面,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
6.A1樂段的遞進與升華
A1樂段在旋律上與A樂段重復,但伴奏織體更加豐富,音樂層次更加豐富,推動力更強。這一段的演唱需要更加明顯的情感遞進,表現出詞人外出游玩時的歡愉與驚喜,將整首歌曲的情感推向最高潮,淋漓盡致地表達出李清照當時的心情和心境。
總的來說,藝術歌曲《如夢令》通過細膩的音樂處理和層次分明的情感表達,將李清照詞作中的歡愉、驚喜和美好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藝術歌曲《如夢令》的審美特征
1.旋律的古雅之美
藝術歌曲《如夢令》的旋律古樸自然、宛轉悠揚,與詞作的意境緊密結合,充分展現了古詩詞的韻味。這首作品在創作中大量借鑒了戲曲元素,特別是京劇和昆曲的一字多音創作手法,使旋律線條具有一種獨特的婉轉美感。同時,旋律還融入了京劇潤腔的技巧處理,包括顫音和裝飾音的運用,使音樂在細膩的表達中增添了層次感和生動性。演唱時,這種旋律特性要求演唱者大膽運用潤腔技巧,根據古詩詞吟誦的韻律安排呼吸和咬字,將古詩詞的氣韻與音樂完美結合。此外,旋律線條的流暢性與柔婉感也強化了歌曲整體的古雅意境,使聽眾仿佛穿越時空,回到李清照生活的宋代,感受那份清新與悠遠的情懷。
2.整體的意境統一之美
從整體上看,《如夢令》的詞、旋律、伴奏無不滲透著古雅之美,更令人贊嘆的是三者能夠合而為一,構成一首經典的藝術歌曲。旋律通過借鑒戲曲的傳統表現手法,與詩詞語言的音韻美自然融合,而伴奏則采用鋼琴輕柔而細膩的織體,為整個作品營造出流動的畫面感和情境感。這種三者一體的設計,不僅增強了歌曲的表現力,也使其在情感和意境表達上更加完整。更重要的是,演唱者在演繹這首作品時,需結合歌詞和旋律分析,通過對詩詞情感的細膩揣摩,將聲音、音樂、情感與表演高度統一,用個人的表達賦予作品生命力。
四、結語
藝術歌曲《如夢令》通過作曲家王超的創新,將李清照詞作中的文學意境與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展現了古典文化與現代藝術的深度融合。作品以細膩的情感遞進和獨特的旋律設計,完整表達了詞人游玩溪亭時的歡愉與陶醉,旋律古雅悠揚,伴奏輕柔細膩,與詞作情境高度契合。
在情感表達和審美特征上,歌曲不僅延續了婉約派詞作的精致與含蓄,還通過戲曲潤腔和現代和聲的結合,增強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力。這種詞、樂、情的高度統一,使《如夢令》成為古典詩詞與藝術歌曲融合的典范,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音樂語境中的獨特魅力,給聽眾帶來了雋永深遠的藝術體驗。
(咸陽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王靜(1978—),女,陜西咸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聲樂。
責任編輯"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