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藹 湖北民族大學
(1) 研究的背景
2020 年來,受新冠疫情和罕見汛情影響,恩施州面臨種種危機與挑戰,使全州經濟恢復與發展任務艱巨,承受著較大的經濟壓力。為此,恩施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認真貫徹黨的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做好戰疫、戰貧、戰洪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工作,使全州經濟平穩回升,社會總體情況協調平穩,群眾參與感、幸福感均顯著增強,絕對貧困、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基本擺脫,經濟發展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在這種經濟逐步復蘇與發展的背景之下,恩施州產業發展作為重要環節之一,對該州經濟進一步平穩健康地發展起保證作用。但恩施州工業發展過程中,高級化發展卻是一個未來的趨勢和方向。
(2) 研究的意義
伴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將進行相應的變革和調整,其變革與發展本身是個動態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特征,當前新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變得更加重要,各行業均需加以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利于我國經濟體系的改善。
當前在總體上,我國經濟結構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特別是區域發展與產業發展差距顯著,針對這一現象,只有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才能夠穩步提升我國經濟整體實力,同時能夠更好地緊跟國家政策,優化經濟發展模式。
恩施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響應政府號召,亟須對產業結構進行改造,根據當前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和提升,推動合理化,最終使其高級化。文章基于產業高級化的角度,提出恩施州產業高級化的方向和途徑,最終達到經濟和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就是: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依據現在科技水平,消費結構,需求結構,人口素質以及自然資源條件等因素,將以往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加以調整、優化、提升,從而促進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最終使一、二、三產業得到和諧發展,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
產業結構高級化就是: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產業升級。所以,產業結構高級化不能離開產業結構合理化而發展,否則就會變成“虛高級化”假象。產業結構高級化,具體表現為產業部門間產值增長速度和比例,就業人員結構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國民收入增長變化過程上。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是構成產業結構優化的兩個不同階段。一般來說,產業結構高級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衡量。
從產業結構的結構比例看:
就總體產業結構而言,由第一產業為主,逐漸向二、三產業占比為主演變,即產業結構關鍵內涵由第一產業依次向后轉移;在產業結構方面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漸向資金密集型、技術知識密集型為主演變,即各要素密集度排序;產業結構由生產初級產品的產業為主,逐漸向生產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的產業為主演進,即產品形態的順序遷移。
從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程度看:
產業高附加值化表現為產品價值的剩余價值比重大,絕對剩余價值率高,超額利潤大,企業的技術密集程度不斷提高;工業高技術化,就是高技術在工業中得到普遍運用;產業高度集約化是指產業組織合理化和規模經濟效益;行業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加工的深度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凡滿足以上衡量標準,都可以說是一定時期內一國或一地區產業結構處于最優狀態,但也說明這一階段產業結構高級化已達理想程度。
2021 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初步計算為1302.36 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4.51 億元,同比增長12.4%;第二產業增加值299.26 億元,同比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778.60 億元,同比增長11.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2∶23.0∶59.8。全州人均地區生產總量為38011 元。
2017—2021 年全州經濟總量每年都有千億元的歷史飛躍,五年經濟總量平均增長5.34%。除2020 年疫情影響下的負增長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21 年實現經濟有效復蘇,增速幾乎翻番。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 年的17.1∶28.7∶54.2 調整為2021 年的17.2∶23.0∶59.9,第一產業占比上升0.1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下降5.7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升5.7 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2.20 億元,減去價格因素后增長15.5%。農林牧 業增加值完成235.34 億元,減去價格因素后增長12.0%。
全年糧食總面積562.08 萬畝,比上年增長1.5%,糧食總產量147.14 萬噸,比上年增長2.1%。夏糧總產30.29萬噸,增產4.3%;秋糧總產116.84 萬噸,增產1.5%。
全州工業增加值完成240.37 億元,同比增長1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2%。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6.8%。營業收入每百元成本76.62 元,比上年增加1.48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1.9%,下降0.9 個百分點;每百元營業收入中支出11.92 元,減少0.27 元;單位成本支出88.54 元,增加1.21 元;資產每百元實現年收入46.1元,與上年持平;資產負債率為54.5%,上升1.5 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9%,酒類、飲料、精制茶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0%,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7.6%,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加22.0%,計算機和通信等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46.7%,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增加5.2%。
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完成89.38 億元,同比增長12.1%;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加值完成39.64 億元,比上年增長15.5%;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完成40.41 億元,比上年增長23.0%;金融業增加值完成69.06 億元,比上年增長3.0%;房地產業增加值完成138.17 億元,比上年增長8.6%;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2.05 億元,比上年增長23.0%。
(1) 發展速度不穩定
根據恩施州統計局的數據分析,2020 年恩施州生產總值1128.51 億元,較2019 年1159.37 億元有所下降,出現了負增長,2021 年迅速回升到1300.76 億元,增長率為11.6%,經濟發展速度很不穩定。
(2) 產業結構不完善
雖然在“十三五”時期,恩施州全州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但從產業內部結構看,產業結構仍不完善,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
第一產業: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較低。恩施州大部分為山地,由于受到特殊地理環境制約,本地農業生產以戶為主自給自足型生產,農民市場經營意識普遍不強。恩施州近幾年雖然發展了新型特色農業,但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效應尚未形成。第一產業內部結構構成要素所占比重很不合理。體現了恩施州產業在發展布局上,未能實現基于客觀實際的科學規劃和因地制宜的區域第一產業發展。
第二產業:工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低。以傳統加工行業為主,科技創新能力弱,高端制造及高新技術產業較少。
第三產業:城鎮化水平不高,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恩施州現有城鎮化水平不足,所以現代服務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仍然十分薄弱。旅游資源開發缺乏統一規劃與政策指導,多為分散開發、互相仿造、毫無特色,所開發旅游項目同質性強、缺乏吸引力、競爭力不強。只注重旅游景點的開發利用,卻忽略了對其他行業特別是服務業的開發,直接影響第三產業結構升級與進一步發展。
(3) 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恩施州地理位置較偏遠,市場知名度不高,招商引資難度大,缺乏相應的宣傳和配套設施,僅有的招商引資項目實際落地和開工率不高;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也落后于其他地區,大項目儲備不足,項目建設推進難度大,經濟增長后勁不足。
加快恩施州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目前加快轉變恩施州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恩施州工業經濟發展應基于中國經濟發展特點與規律,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型規模增長向效率型質量增長轉變,需要對區域產業結構體系進行優化。
(1)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恩施州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地處偏遠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屬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空氣潮濕。因此,恩施州應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特色農業。近年來,恩施州強調綠色、有機等概念,大力開發天然富硒系列產品,強化富硒特色產業基地,持續推動產業鏈建設和富硒品牌創建,取得系列優異成績,例如當地富硒茶“恩施玉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恩施州富硒茶知名度明顯提高,被評為“中國富硒十大品牌之一”。在此基礎上,借助新媒體平臺和“互聯網+”,擴大產品銷路,形成農產品“產+銷”一條龍服務,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2) 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力求突出工業特色。
在國家“雙碳目標”政策的指導下,恩施州有必要通過建設綠色低碳工業集群逐步壯大綠色低碳工業,為“雙碳目標”貢獻力量。加快恩施經濟開發區和農產品加工園、生態工業園、高達工業園、鄉鎮特色產業園建設步伐,壯大綠色高達產業。在落實企業成長計劃的前提下,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良好環境、激勵中小企業成長,努力把中小企業做強、做優。
(3)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
恩施州地處湖北省西部偏遠山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同時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成為獨特的旅游資源。旅游業是恩施州的支柱產業,當前加強對旅游產業的規劃和管理,科學制定發展方向和戰略,明確發展路徑和內容,才能真正使旅游業成為恩施州的經濟發展助推劑。加快重點旅游景區建設,推進旅游業發展,加強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民宿、交通、電信網絡等。同時,將民族文化與旅游休閑高度融合,讓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體驗民族風情。加強與周邊地區旅游業的營銷對接,切實加強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打造金融服務中心。抓住“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機遇,加強“智慧恩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深化與各大直播網絡平臺合作,挖掘全國各地在恩施的信息消費、文化消費、生活消費潛力。
面對新的經濟環境,恩施州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走改革創新之路,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單一的自然要素拉動,轉為由創新的內在驅動為主;優化產業經濟結構,由傳統的制造業為主,轉為以服務業為主,以此加速培育發展壯大并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恩施州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
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與促進作用,建立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制度,促進人才多樣化,加大領軍人才和稀缺人才培育和引進力度,運用激勵機制將人才留在恩施,為恩施州的產業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加強產業發展項目招商引資,為恩施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應充分發揮國家和省級、州政策疊加作業,以及抓住其他經濟發達地區對口支援恩施州等契機,揚長避短,聚焦綠色產業招商,將項目引進與建設擺在產業發展首位。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規劃,加強招商引資平臺建設,明確恩施州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及分區規劃,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產業互補,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增強恩施州主要產業承載能力。
要著力打造寬松融資環境、拓寬融資渠道、瞄準海內外優秀企業和知名品牌開展招商,主動承接產業資本轉移,著力引進若干與優勢資源關聯度大、配套能力強的項目。要嚴格把關招商質量,堅持選商選資原則,立足本地特色,聚集產業優勢,推出高附加值、高科技、低耗能綠色產業,構建環保高質高新產業新格局。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并采取相應的國家政策和呼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保護環境,尤其是恩施州獨特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保護,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使恩施州朝著綠色生態長效發展動力方向邁進,做到綠色富州,綠色惠民?!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沖突各方在一定條件下能互相轉化,這為雙碳目標提供理論依據。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協調產業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而且恩施州產業發展模式對其他民族地區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堅持節約理念,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效率,促進節水、節電和節能。加強高能耗、高碳排放行業監管,發展循環低碳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進一步抓好環境保護、增加投入、全面實施污染防治工作,力爭重點地區、重點企業工業污染源排放量達標、重點產業應加強監管,嚴控污染產生和排放。堅持城鄉環境協調治理、強化污染源防治、推進種植養殖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使恩施州的天更藍、山更青。
本文就目前恩施州產業發展的現狀做了分析,數據來源是2021 年恩施州統計局的數據,對目前恩施州產業發展出現的問題做了研究和分析,并且針對以上問題對恩施州產業高級化發展提出了方向建議。但是經濟環境以及實際情況都是動態變化的,今后恩施州產業高級化發展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應隨著時間的變化,結合恩施州的實際情況,借鑒其他民族地區好的產業發展經驗,不斷做出相應調整。希望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之內,恩施州的產業能真正地實現高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