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斌
教師,本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職業(yè),尤其是班主任這個崗位。故事只有被講述、被表達、被公開、被傳播,才更有力量。所以,教師一定要學會講故事。
從“教育寫作”到“生命敘事”
不少教師一談起寫作就頭疼。但實際上,寫作不是要求教師成為作家或教育專家。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教育敘事寫作已經成為教師的日常表達方式。微信朋友圈、簡書、美篇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教師自發(fā)記錄自己的感想,寫下或長或短的班級管理日志、小故事或者心得。只不過,這些文字停留在對現象的簡單記敘上,缺乏思考和系統(tǒng)構建。但經常進行這種碎片化的記錄,已經代表教師行走在教育敘事的路上了。比如,“夏風教室”引領的“3X教師成長計劃”要求青年教師每天完成200字的習作打卡,這其實就是教育敘事的一種表現形式。
知道“為什么要寫作”,我們才有行動的方向和動力。教師寫作有4個無法回避的理由:職業(yè)特征決定了寫作是“基本功”;成長需求決定了寫作是“捷徑”;教育關系決定了寫作是“必修課”;職業(yè)狀態(tài)決定了寫作是“特效藥”。
除此之外,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還可以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寫作——堅持生命敘事。朱永新教授開展的新教育實驗提倡生命敘事,即人生就是一個故事,需要人們不斷書寫。他認為,生命應保持一種“思與詩的狀態(tài)”,教師應“書寫自己的生命傳奇”,從而實現對教育生活的理解與超越。
我認為生命敘事這一表述一語雙關。它既指教師的寫作是對生命過程的敘述和表達,體現對生命的觀照,融入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又指教師的職業(yè)生活應該成為一部有故事、有主題、有意義的生命敘事。
當教師轉變視角,把原先敬而遠之或望而卻步的寫作視為一種工作交流和生命敘事,那么,教師就不會把它視為一種負擔。
從“事發(fā)現場”到“故事裁剪”
湖北省教育廳教師管理處的趙耿老師是“教育故事力”的推動者,他提出的“發(fā)現、實現、呈現”理論特別適合運用到教育敘事寫作中。其中,“發(fā)現”回答了教育敘事的素材來源問題。只要教師的眼和心在學校、在師生,那么,在教室、在課間、在操場、在師生活動的每一個空間和教育場景,都有故事等待我們去發(fā)現。
一是發(fā)現課堂。課堂是故事最重要的“生產地”,好課的演繹、智慧的火花、精彩的對話、觀點的碰撞、課堂的意外,都是值得教師關注的素材。比如,有一次上課,因為教室外面的籃球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我決定提前下課讓孩子們出去觀看球賽。一個小男生跑過來對我說:“校長,上課就是上課,為什么要停課讓我們出去玩呢?這很不嚴肅?!蔽液苁苡|動,圍繞“成年人不要小看面前的孩子,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這一主題,寫下《我被學生上了一課》一文。還有一次觀課經歷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語文教師放緩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她從鼓勵孩子大聲說話到幫助他們完善表述,耐心地等待每一名學生回答問題。這讓我深受觸動,于是我寫下了隨筆《等待的溫度》。
二是發(fā)現兒童。這是教師最有價值也最有受眾的寫作方向。站在學生中央,教師會看到很多平時忽略的美好。學生的天真、可愛、童趣、求知欲和想象力,都會制造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任何一個普通的事件,只要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都會有新的發(fā)現。教師要用心分析事件,發(fā)現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有一段時間,我發(fā)現辦公室門口總有一雙眼睛偷偷看我,后來才知道,是一個我曾經為她拍攝過校服照的二年級小女孩。原來,她發(fā)現照片中她的校服沒有整理好,覺得拍出來的照片不好看,希望我再給她拍一張。這個小女孩愛美的天性觸動了我,于是我寫下了《門口那雙眼睛》。
三是發(fā)現“圍墻之外的教育”。新的社會環(huán)境、教育生態(tài)和育人方式變革,決定了教師要“跳出學??唇逃薄R虼?,家庭教育、家校關系、社會實踐教育等同樣值得教師關注,其中也蘊藏著許多故事。
好素材需要配上好表達,這樣才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事發(fā)現場”。一般來說,“事發(fā)現場”可以通過4種方式呈現:完整的事件敘述;精彩的片段描寫;重要的鏡頭特寫;生動的細節(jié)裁剪。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裁剪”,很多教師就是因為不會“裁剪”,而無法清晰而深刻地呈現好故事的價值。無論是哪種呈現方式,教師都要把握3個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隱私;教育現場應服務于教育邏輯;力求真實、具體而生動的“現場感”。
從“講好故事”到“探究本質”
教育敘事與一般敘事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教育性,一篇好的教育敘事應該有“靈魂”,即教師的教育價值觀。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一是堅持教育立場?!耙陨鸀楸尽钡慕逃鍪株P鍵,且必須貫穿文章始終。它不僅決定了文章的構思方向,還決定了作者觀察和思考的角度。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結合法治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審視和解讀教育現象。例如,有一次我在一年級某班觀課,看見人群中有一個孤獨的小男孩,他一個人掰手指、玩筆或東張西望,基本沒有參與課堂學習,沒有一個同學注意他,教師也沒有時間和機會關注他。這一幕引起了我的思考:要防范熱鬧課堂下的冷落與孤獨,教師如何看見每一個孩子?于是,我寫下了教育隨筆《看見》。還有一次,一個三年級的孩子跑到我面前,舉起右手問我:“黃校長,你說5根手指是一樣長的嗎?”看到他委屈而急切的眼神,我當即意識到這個幼稚問題的背后肯定有故事。一個在我看來愛好廣泛、侃侃而談的男孩,在老師和同學們眼中卻是一個調皮搗蛋、成績平平的男孩。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5根手指的長短”問的不僅是校長,還是我們的教師和教育。5根手指,各有長短。我們經??匆姷目赡苁呛⒆拥娜秉c和不足,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可能潛藏著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
二是聚焦智慧現場。教育敘事的現場只有閃爍教育的智慧之光,才會產生極具魅力的故事。比如,當孩子情緒失控,家長束手無策向班主任求助時,班主任以書法這一師生共同愛好為教育突破口,點燃學生的自信,找到打開“心鎖”的“心鑰”。
三是提煉價值收場。教育敘事的“靈魂”在于教育價值觀,這就需要教師提煉。如果沒有經過提煉,文章就是一盤沒有放鹽的菜,除了故事還是故事,索然無味。一旦提煉出一個主題,那這盤菜吃起來就有味道了。有怎樣的教育立場和思維,就會有怎樣的觀點。因此,“價值收場”是對“教育立場”的有力呼應。鮮明而小巧、獨特而深刻的觀點更能讓人印象深刻,引發(fā)讀者共鳴。
從“內容飽滿”到“能刪盡刪”
有的教師擅長記事,卻不精于裁剪;有的教師擅長捕捉故事,卻不會解釋現象,不能看清事件的本質;有的教師擅長表達情感,充滿文學味,卻不善于提煉觀點。因此,一篇好的教育敘事,應該是“故事的場景+文學的表達+教育的內核”三位一體的。具體來說,行文——從教育的角度來敘事;表達——從教育的邏輯來裁剪;立意——挖掘故事的教育意義。我總結了教育敘事的5大亮點,供各位老師參考。
好敘事有“靈魂”,觀點深刻或獨特。觀點是思想的呈現,沒有觀點的敘事是膚淺的?!白湔嘛@志”是教育敘事常見的手法,即篇末點題。很多教育敘事都有揭示教育哲理、教育智慧的“金句”。這類“金句”不在多,而在精,起畫龍點睛之用。
好敘事有“結構”,層次清晰而精致。無論是起承轉合的自然過渡,還是總分總結構的完整呈現,都要做到故事主線清晰,綱舉目張,層次分明。在眾多的教育敘事中,“現象+思考”“故事+感悟”“觀點+案例+觀點”的結構比較常見。
好敘事有“沖突”,事例典型而小巧。好的敘事,總是因沖突而扣人心弦。時間沖突、關系沖突、認知沖突、利害沖突等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糾結”和“難處”,就是文章最具表現力的地方。
好敘事有“描寫”,現場真實而生動。教師要特別注重對故事現場的細節(jié)描寫,包括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等,尤其是表現教育情懷和教育智慧的動人細節(jié)。
好敘事有“眼睛”,標題鮮活而奪目。一個好標題可以精準而亮眼地呈現故事的核心觀點和價值,彰顯教育智慧。比如,常見的標題有:《愛,就是看見和回應》《我給學生“道歉”》《被學生“保護”的日子》《一念寬容淡墨痕》《一套“貨幣”讓班級“活”起來》,等等。
教育敘事寫作的最后一個步驟是“提煉+打磨”,追求語言雅致且精練。語言精練是指文章沒有多余的詞句,不拖泥帶水。我常常用“默讀兩遍+朗讀一遍”的“三讀法”修改文章,力求“能刪盡刪,不多一字”。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育人無小事,事事皆故事。我們倡導每一位教師培育一顆敏感的教育心和一手“故事力”。只有今天我們講好學生的故事,明天孩子們才能對我們的故事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