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宜賓,距離主城3公里遠的菜壩鎮光華村二組,宜賓市翠屏區涼水井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涼水井中學”)坐落于此。雖是一所不起眼的鄉鎮中學,卻吸引無數城里學子前來求學。現任校長吳舸,自20歲起便扎根于此,與學校共同成長,彼此成就。外界用“課改先鋒”來評價這所昔日沒落、今朝榮譽滿載的“名校”,吳舸表示,不論是他,還是涼水井中學,都只是在突破自身發展困境的過程中闖出了一條課堂改革的路。
教育初探,破局在即
1996年,吳舸大學畢業,踏入了涼水井中學這所偏遠鄉村學校。學校位于山頂,須經過二十四道彎才能抵達。報到時,破敗的校園內沒有一棟像樣的房子,教師大多數是職高轉型且身兼數職,畜牧獸醫專業的老師教著語文和外語,計算機專業的老師上物理,音樂教師兼教地理、歷史。此情此景,讓初入教壇的吳舸陷入迷茫和失落,失去了成長的方向。
因為教學質量差,生源流失嚴重,涼水井中學一度面臨被撤并的可能。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學校開始狠抓教學質量,啟動“人肉補課”戰術。吳舸身上的斗志被激發出來,沖在了一線,最忙的時候一天下來要上八九堂課。“那時的我們沒有方法,全憑一股蠻力。”今日再回憶,他如此總結。
蠻力之下,學校的教學質量終于有了起色,從2003年到2012年,涼水井中學多次榮獲翠屏區質量評估一等獎。這期間,吳舸也從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成長為學校的副校長,日常所思不再局限于如何把課講好,而是如何讓學校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教育講究的是可持續發展,“人肉補課”這種時間加汗水的模式能支撐學校走多遠?某次,吳舸班上的學生甘某輟學在家,聽說老師要動員自己入學,直接躲進了山上的紅苕窖里,一躲就是一天一夜。吳舸和同事漫山遍野地尋找,很是著急,直到學生自己因為太過饑餓主動走出來見面。當吳舸問起他輟學的原因時,學生直言不諱:“我就是不想讀書了,除了你的歷史課外,上課滿堂灌,錯題抄百遍,上課如坐牢,不如早點打工掙錢。”
學生的話給了吳舸很深的觸動。教育本該是一項充滿快樂的事業,為何現狀卻是“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學校發展差”?該如何擺脫這一魔咒?唯有改革才是發展的唯一出路。
持續課改,尋找出路
恰逢宜賓市翠屏區教育局在全區實施“十年課改計劃”,涼水井中學的課改先驅北上山東、東往江浙,四處取經,一心想要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吳舸作為學校的課改總執行人,和時任校長龍云君一起,沖在了前線。
2012年底,吳舸帶隊前往杜郎口中學學習,回校后,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要求老師講課不得超過10分鐘,一旦超過10分鐘,便會拿著秒表推門而入直接喊cut。這種“一刀切”的模式,不但沒有起到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還讓學校老師怨聲載道。2013年和2014年的中考,涼水井中學的平均分連續兩年成為全區倒數第三。在對吳舸的民意考察中,超過一半老師表示對他“不滿意”。
面對失敗,吳舸曾一度陷入自我懷疑中,但是眼前的失敗并未將他打倒,很快,不服輸的他便調整心態,企圖找到出路。他對前兩年的中考成績進行分析,發現在所有學科成績都下滑的背景下,唯有數學保持穩定。他趕緊把數學課拿來解剖,甚至一幀一格地分析課堂錄像,把好的教學因素提取出來。“改革,絕非生搬硬套,面對五花八門的‘藥方’,我們必須保持獨立判斷,學會做本土化處理。”吳舸如此回應當日的失敗。
從2014年開始,涼水井中學進入了新一輪課改,這一次,吳舸不再是囫圇吞棗式地照搬,而是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杜郎口模式”進行改造。他從自己的歷史課開始抓學生習慣和小組文化,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其他學科的老師見狀,紛紛開始探索適合的道路,大家發現,雖然沒有了“秒表”的羈絆,課堂卻自由了。2015年中考,涼水井中學獲得翠屏區教學質量評估一等獎第一名。
從2016年開始,互聯網開始重塑涼水井中學的格局,可以被視為第三輪課改的開端。某段時間,為了惡補互聯網知識,吳舸沉浸于閱讀,創下一個月啃完十幾本互聯網專著的紀錄。他還將幾位互聯網行業的大咖請進學校,連續兩天兩夜探討如何組織、利用、融合網絡資源,最終把“自導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移動終端、網絡課程、智慧平臺”等組合應用,構建了以“互聯網+課堂”為特征的“智慧融課堂,創生促成長”教學育人新生態,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找到了一條獨屬于涼水井中學的立教之路。
蛻變過后,未來已來
從2003年到2024年,吳舸的成長之路與學校的蛻變之路相互交織。起初,外界并不相信,一群鄉村教師真的能成功。沒有資金支持、沒有人員保障、沒有專家引領,還要常常面對質疑,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中終于找到課改的方向,走出一條“學為中心”的道路,唯有親身經歷者才知其中艱難。
20余年,吳舸從一名普通的老師成長為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心境也在其中不斷變化。他坦誠地表示,自己最初并不喜歡教書,也不喜歡待在學校,甚至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排斥。可是,陪伴涼水井中學一路轉型,他看到了教師這份職業的偉大。“這個職業不會讓人富有,卻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我覺得自己應該繼續做下去。”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原本有很多機會離開涼水井中學的吳舸,選擇了留下。當然,過程中也并非沒有想過放棄。可是,每每想到學生、家長、老師,他便有了繼續往下走的動力。
時光雕琢下,面對未來,如今的吳舸擁有了更加篤定的信心。他希望辦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老師們為未來而教,學生們為未來而學。今日的涼水井中學,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教師人人都會用網絡直播進行授課。在教室里,孩子們充當小老師,自信地為班級同學講解知識,這樣的景象,常讓很多前來學習的老師詫異和驚嘆。對此,吳舸表示,真正的危機從來都不會從外部襲來,而是從內部產生,只有當學校或者老師漠視學生成長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危機。涼水井中學的“學為中心”正是把學生的成長放在了首位,這也是學校能突破困局的關鍵因素。
回顧過往,吳舸感慨道:“教育不是一場短暫的運動,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這個時代,個人英雄主義很難完成突破,涼水井中學能有今日的成功,并非靠一人之力,而是幾代涼水井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今年9月,在涼水井中學一側,占地50畝的新校區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全國首創的六邊形教室為“自導式教學”提供了更為優質的硬件設施。當我問吳舸:“您最想對二十年前的自己說什么?”他沉思片刻,回答道:“感謝當初的自己,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