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江橋

對教師來說,寫作是一項性價比很高的投入。一方面,通過寫作,教師可以更好地梳理教育方法,深入思考教育問題,為后續的教育工作積累經驗。另一方面,文章成功發表能夠增加教師的學術成果和影響力,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在學校從事科研工作,我常常和老師聊起教育敘事寫作,梳理了幾個共性問題,希望對想寫作的教師有些許幫助。
“我感覺沒什么可寫的,都是一些小事”
萬事開頭難,很多教師其實被擱淺在了“寫什么”的問題上。有的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很高,覺得自己做的事和其他教師做的事是一樣的,寫出來的意義并不大。還有的教師覺得身邊的故事過于常見、平淡,寫出來也無法引起同行的思考。難道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真的沒什么可寫的嗎?肯定不是,教師看似日復一復、千篇一律的工作中藏著很多“隱藏劇情”。
我們學校有一位信息科技教師,她入職3年以來,有多篇文章被推送到學校公眾號,還有兩篇文章登上省級刊物。她的文章都是故事類的,那這些故事是從哪兒來的呢?她曾這樣說:“像我這樣的綜合學科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有限,也很難有什么特別的事情剛好在課堂上發生。所以我會在開學時就鎖定某個班的某名學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甚至一整個學期都關注這名學生,記錄他的言行,和他聊天,幫助他改掉某個壞習慣。這樣就有了寫作素材。”
原來,好的故事需要教師靜下心來,關注某一個孩子一段時間,經過這樣細致的、連續性的觀察才能發現孩子身上的真問題。
和我搭班的貝貝老師不僅善于寫故事,還善于“制造”故事。記得在第二屆“校園十佳歌手”大賽上,我的班上有一名女生臨上臺之際怯場了。貝貝老師急中生智,牽起女生的手,陪她一起走上舞臺完成了比賽。還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孩子上課偷看《斗羅大陸》。課后我了解到,他的媽媽不準他看這類小說,為此他和家長還鬧過幾次矛盾,他只好帶到學校看。我和貝貝老師說了這件事,她告訴我最近好幾個家長都反映孩子在家因小事與家人爭執。于是,貝貝老師再次發揮她的聰明才智,建議我組織一次活動:讓孩子和父母互相推薦書籍,共同制訂讀書計劃,并舉行讀書分享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也讓家長和孩子有了更多的交流和理解。
由此可見,好故事不一定是自然顯露、自然生成的,它需要教師多花點心思,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一旦教師有了不同尋常的看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那就一定能發現一個好故事。
“我每次都不知道表達什么核心觀點”
其實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面對一件事情,我們能敏銳地感知到它是一個有意義并值得記錄的故事,然而,寫著寫著,我們卻無法明確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教育策略,或者在完成后覺得故事并無新意。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這是我們剖析事物本質的能力以及自身的認知水平有限導致的。
閱讀是提升這兩種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有一段時間,我在閱讀教師的心得時發現,王老師很喜歡寫班里學生的故事,但遺憾的是,她的文章大多只是記錄故事,還差畫龍點睛之筆——點破故事背后的本質。于是,我送給她一本《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此后,她的文章開始融入對兒童行為與心理的深入剖析,多篇關于心理健康的文章被推送到學校公眾號。隨后,我又向王老師推薦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使她的文章從單純的故事敘述提升至深度剖析故事本質與提供有效解決方案的層次。
除此之外,學校成立“和·潤家庭項目組”時,要求成員讀了好幾本書,包括《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養育男孩》《養育女孩》等。那段時間,我發現教師寫的心得和故事都和家庭教育有關,而且寫得既生動又有深度。
所以,閱讀可以提升教師的認知水平,使他們看到故事的本質。這樣,教師才能寫出主題深刻,有理有據的故事。
當然,除了閱讀外,有針對性地查閱資料也可以讓我們的故事更有深度。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么總習慣性地傷害自己親近的人?》,文中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在學校對待老師同學和在家對待爸爸媽媽的態度截然不同,但寫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小女孩為什么會這樣。于是,我在網上搜索“為什么人們總喜歡拿親近的人出氣”,還查閱了大量關于“將負面情緒帶回家”“學生的兩面性”等問題的文章。最終,結合小女孩的家庭背景和查閱到的資料,我才得以對她的行為進行深入且合理的詮釋。
一線教師從不缺乏案例與故事,缺的是對案例和故事的深度思考與梳理總結。通過閱讀、查閱相關資料,教師可以學到很多關于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和理論,將這些知識和理論運用到寫作中,可以讓故事的價值最大化,引發更多同行的共鳴與思考。
當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后,認知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便可以通過故事來傳遞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我們學校有一位數學教師兼班主任,她發現有些被她特別關注的孩子進步不大,于是她嘗試用平常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反而起了作用。這使她覺得“每一個孩子都不應該被輕易‘特殊對待’”,這便是她的教育觀。朱老師長期在小學低年級任教,她的筆下有一些非常情緒化的孩子,她通過剖析這些孩子的家庭環境、行為、心理,得出“孩子的情緒化,其實是給自己打造的一個保護殼”的觀念。像這樣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梳理出自己教育觀的教師還有很多。比如,“養孩子不是種地,付出越多,說不定適得其反”“影響學習的往往不是學習本身,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其實,擁有自己的教育觀并不難,教師需要細心梳理各種故事案例,將個人對這些事件的見解專業、系統地闡述出來,便能逐漸構建起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體系。
“要把故事寫得吸引人好難呀!”
教師如果已經清楚自己要寫什么,也明確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那亟待解決的問題便是“怎么寫”。寫故事有很多方式,但我們必須銘記一點:不能為了寫故事而寫故事,要在字里行間傳遞自己關于教育的思考、觀點和態度。
我們學校的劉老師寫過一篇名為《在孩子嘴里,我們找到了一根看不見的魚刺》的文章。故事發生在食堂門口,一個孩子聲稱自己被魚刺卡住,可副班主任找了多次也沒找到,正好劉老師目睹了這一幕,她迅速把孩子帶到醫務室,用棉簽挑出了那根不存在的魚刺。整個故事一氣呵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呢?答案是,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來傳達觀點。作者聯想到電視劇《急診科醫生》中的情節——醫生為一位聲稱肚子里有貓的病人“手術”,從而獲得處理這個問題的靈感。當孩子開心地離開后,劉老師與副班主任的對話恰到好處地解釋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明確指出孩子這種無端求助的行為可能是尋求關注的一種方式。
所以,一個好故事就像一塊璞玉,其內在的價值已經足夠璀璨,不需要過多修飾。
即使你的故事沒有精彩的情節,但只要你對這個故事有獨到的解讀,也可以創作出一篇優秀的文章。
比如,在我校王老師寫的《一不小心把孩子養成了“玻璃心”,該怎么辦?》這篇文章中,王老師生動地講述了3個孩子遇事容易情緒崩潰的故事,然后針對孩子的“玻璃心”展開了思考。她首先梳理了3個孩子的共同特點,如成績優異和過度關注他人評價等。針對共性問題,王老師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如表揚過程中應明確指出優點、適度賦權以及鼓勵孩子勇于犯錯等。這樣的文章不僅有故事作為支撐,還有作者對現象的深度剖析和思考,是一篇有價值的文章。
還有一種寫法是觀點至上,這就需要教師先明確文章的核心觀點,提煉寫作綱要,再根據提綱去搜集、整理與主題相關的故事,確保每個觀點都有故事支撐,確保故事能夠恰如其分地解釋觀點。在寫作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故事的連貫性和內在邏輯,必要時刪除與主題無關的內容。
以我的文章《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成長》為例,文章的主要觀點是學校中層的主要工作是服務教師,在服務教師的過程中,個人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其中一個分論點是“指導他人寫文章,我打開了自己寫作的面”,為了支撐這一觀點,我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我從教師上交的閱讀心得中發現了很多值得閱讀的好書,從教師獨樹一幟的文章中知道了更多寫作角度。二是我在發現教師的寫作難點后,梳理寫作方法,組織了一場寫作培訓。這些故事有力地說明了我在服務教師的過程中,個人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緊扣分論點。
寫作是值得教師一直堅持做的事。通過記錄和整理教育故事,教師可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梳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系統地表達個人觀點。我相信,經過實踐驗證的觀點和做法一定更能引起同行的共鳴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