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種文藝創作方法,現實主義源遠流長。現實主義是新時期藝術中最早具有現代意識的藝術思潮之一。它不僅在主題上反映了對現實的思考和對歷史的反思,還在風格上反映出油畫語言在技術上的獨特魅力?,F實主義繪畫大多以中國農村為題材,關注的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鄉村風景。這種自然、純樸、具有獨特生命的力量,通過藝術家的個人感受及藝術呈現,帶給觀眾獨特的審美思考。
20世紀以來,中國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畫家。這些畫家將目光投向自然、質樸的村落,客觀真實地描繪鄉村世界,表現鄉土風情,表達鄉土情懷。
土地,作為萬物生存的依托,成為文學藝術家所歌詠的重要主題。在黑龍江省的畫家中,鄭藝始終堅持現實主義風格創作。他作品中的主角始終是質樸而憨厚的農民形象,這些形象在他的現實主義風格油畫作品中得到了生動的描繪。通過寫實手法和充滿詩意的畫面主題,鄭藝生動地展現了黑龍江省這片土地的深沉與獨特,描繪了這里的鄉土風情和民生百態,深刻體現了黑龍江省地域文化對畫家表現手法的影響。
一、構圖層面
鄭藝在現實主義油畫作品創作過程中,通常會選取廣闊的天空和田野作為構成圖像的主要色塊。他對畫面中的人物或物體的布局極為考究,往往將他們放在畫面黃金分割線的位置,通過精確的幾何形狀對畫面進行劃分和布局。鄭藝不僅賦予了作品強烈的形式美,還保證了主題人物的突出和明確。
在《天問》中,鄭藝巧妙運用了穩定的三角形構圖。其中,梯子的梯形設計賦予了人物一種向上的力量。這種構圖形式使本來單調的畫面有了動勢。人物抬頭仰望天空的動作引領著觀者的視線,使觀者隨著畫面中的主人公一同投向那無垠的藍天。通過對構圖的巧妙設置,作品中的中心人物動作充滿深意。可以說,鄭藝對于構圖的處理游刃有余。
在《眺望新世紀》中,鄭藝基于樸素的情感,勾勒出遙望遠方和未來的青年農民形象。畫面中的男子雙手插兜,穿著沾滿泥土的皮靴。皮靴緊貼畫面下緣,而厚重的棉衣下似乎包裹著健碩的身軀。這位男子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面帶茫然地凝視前方。他身后的雜亂野草似乎象征著他所處的環境,而地面上新鮮的白菜則暗示著生活的希望與樂趣。背景中的莊稼將觀者與遠處的背景隔開,使人物直接矗立在畫面的中心位置。這種紀念碑式的構圖通常會給人帶來壓抑感,但正是這種直面觀者的人物形象,更加凸顯了農民青年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鄭藝擅長運用一片莊稼、一個草垛、一堵墻等元素,在現實場景與觀者之間巧妙地創造出距離感。這使得畫面中的中心人物顯得更加突出,仿佛屹立于天地之間,給觀者帶來一種無法回避的視覺沖擊。在那些遼闊的天空、原野和莊稼地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畫中“留白”技巧的影子。通過這些空曠的元素,鄭藝引導觀者進入無限的遐想空間。
二、造型層面
造型是繪畫的形式關鍵,是繪畫的基調。在鄭藝的現實主義油畫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刻畫嚴謹細致。如果我們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來解讀鄭藝作品中的人物,不難發現這些畫面中的人物動作與形象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以《多思季節》為例,從人物的形態比例和五官神態的精細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出鄭藝在造型方面的非凡功力。人體動態的捕捉既準確又自然,生動地展現了農民在農活間隙休息時的放松狀態。畫家在人物動態上巧妙地運用了手的形態語言,手勢能夠傳達出豐富的含義。在畫面中,農民的右手緊握農具,左手輕巧地遮掩著,露出手腕,同時左手夾著香煙,整個身體呈現出一種放松的姿態。這不僅傳達了農民在辛勤勞作后休息時的舒適感,還巧妙地揭示了他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鄭藝的現實主義油畫作品不僅僅是單一的寫實。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承載著藝術家對現實的思考,充斥著藝術家個人的精神內涵。
鄭藝筆下的農民形象,面部表情處理得細膩而真實,常常是凝視著遠方或仰望天空。以作品《廣闊天地》為例,畫中的農民身著簡樸的衣裳,悠然自得地倚靠在圍墻邊,頭部后仰,沐浴在陽光之下,瞇著眼睛眺望遠方,仿佛沉浸在深思之中。
而在《對話》這幅作品中,農民站在木梯之上,身體高出屋頂,仰頭凝視蒼穹。畫面呈現了人物完整的側面,人物嘴角微揚,流露出笑意,仿佛在與天空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這展現了農民對未知世界的向往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一幅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往往源于畫家對情感的真摯表達。這種真摯情感的流露,更容易使觀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鄭藝的畫作多聚焦于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日常生活。他通過提煉真實場景,運用自己獨特的造型技巧,生動地描繪出農民的樸實無華和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以《熾心已飛》為例(見圖1),畫中這位農民并非在耕作或休息,而是雙手環抱耙子,仰頭高歌,彈奏“吉他”。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一動作與背景的結合,讓我們仿佛目睹了北方廣袤天空下農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每個生命個體對生活和生命的頌歌與贊美。這位終日辛勤勞作于田野的農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的快樂、幸福等情感,在這一刻似乎得到了盡情的釋放。他仰天歌唱,仿佛忘記了周圍田野的存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鄭藝通過這一生動的動作,為平凡的農村生活賦予了詩意,打破了傳統表現手法的限制,通過繪畫語言讓這幅作品更加動人。
三、色彩層面
色彩作為重要的油畫語言,具有突出的藝術表現力。在藝術創作中,色彩不僅帶有主觀性、象征意義,還具備裝飾功能。細看鄭藝的現實主義風格油畫,其深刻的感染力正是通過巧妙運用色彩得以彰顯。
色彩作為油畫中至關重要的語言形式,具有卓越的藝術表現力。在鄭藝的現實主義油畫中,暖色調占據主導地位。每幅作品的色彩都高度和諧統一。畫作背景常常是廣闊的蔚藍天空,這樣的選擇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鄭藝特別強化了人物臉部和手部的色彩飽和度。即便在自然光照射下,人物皮膚通常會呈現偏白或土黃色,他卻傾向于使用更為鮮明的冷暖色調和飽和度,使得人物膚色傾向于土紅或橘紅色,從而生動地描繪出真實皮膚的質感。因此,人物在畫面中以明亮的小色塊呈現。色彩的這種變化使得畫面構圖更加豐富和活潑。這種獨特的色彩處理手法使得人物的動作和表情更加生動,情緒表達更為飽滿,同時也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在《凡心已熾》中,一家四口并肩站立于畫面的中心位置。在蔚藍的天幕映襯下,人物身著的土黃色服裝顯得格外醒目,與膚色和土地的色彩交織出一幅和諧的畫卷。畫面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之中,洋溢著濃郁的暖紅色調,不僅使人物的輪廓更加鮮明,而且賦予了整個畫面以強烈的節奏感。畫家對光線的選擇,反映了其主觀的審美偏好。鄭藝對黃昏時分的光線情有獨鐘,這種光線屬于典型的側光,日落時分的光線別有一番風味。他喜歡在這個時間段搜集素材,因為這時的夕陽及其周圍的景致充滿了獨特的韻味,能夠將個人情感淋漓盡致地融入畫面之中,賦予畫面內容更為深沉的意境。
鄭藝在其作品中對光線的運用獨具匠心,尤其在描繪東北地區夏季和秋季下午四點左右的場景時,光線顯得尤為強烈,色溫也偏向溫暖的黃色調。鄭藝的許多人物肖像和風景畫作正是捕捉了這一時間段的光線。例如,在《眺望新世紀》《凡心已熾》《晚秋》《共享和諧》等作品中,無論是人物被陽光染成棗紅色的臉龐,秋日田野中金黃的莊稼,還是晚霞映照下的群山,都散發出耀眼的光輝。這種強烈的冷暖對比和飽和度,加之東北遼闊的田野和蔚藍天空的背景,賦予了畫面中的人物和景物一種獨特的浪漫氣息。
四、空間層面
鄭藝的現實主義油畫作品經常利用地平線來營造畫面的空間感,通過色彩明暗的對比及光線強度的巧妙運用,突顯出畫面的遼闊。以《汗滴禾下土》為例,這幅作品巧妙地利用遠處的地平線來劃分畫面,將玉米地僅置于畫面的三分之一處,大塊的蔚藍天空則有效地拉伸了前景與背景的空間感。前景處的玉米林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翠綠色,與遠處的黃色泥土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視野所及之處似乎無邊無際,生動地傳達出玉米地的廣袤,并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鄭藝精確地捕捉現實空間,同時又融入了獨特的繪畫語言,使得畫面更加真實,展現了精湛的繪畫技藝。
鄭藝在《走向心靈》一文中談創作體會時說:“我喜歡描繪平凡的事物,用精巧的筆觸,透過對鄉土的濃厚感情,抒寫平淡生活中包含的哲理,藝術加上我的感情能夠引導我們對于世界的理解和休戚與共?!编嵥囋谄渌囆g生涯中致力于追求美好,通過真實的畫作揭示社會現實,他以真摯的情感描繪農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畫家鄭藝對黑龍江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令人難以忘懷。他巧妙地將人文關懷與理想境界融合,將情感注入作品之中。作品成為他與外界及人群溝通和傾訴的橋梁,蘊含著他對這片黑土地的眷戀和熱愛。鄭藝的現實主義油畫不僅是對家園的深情眷戀,還是藝術家對人性的堅守與渴望的表達。藝術家以最真誠的心和最樸素的情感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傳遞出具有普遍社會責任感的本質思想。
鄭藝先生的人生歷程和藝術創作給予人們許多的啟示,是一筆豐厚而寶貴的藝術財富。而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他在精神層面所傳導出的思想。
(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省屬高等學?;究蒲袠I務費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視閾下黑龍江邊境少數民族美術研究”(145109159);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美術學學科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研究”(JJB1422002);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遺美術資源在高校繪畫專業教學中的傳承研究”(GJB1423174);黑龍江省教育廳2021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委托項目“基于課程思政的美術學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SJGZ20210076)。
作者簡介:劉洋(2000—),女,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美術學繪畫藝術研究。
責任編輯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