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

作為一名從教32年的老教師,我寫過不少教育敘事,也積累了一些寫作經驗。我認為,要想寫好教育敘事,關鍵是樹立讀者意識,即在寫作時換位思考:如果我是這篇文章的讀者,我喜歡這篇文章嗎?我能從中學到什么?
教育過程要真實
教育敘事應當力求真實。一是教育過程要真實,教師要寫自己和學生的故事,或者寫身邊的教師和學生的故事。只有真實發生過、親身經歷過、親自實踐過,教育故事才更鮮活,探索出的教育經驗才更科學。二是教育效果要真實。教育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孩子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些教師在寫教育敘事的時候容易夸大教育效果,背離了教育規律。比如,我曾經讀過一篇轉化學困生的教育敘事:某班主任在初次與孩子見面時,被一個調皮的男生鬧得下不來臺。后來得知,這個男生因不服老師的批評把自己的拳頭砸出血,在辦公室和爸爸大吵大鬧,上課完全坐不住,想出去就出去……然而,這位班主任通過多次與家長溝通,多次與孩子談心,讓他做值日生,培養他的自信心,僅一周后,該生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讀組織得有條不紊,午托也管理得井井有條……
讀到這里,我不是不相信該同學的改變,但也難免心存疑慮:如果改變他如此簡單省事,那之前的教師為什么未能成功教育他?
因此,教師寫教育敘事時,要對教育心存敬畏,寫真人真事,說真話抒真情。這樣,故事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才具有生命力。
故事要有亮點
一些教師覺得,日常班級管理工作和教學工作就是“重復昨天的故事”: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困生、家校溝通,等等,哪有那么多新話題、新故事可寫?確實,教育故事存在太多的“似曾相識”,一些人人皆知、耳熟能詳、提頭便知尾的故事,如果再拿來寫,就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從熟悉的故事中挖掘新的突破口,為那些司空見慣的事件注入一絲“陌生感”,打造“生動的重復”。
比如,我曾經寫過一則教育故事《我罰自己站》。故事是這樣的:我發現教室垃圾桶的垃圾滿得溢出來了,全班同學卻熟視無睹。我當時真的非常生氣,但簡單地批評管用嗎?怎樣才能讓學生印象深刻?我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告訴學生我要罰自己站,因為自己教育不到位。文章中有這樣兩個片段:
我緊閉嘴巴,雙手放在背后,眼睛看向后面墻上的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可能沒想到我會有這樣的舉動,孩子們愣住了,自覺拿出作文本開始謄寫。
下課鈴響了,我向孩子們深深地鞠躬并說:“我覺得今天的自我懲罰是有價值的。”說完,轉身離開教室。孩子們都待在教室里,沒有一個人出門。
這個教育故事的新意在于教師用自罰的方式、無聲的語言代替說教,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很多看似平凡的小事蘊含著不平凡的教育意義。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善于在日常的瑣事和常事中尋找新視角,就能寫出有新意的故事。
細節刻畫要生動
在寫教育故事的時候,作者如果只是概括性地記錄一些場面和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讀者就很難產生代入感,也無法從中學習到具體可操作的教育措施。比如,下面是一位教師寫的教育故事。
上課鈴一響,班長就焦急地跑過來告訴我小明不見了。我馬上讓其他同學去找,到處都沒找到,我開始慌了,他會去哪兒呢?此時,我想起早晨檢查作業時發生的事情,心里更擔心了。他的作業本上是空白的,我問他為什么又沒寫作業,他沒說話。我并沒有在意,因為每次他都這樣,給家長打電話,他們也都以生意很忙為借口直接掛掉。我本以為事情會如往常一樣過去,沒想到他今天突然不見了……我向學校反映情況后,在校長的帶領下,在全校教師的合力幫助下,沒過多久,我們找到了他。在后來的談話中,他告訴我是因為自己表現不好,沒臉見老師和同學才躲起來的……直到現在,我回想起來仍覺得心有余悸,發生了這樣的事,我對學生的心理動態卻渾然不知。我感到十分難過與自責,但是遇到問題,僅僅自責有用嗎?像這樣的學生,我們要多給他們自信和勇氣,給他們愛和希望,他們會帶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詩和遠方。
整個故事讀下來,事情的來龍去脈倒是比較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動也很多,但學生仿佛“隱身”了,我不知道教師是怎么開導他的,教師后續如何處理這件事情,學生后續有何變化……究其原因,這個案例忽視了細節,缺少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的細致刻畫。
教育故事中的角色互動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增加對話可以讓故事更具動態感,同時也能體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例如,在上述片段中,作者可以以直接引語的方式呈現教師與該生的對話,描寫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的神態和動作,強調對話對他的影響。
相比而言,下面這個片段讀來就更有畫面感。
他忐忑地站起來,低著頭,右手拇指與食指使勁地捏著衣角,上牙咬著下嘴唇,鼻翼兩側有幾顆汗珠。我把手輕輕地放到他的肩膀上說:“聚光燈那么亮,觀眾那么多,你又是第一次上臺,緊張在所難免,深呼吸一下,好嗎?”深呼吸之后,又是十幾秒的沉默,他終于抬起頭,看了一眼始終面帶微笑的我,怯怯地說……
這段話,沒有一個“愛”字,但字字句句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師愛,這就是寫作中細節產生的良好效果。
細節是讓故事鮮活的關鍵。教師要盡可能地使用具體的、生動的語言描述場景和人物,讓讀者仿佛置身故事中。
教育道理要深刻
教育敘事是用小故事揭示大道理。因此,好的教育敘事不僅能以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吸引讀者,還能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朱光潛在《作文與運思》中寫道:“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將全部想好,拈一張稿紙,提筆就寫,一直寫將下去。他們在寫一句之前,自然也得想一番,只是想一句寫一句,想一段寫一段。上句未寫成時,不知下句是什么;上段未寫成時,不知下段寫什么。到寫得無可再寫時,就自然終止。這種習慣養成時,‘不假思索’而任筆寫下去,寫得不知所云,也是難免的事。”朱先生這段話實際上是提醒我們,落筆行文之前要有一個明確的主旨和整體規劃,這樣我們在寫作時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知道如何安排詳略、突出重點,才不會遺漏一些重要信息。核心觀點和文章結構想清楚了,敘述內容才能主線清晰,讀者也才能順著主線獲得身臨其境的“局內人”體驗,才能在閱讀中形成對事件的再認識、再升華,感悟教育道理,與筆者產生共鳴。
有時候,教師可以“制造”故事,即先確定文章表達的主旨,再根據這個主旨構思和組織班級活動。例如,在寫一篇關于家長會的文章之前,我會先思考:確立一個怎樣更有深遠意義的主旨呢?如何讓家長會常開常新,讓家長和學生印象深刻呢?
經過查閱資料、反復思考和廣泛征求其他教師的意見,我打算另辟蹊徑:變“開會”為“約會”!圍繞這個主旨,我有意識地創新家長會形式,變以往的“老師一言堂總結匯報”為“學生展示+親子互動”。家長會上,學生展示詩朗誦、英語歌曲、室內體操等節目,和家長比賽口算、成語接龍,孩子們還給家長過集體生日……這樣的家長會,直觀地展示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傳遞了學校育人理念,讓家長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成長與變化。這樣的教育敘事,在故事發生前就確定了主題,教師再實踐、再下筆就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性,文章也更有價值和意義。
要寫好教育敘事,要讓作品有強大的生命力,教師一定要有讀者意識,要想同行之所想、想同行之所需,用鮮活的故事和實用有效的措施吸引讀者,用深刻的道理啟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