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瀟 常州市工貿高級技工學校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證實了信息技術的價值,它對人類的影響起初體現在一條信息、一段文字、一篇報道上,而后覆蓋到全球的信息網絡,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階段,各國試圖以數字經濟作為基點,于國際貿易中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或是鞏固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也人們提供了溝通、協作的橋梁,這種合作關系乘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機。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穩步發展,“世界工廠”的聲譽響徹全球。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轉折點,為了把握時代機遇,再次創造我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就要探究國際貿易轉型發展的新策略。
從概念上看,數字經濟指的是將信息技術產生、傳播的數據信息作為生產要素,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實現傳統貿易活動的“再創造”與“再升級”。信息技術與經濟貿易是相輔相成的協作關系,信息技術能夠從成本控制、流程管控、精準推送等諸多方面為經濟貿易活動的實施帶來保障;而貿易活動經濟效益的增長又能夠為技術革新帶來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在實踐中,信息技術主要以提供服務、內嵌軟硬件等諸多方式對眾產業的發展提供幫助。其中,影響頗深且最具前景的便是新興的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能夠借用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的優勢,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構建一種萬物互聯的新格局。
在國際視野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隨著數字經濟的繼續發展,虛擬貨幣等“特殊形態”的財富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憑借著與現實貨幣的微妙聯系,在國際上頗有聲譽。但在虛擬貨幣“火遍全球”的現象背后,是信息技術升級以及數字經濟時代所帶來的創新需求,無論是虛擬貨幣還是元宇宙等新興概念,都與創新有著緊密的聯系,因而,創新能夠成為在數字經濟時代中謀求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到來之前,信息技術對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已經不容忽視,“信息化”“數字化”早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熱點話題。在世界貿易的視角下,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貿易的地域限制,將國家、地域限制下形成的區域市場打通,形成了全球共同的國際貿易市場。在大市場的環境下,傳統經貿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工業發展所對標的“國際需求”,因而,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建立起來的“輔助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工作中,高新技術在生產環節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為商品質量帶來保證。在銷售階段,大數據技術能夠精準識別、篩選出潛在的客戶群體,極大地壓縮了推廣成本,使更加人性化的銷售策略具備可行性。除了上述兩個階段,信息技術在物流配送、存貨統計及調控等多環節的作用同樣明顯,可以說,只有率先推行國際貿易的信息化建設,才有機會掌握未來,從而在復雜的國際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國際貿易的規范化發展趨勢是跨國企業在進行國際經濟合作時,都需要遵循的規則和制度,這些規則以法律為基礎對行業進行規范,若企業沒能遵循貿易守則,其市場地位及聲譽就會受到影響,甚至被國際市場所淘汰。比如,在國際貿易中,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往往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這是由于現有的國際貿易格局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這些企業在他們所熟悉的體系內“摸爬滾打”數十年,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應對機制,甚至會靈活地使用市場規則中的漏洞為自己牟利。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合作與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我國與其他后發國家,都希望擁有一個平等的市場環境,因此,國際貿易的規則也將向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經濟形勢也隨著政治趨勢的變化做出反應,區域化合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方向。從機制上看,相對于易受各種因素影響的泛全球化貿易,立足地緣等先天優勢建立起來的區域合作組織更能夠提供足夠的安全性,無論是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還是東盟自貿區的磋商,都建立在區域化發展的構想上。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區域化也將是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方向。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許多跨國企業都在努力擴大自己的國際市場,提高本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為企業的持續性發展積累優勢。一方面,一些跨國企業在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為了迅速地融入當地市場,擴大產品貿易需求,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便就生產、經營等多方面與當地企業開展合作;另一方面,一些跨國企業通過與國際商會、其他跨國企業的合作,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使其在國際市場上也能夠取得一定的競爭優勢。然而,在國際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合作也將不斷加深,我國企業也將直面國際市場中更加激烈的競爭,若企業若不具備創新發展的硬實力或是強大的適應能力,便很容易被淘汰。
現階段,數字經濟發展的速度已經遠遠地超越了政府行政體制革新的速度,打破了地緣限制,將各個地區聯系起來“收納”到同一個網絡空間中,而在真真假假的網絡空間與真實世界的交界處,不正當競爭、網絡詐騙、非法集資等一系列問題逐漸顯露,給現實社會、網絡環境都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由于這些手段的違法成本極低,這種利用信息技術為自己牟利而損害消費者與企業利益的情況屢禁不止。盡管我國政府的管理力度有所加強,但明顯未能適應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且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導致執法人員“無法可依”,體現出數字經濟時代我國上層管理制度存在著諸多缺陷。
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企業管理模式往往呈現“金字塔形”分布特征,強調上層領導對下層的絕對掌控,但忽略了同級部門、同級崗位之間的協作與溝通,這就導致需要多部門、多崗位齊心執行的戰略部署往往難以發揮實際效用。
我國網絡技術的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在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等方面的探索與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的數字經濟人才還無法滿足全行業發展的需求。除了必要的人力資源、理論建設支撐,我國基礎設施、政策法規、貿易體系、企業自研能力等方面也需要進行優化,尤其是核心技術方面,要想擺脫“卡脖子”的窘境,就勢必要強調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實體經濟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滯后的問題日益凸顯。在制造業,數字設備、智能設備的開發及引進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且由于缺乏對核心技術的控制,我國企業不得不在知識產權方面支付大筆費用,這直接拉高了生產成本,使企業陷入“轉型難,不轉型也難”的兩難境地。這個問題在中小型企業身上尤為明顯,相較于財力雄厚的集團型企業,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持企業轉型,因而只能繼續在低端制造方面“一條路走到黑”,直至被市場所淘汰。
從經驗上看,一個前沿理論從問世到應用往往需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探索周期,在國內,數字經濟屬于較為前沿的概念,因此,我國高校無法及時應對數字經濟的變革,沒有更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這就導致我國的數字化人才嚴重不足。當然,這個問題不能全然責怪我國高校,人才供給會受到市場上諸多因素的影響,人才資質認定難、企業生存難等一系列情況呈現我國數字化人才培養并沒達到預期,專業人才缺口較大。
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下開展的經濟活動,而國際市場時常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波動,國際貿易只有在完善的戰略體系支持下,才能夠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從當前情況來看,數字經濟時代下我國國際貿易戰略機制建設應當以國內企業狀況、行業發展方向以及技術應用前景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
第一,對國內企業的發展現狀進行調研。我國企業眾多,但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卻寥寥可數。在國際貿易的視角下,要秉持“打造龍頭企業”的理念,篩選出一批具有極強發展潛力的企業予以支持,從而擴大我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影響力。對部分“標準線左右”的企業,我國應當采取相對寬容的態度,將國內市場當作孵化跨國大型企業的“溫床”,為國際貿易產業的發展提供持續性動力。
第二,奠定創新發展的基本格調。改革與創新是我國企業發展的主旋律,因此,在制度層面,要體現打造“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將創新上升到戰略高度。對外,創新戰略應當支持國內企業與跨國企業就技術開發領域開展合作;對內,應當從政策、資金、環境等方面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國內企業提供支持,并對其生產、運營等環節予以引導,從而打造中國高端制造、創新智造的品牌形象。
第三,制定強調新技術應用的發展戰略。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是數字科技之間的競爭,只有率先提出科技優先的發展理念,優先將新技術應用于產品生產及貿易活動,才能夠搶占國際貿易的制高點。在科技的加持下,傳統貿易商品可以附帶更高的價值,幫助企業爭取更多的利益,從而使我國國際貿易擺脫中低端定位的刻板印象,為我國貿易實力的提升注入動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對于企業而言,科學的發展策略尤為關鍵,能夠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針對國際市場、企業自身實力動態地調節資源分配,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對此,企業應當將目光聚焦于數字服務平臺,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數字平臺,借用平臺的影響力為企業提供發展助力。對于一些中小實體企業而言,他們往往不具備打造專屬平臺的能力,此時有關部門便要發揮橋梁作用,利用政策支持或是稅收優惠等財政工具鼓勵社會數字服務企業對接中小型實體企業,幫助他們補齊數字化建設方面的短板,為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提供支持。
第一,國際貿易產業的人才缺口應當采用“引入+培養”的模式予以彌補。其中“引入”旨在解決“燃眉之急”,企業可以從國內外招聘具備強大能力的數字智能人才,滿足基本的行業發展需求,實現國際貿易行業的“數字化運轉”。“培養”則是長遠眼光下解決人才方面問題的必然選擇,現階段國際貿易可以采用“引入”的方式暫時性地渡過難關,而后產業的繼續發展需要大量本土數字智能人才予以支持,這就需要高校從長計議,與有關部門協調好福利、政策等多方面必要條件,打造適合數字智能人才成長的培養方案。
第二,加快培養產學研通用人才。現階段,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產出的人才普遍為側重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對信息素養、數字智能知識并未有過多要求。為了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坐擁龐大生源的高職院校應當爭做表率,積極吸納國內外先進經驗,打造集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養基地,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技能水平,為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重視企業領導干部管理層的學習與培訓。若想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成長,在國際市場中“分一杯羹”,企業就必須擁有國際視野,這就要求企業領導干部及管理層人員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及管理能力。因此,企業管理者就要加強學習,大型企業之間可以組織為期數周的交流合作,積極分享成功經驗;中小企業領導可以在資源網站或是其他平臺上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總而言之,在國際貿易的視域下,無論是中小型企業還是大型企業,都需要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各方都不應吝于分享經驗,應當積極開展交流合作,開創榮辱與共的發展格局。
在經歷了長足的發展后,我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攀升,不但促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也為東南亞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鞏固我國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地位,我國應當積極參與國際經貿合作,深入經濟貿易決策領域,再度提高中國于世界貿易中的參與程度,打造中國信譽、大國擔當的國際貿易聲譽。
在新的形勢下,國際經濟正朝著國際化、科技化、規范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我國國際貿易必須切實結合國際經濟發展趨勢,通過不斷完善我國的戰略體系、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拓展資本市場的規模,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改革,增強對外貿易的實力。對于實力稍遜的中小實體企業而言,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更是市場重壓下的必然選擇,企業應當向有關部門或是數字服務機構尋求幫助,探索協同發展的路徑,為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