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春 李卉霖 廣東理工學院
■李長路 廣州新華學院
現如今,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雖然人們的生活已經全面達到了小康水平,但還沒有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最終目標。要實現共同富裕首先需要重點解決城鄉收入差距較大這一問題,只有不斷縮小收入差距,才能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其經濟發展對我國的影響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其內部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較為顯著。廣州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優化對在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隨著廣州市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為偏遠地區提供了更完備的金融條件,改善了金融資源的配置,并且更側重保障低收入人群享有金融資源的權力,從很大程度上縮小了廣州市城鄉收入差距,緩解了差異擴大的趨勢。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廣州實施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 數字普惠金融的環境建設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運用互聯網的一系列相關技術,與各類金融產品相互融合,形成了高效的金融體系。數字普惠金融已經逐漸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通過第三方支付購物、手機銀行辦理業務、P2P 網絡借貸等。相比于傳統金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目標,普惠金融更側重保障低收入群體享有金融資源的權利,把握了長尾客群的需求,對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近年來,商業銀行積極運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優化各類金融服務。例如,中國工商銀行建立了融e 聯、融e購等多個平臺,打造了e 抵快貸、跨境貸等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招商銀行開發了閃電貸,滿足了個體客戶線上貸款的需要;恒豐銀行以金融云技術為依托,建立智能金融數據平臺。
(2) 廣州市對數字普惠金融的需求分析
在金融機構中,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而本外幣貸款余額可反映出金融機構對社會的信貸投放規模,同時也可表明公眾的投資需要。2012-2021 年期間,廣州市存款額度從30187億元增加至74989 億元,其增長幅度是原來額度的兩倍;廣州市貸款額度從19937 億元增加至61400 億元,其增長幅度是原來額度的三倍。同存款額度相比,廣州的總體存款額度高于貸款額度,但貸款額的增長速度達到了207%,而存款額的增長速度才148%,由此可見貸款額的增長更加迅速,這是因為居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2012-2021 年期間,存貸款比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2012 年的0.66%上升至2021 年的0.82%,可見廣州市的金融服務供求都處于穩定增長的態勢。
(1) 廣州市城鄉收入差距情況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廣州是粵、港、澳三大經濟圈中的重要節點城市,在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合作下,廣州的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盡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是城鄉收入差距仍然明顯。
在2012 年至2021 年間,廣州市城市與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2012 年廣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8053.52 元,而到了2021 年增長至74416 元,期間的增幅約95.6%;2012 年廣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788.48 元,而到了2021 年增長至34533.26 元,期間的增幅更是達到了105%。這充分說明在2012-2021 年期間,廣州市的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城市與農村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程度的改善。相較于城市的經濟增速,農村的發展趨勢更為迅速,但是從城鄉收入的差值來看,2012 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值為21265.04 元,而到了2021 年兩者相差了39882.74 元,這一現象表明了城鄉收入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城鄉收入比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在2013—2014 年間比值呈上升趨勢,這說明在此期間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而在2014-2021 年間城鄉收入比逐步下降,這意味著廣州總體的城鄉收入差距正逐步減少,但是農村與城市之間仍存在差距。以2021 年為例,城市居民收入為農村居民的2.15 倍,兩者的收入差距依然突出。
(2) 廣州城鄉收入差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廣州的經濟發展一直處于全國前列,但是區域性的發展差異也導致了城鄉收入分配不均衡。隨著產業不斷轉型升級,收入的公平性也越來越被廣州市政府所關注。通過大力扶持“三農”產業的發展,農村居民收入得到提升,城鄉收入差距總體呈下降趨勢,并且該市的平均城鄉收入差距穩定在全國水平之下。
2017—2021 年間廣州市城鄉收入差距和全國城鄉收入差距都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且廣州城鄉差距一直低于全國水平。由此可見,廣州市近幾年對于協調城鄉發展水平,合理分配城鄉收入獲得了成效。同時,廣州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受國家扶貧政策的影響,廣州市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從2017 年的2.36 倍到2021 年的2.15 倍,下降幅度達到了8%,這說明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在調節城鄉發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2021 年廣州市城鄉差距仍然在2 倍以上,屬于不合理范圍,城鄉收入之間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政府需要更加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完善扶貧戰略與政策體系,相關部門也應發揮其職能作用,進一步縮小差距。
從總體上看,廣州市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全國水平都處于增長態勢。這表明全國經濟穩中向好,廣州經濟增長居全國領先水平,經濟發展韌性好,且行業的增長速度較快,人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廣州市的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終保持在國家的平均水平以上,并且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大,廣州市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7 年比國家的平均收入高出了19004 元,在2021 年比國家的平均收入高出了27004 元。另外,廣州市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樣比全國的平均值高得多,而且這種差異還在不斷地擴大。在2017 年,廣州市的農民可支配收入比全國的平均值高出了10052 元,在2021 年比國家的平均收入高出了15602 元。這是因為廣州產業轉型早,對外貿易在此期間受全球貿易繼續回暖的趨勢不斷增加,占據全國對外貿易總量的四分之一,從而促使廣州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無論是從廣州還是全國層面上看,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落后于城鎮居民,可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長期得不到有效轉移,從而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
從廣州市個體層面來看2017—2022 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均是增長態勢。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17 年的55400 元上升到2021 年的74416 元,其中的增長幅度約為34%;在2021 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17 年的23484 元增加到了34533 元,其中的增長幅度約為47%。由此可知,廣州市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有所成效,全省經濟都實現了提高。單從2021 年來看,廣州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與2021 年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相比下降了2%。這表明,農村收入增長速度比城鎮更快,農村的經濟發展進程加快,偏遠地區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保障。
(3) 城鄉收入差距具有地區差異性的特點
在廣州,鄉鎮更多集中在白云、黃埔、番禺、花都、南沙、從化、增城這七個區域。依據城鄉收入比值,本文將這七個區域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城鄉收入差距較少的區域,包括番禺、南沙和黃埔,這些區域的城鄉收入比皆低于2,表明這些地區的收入分配較為公平合理。第二類是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的區域,包括白云、花都、增城和從化,雖然這些區域早期的城鄉收入比值在2~2.5 之間,但是該值逐年減少勢,其中花都、從化和增城在2021 年降至了2 以下,且白云2017 年的指標為2.37,而2021 年的指標為2.17,其降幅約8%,是七個區域中城鄉收入差距減少最為明顯的,這充分表明這些區域著力于農村發展建設,優化了經濟資源配置。
近7 年來,廣州市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和應用深度都在不斷增加。覆蓋廣度從2014 年的230 增長至2020 年的305,其中的覆蓋度增長了33%,這說明廣州數字普惠金融在更多的區域實行,更具有普及性。同時,廣州市政府每年都在增加對數字普惠金融的資金支持,合理地配置了金融資源。使用深度從2014 年的178 增長至2020 年的317,其增幅達到78%,可見越來越多的群眾享受到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也印證了其包容性的特點。從側面體現出越來越多的人進行生產與投資行為,群眾使用頻率與活躍性高,金融服務下沉化。小微企業、農村居民以及低收入人群等群體的經營條件與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
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2014—2020 年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率、使用率和城鄉收入差距的相關性:2014 年普惠金融的覆蓋率和使用率最低,而城鄉收入差異則最大,隨著其不斷地發展與完善,2020 年覆蓋率與使用率達到了近7 年的最高值,同時城鄉收入差距也是相較之下最小的。由此可得,城鄉收入差距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覆蓋度、使用度呈反比例關系。
在2018 年之前,天河、增城、白云、海珠四個區域處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第一梯隊,黃埔還處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時期。而在2018—2020 年間,黃埔區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并趕超了海珠的發展規模。越秀、荔灣、花都三個區域都屬于第二梯隊,從化、增城、南沙三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滯后。這也體現了廣州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具有區域非均衡性的特點。
天河區的群體在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方面位于各區前列,從化與花都區使用數字普惠金融的受眾面相對較少。天河是廣州最大的經濟強區,它的支柱行業是金融業,持有牌照的金融機構超過了70%,因此天河的金融網點覆蓋率廣,高新的小微企業較多,對普惠金融的需求大,自2016 年的120上升至2020 年的193,其漲幅達到60%。花都與從化城鎮化水平較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進度較緩,群體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程度不高,活躍性不強,政府需要加強該區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完善當地網點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讓更多人能夠獲得金融服務。
由于天河、荔灣、越秀、海珠、黃埔的城鎮化率高,因此,只討論其他6 個區域的城鄉收入差距。從廣州市分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情況可知番禺的城鄉收入差距最小,與此相對應的番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情況也是在這6 大區覆蓋度最高、群體使用深度最多的。但是覆蓋率與使用率最低的從化區并不是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區域,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城鄉收入起積極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隨著我國政府大力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以來,廣州市的相關機制正在逐步健全,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今后的發展中,廣州市應建立完善的大數據風控體系,從而實現高效率的數字金融布局。對于金融服務每個環節的不同風險進行精細化控制,確保風險可控。對外擴大與各類征信機構的合作范圍,不僅要整合各類傳統數據,也要接收大量非傳統的信用數據,豐富數據庫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提高數據的可信度,建立完善的風控流程。同時,運用大數據開發、高級算法等技術,通過平臺的精準測算,將客戶的相關信息進行整合評分,形成可視化的風險評估,從而篩選出可能有高違約風險的用戶,使得金融機構能及時規避風險。
從廣州的實際情況來看來,荔灣、越秀和天河等地,因其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金融市場比較成熟和完善,所以在上述地區開展數字普惠金融并不能明顯地使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減小。不過相比于番禺,南沙、從、增城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不如市中心,在這些地方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對于拉近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廣州市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以農村為主的地區具有重要意義。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較好的地區,應該把重點放在金融上,對產品進行創新,力求創造出一種可以為低收入群體或小微企業帶來額外收入的金融產品,讓理財產品涵蓋更多群體。在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中,應優先支持那些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可以對當地的小微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通過減稅等方式降低其運營費用。從上文的數據可以看出,番禺和南沙兩個區域的財政狀況都比較差,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針對這一情況,各金融機構應當在上述七個地區,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從而改善貧困人口獲得金融服務的困境。
數字普惠金融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其發展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在我國,由于體制上的不完善,政策對農業的支持程度不高,導致了在農村地區的資金以及金融資源的分配與農業的發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廣州市要充分發揮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扶持作用,大力開展數字普惠金融,貫徹落實惠民政策,加強對小微企業和農業的資金支持,從而有效提升農村的金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