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建誼
東莞市東城中學心理教師,高級教師,2019年被評為東莞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培養對象、東城街道優秀教師,2022年被認定為東莞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帶頭人,2024年被評為東城街道首屆心理健康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東城街道最美敬業女性。
自走上教育講臺,盧建誼便以愛心為筆、專業為墨,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繪就希望的畫卷。
盧建誼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心理系,典型的科班出身。23 年的教育歷程,她見證了心理健康教育從默默無聞到備受矚目的轉變,也讓她對這份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與熱愛。
為何選擇成為一名心理老師?盧建誼坦言,最初是受家人影響,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她深切體會到這是一份充滿挑戰與機遇、能不斷促進自我成長的職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日益復雜多樣,這促使我們必須持續學習,掌握最新的心理輔導技術,才能更好地幫助來訪學生。” 盧建誼說道,她常常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專業課程,即使在回家路上,也會通過聽音頻課程不斷充實自己。
在盧建誼眼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進而在挫折與沖突面前保持理性,實現心靈的成長。作為專職心理老師,盧建誼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著獨到的教育模式。她深知與學生建立信任關系的基石作用,“只有贏得學生的信任,他們才會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 因此,她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關愛學生,尊重他們的感受,用耐心和理解贏得學生的信賴。在課程教學上,她根據學生成長不同階段的特點和需求,設計針對性強的課程。例如,針對初三學生面臨中考壓力的情況,她開展了一系列以壓力管理和目標設定為主題的課程,幫助學生緩解焦慮,明確學習方向;對于初一新生,入學適應課程則幫助他們快速融入新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實際教學中,盧建誼遇到過諸多困難,尤其是在與家長溝通合作方面,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認識不足,存在避諱心理,有些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家長還認為孩子只是想逃避學習或裝病,而非真正的心理問題。面對這種情況,盧建誼始終保持耐心和專業,積極探索有效的溝通方式。她學習的系統式家庭治療理念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該理念強調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庭系統互動不良的結果,改變孩子需從調整家庭互動模式入手。
經過不斷學習與實踐,盧建誼把系統式家庭治療的技術運用到家校溝通中,積累了不少成功個案。她曾遇到過一個女學生,長期存在自我傷害行為。學生的家庭關系復雜,從小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缺失父母的愛,試圖通過傷害自己來引起父母關注。眼看學生的自傷情況越來越嚴重,盧建誼在學校組織了一次多方會談,參與人員包括校領導、班主任、心理老師、 家長和學生。會談過程中,學生哭訴對成績的擔憂,常因擔心自己考不上高中而焦慮,雖然平時家人都說考不上無所謂,但她能感受到父母內心的期待,一直希望做好卻又達不到要求。會談中,父母看到了女兒的努力,并表示他們更在乎孩子健康成長,母女倆相擁而泣。隨后,父親也表達了對孩子自傷行為的難過與心疼,孩子終于放下心中芥蒂,此后再也沒有出現嚴重的自傷行為。
“我始終堅信,家校社醫聯動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學校、家庭、社區和醫院應緊密合作,形成強大的合力,才能共同應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挑戰。”盧建誼表示。目前,她所在的東城中學已積極開展相關研究,致力于探索多方聯動的有效模式,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23 年的時光,盧建誼詮釋了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她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學生心靈的角落,帶領他們一起奔向有希望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