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實踐教學活動是地理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促進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強化學生地理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課題組探究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室內地理實驗活動、課外地理實踐活動設計,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踐活動;地理實踐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35-0136-03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實踐是支持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學應將實踐活動作為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1]34”地理實踐教學是地理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促進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強化學生地理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強調了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要求學生在活動中觀察、觀測、考察、探究,樹立人地協調觀,以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交流能力等。為落實《課程標準》要求,課題組通過開展室內地理實驗活動、課外地理實踐活動設計,并編寫《中學地理實踐報告冊》等,將部分高中地理知識轉為實踐性體驗活動,不斷增強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同時促進學生加強地理實踐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一、開展室內地理實驗活動
《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要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宗旨,與地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相結合,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去觀察、行動和思考,并在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中進一步提升理性認識,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識之間的關聯。[1]34”課題組組織學生開展室內實驗演示、模型制作和戶外的觀察觀測、調查等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地理實驗教學是常規地理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功能,對促進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知識學習、訓練技能、掌握方法、培養意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室內地理演示實驗側重引導學生探討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實驗場所對教材所描述的某種原理或現象進行實驗呈現或操作論證。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河流地貌——沖積扇的形成”教學為例。課題組根據《課程標準》和實際教學需要,選擇“沖積扇的形成”模擬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并根據實驗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確保實驗的可行性及實驗效果的顯著性;同時,課題組設計了實驗報告冊(如下頁表1所示),以便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隨時進行觀察記錄。
在“沖積扇的形成”模擬實驗中,學生觀察沖積扇的堆積過程,觀測河流的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還通過改變水量大小和坡度的大小,觀察其對沖積扇的形成產生的影響。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團隊根據實驗報告冊自主操作完成,教師只是對學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同時引導學生大膽創新實驗,如實驗器材可以用什么替代,還有什么方式方法可以讓實驗效果更顯著;若改變實驗條件,實驗結果會有什么不同等。實驗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冊。學生通過填寫報告冊,不但可以準確描述實驗現象,而且可以準確記錄因改變實驗條件而衍生出的其他實驗現象,并生成實驗結論(如下頁表2所示)。
由此,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針對不同的實驗條件得到的不同結果進行總結歸納,得出實驗結論,準確、規范填寫實驗報告。值得一提的是,若學生操作實驗失敗,沒有達到預期實驗效果,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復盤”實驗過程,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并如實填寫實驗報告冊。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組織學生總結經驗后進行二次實驗。
二、開展課外地理實踐活動
地理戶外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對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觀測、考察調查等。對自然景觀(現象)的觀察觀測,有時需借助必要的儀器,例如,可以借助天文望遠鏡進行天文方面的觀測,如觀測行星、恒星、星云、日月食、太陽黑子等;也可以借助簡易的工具進行正午太陽高度、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等的觀測。考察調查則可以采用觀察、訪談等方式了解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如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實際地理環境與地理現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和信息,并進行分析和判斷等。相對來說,這些觀察觀測、考察調查適用于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第四章“地貌”這個單元的課標要求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征”[1]8。地理模型的制作是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內容之一,在課堂之外,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制作各種地貌模型,重塑地貌景觀,并在此過程中準確掌握該地貌的特征。學生用白色黏土塑造其輪廓特征,并用水彩顏料上色,或者可以用彩色橡皮泥來制作。雖然模型制作操作簡單,但制作時間較長,學生可由個人或團隊在課余時間完成,再上交作品;教師也可舉辦班集體模型制作比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形成豐富的地理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空間感和想象力。
另外,根據《課程標準》中“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9”的要求,教師以“校園植被(植物)觀察、識別”活動為例,引導學生在校園內開展植被調查活動。學生從身邊熟悉的植被入手,通過觀察部分植物的形態特征,并上網查閱相關植物的生長習性,探究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此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地理實踐力。活動開展前,教師先到校園各個角落進行考察,了解校園內主要植被的分布及其形態特征等,然后設計校園植物調查表(如表3所示)。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每5—8人為一個小組開展活動,每個小組完成15—20種植物觀察任務。每個小組自行規劃觀察路線,尋找調查對象。首先,利用形色App對校園中的植物進行“名稱”識別,并通過上網查找資料,了解該植物的生長習性;其次,觀察記錄植物的形態特征,可從植物的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角度進行描述,并拍攝植物照片或繪制植物素描圖;最后,填寫校園植物調查表。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填寫的校園植物調查表,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校園植物的共同特征,進而概括植物的哪些特征適應了校園中什么樣的環境特征(主要是氣候特征),從而說明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完成《課程標準》要求。
三、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注意事項
(一)地理實踐活動的選擇要有代表性
由于時間相對有限,每學期開展1—2次地理實踐活動即可,所選活動應當緊扣《課程標準》要求,以達到培養學生實踐力的目的。對同一批學生,盡量避免同類活動重復開展,地理實驗、地理模型制作、戶外觀察調查等活動應交叉進行。對一些難度較大或效果不明顯的,特別是需要借助專業器械或等待特定時機開展的活動,如需要利用專業設備的天文觀測活動,或者需要有專業指導教師長時間進行現場指導且較難在校園中開展的活動,可不納入地理實踐活動計劃中。另外,出于安全和學生群體人數多等方面的考慮,教師可開展一些在校園內即可完成的戶外實踐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還應將實踐活動中的實驗或調查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將學生自己獲取的素材用于教學,學生更易于接受,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將兩者結合可讓學生對教材內容理解更加深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發揮地理教師的重要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過程的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1]2”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和營造地理教學環境,均離不開高中地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積極主動、創造條件、創新思維,將一些對地理學習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集中起來成立地理學習興趣小組,并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也可每個學期組織一次全體實踐活動,以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從而將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特別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要求落到實處。
(三)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應逐步走向專業化
地理實驗教學要有專業的地理實踐活動指導手冊、指導教師和活動場地,地理教室是立足之地,地理園是發展之本,野外實踐基地是特色之路,三者的有序組合構成了地理實驗教學實施的保障體系[2]。地理教師要對日常活動進行總結歸納,匯編成地理實踐活動指導手冊;學校通過活動開展過程中的“老帶新”、集中學習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青年教師,并申請專項經費建立地理實驗室、購買專業的實驗器材,由此,提高實踐活動的有效性、系統性,從而使地理實踐活動有序、常態化開展,真正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總之,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需要高中地理教師順應新高考趨勢,在“三新”背景下緊扣新課標要求,充分利用好新教材,從課堂教學做起、從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抓起,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張海.地理實驗教學的困境與實現路徑[J].地理教學,2019(09):13-16.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普通高中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校本課程研究與實踐”(2021ZJY1771)的研究成果。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