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作為我國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中國當代文學是世界讀者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其譯介與傳播有利于詮釋中華民族精神,傳遞中華文化價值觀,踐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使命。文章探究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傳播路徑,從“組建優秀譯者團隊,架設文化溝通橋梁”“建立譯介傳播機制,提升文化傳播效度”“拓展作品內容選題,創新譯介出版路徑”方面展開分析和闡述,為更好地推進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傳播,增進文化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思路。
[關鍵詞]中國當代文學;法國;譯介;傳播;文化
當前,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文學外譯工程是我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使命。隨著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譯介的持續升溫,相關各方通過搭建社科學術互動平臺,促進人文思想的深入對話,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生態,讓中國當代文學中更多優秀的作家作品走上國際舞臺。
一、組建優秀譯者團隊,架設文化溝通橋梁
譯本的品質如何,文學譯介與傳播的效果如何,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目標能否得以實現,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并依賴于翻譯家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工作[1]。翻譯是跨語言和文化、跨地域和時間的傳播過程。譯者通過對源語精神與文化的闡釋、對社會歷史發展脈絡的探尋、對內涵寓意與價值理念的理解及對創作環境和意圖的審思,使譯介內容在異域語境中獲得讀者情感與審美認同。作為實現中外文化平等對話、互學互鑒、交流共生的路徑,文學外譯要求譯者摒除功利主義、唯接受論的干擾,避免曲解和誤讀,把握翻譯活動的本質和規律,還原作品的關懷與思考,通過自我與作者的對話闡釋作品中蘊藏的思想和智慧,為構建“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跨文化傳播網絡打好根基。
多年來,漢學研究在法國的興起和繁榮推動了諸多優秀的漢學家積極投身中國文學外譯事業,使中國當代文學法語譯者隊伍不斷壯大,深入踐行文化交流傳播的使命。其中部分譯者與出版發行機構長期合作,專注于特定作家作品的譯介工作,精心打磨譯作,形成鮮明風格。漢學家將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與譯介相結合,既在文學文本的研究上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也在譯介上尊重原本的文學文化特質并進行有效傳譯[2]。例如:艾克斯—馬賽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杜特萊(No?l Dutrait),巴黎第七大學東亞文化研究中心名譽副教授尚德蘭(Chantal chen-Andro)均譯介有莫言的多部作品,并通過與作者的深入交流,追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身份認知、成長印記和心路歷程,探索如何通過譯介拓展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觀察和聯想空間,從而增強讀者的體驗感和代入感,使讀者參與作品思想建構的過程,理解作者對生命、人性、情感的闡釋;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妮·居里安(Annie Bergeret Curien)作為中法當代文學交流項目“兩儀文舍”(ALIBI)的負責人,立足文化尋根的角度對中國當代文學開展研究,譯介了汪曾祺、史鐵生、韓少功等作家的作品,以譯作打開文化相知之窗,向法國讀者闡釋中華文化和情懷;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漢語語言與文學教授、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家何碧玉(Isabelle Rabut)倡導在忠實度和審美旨趣之間達到和諧統一的關系,譯介有余華、池莉的多部作品,獲得2023年第十六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里昂第三大學中文系教師關首奇(Gwenna?l Gaffric)作為劉慈欣作品《三體》三部曲的法語版譯者,致力于將原作的宏大立意與縝密思維呈現給讀者。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的獨特性資源,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學作家賦予自我的使命,也是海外漢學家的研究意義與價值所在[3]。優秀譯者團隊通過辛勤耕耘在中國當代文學作者與法國讀者間架設起溝通的橋梁,跨越語言藩籬,增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情感理解。中國文化譯研網、法國文學翻譯促進會及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處共同發起的中法譯者工作坊項目推動了后備人才庫建設。這種持續發展的譯介體系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傳播持續注入學術活力,推動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展現中華文化之美,傳遞東方智慧和思想力量,使中國當代文學在異域語境中實現精神契合與情感共鳴。
二、建立譯介傳播機制,提升文化傳播效度
當前,由政府指導,譯者及出版發行機構密切合作,吸納民間組織作為補充力量,建立起多語譯介、多元傳播的輸出機制。在這種場域內,相關各方共同協作,建立從頂層設計、配套政策到落地實施的全領域扶持體系,形成成熟、穩定的文化產業鏈,提高中國當代文學傳播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在跨文化、多語境視域下詮釋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義與文化根基,全方位、多角度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景。
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出版工程”“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項目的實施,助力形成規模化、系統化的譯介傳播機制,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感召力。同時,各地也相繼出臺由地方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出版資助項目,展現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懷,在對外傳播進程中書寫特色篇章,如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繁花》獲得“上海翻譯出版促進計劃”項目資助,達成法語版權輸出意向。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法文化交流,為中法精品圖書互譯搭建更好的平臺,中法出版發行機構、民間協會組織、高校科研機構等積極開拓合作路徑,搭建譯介傳播矩陣,發展多樣化業態,使出版合作不斷縱深推進,由傳統的圖書商品貿易、版權貿易逐步拓展為合資、兼并、收購、建立分支機構等多元形式,在跨文化管理和傳播方面邁上新臺階。總體而言,國際知名出版機構參與中國文學外譯傳播和中外出版機構合作模式,成為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新特點[4]。由此,中國當代文學也應適應對外出版國際化轉型的需求,實現有效譯介與傳播。例如:2017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法國映象文庫出版社合作,使中國主題圖書編輯部正式在法國成立,著重通過本土化布局與運作模式,推動我國圖書產品進入當地主流市場;2019年,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和歐洲時報文化傳媒集團在巴黎書展聯袂舉辦中法出版交流與合作研討會,共同探索由“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文化傳播路徑;伽利瑪出版社、南方文獻出版社等在法國頗具影響力的出版發行機構長期致力于譯介和推廣中國文學,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法國傳播。
此外,專欄評論、新書發布會、讀者見面會、書展、文化對談、學術論壇等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也拓展了文學傳播與文化交流的路徑。例如:2013—2014年莫言作品國際研討會在巴黎和艾克斯舉辦,莫言接受了《世界報》等媒體的專訪;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王安憶、畢飛宇、劉震云等20余位作家受邀赴法參加巴黎圖書沙龍,共話創作心路,吸引當地多家媒體報道,掀起中國當代文學熱潮;創辦于2009年的中法文學論壇以高規格的交流機制拓展了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路徑,打開了中國當代文學走向歐洲的窗口;2021年,由中國作家協會和各國文學組織者、愛好者共同發起的“中國文學海外讀者俱樂部”在北京正式啟動,法國位于首批成立該讀者俱樂部的12個國家之列,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定期組織中國文學主題閱讀與討論活動,碰撞思想火花,促進中法文學交流。
三、拓展作品內容選題,創新譯介出版路徑
信息技術革命給出版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中國文學對外翻譯與傳播的方式[4]。在新媒體時代, 順應數智化轉型潮流,多模態話語聯合是譯介與傳播發展的總體趨勢。也就是說,出版融合化、載體多樣化的傳播體系開辟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出海新航線”,為文學評論創作、文化資源共享共建、作者與讀者深度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更高效的技術支持。第一,網絡、影音等多種媒介形式從不同維度推進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與傳播,建立全媒體傳播新格局,增強經典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提升傳播效能與讀者接受度。第二,人機交互協同翻譯等智能化輔助技術在文學文化翻譯領域的實驗與探索正逐步鋪開,如中國外文局與鵬城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推出“絲路2.0多語言翻譯平臺”,形成“智能翻譯+譯后編輯”模式,以科研創新推動精準化對外傳播。
近年來,除了嚴肅文學,以科幻、懸疑、歷史、兒童等為題材的中國當代文學也頗受海外讀者歡迎,是中國文學對外傳播新的增長點,在法國贏得較大的讀者市場。由此,中國當代文學的構建視角日益宏大,小說種類趨于完備、“譯介地圖”擴張[5],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學海外發展報告(2018)》主編姚建彬認為,在《三體》的帶動下,科幻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新名片”[6],劉慈欣、陳楸帆、郝景芳等作家在法國科幻愛好者中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例如:2016—2018年,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相繼由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翻譯出版;近年來,郝景芳的小說《看不見的星球》《流浪蒼穹》《孤獨深處》的法譯本面世,彰顯中國科幻文學的生命力。此外,懸疑類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揚帆出海”的進程中也收獲豐碩成果。例如:2015年,麥家的懸疑小說《解密》由拉封出版社在法國出版發行,獲得極高的關注度,麥家還在2018年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舉行的“中國日”活動上,為法國讀者帶來中國當代文學講座,并在鳳凰書店舉辦簽售會,分享創作經歷;蔡駿的《生死河》法語版首印達兩萬冊,邁入暢銷書行列,法國媒體對該書予以高度評價,認為蔡駿在懸疑敘事中融入了對時代、社會發展變遷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兒童文學作品也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法國擁有穩定增長的讀者群體。例如:“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小說《青銅葵花》2008年由畢基埃出版社出版發行,后又由法國圖書俱樂部再版;2017年,曹文軒曾參與北京法國文化中心“告白”系列講座,講述兒童文學蘊含的中華民族智慧;法國鴻飛文化出版社創始人葉俊良等童書編輯致力為中國作者和法國插畫家搭建合作橋梁,實現中西文化的共鳴共振,將更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譯介到法國。可見,走出去的中國作品越多,就越容易形成集群效應,讀者群也就更加穩固[7]。
當前,“網文出海”已成為文學界關注的熱點現象。網絡文學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組成部分在法國主要通過線上網文法譯形態傳播,形成大體量、多元化、多模態的傳播格局,成為傳播中國語言與文化的重要陣地[8]。“網絡輕小說法語翻譯網”“小說更新網”等均是訪問量和閱讀量位居前列的網站,頗受法國年輕讀者歡迎。同時,網絡文學也引入更多樣化的分類標簽與更清晰豐滿的故事主線,并通過IP孵化、影視改編、漫畫和繪本創作、周邊文創產品開發等多元路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拓展個性化、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渠道,讓中國當代文學以更加生動的姿態走進法國讀者視野,把握時代脈搏,展示創新活力,傳遞中華文化價值觀。
四、結語
當前,為了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相關各方應更全面、立體地審視與思考中國當代文學的傳播流程,解決版權交易、營銷機制、資源整合、讀者黏性等方面的問題,并深入合作,聯合相關法律人才、版權代理人、文學經紀人等共同參與專業策劃與運作,實現各個環節的精準對接,持續開展譯介與研究,利用數字技術探索多元化的商業出版模式,助力翻譯作品的有序輸出和差別化推送[9],從而構建文化輸出產業鏈,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云虹.翻譯家的選擇與堅守:杜特萊譯介中國當代文學之路[J].中國翻譯,2019(04):104-110.
[2]許鈞.我看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J].中國外語,2013(05):1.
[3]欒荷莎.法國漢學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歷程與闡釋流變[J].外語學刊,2022(01):66-72.
[4]姚佳伶,王佳.中國文學對外傳播歷程與新機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7-06.
[5]張珣.中國當代小說在法國:“漢學”主導下的翻譯與接受[J].中國文藝評論,2022(11):36-46.
[6]白杏玨.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普查 什么樣的中國文學海外受歡迎[EB/OL].(2019-05-31)[2023-11-
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945522447655509&wfr=spider&for=pc.
[7]劉月悅.走向世界 講述中國:中國當代文學“出海”之路[N].光明日報,2023-05-05.
[8]高佳華.中國網絡文學在法國的傳播研究[J].中國出版,2022(17):60-65.
[9]孫宜學.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與翻譯機制創新[J].國際傳播,2019(02):49-52.
[基金項目]2023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23KY008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蘇靜(1985—),女,廣西南寧人,廣西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