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憑借邏輯推理、文本生成、智能涌現等卓越能力,為高校經濟學專業教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動力。文章深入探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高校經濟學教學緊密結合的機制,揭示了其在提升教學內容多樣性、優化教學模式互動性、革新人才培養模式系統性,以及加強教育管理精準性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文章進一步提煉了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徑,旨在為高校經濟學教育教學注入全新活力,推動人工智能浪潮下經濟學學科結構的持續優化與升級躍遷。
關鍵詞 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校經濟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3.020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University Economics Teaching
YU Tonghui, LI Kemeng
(School of Busines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has introduced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momentum to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in higher education due to its exceptional capabilities in logical reasoning, text generation, and intelligent emerg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generative AI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lighting its substantial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e the interactivity of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e the systemic nature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strengthen the precision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Furthermore, this paper delineates the pathway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generative AI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aiming to infuse new vital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and to foster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conomics discipline structur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words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iversity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隨著數字技術規模的不斷擴大與應用的持續深化,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數字技術正驅動著社會由信息時代向智能時代深刻轉型。在此背景下,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憑借其卓越的智能內容生成、情景對話模擬及程序語言處理能力,日益成為革新教育教學方式、重塑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力量。長遠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推動產業組織形態、用工模式及理念的根本性變革,引領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構、教育形態的重塑,并為科學評價體系賦能[1]。然而,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經濟學教學模式與知識內容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具體而言,高校經濟學課程普遍以靜態教材為載體,難以實時反映經濟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教學方式上,仍沿襲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偏重理論傳授,而忽視實踐能力培養與創新思維激發。同時,現代社會愈發注重培養具備跨學科視野與多元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強調人才與新興科技的互補與融合。因此,高校經濟學課程亟須革新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實現與現代社會的無縫對接。在此背景下,加速推進教育行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布局[2]。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效增強了教學的精準度與科學性,是當前高校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這既是提升教學質量與成效、實現教育現代化轉型的內在訴求,也是促進經濟學學科結構優化升級,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迫切需求。
1" 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高校經濟學教學的價值意蘊
要實現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高校經濟學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應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所蘊含的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數字技術為堅實支撐,旨在為高校經濟學教育教學注入全新的發展動力。
1.1" 輔助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
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對于培養學生能力和提升學生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憑借其類人認知與思考能力,能動地改造數據庫內的已有知識并生成新知識,從而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能夠生產知識的“準主體”[3]。該技術憑借強大的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能夠精準響應用戶需求,實現內容的自動化生產。在數字化內容的創造與生成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作為內容創作者積極參與知識的創造及轉化,有效突破了傳統模式下知識生產過度依賴專業教師的局限性,逐步構建出一種更加貼近學習者主體需求的知識生產方式。具體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自動收集并整理與經濟學教學緊密相關的教學資源,通過信息的有效排序與特定算法的運用,生成具有邏輯性且易于理解的經濟學教學素材。
1.2" 促進教學模式的持續優化
智能工具的引入促使教學模式從傳統的“師—生”二元結構轉變為“師—機—生”三元結構,這一結構性變革推動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范式轉移。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工具,能夠構建人機協作的全新課堂教學范式。它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單向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塑造了一個由人類教師、機器教師及學生共同參與,更具公平性、多元性和交互性的教學生態。通過智能技術,課堂數據與教學模式得以動態結合,提煉出更為高效且優化的教學策略。這不僅提升了知識轉化的效率,強化了知識教學應用能力,還使課堂教學更加聚焦于經濟學場景,實現了由單一物理教學空間向物理與數字空間交融的轉變。
1.3" 推動育人模式的有效創新
傳統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側重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方法,隨著市場環境日益開放,經濟學教育愈發注重培養兼具深厚專業知識與卓越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此過程中,學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得以接觸并獲取大量知識密集型的學習資源。展望未來,人機交互協同模式將成為教育領域的新常態。鑒于此,需探索人機協同教學新模式,將教學重點由單純知識傳授轉向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經濟學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興趣,著力提升其獨立思考與解決經濟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培養創新能力與高階思維視為關鍵環節,緊密圍繞經濟學育人核心目標,構建全方位、動態性的學業評價體系,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為高校經濟學專業持續優化與升級提供內生動力。
1.4" 實現教育管理的精準革新
教學評價作為教育教學的關鍵環節,其動態性與精準性對把握學生知識技能發展動向至關重要,同時影響教育教學的持續改進。生成式人工智能憑借其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加速了信息獲取和知識傳授過程,評價實踐中需關注學生信息應用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4]。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算法,通過教學目標設定、人才培養、課程內容體系設計,以及教學方式變革等多路徑,構建智能化、多維度的教學評價機制。該機制能夠系統收集并深度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構建豐富詳盡的經濟學教育教學數據庫。教師借此寶貴資源,可靈活調整教學模式與內容,進而提升教學的精確度和教學效率。動態化數據資源有效推動高校經濟學教育教學場景的多元化、精準化和智能化轉變,實現教學、評價、管理等教育過程的緊密銜接,最終達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2" 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高校經濟學教學的路徑探究
2.1" 錨定正確價值導向,規避認知偏差風險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滲透,其影響日益顯著,公眾對此持有多樣化乃至兩極化的態度。一方面,研究者肯定了智能技術在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優化及教育理念與實踐模式根本變革上的巨大潛力與價值;另一方面,也存在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實際價值的過度估計現象,表現為過度樂觀或依賴的態度傾向,這可能會削弱學習者對知識的探索性過程,導致過度依賴[5]。此認知偏差源于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潛在價值的片面認識,以及未能充分考量其在長遠視角下對教育系統的整體性積極作用與深遠影響。當前,智能技術主要應用于教學流程的自動化和階段性處理,但隨著技術能力的提升,它將有望推動教育教學流程實現整體性、系統性的革新與升級。因此,我們應致力于規避對智能技術的認知偏差,引導師生深入理解其原理與內涵,挖掘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思考如何將其作為有效工具持續優化經濟學教育教學。同時,鼓勵師生主動探索智能技術與日常教學、學習活動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以期顯著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
2.2" 提高師生數字素養,創設智能教育環境
實現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融合,基石在于提升教師與學生的數字素養。數字素養體現了數字時代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6]。未來數字化教育將成為新常態。在此背景下,教師需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并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學生學習中發揮主導作用,確定協助模式,嚴格監管其應用。為此,應構建涵蓋頂層設計、課程建構、實踐應用、師資培訓等多維度的智能素養培育體系,推動教師掌握并熟練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同時,推進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支撐的教育教學環境建設,為智能化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亦是關鍵一環。針對經濟學教學需求,應建立與師生現有水平相匹配、具有高度適應性的數字素養和技術能力培訓體系,確保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積極推動人機交互模式下的師生交流與合作機制,使師生的數字素養及技能與具體教學場景緊密結合,達成深度融合與高效應用的目標,亦是實現愿景的關鍵所在。
2.3" 聚焦教學內容創新,完善學科體系建構
實現生成式人工智能對高校經濟學發展的有效賦能,須將其深度融入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形式和育人理念,這一過程應基于對經濟學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實踐探索,聚焦于教學內容的創新與優化。為此,我們應充分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自適應性與內容優化、深度學習等方面的能力,實時更新并引入經濟學最新知識內容,將前沿學術動態及研究成果及時納入教學,確保教學內容的前瞻性和時代性。同時,積極捕捉經濟學熱點問題,結合教學需求提供最新數據、案例及理論,實現經濟學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優化升級。高校經濟學學科體系復雜多元,包含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基礎框架,以及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特定領域的研究。因此,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尤為重要。為全面提升經濟學教育質量,我們應推動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融合,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學、統計學、區域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交融與互動,利用跨學科研究視角和方法論促進經濟學學科的創新與發展,塑造出更符合時代要求、更具融合性和創新性的經濟學學科體系。
2.4" 構筑智能教學空間,實現人機協同發展
為實現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經濟學領域的深度應用,需超越簡單技術疊加,通過引入該技術塑造經濟學智能教學空間。在此空間中,應結合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構建超越現實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虛擬與現實的協調聯動下,突破傳統場景的束縛,實現沉浸式、交互式學習,獲得豐富生動的學習體驗。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能力的持續進步,需加速構建其應用體系支撐。一方面,建立涵蓋教師教學評價、學生學業評價的動態數據庫,為經濟學教學應用提供堅實的數據資源基礎;另一方面,在強化智能技術教學應用的同時,做好全面評估工作。經濟學專業師生應積極投身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學習與實踐,提升數據分析和技術應用等關鍵能力。智能教學空間的塑造,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也為教師專業發展開辟了可視化成長路徑,從而提升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總之,虛實融合的教育空間應注重智能技術的應用與經濟學教學內容及方式的優化升級,以實現經濟學教育教學的創新性發展。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高校經濟學專業教育教學融合研究與創新實踐”(2024SJGLX0381);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精品在線課程項目)“產業經濟學”(YJS2024ZX33);河南省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中心項目“人工智能賦能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2024YJZX12)。
參考文獻
[1] 王雯,李永智.國際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與省思[J].開放教育研究,2024(3):37-44.
[2] 方海光,舒麗麗,王顯闖,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可能與可為——基于對Sora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4(4):69-75.
[3] 孫偉平,劉航宇.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知識生產方式的革命——從Sora的沖擊波談起[J].思想理論教育,2024(5):12-18.
[4] 劉邦奇,聶小林,王士進,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形態重塑:技術框架、能力特征及應用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24(1):13-20.
[5] 孫立會,沈萬里.論生成式人工智能之于教育的命運共同體[J].電化教育研究,2024(2):20-26.
[6] 黃榮懷.人工智能正加速教育變革:現實挑戰與應對舉措[J].中國教育學刊,2023(6):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