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寧

如何寫好教育敘事?我以自己撰寫《三尺講臺,延續愛》(發表在《班主任之友》小學版2023年第4期)一文的過程為例,談談我對寫好一篇教育敘事的思考。
選題:撥開云霧見天日
不少教師在寫作前都有這樣的困惑:和孩子們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提筆卻不知道該記錄、挖掘、思考哪些事情。我也不例外,最初選題時,我也不知該從哪里入手。于是,我先羅列出自己在這幾年的班級管理中和學生發生的故事,然后進行分類:有教育智慧,比如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化解了科任教師與學生的矛盾;有集體故事,比如通過開主題班會教育全體學生;有特殊生的故事,比如讓多動癥兒童融入班集體……
在眾多的故事中,我選擇了我與小源的故事。小源患有先天性視覺障礙,我對他頗為上心,幫他打印特制的三倍大字體的教科書,鼓勵他參加詩詞大賽,培養他的自信心。文章第一稿主要講述我如何發揮小源記憶力強的優勢,陪伴他參加詩詞大賽的故事。在這一稿中,只有我對小源學業上的幫助,缺少了人文關懷,沒有鮮明的亮點。
轉折的契機發生在一節班會課上。那次班會課有一個環節是榜樣示范,我給學生講我小時候的故事,想讓學生從我的成長故事中獲得力量。我小時候患有弱視,但是我沒有放棄學習,最后在老師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學業。我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忽然聯想到這篇教育敘事:小源患有先天性視覺障礙,我小時候眼睛也不好,可以將我和他聯系在一起寫作呀。
于是,我再次改稿,加入我小時候的經歷,解釋我為什么這么理解小源。這個時候的故事已經比最初要豐滿一些了,在選題上也脫離了常見的特殊生轉化案例,“傳承教育美好”的主題初見雛形。
修改:千錘百煉始成金
改完這個版本后,我每天還是照常把這篇文章拿出來讀一讀,讀著讀著,一系列問題又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的老師曾經為我付出了那么多,每天接我上學、放學,給我輔導功課,為我放大板書,為什么我不把他對我的愛寫下來?我如今對小源的愛不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模仿我的老師嗎?我的老師曾經為我放大板書,我如今為我的學生打印特制的三倍大字體的教科書;我的老師曾經陪我上體育課,我如今陪我的學生上體育課;我的老師曾經給予我無數次鼓勵,我如今鼓勵著我的學生……小源不就是曾經的我嗎?
我茅塞頓開,再次調整文章結構,弱化小源參加詩詞比賽的過程,強調我的老師對我的幫助,再到我對小源的幫助。這個時候,文中的主人公由兩個人變成了三個人,從兩代人變成了三代人,故事的立意也得到了升華,主題變為傳承師愛。改到這里,我心想:這下終于不用改了。
我每天照常把這篇文章拿出來讀一讀,但總感覺還缺點什么。
修改的契機再次來臨。在一次教育敘事研討活動中,一位教師聽了我的故事,給我提出了一個建議:轉換人稱。也就是說,從之前的第一人稱“我”的老師怎樣怎樣、“我”的學生怎樣怎樣,改成“她”的老師怎樣、“她”的學生怎樣。寫到小源取得冠軍這個高潮時,再揭開謎底:女老師就是我。這種寫法讓這個故事的講述角度區別于其他故事,也讓讀者感受到師愛一直在傳承,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感。
這個建議讓我醍醐灌頂。我進行了人稱的轉換,同時調整了敘述順序。文章整體結構變成:女孩在老師的無私幫助下完成弱視手術,并考上了師范院校。這一部分是回憶,采用倒敘的方式,調動讀者的情緒。第二部分采用插敘的方式講述男孩患有先天性視覺障礙,從而引起讀者思考:前文的女孩和這個男孩是什么關系?第三部分揭曉女孩的身份后,用順敘的方式講述我對小源的幫助,讓讀者豁然開朗。
這一版的改動不多,卻是效果最好的一次。這也給了我啟示:寫教育敘事,沒有最好的版本,只有更好的版本。
細節:于細微處見真情
當文章結構和主題確定下來之后,我開始著重打磨細節,比如文中多次出現的“就像當年她的老師曾經給過她……”,反復強調能讓讀者感受到這位年輕教師從未忘記要把這份師愛傳遞下去,給讀者情感上的沖擊。再比如,下面這一段打動人心的學生語言描寫和教師心理描寫——
男孩對女老師說:“老師,您知道嗎?這已經是您陪我上的第92節體育課,無論刮風下雨、酷暑嚴寒,您從來沒有缺席過,謝謝您每一次都在。”那一刻,女老師的內心有太多的觸動,她知道自己給予了男孩力量,幫助他打開探尋世界的窗戶,就像當年她的老師曾給過她的陪伴一樣。
好的教育敘事一定要先打動自己,打動自己才有可能打動別人。每次讀這一段,記憶涌上心頭,我都會特別感動,總能想起小源對我說話的場景。那一天,我和他并肩坐在操場上,照常聊著生活和學習上的事。他這段話沒有華麗的語言,但真的非常觸動我:他牢牢記住了我對他的每一份愛,并把這些愛視為他前進的動力。
還有一句打動人心的話是“我多想告訴我的老師:我想您了”,在最初的版本中,我寫的是“我又想起了我的老師”。這一處的修改是受我們班孩子的啟發。有一次,小達請假沒來,他的好朋友小明就來問我:“老師,小達今天怎么沒來呀?”我告訴他小達生病了。小明就借我的手機給小達發語音信息:“小達,你一天都沒來,我好想你啊!”那一刻,我的鼻子一酸,被孩子真摯的感情感動得落淚。我瞬間就想到要把那句“我又想起我的老師”改為“我多想告訴我的老師:我想您了”!
這一句話的修改算是一次成功的潤色,很多教師在看完文章后說這句話是最打動人的一處。類似的“點睛之筆”還有小源給我的留言:“陳老師,我將來也要成為像您這樣的老師!”故事的立意升華——師愛將繼續傳承下去,讀者的情感再一次被激發。
總之,一篇好的教育敘事一定是經過反復推敲,甚至是千錘百煉的。從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這篇教育敘事從選題到最終定稿,我已經記不清推敲和修改了多少次,光保存下來的修改文本就有16版。整整一年時間,我都在不斷修改和完善這篇文章,每一次新的版本都要比前一個版本更豐滿,更有教育價值。
所以,教師不要害怕修改文章,修改甚至推翻的過程就是破繭成蝶的過程。只要不斷修改,不斷研討,不斷向別人請教,敏銳地捕捉教育中的細節,并把這些細節聯系起來,你的育人故事也能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