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看到班上那么多同學都畫了丑丑的自己,小涵內心的認知被強烈沖擊了。原本認知里的那些所謂“直爽、厲害”帶給自己的滿足與快樂一下子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難看、討厭,小涵承受不住內心涌起的委屈,一下子就號啕大哭了。
此時,不是老師簡單批評幾句,或者口頭安慰一下小涵能平息的。既然大家選小涵為素材,既然小涵本身也還有諸多不足,不如抓住這個機會,用美學來幫助學生重塑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贊科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提到“審美發展和道德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對于美的欣賞可以使人變得高尚起來”。美商,并不是指一個人的漂亮程度,而是一個人對自身形象的關注程度,對美學和美感的理解力,甚至包括一個人在社交中對聲音、儀態、言行、禮節等一切涉及個人外在形象的因素的控制能力。
美術老師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讓同學們談談自己這樣創作的理由,素材的來源是什么。藝術創作《夸張的臉》本就是把人物某一點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出來,學生會畫出“嘴巴歪在一邊,眼睛瞪得像銅鈴,鼻子眼睛擠在一起”這樣的面部特征,一定是在日常觀察到,注意到的,這些畫就是小涵的鏡子。可以讓同學說說在什么情況下小涵會出現這樣的臉部表情,這樣的小涵給自己怎樣的感覺,同樣的事情如果是自己遇上,又會是怎樣的表情。
小涵可以聽到大家口中、眼中、心中的自己。跟日常與人沖突時老師的教育批評不同,此時的她急需找到大家眼中“丑丑的自己”的原因,她會更容易打開自己,重塑新的自我。
同時,教師也可以用美學幫助其他學生看清自己這樣畫小涵的真正意圖。借著美術創作的機會,小涵好像受到了同學的攻擊,畫紙上的小涵是這樣怪異,此時的小涵,成了同學眼中厭惡、丑陋的代名詞。此刻有一部分同學可能借著畫筆,借著課堂有恃無恐地發泄自己對小涵的不滿,甚至是報復。
美術創作會有夸張、怪誕、抽象、變形等表現形式,甚至也代表了一定的心理情緒,但在班級這樣的環境中,教師還是應該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理狀態去表達。席勒曾說:“人從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間必須架起一座橋梁,這橋梁便是審美教育,讓藝術充當使人恢復健康、具有美的心靈和人性的教師。”借助這次機會,用美學引導學生看清自己的真實意圖,了解自己的真實內心,從而在學生心底種下審美的種子。
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畫紙上人物臉部的表現手法會傳達繪畫者的意圖。比如熟悉的漫畫人物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作者借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人物的特點,用大頭來表現漫畫中兒子好問、聰慧;又比如,有學生把老師的耳朵畫得特別大,以表示老師的耳朵很靈敏,一點動靜就能聽到。“那么你們這樣表現小涵,有什么樣的意圖呢?”在老師的暗示引導下,學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畫作,比如“眼睛瞪得像銅鈴”,有的同學說是因為小涵做衛生很認真,查看仔細;有的同學則小幅度修改了自己的畫作,把歪在一邊的嘴巴變成了張得大大的嘴巴,表現小涵說話聲音洪亮……而此時的小涵,聽到同學們對畫作的解釋與解讀,既明白了自己該樹立怎樣的形象,也知道了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其實,教育就是用好每一個小意外。美術課堂上的“丑”也要讓它發揮價值,用美學幫助學生重塑自己就是很好的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