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代學校思政建設強調指出:“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抓好學校思政課建設,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思想方法,辯證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科學推進學校思政課建設高質量發展。
把握好“加強組織領導”和“群眾廣泛參與”的辯證關系。黨組織是學校教育的領導核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證,學校思政課建設是黨委工程,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學校思政課建設方向才不會偏離,力量才不會分散,落實才不會打折扣。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才要求各級黨委(黨組)要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各級各類學校要自覺擔起主體責任。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歷來是群眾性的工作,需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必須相信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來做。我們要看到廣大教職工和學生在思政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思政課建設就會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就會缺乏建設的持續性和實效性。
將黨委堅強的領導作用與廣大群眾能動作用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對思政課建設進行有效的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充分發揮思政教師主體作用,著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發揮教學組和各類社團等基層群眾組織作用,發動廣大專業課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等參與進來;深度激發廣大學生活力、增強實效,通過課前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掌握真實思想,明確教育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征求學生意見建議,明確重點講什么;通過問題導引、課題牽引,加強交流互動,增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育活力,充分激發學生熱情,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自發到自覺。
把握好“遵循共性要求”和“凸顯優勢特色”的辯證關系。學校思政課建設都有共同的目標和統一的要求,都有應普遍遵循的共性規律,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思政課的根本內容,傳播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立德樹人,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和優勢傳統,是思政課建設不可多得的思政財富,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特殊意義,對于學校思政課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思政課建設,應該因地制宜發揮特色優勢,弘揚優良傳統,尤其是對需長期堅持、能牽引帶動、可強基固本的優勢特色思政資源,必須緊緊抓在手上,并與時俱進加以發展弘揚。
將遵循“普遍共性要求”與“發揮各自特色優勢”楔合起來。實踐證明,任何一項建設沒有特色,共性要求可能缺乏活力,缺乏針對性;但只抓特色又容易脫離共性規律的指引,容易造成在局部小圈子里“自我循環”和“孤軍奮戰”。思政課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全面的、整體的建設,特色應建立在全面建設的基礎上,納入整體布局和設計,通盤考慮。在思政課建設過程中,要堅持重點論、兩點論,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實現事半功倍、提質增效,確保這些特色既根植于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普遍要求,又個性鮮明,體現自身優勢特色,富有生機活力。
把握好“傳承歷史文化”和“講好中國故事”的辯證關系。歷史文化是灌注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血脈和內在基因,是區別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標志符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自信自強的文化保證,也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一個國家繁榮昌盛最深厚、最持久的根本力量。學校思政課建設,要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用獨特而又優秀的歷史文化澆灌青少年學生的精神之花。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經濟、科技等領域創造出閃耀奪目的輝煌業績,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和先進性,折射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卓越性,是學校教育的豐富資源。學校思政課建設,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講好當代中國故事,反映中國道路,體現中國力量,激發青少年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將“傳承歷史文化”與“講好當代中國故事”統合起來。在學校思政課建設中,可通過開設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課程、參觀各具特色的紅色歷史遺跡、領略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在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輝煌成就與深厚歷史文化的內在緊密聯系,在當代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中深刻領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性,深刻體會“兩個結合”的歷史必然性和規律性,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
把握好“堅持顯性教育”和“抓好隱性教育”的辯證關系。顯性教育,是指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直接而外顯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地受到影響的有形教育。顯性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教育指向性、目的都非常明確直接、清楚直白。思政課程是學校顯性教育的主陣地,對學生思想價值的引導發揮著主體作用。學校中,對于政治理論、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的宣傳教育,以及受教育者對其正確理解,基本上都是通過課堂上顯性教育完成的。
隱性教育,是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環境、文化、娛樂、服務、制度、管理等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種思政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具有教育途徑的間接性、教育傳遞的滲透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特點,其作用與顯性教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使得教育目的更加隱匿潛在,教育形式更加豐富完善,教育效果更加深入持久。
將“顯性教育集中宣傳”和“隱性教育持續宣傳”融合起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并不是互相獨立的,它們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影響。要瞄準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整體設計、系統推進課程思政內容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教師培養體系、制度體系建設,充分凸顯專業教育“主戰場”和專業課堂“主陣地”作用,使顯性教育大張旗鼓、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講好大道理,堅持正能量、唱響主題曲、弘揚主旋律,同時又充分發揮現代媒體和傳統宣傳教育載體,讓隱性教育打好助攻戰、唱好配角戲,產生溶鹽入湯、潤物無聲的效果。唱響正氣歌,弘揚主旋律,使各類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讓學校環境氛圍、思想教育宣傳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形成協同效應。
把握“依托校內力量”和“利用校外資源”的辯證關系。學校內部的思政課、專業課教師,以及教學行政管理人員是學校教育的骨干力量,他們的學識理論、道德水準、言行舉止、作風形象,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力量,是學校思政課建設的主力軍,是推進思政課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力量。必須緊緊依靠校內廣大教職工隊伍,加強教育培訓,努力提高能力素質,推進思政課程建設高質量發展。
校外資源,特別是學校駐地其他院校思政教育的經驗做法,以及當地歷史傳統文化、政治經濟發展等社會資源,都是思政課建設難得的寶貴資源,對學校思政課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必須充分依托校外,尤其是依托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人才豐富教育資源,為學校思政課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將“校內力量為主”與“利用校外資源”整合起來。樹立大課程觀、大教材觀以及大資源觀,認識到大自然、大社會是思政課的大課堂,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政治理論課、專業必修課、拓展選修課都可以是開展思政教育的政治課。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是基本的課程資源,校外社會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是學校思政課的延伸,是學生發展空間的擴展,是師資力量的補充。因此,一方面依托校內自身力量進行常態化思政課建設,另一方面還可采取請進來的方式,邀請校外專家、從業人員進校宣講交流,開展思政教育,同時,還可以通過走出去的形式進行學習培訓、參觀見學、實踐實習、現地教學等,提升思政課建設質量。
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政課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涉及全社會和各部門方方面面的工作。學校、家庭、社會要緊密合作、同向發力,形成完整教育鏈條,共同推進學校思政課建設。要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政課建設,真正使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