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跨徑變截面連續箱梁橋施工中,過程控制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成橋質量。文章以某公路懸澆橋為例,首先運用Midas 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通過數據分析與實時參數調整,實現精準控制;然后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橋梁的實時監測與智能化,保障施工安全與成橋性能。結果顯示,橋梁合龍精度與應力狀態均達標,驗證監控策略有效。該研究確保橋梁安全與設計線形一致,為同類橋梁施工提供科學監控體系與技術范例,具有顯著的工程實踐意義。
關鍵詞 有限元模型;應力狀態;線形;物聯網
中圖分類號 U4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24-0005-03
0 引言
大跨徑懸澆箱梁橋的建設過程極為復雜,涉及眾多工序與多變因素,對橋梁內力分布與線形控制有顯著影響。若微小偏差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將會累積并導致嚴重的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1-2]。為確保懸澆箱梁橋的施工質量和安全性,全面精細的施工過程監測至關重要。該文以某公路懸澆梁橋為例,依托深厚理論基礎與先進技術,采用預測控制法[3]作為主要施工控制手段,通過綜合運用正施工法與倒施工法的迭代計算技術,構建精準的理論預測模型,并借助最小二乘法等[4]參數識別工具進行持續的優化調整。同時,國內豐富的實踐經驗、先進的結構響應測試技術及成熟的有限元計算軟件,均為施工控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5-6]。
傳統橋梁監控系統依賴人工,受主觀影響且效率低。該公路懸澆梁橋工程引入物聯網技術,構建智能化施工監控系統。物聯網通過互聯網連接物理設備,利用傳感器、軟件和網絡,實現高效智能的數據收集與分析[7],其核心在于設備互聯與通信,實現智能化管理[8]。物聯網技術融入橋梁監控,是高效智能監測的必然選擇,能夠構建全方位的安全監測系統,以確保橋梁安全。物聯網在橋梁監測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橋梁安全建設與運營提供堅實保障,成為推動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
該文以(55+95+55)m變截面連續箱梁橋為背景,橋寬11 m,橋臺為肋式與板凳式,橋墩為箱形,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上部為單箱單室連續剛構,中部支點的梁高5.2 m,邊跨直線段及主跨中點2.4 m,高跨比分別為1:18.3和1:39.6,梁高變化遵循二次拋物線。箱梁橫截面為單箱單室直腹板,頂板寬11 m,底板寬6 m,兩側翼緣懸臂延伸2.5 m。
1 施工監控仿真計算
1.1 結構計算模型
該文采用橋梁專業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對橋梁結構進行離散化建模,含89個梁單元和90個節點,并隨監控進展適時調整,確保模型精準反映橋梁的實際構造與受力。通過模擬計算預測各階段的施工位移,實施正倒裝閉合計算并驗證實際位移,為施工監控提供理論參照,以確定實際的施工高程。同時,對比現場位移數據與理論值,及時發現偏差并進行優化調整,確保施工精準。
1.2 模型參數誤差分析與修正
橋梁施工監控通過四大核心步驟確保精準控制,分別如下:
(1)監測。利用先進技術和實時監測的關鍵參數,如結構變形和應力變化,為后續分析提供基礎。
(2)數據收集。持續收集現場數據,真實反映橋梁狀態。
(3)偏差糾正。根據監測結果調整高敏感性的參數,縮小理論計算與實際測量的差距。
(4)預測?;谡{整參數預測下一施工階段,確保連續性和準確性。
四個步驟相輔相成,形成閉環系統,通過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及事后修正,實現對橋梁施工全過程的精確監控和及時調整,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9-10]。
2 基于物聯網的橋梁監控系統
物聯網技術融入橋梁監控,實現智能化、網絡化,實時監測橋梁結構的受力、變形,精準評估安全性,預警潛在風險,構建全方位的安全體系。采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廣泛部署傳感器,以全面獲取結構數據,其低功耗、高性價比的優勢促進了健康監控云平臺的發展,使監測評估更智能、更高效,不斷優化現有體系,為未來橋梁建設提供完善的監控方案。
2.1 橋梁監控系統
橋梁監控系統集傳感器、數據采集與傳輸、數據處理及安全預警于一體。
(1)傳感器系統。主要分為結構強度、震動、荷載及靜動態監測四大類,利用應變儀、測力計、平衡加速度傳感器、風度儀、強震儀、傾角儀、位移計和GPS等設備,全面監測橋梁的應力應變、振動沖擊、自然荷載及沉降傾斜等狀態。
(2)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借助物聯網技術和通信線纜,實時采集并傳輸信息至健康監控云平臺,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處理能力實時分析橋梁的健康狀態。
(3)數據處理系統。智能化篩選并分析大量的監測數據,提高處理效率。
(4)安全預警系統。通過實時界面提示、信號、短信等方式進行預報警,包含報警模塊和報警設置模塊,根據預設值進行不同等級的預警,分為紅色(危險)、橙色(警戒)、黃色(異常)和綠色(正常),分別對應不同級別的安全隱患,以確保橋梁安全。
2.2 監控云平臺的搭建
物聯網技術為橋梁監控帶來了革新,信息的采集與傳輸主要依賴通信線纜和無線傳感器網絡,采用Zigbee協議確保數據同步傳輸。數據通過樹形網絡結構收集,經無線網絡發送至匯集節點,再通過網關節點利用GPRS網絡傳送至健康監控云平臺,實現實時監控。
云平臺作為橋梁監控系統的核心,具備三大功能:橋梁基礎信息管理,構建全面的橋梁信息庫;實時橋梁監控,接收并展示傳感器數據,觸發報警;橋梁承載評估與預警,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評估橋梁的安全性,提前識別風險。
云平臺架構由硬件層、數據層、組件層、應用層及服務層構成。硬件層提供基礎設施支持,數據層確保數據的完整性與即時性,組件層實現跨品牌傳感器的快速接入,應用層提供橋梁監測應用系統,服務層專注于預警信息管理、智能數據分析與評估。
在軟件應用層面,云平臺涵蓋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庫、用戶界面及移動端應用子系統,共同構成軟件核心,為橋梁健康監測提供全面支持。
3 施工監控技術實施
3.1 線形監測
在施工過程中,隨著主梁懸臂的長度變化,結構內力和主梁標高也處在實時變化中。根據大跨度連續梁橋的結構構造及受力特點,結合過往控制經驗,連續梁橋施工控制主要進行線形控制與應力控制,對主梁標高與應變進行監測,兼顧結構溫度量測。當應力與線形控制出現沖突時,在不影響結構安全性的前提下,調整結構線形處于可控范圍,確保橋梁順利合龍。該橋線形監測采用光纖超聲波三維位移傳感器。為控制懸澆箱梁橋各梁段的標高,在每個梁段的端部截面混凝土頂部設置3個位移監測點。
3.2 應力監測
結構安全是施工過程中的重點關注問題。監測施工過程中結構的應力變化與設計應力是否吻合,及時發現異常情況,盡早調整后續工序。按照連續箱梁的結構與受力特點,該橋共布置8個應力監測關鍵截面,其中每個截面箱梁上各布置4個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4個無線應力傳感器,頂底板各2個監測截面,主要包括了懸臂根部、中跨1/4和3/4截面、邊跨L/2截面。
3.3 主要施工階段線形監測成果
連續梁橋跨結構的合龍是工程成功的關鍵,其精度是衡量施工控制成效的重要指標。因橋面設計存在高差,合龍誤差需排除坡度導致的標高差異。跨中合攏前,主梁梁面標高數據(如表1所示)顯示,上下游測點高差值(0.020 m)在扣除坡度影響(0.014 m)后,合攏精度為0.006 m,符合要求的0.020 m以內,這表明施工控制技術有效確保了主梁合龍精度及結構的順利合龍。
梁段施工涵蓋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筑、預應力張拉及掛籃前移等步驟。表2對比了合龍前主梁關鍵節段的實測與理論撓度,后者則是基于有限元模型進行的計算。結果顯示,同一斷面梁段3測點的實測撓度相近,且因遵循預拋值設置,實測與理論高程的偏差小于20 mm,滿足施工控制標準。
梁段合龍并完成橋面鋪裝前,全面測量主梁標高。如圖1所示,實測與設計標高的對比顯示,線形高度一致,偏差小于20 mm,達成施工控制目標。因納入預拱度考量,實測標高略高于設計。
3.4 應力控制效果
在懸澆箱梁橋施工中,應控制截面測點的主要受壓。以1#墩箱梁根部截面為例(負值表示壓應力),如圖2所示,各施工條件下的最大壓應力(-9.7 MPa,無拉應力)均低于設計極限(-22.4 MPa),且實測應力趨勢與理論預測相符,確保了結構安全。
4 結論
(1)利用Midas Civil軟件建立了精細有限元模型,結合實時監測,確保了施工安全與成橋性能,應力狀態良好,驗證了監控策略的有效性。
(2)部署多種傳感器,結合物聯網技術,構建了健康監控云平臺,實現橋梁狀態的實時監控。
(3)中跨合龍段的計算結果與實際高差分別為0.014 m和0.020 m,合龍精度為0.006 m,滿足要求,驗證了理論模型與施工控制技術的可靠性。
(4)持續應力監測確保了結構安全,實測應力保持在限值范圍內,與理論預測相符,保障了橋梁整體安全。
參考文獻
[1]劉來君,張繼堯,王昌將.懸臂澆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李建民.連續鋼構橋梁施工控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17):779.
[3]李鐵軍,谷景濤,李海濱.二道松花江特大橋連續梁施工關鍵技術[J].公路, 2016(6):111-114.
[4]Lijuan Li.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of Long Span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ox Girder Bridg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0(12):2715-2722.
[5]譚俊.無應力狀態控制法在橋梁施工控制中的應用[J].公路, 2016(4):122-126.
[6]蔣益.最小二乘法在獨塔斜拉橋施工控制中的應用[J].上海公路, 2016(1):57-59+11-12.
[7]史慧洋,劉玲,張玉清.物鏈網綜述:區塊鏈在物聯網中的應用[J].信息安全學報, 2019(5):76-91.
[8]俞姝穎,吳小兵,陳貴海,等.無線傳感器網絡在橋梁健康監測中的應用[J].軟件學報, 2015(6):1486-1498.
[9]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 JTG3362—201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8.
[10]黃文飛.懸澆箱梁橋施工監控技術分析[J].福建交通科技, 2021(1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