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1 世紀以來,利用移動互聯網教學技術提高教學效能成了世界性教育發展革命性話題。借助互聯網技術與移動教學技術,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參與程度進行管理,而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提升學習效率,規范教育管理,達到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本文以學習效果提升為導向,開展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路徑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本文旨在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對象主要為某高校大學生和高校混合式課程的課程結構以及基于該模式下的教師授課形式。利用統計調查分析與微觀計量實證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混合教學對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效果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一、基于分層抽樣的實證分析數據獲取
首先需要明確分層抽樣的概念和實施步驟。分層抽樣是一種統計學方法,它根據某些特定的特征或屬性將總體分成不同的層,然后從每一層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樣本。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樣本的多樣性和代表性,從而提高研究的準確性。
以下是分層抽樣的數學公式:
首先,確定總體數量(N)和要抽取的樣本數量(n)。在此基礎上,根據研究的需要,確定分層的依據,如學生的專業、年級、性別等。計算每一層應該抽取的樣本數量ni,其中i 表示第i 層。ni 的表達式為:
二、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特征考查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高校混合式教學結構特征考查主要涉及以下五個步驟。
一是數據收集。首先,需要收集關于高校混合式教學的各種數據。這可能包括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等方面的信息。這些數據可以通過調查、觀察、教學評估等方式獲得。
二是因子分析。收集到的數據需要進行因子分析,以識別其潛在的結構特征。因子分析是一種統計技術,用于從大量變量中識別出少數潛在的“因子”,這些因子可以解釋數據中的大部分變異。在這個步驟中,可以使用統計軟件(如SPSS)來執行因子分析。
三是特征解釋。一旦確定了因子,就需要解釋它們的意義。例如,它們可能代表混合式教學的不同方面,如線上互動、線下討論、自主學習等。
四是結果解釋。基于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進一步探討高校混合式教學的結構特征。例如,可以考查不同因子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或者比較不同教學方法在各個因子上的得分。
五是教學優化建議。最后,基于對混合式教學結構特征的理解,可以提出針對性的教學優化建議。例如,發現線上互動是一個重要的因子,但目前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就可以提出加強線上互動的建議。
根據上述內容,得出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征包括以下四點。
一是個性化與適應性。高校混合式教學強調個性化,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
二是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線上,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靈活安排學習進度;線下,注重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如小組討論、實驗操作等。
三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現代技術為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利用AI 進行智能輔導、推薦學習資源,利用VR/AR 進行模擬實驗等,都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是評估與反饋的及時性。混合式教學強調及時評估和反饋。通過在線測試和作業系統,教師可以迅速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給予反饋和建議。
三、學生學習效能提升的制約性因素
通過調查采樣和數據分析,歸納學生學習效果提升的主要制約因素。為了檢驗不同類型的授課模式對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效果的影響,將上述計量實證模型修正為:
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效果的影響與作用路徑,構建實證模型如下:
一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投入具有顯著影響。例如,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二是教師的課堂管理方式。教師的課堂管理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投入也存在影響。教師有效的課堂管理能夠營造一個積極、有序的學習環境,減少課堂上的干擾因素,使學生能夠專注于學習。
四、以學習效果提升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路徑
以學習效果提升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路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
第一,個性化教學方式。了解和把握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特點是至關重要的。這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興趣點和學習進度等。
第二,提高互動與參與。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有趣的話題或任務,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
第三,技能與實踐結合。通過線上學習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線下學習則是在實驗室或實踐基地進行實際操作。
第四,評估與反饋機制。通過在線測試和作業系統,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學生潛在的問題。
第五,技術整合。AI 可以用于智能輔導和推薦學習資源;VR/AR 則可以用于模擬實驗和實踐操作,為學生提供一個沉浸式的學習環境。
第六,合作與資源共享。學校可以與兄弟高校、企業或機構進行深入合作,共享教學資源和技術資源。
五、基于微觀計量回歸的實證分析
在高校混合式教學創新路徑的研究中,可以使用微觀計量回歸模型,可以將學生的個體特征、學習行為等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將學習效果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回歸方程進行分析。同時,還可以通過控制其他變量的方法,來探究某一特定因素對學習效果的獨立影響。
選擇以某高校電子商務1 班和2 班為研究對象,其中電子商務2 班作為對照班,通過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電子商務1 班作為實驗班,選用以學習效果提升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表1 中記錄了兩個班級的基本情況。
完成教學實踐后,統計分析學生在線學習、課堂參與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在線學習能否有效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動性,線上章節的學習狀況(章節完成進度,開始學習時間,學習次數)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并且,研究還表明,兩班在課前和課后的章節學習數量都有明顯的增加。這表明為了加強對新知識的預習和鞏固,學生會在課前和課后進行學習。總體而言,實驗班的學生的線上章節學習數量有了一些增加,而且他們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程度也在提高。這表明以學習效果提升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中心設計和提供的教學資源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需要。
針對兩種模式下課堂活動參與度進行對比。實踐中的課堂活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線上平臺提供的活動功能,學生的課堂活動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實踐環節,利用平臺為教學互動提供了課堂簽到、線上投票、答題隨機選人、在線搶答、線上問卷、互動練習、作業評分、課程直播等活動,活動中評分和直播在此次實踐當中未使用,其他各項活動的參與情況如表2 所示。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活動完成情況是最能夠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階段參與程度的。實驗班因為實行了新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上課之前,教師會以提升學習效果作為標尺,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分析,以此來了解他們在網上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活動,把課堂變成一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學習場所。對照班的課堂活動依照教學計劃進行,而在實驗班的課堂活動教師則會針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適時地調整活動的類型。經過對兩個班的學生參與活動的數量和活動達標的比例進行分析與統計,結果顯示,在搶答活動中,兩個班級的活動情況基本相同,表明學生對教師提問的意愿是相同的。但是,就實驗班的活動情況完成數據來看,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主動參加到課堂簽到、課程隨堂練習等活動中,實驗班的參與程度要高于對照班。這表明在采用了以學習效果提升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之后,教師所設計的課堂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六、結語
本文針對大學生學習的行為投入與效果、以混合式教學課程結構和教師授課模式進行研究,能夠正確地引導大學生提高學習的行為投入、認知投入、情感投入及能力投入,從而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