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生命主題是繪本中常見且重要的主題之一。繪本中的生命主題有其獨特的創作特點,體現在對情感性、教育性、故事性、哲思性、藝術性、真實性和深度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和巧妙平衡。生命主題的書寫策略主要體現在:通過故事情節的安排,展現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等過程,使讀者對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通過描繪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傳達對生命的感悟;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表達生命主題;通過精美的插圖和文字的搭配,增強生命主題的表現力。
關鍵詞:生命主題;繪本;特點;書寫策略
生命主題繪本主要是指那些以生命為核心,探討生命的起源、發展、變化和終結等主題的繪本。生命主題通常涉及對生命的本質、意義和價值的探討,以及如何體驗和理解生與死的過程。這類繪本通過生動的插圖和文字,幫助孩子們理解和感受生命的各種狀態,培養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愛,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大同情感體驗。
一、生命主題繪本的創作特點
(一)情感性與教育性的平衡
生命主題繪本在敘述中既要有情感的渲染,使兒童能產生共鳴,又要蘊含“大教育”意義,引導兒童正確理解和面對生命。創作者在文字和圖像的選擇上需精心搭配,既不過于沉重,也不過于輕浮,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如《我的爺爺是幽靈》中,作者以平淡的語氣表達了濃濃的祖孫之情,讓死亡不至于成為使孩子恐懼難過的童話,溫馨的情節配合彩鉛細膩筆觸的插畫,很自然地回憶起過去。記憶本身就是親人永存的證據,更深的不用去表達,淺淺的才感同身受。繪本中,樸實的圖畫和淡雅的色彩,不僅消解了死亡帶來的恐懼感,還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釋放情感的出口。感動之余,我們更多地體會對親情的懷念與感悟。
(二)故事性與哲思性的結合
好的生命主題繪本不僅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還要在此基礎上融入對生命的哲理思考,使兒童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能對生命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創作者往往通過寓言式或象征性的故事來表達對生命哲理的思考。如《國王與死神》中,表現出人類有關永生的困擾,這是人類長久以來一直探討的議題。我們害怕死亡,對它充滿敬畏,但它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正是因為我們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才會不斷追求生命中的無限可能,尋找生命的價值。死亡的意識,無形中推動了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和成長。
(三)藝術性與真實性的統一
繪本中的藝術插圖需要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這些圖畫又要真實反映生命現象,如生長發育、生命循環等,使兒童能夠在美的享受中學習有關生命的知識。《獾的禮物》中,獾在離世前告訴朋友們,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頭。這種象征性的比喻,既道出了死亡的真實性,也具有藝術性的隱喻,使死亡本身顯得不那么可怕。獾的朋友們經歷了沉痛、悲傷、不知所措、緬懷、感恩,讓獾永遠地活在他們的生活與記憶中,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永生,也是對死者最好的悼念。
(四)可讀性與深度的兼顧
雖然生命主題繪本的讀者是兒童,但創作者在創作時還需考慮生命的深度,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敘述,而應提供給兒童讀者深層次挖掘的空間。生命主題的繪本在內容上表現出更為豐富的內蘊特點。如《活了100萬次的貓》中,創作者融入了更多的哲思,即什么樣的生命更有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有評論者說這是一本可以從零歲讀到一百歲的繪本。
生命主題繪本的創作特點體現在其對情感性、教育性、故事性、哲思性、藝術性、真實性和深度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和巧妙平衡。
二、生命主題繪本的書寫策略
從生命的歷程來看,兒童似乎離死亡最遠,對他們來說,死亡顯得遙遠而陌生。然而,“從心智與生理的角度看,作為弱勢群體的兒童,又是最接近死亡的群體。兒童作為生命的個體,有權對他的親人或寵物的死亡感到悲傷,成年人無權剝奪兒童自己的感受。父母的‘離去’如果不被告知,會讓孩子處于長期孤獨等待中或產生被欺騙的感覺,有些孩子甚至會一直認為父母拋棄了他們”[1]。如何在繪本中呈現生命的終結,并使兒童理解接受確實是一大難題。繪本在這一主題的書寫策略,主要體現在內容的選擇、情感的傳遞、童心的哲理性表現和畫面的表達四個方面。
(一)內容的選擇
在探討“死亡教育”這一敏感而重要的話題時,以繪本的形式向幼兒傳授生命的內涵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有限性,而且還能以一種生動、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探索生命的意義。繪本中的故事和插圖往往能夠跨越語言和年齡的界限,觸及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生命的寶貴和死亡的現實。目前,筆者收集到的繪本從內容角度來劃分主要有親人離世類、寵物死亡類、故事形象類和自然環境類。
在幼兒的情感發展過程中,親人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同伴,都是他們情感關系建立的基礎。然而,生活常常充滿不確定性,例如,年邁的祖父母可能因疾病而離世,或者父母可能因意外事件而身亡。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給幼小的心靈帶來深刻的創傷,并導致一系列心理和行為上的不適應。親人離世類的繪本,專門幫助幼兒理解、淡化親人離去帶來的焦慮和傷痛。如《再見了,艾瑪奶奶》《爺爺變成了幽靈》《爺爺有沒有穿西裝》《外公》等。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幼童階段,他們可能會遇到一些令人難以預料的挑戰,其中最常碰到的大概就是家養寵物的死亡。對于孩子來說,寵物不僅僅是動物,更是他們最好的朋友,是他們情感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寵物離世對幼兒來說是接受死亡痛苦的一個過程,因為幼兒與寵物存在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連接。在幼兒的世界里,他們常常相信,即使寵物死亡,它們也會在另一個世界得到關愛。《我永遠愛你》是一本非常適合幼兒閱讀的寵物死亡主題的繪本。它通過講述故事引導幼兒如何勇敢地面對寵物離去的現實,從而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向孩子們展示了生命的無常,以及如何去接受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雖然我們不能阻止死亡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在它來臨之前用愛去填滿生命。在生者在世時多些陪伴,及時說出自己的愛,這給生者以慰藉,也給死者在剩余的生命中增添了色彩。”[2]8現在說出愛、享受愛、付出愛,死者離開后繼續傳遞愛,讓生命以愛的方式傳遞下去,這才是愛和生命相容最好的方式,也是愛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動物形象類繪本是指通過動物形象或虛構的形象來表現生命及死亡主題的繪本,如《活了100萬次的貓》《獾的禮物》《當鴨子遇上死神》《國王與死神》《雪人》等。這類繪本中的形象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而是借虛構的形象和故事,讓幼兒在體會他者的故事和情感中感知死亡的意味。死亡這個無法回避的話題,提醒著幼兒生命的短暫和有限。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通過對死亡的認知,幼兒開始更加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個呼吸、每一次微笑、每一段情感都因為死亡的臨近而變得更有意義。死亡不是生命的歸零,而是生命價值的放大鏡,讓幼兒看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在有限的時間里,學會感恩、愛和勇敢,讓生命中的每個階段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獾的禮物》告訴小讀者,生命的終結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獾雖然身體衰老,但他接受這一點,并對生命的結束持坦然態度。他的夢境則展示了死亡作為一種自然過程,靈魂最終獲得自由。《當鴨子遇上死神》以幽默詼諧的方式,通過鴨子與死神的對話向幼兒揭示了死亡的真正意義。無字繪本《雪人》通過雪人的消失,向孩子們傳達了生命的短暫和珍貴。
自然環境類繪本指以自然界現象、植物等內容為主題的繪本。自然環境類的繪本是引導幼兒感知自然界的生命氣息,理解自然界的循環。如《風到哪里去了》《一片葉子落下來了》等。在《一片葉子落下來了》中,通過描繪楓葉弗雷迪的一生,結合四季更迭的美麗插圖和細膩的繪畫,營造了一種溫馨且深遠的情感氛圍。即使生命已經走到盡頭,弗雷迪的心中仍然充滿了對大樹恩情的回饋之情,以一種生動且感人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生命的循環和感恩的重要性。它愿意化作春泥,滋養大樹,實現生命的循環。該繪本引導孩子們理解死亡的自然性,讓他們在面對生命的終結時,能夠保持平靜和接納的心態。該繪本教導孩子們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用愛和善良去影響他人,讓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二)情感的傳遞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共同世界,而死亡的遭遇卻使得這個共同世界不復存在。在面對死亡的過程中,情感會經歷不愿意承認、情緒激動、尋找分離和新自我世界等階段。這是一個復雜而微妙的過程,需要我們以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去面對。死亡主題的繪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利用豐富的色彩和生動的文字,有效地減輕了死亡帶來的壓抑感。繪本以一種輕松詼諧、充滿愛的方式詮釋死亡,使孩子們能夠在童趣中感受到對生命的崇敬和熱愛。這種處理死亡主題的方式是以一種溫情、平淡、淡然、充滿希望的態度進行的。它引導幼兒正確地認識死亡,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生命態度和正確的生命認知。
如在《爺爺有沒有穿西裝》和《外公》這兩部作品中,它們在結尾處都巧妙地描繪了生命的誕生。《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故事的結尾是米琪阿姨生下了一個嬰兒,大家認為這個嬰兒長得像爺爺。這樣的描繪,既是對生命循環的一種隱喻,也是對家族傳承的生動展現。盡管小讀者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生命循環的深層含義,但他們能感受到故事中所傳遞的希望和美好。在《外公》的結尾,我們看到小女孩推著一輛嬰兒車在春天的山坡上奔跑。車里的嬰兒,象征著新生命的誕生,而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詩意。這個結尾同樣可能不為小讀者完全理解,但它所傳達出的美好情感卻是易于感受的。
對于兒童這一特殊讀者,生命終結主題的繪本雖然以生命終結狀貫穿,但最終指向溫暖,創作者擅長用多種方式來消解題材本身的悲傷和殘酷。大多在殘酷的生命終結底色上加入一些溫暖的元素,如愛、感恩、新生等,為生命的終結注入了新的生機與希望,使兒童文學回歸輕盈與陽光。
(三)童心的哲理性表現
童心的哲理指運用兒童的視角、話語道出的某種富有哲理性的觀點。表現在平靜的情感指向和詩意的生命意義探索上,而這種看似尋常的方式恰恰契合了兒童心理接受的方式。在經典的繪本中對死亡的闡述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在兒童心性關照之下的輕盈之美。“兒童文學被認為是具有一種輕逸之美的藝術品質,輕逸即是一種快樂,一種天真,一種喜劇。”[3]繪本對死亡主題的表現不乏輕松幽默、脈脈的溫情以及天真爛漫的想法,在滿足兒童對死亡認知的同時,也給了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因而在面對死亡時充滿勇氣和希望。
如《一片葉子落下來》是一個關于生命的自然、關于生命的童話,以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講述生與死之間的微妙平衡。向我們展示了正是這樣一片生于自然,老于自然的葉子。繪本中的生死觀照是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法,通過描繪角色對生死的思考,展現生命的短暫和永恒。這種生死觀照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生命的有限。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最后成長階段,死亡的存在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有限,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讓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流光溢彩,死亡的存在不是生命歸零,而是凸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在兒童成長的旅程中,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和苦難并不亞于成年人。然而,當他們面對這些困難時所展現出的勇氣、樂觀和本能的力量,成為了兒童文學的信仰之光。這種力量源自兒童天然的心性,它賦予了他們快樂、天真和勇氣。在兒童的心性關照下,死亡的主題不再是沉重的,而是輕松而幽默的。孩子們對死亡的幼稚理解,雖然看似天真,卻能讓他們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給故事帶來詩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賦予其哲學意義。這種天真和樂觀,以及超然的心態,對于維護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至關重要。
兒童文學是樂觀的文學,它不會讓故事在悲哀中停頓,在死亡中停頓,他總是有著最終的溫暖指向,死亡絕對不會是終點。“寫死,其實就是寫生。”[4]“它既是生命的結束,也是成長的開始。”[5]引導孩子深入理解生命的價值,不僅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認識和尊重,同時也對他人的生命持以珍惜和敬畏的態度,對生命有普遍的關懷與熱愛。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面對何種挑戰,都能夠保持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讓每一天都充滿生命的光輝和意義。
(四)畫面的表達
繪本中圖畫本身就給予了孩子廣闊的想象空間。繪本中的死亡主題通過豐富的色彩、生動的文字和輕松詼諧的展示方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對生命的關愛、關懷、崇敬和熱愛。這種獨特的呈現方式使得死亡主題不再沉重,而是充滿溫暖和希望。如《爺爺有沒有穿西裝》《外公》《爺爺變成了幽靈》等。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繪本的主色調是咖啡色,屬于中性的暖色調,“這個顏色也給人一種迷迷糊糊的感覺,難以界定真正的色位,能展現出葬禮的肅穆,親人過世的悲傷氣氛以及布魯諾對死亡的模糊界定”[6]。布魯諾的頭發和他在葬禮上穿的雨衣是鮮紅色的。紅色比咖啡色顯得輕,表明了布魯諾孩子的身份,紅色也屬于暖色調,顏色本身是沒有重量的,只是顏色使人感覺到物體的重量,給人一種亮色、活潑和溫暖的感覺。布魯諾的衣服、杯子、嬰兒車等物品顏色都是綠色,為繪本的悲傷氛圍帶來了一絲調和。《外公》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最后沒有文字的一個跨頁,這個跨頁的左邊是用線條畫的小孫女,右邊是綠色的沙發。從之前的圖畫中,可以知道這是外公的沙發,空空的沙發暗示著外公已經不在了。微微顫動的線條隱約地表達出小女孩的不解與孤單,而那張綠色的沙發似乎仍保存著關于外公的溫馨回憶,這樣安靜的跨頁,卻是感人至深的。書中用“消失”“不見了”和“從此不再回來”來闡釋死亡,并用悵然若失的意境暗示讀者死亡這個事實。他不希望“死亡”對孩子造成傷害性的震撼,這種做法是溫和友善的。
通過上述畫面表達策略的具體應用,能夠生動地傳遞出繪本的生命主題,使讀者在欣賞美麗畫面的同時,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三、結語
生命主題的繪本是一種情感和智慧的教育方式,通過探索生命的本質,讓孩子們感受到生命的美麗、神奇和智慧,讓孩子們體驗生命的美好,學會尊重和關愛生命,培養對生活的自信和堅韌不拔的勇氣。通過生命教育,孩子們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為未來有益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對待生命的方式可以不用悲傷,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甚至沒有回頭路的終結前也可以有著童話的詩意與燦爛”[2]11。
參考文獻:
[1]豐競.繪本文學的“死亡”認知途徑[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1):125-129.
[2]黃麗英.論圖畫書中的生命終結主題[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3]吳正陽.論兒童圖畫書中的死亡闡述及其意義[J].昆明學院學報,2012(4):5-8,17.
[4]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01.
[5]黃貴珍.論兒童文學中的死亡主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6(1):11-13.
[6]江舒琳.以《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為例解讀兒童文學的死亡主題[J].語文學刊,2015(4):65-67.
作者簡介:張方,碩士,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團干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普惠性學前教育發展的親子閱讀實施策略研究”(2024YB053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