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在自媒體盛行的當下,某一熱點事件發生后會在短時間內“刷屏”,似乎人人都是“話癆”。可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會羞于與人打交道,原因是“社恐”。所謂“社恐”,就是社交焦慮。我就有這樣一名學生。
個案概況
小影是一名四年級女生,偏瘦,性格內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小影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鄉下生活,媽媽在外地打工,只有過年才在家里待幾天。所以,母女之間的交流不多,感情也不深。小影6歲時,隨媽媽到城里上學。媽媽經常批評她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對她各種不滿意。
課堂上,小影比較安靜。小組討論的時候,小影常常坐在座位上不發言。有的時候老師點她回答問題,她紅著臉站起來,緊咬著嘴唇,很難開“金口”。下課后,她也不跟同學們一起玩,一般趴在桌子上休息。老師問她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她總是搖搖頭。
小影的成績不太理想,學習興趣也不濃。她擔心自己說錯話,引來同學和老師的嘲笑,因此害怕在課堂上發言,更害怕在公共場合說話。在人多的地方,她有時會心慌氣短、呼吸困難、手心冒汗等,對此,小影也感到很苦惱。
評估分析
小影媽媽反映,小影比較怕人,平時要她跟人打招呼,她總是躲得遠遠的,像沒見過世面一樣。綜合老師、同學和家人反映的情況,我發現小影對包括學校、教室、商超等在內的多個社交場景表現出顯著且持續的擔憂和害怕,不喜歡被人關注,害怕被人嘲笑。
咨詢過程
1. 與來訪者建立良好關系,制訂咨詢方案
第一次咨詢是小影的班主任帶著她來的,小影顯得比較拘謹,整個人縮成一團。雖然我不斷鼓勵她,接納她的沉默,但她始終沒說話。小影的心里一定裝著事兒,但是怎樣才能走進她的內心呢?望著她離開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后來,我從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小影平時喜歡畫畫,她的書包里有好幾本圖畫本都被畫滿了。
第二次咨詢,是因為小影在課堂小組討論環節趴在桌上睡著了,結果被班主任帶來找我。我見到她時,她還是有些緊張。我微微笑了笑,知道她可能還不會回應我,打算換一種溝通方式。
師:聽說你喜歡畫畫,學校馬上要開美術展了,你準備好了嗎?
小影抬頭看了看我,還是沒說話。我遞過去一張白紙和一支鉛筆。
師:我看過你的作品了,覺得你畫得很好,很形象,又有想象力,也很有繪畫的天賦。
生(害羞地笑了笑,又低下頭):謝謝老師!
師:今天,我們也來畫一畫,你想畫什么都可以。
小影遲疑了一會兒,沒有應答,但是拿起了筆。她思考了很久,最后只畫了一個簡單的火柴人,然后迅速地放下筆。
我疑惑地問她是不是畫完了,她輕輕點頭。或許是畫畫讓她放松了,她的緊張和局促少了很多。
師:你畫的這個人是誰?
生:我自己,就是我自己。
師:火柴人沒有嘴巴,看來,你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
我聽到她急促的呼吸聲,知道她在積攢勇氣。
師:這里很安全,沒關系,我愿意聽你慢慢說。
5秒、10秒、20秒……大概兩分鐘之后,她才又張了張嘴巴,但是沒有發出聲音,欲言又止的樣子。
師:你有進步,你的話已經到嘴邊了,馬上就可以出來了。沒關系,我愿意聽你慢慢說。
生:我很害怕,我也沒有朋友。
小影開口說話了,機會來了,或許可以從圖畫心理分析的角度找到突破口。這個階段的咨詢主要采用了共情、來訪者中心等技術,以小影的特長為突破口打開其心扉。
2. 運用圖畫心理分析,助其樹立合理信念
本階段主要采用圖畫心理分析尋找小影行為表現深層次的原因,并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咨詢中,小影哭著講述自己的經歷。她說,她從小就沒有感受過父愛,媽媽工作也很忙,根本照顧不了她,更不用談心理上的關心。她很自卑,因為這份自卑,她像烏龜一樣使勁退縮,縮到她為自己構筑的“殼”里。可是,她縮進“殼”里之后也不快樂,因為“殼”里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或者事物能夠給予她溫暖和慰藉。
上幼兒園后,她想和同學們一起玩,但是她不懂得怎么與小朋友相處。她會搶東西、打人,因此,小朋友不太愿意接近她。老師跟小影媽媽交流過幾次之后,媽媽常常提醒她“跟小朋友玩要有禮貌,不然沒人理你了”。慢慢地,她把自己封閉起來,從不知道怎么與人相處,到害怕跟人接觸。
找到了問題,我們怎么去看待問題很重要。雖然改變信念的過程艱難且漫長,但是我們只要肯邁步,就有到達終點的希望。我拿出小影畫的火柴人,讓她給自己加上嘴巴。她不急不慢地加上了不太平直的一橫,有點嘴角上揚的感覺。這應該是她此刻的心理感受,有一種釋然的感覺。
接下來的幾次咨詢中,我繼續通過畫房子、樹、人和小動物等,來了解她的家庭環境、個人成長經歷、人際交往等。她也慢慢地敞開了心扉,和我講了更多事情。我耐心地傾聽,慢慢地引導,看見她一點一點地改變。
案例反思
從小影的表現來看,孩子的社交焦慮表現出的不僅有回避行為,還有一些破壞性行為,這在低年段學生中較為常見。因此,要想有效緩解孩子的社交焦慮,應該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提高關注,走出困境有方法。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有些困惑無法主動表達,也認識不到自己面臨的困境。家長和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的狀態,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溝通、詢問身邊人、觀察繪畫和文字作品等,及時察覺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讓他們感受到心理支持。不回避問題,才能為解決問題尋找到出口。
塑造行為,群體能接納。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其在同輩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是正相關的,我們要格外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多通過正向激勵、制訂目標、班級小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習慣,讓他們生活在溫暖的集體中。
改變認知,交往不可怕。有些學生在社交中出現焦慮情緒,是負面情緒指引下的結果導向思維給自己設限,隔離自己。教師可以召開主題班會,從維持人際關系、認識自己、不怕失敗等方面引導學生跳出預設的悲觀框架,不害怕被他人拒絕,從而提高學生心理韌性,讓學生主動參加團體活動。
調節情緒,焦慮最小化。小學生因為不會處理消極情緒,往往會擴大交往這件事帶來的負面意義,最終抗拒交往。我們可以通過心理課堂、心理咨詢、師長引導的方式,讓小學生識別自己不同狀態下的情緒,與教師、家長探討自己情緒背后的需要,找到滿足需要的恰當方式,正確處理情緒,樹立合理信念。
小影因自卑而產生社交焦慮,這與家庭環境、個人遭遇、性格特點等都有關系。無論是心理咨詢,還是生活實踐,只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心理支持,讓他們有說出來的勇氣,問題也許就不再是問題了。(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