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涵 常偉廷
摘要:目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藝術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然而,目前我國油畫有關民族性的表現仍存在不足。文章據此提出具體發展建議和規劃,旨在使中國油畫中的民族性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方法:筆者基于新文科建設的理念和發展模式,從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藝科建設、中國油畫民族性發展歷程、中國油畫民族性發展現狀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國油畫民族性的建構四個方面入手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查閱相關書籍和文獻,梳理中國油畫發展歷史中有關民族性表達的部分,并結合油畫發展現狀,總結出需要改進之處。借新文科建設的發展理念,搭載國家教育創新的發展平臺,解決相關問題。結果:新文科建設是促進中國油畫民族性發展的良好契機。結論:中國油畫的民族性創作應立足國情,固本正源,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在正確價值體系的指引下樹立學術觀念、豐富知識儲備和完善思想體系,使其與時代價值相統一。深化民族精神意識,加強民族文化藝術實踐,還要精于求變,在傳承中創新,跨學科借力現代信息手段,順應時代發展。要讓中國油畫既保持傳統民族風貌,彰顯深厚文化底蘊,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創造新紀元。
關鍵詞:新文科;中國油畫;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1-00-03
1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藝科建設
《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布,象征著新時代國家教育理念的重大革新。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新文科要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育優秀的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國文化。”[1]新文科的“新”并不是舍舊立新,打破舊有傳統,而是守正創新,在傳承中融合創新,隨著社會變革和時代變遷,更新理念,不斷發展。在信息全球化和資源配置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新文科建設成為大勢所趨。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需要主動求變,共同推進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繁榮,增強國家綜合國力。
在文科所有類目中,藝術學科最為特殊。憑借學科特點,其可以靈活與各個學科進行系統協作。這正符合新文科建設所提出的跨學科、多領域協同研究。新藝科借助新文科提供的平臺,在聯動中發揮優勢,與新文科交叉融合、彼此增益。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藝科建設是對傳統藝科研究的延伸,打破了過往單一門類研究的壁壘,重塑其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能更好地拓展藝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加強人文關懷,強化價值引領,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培育時代新人。
2 中國油畫民族性發展歷程
西方油畫流入中國與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有關。郎世寧為了適應中國皇帝的審美需求,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折中畫法。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桐蔭仕女圖》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在中國體現出民族性傾向的油畫作品[2]。
近代美術的發展坎坷而曲折。大批青年遠赴日本和歐美,從西方藝術中汲取新鮮養分來改造傳統守舊的中國畫。這是中國美術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畫家真正意義上開始自主創作中國油畫并融入民族特性的重要轉折點。
抗日戰爭期間,表達民族情感的寫實主義油畫作品大量涌現,中國油畫民族性的發展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油畫一方面服務于人民抗戰,進行宣傳,另一方面民族性發展,二者相輔相成。
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術方面以“藝術要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原則,革命歷史題材的寫實主義油畫和全景式革命歷史畫是這一時期民族性油畫的代表。以董希文所作的《開國大典》為例,他將中國傳統民間年畫中的概括性以及飽和度較高的色彩與西方油畫的厚重完美結合,創造性地體現了民族氣概,為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開創了新的道路[3]。
隨著高考的恢復,藝術院校的青年們開始表達強烈的個人意愿,“傷痕美術”在全國上下引起強烈反響[4]。同時期出現的“鄉土寫實”繪畫則更能表現民族特性和人文情懷。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對中國美術史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且為后來描繪少數民族形象的油畫創作提供了范本,積極推動了中國油畫民族性的發展。
“85美術新潮”徹底打開了中國當代油畫的格局。新的一代更渴望真實表達個人情緒和狀態,對民族性的理念也有更新、更深刻的理解,并知道如何發揚民族優勢,如何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縱觀中國油畫發展史,不難發現民族性體現貫穿全程,這也是如今中國油畫區別于西方油畫的獨特表現。任何一個畫種都是一種藝術語言和表達媒介,其靈魂和生命力不依賴繪畫方式和材料,而是畫家自身的思想情感、精神氣質以及民族文化內涵。所以說,油畫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油畫民族性形成的過程。
3 中國油畫民族性發展現狀
從調研情況來看,當前我國油畫民族性表現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自油畫傳入以來,中國藝術界和理論界出現了許多質疑,大多是基于中國油畫中民族性的體現而產生的思考誤區。部分人認為既然油畫已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發展起來,就應該與原本的西方血脈“割裂”,完全轉化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這種想法無疑是片面且偏激的,任何一種舶來文化的演進,勢必經歷模仿和學習的過程。而油畫作為一種由西方傳入的繪畫形式,自然會帶有西方文明與西方文化的烙印,這與中國本土藝術及國人的情感之間存在壁壘,確實是無法回避的,所以不能武斷地拿來“為我所用”。
在模仿與繼承孰輕孰重的問題上,爆發的矛盾十分尖銳。有去西方化的觀點,也必然有部分人主張全盤西化,盲目崇尚西方本位觀念。執此觀念的畫家們認為油畫與中國文明、民族傳統甚至本土藝術是毫無交集的。產生這種觀念,本質上是對我國民族精神文化沒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這何嘗不是民族虛無主義和盲目崇拜外來文化的體現。許多本土藝術家在進行油畫創作時,未認真、系統地了解西方油畫體系的發展脈絡和繪畫技法,一味照搬效仿,拋棄本民族的藝術精華,盲目追逐西方藝術。殊不知,長此以往會導致本民族文化流失,不利于中國油畫長遠發展。應當深刻意識到,憑借“拿來主義”生搬硬套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僅會阻礙民族藝術繼續發展,還會使整個民族喪失自我,付出慘痛的代價。不能一味借鑒,照搬西方審美藝術標準,去品評中國本土油畫作品。需要將中國獨有的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油畫創作之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
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民族性并不同于民族化。后者更像一種“口號”、一種在既定范圍內需要達到的思維定式。事實證明,油畫民族化在一定程度上給藝術家套上了枷鎖,限制了其想象力和個性的發揮,會給創作帶來極大的束縛。一味強調油畫民族化,會限制中國藝術家對外來藝術的學習與研究,使得更多藝術家陷入沒有目標和方向的迷茫中[5]。
4 新文科背景下中國油畫民族性的建構
新文科改革是發展中國油畫民族性的良好契機,也是順應國家時代發展洪流的必然趨勢。
4.1 跨學科深度融合,營造民族文化氛圍
新文科建設的一大重點就是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遵循各學科發展規律,并結合各學科特點,運用系統思維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目標明確地進行整合。這對中國油畫發展是一個很好的啟發:不要局限于既往培養模式,要打開思路,多與其他學科互通。
油畫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始終與科學研究關系緊密。物理光學、數學、繪畫材料學都有介入,而透視學、解剖學也成為繪畫寫實的堅實基礎。這說明油畫體系不能關上門來獨自解決問題,而需要與相當多學科互通協作。所以在新文科背景下,要跳出單一學科研究的局限,多學科互動,全面協調發展。當下正是數字智能時代,藝術靈感和創作憑借科學技術的支持疆域大開,要用新技術、新思路、新視角革新油畫創作技法,形成新范式。要從哲學、心理學、歷史、地理、電子科技、交互設計等學科中開辟跨界研究新思路,從不同層面逐步推進油畫發展新實踐。
油畫的民族性不單單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體現,還是相通的民族情感、風俗習慣、氣質風貌和心理意識的體現。要注重民間藝術的發掘和民族化理論的建設,以多種媒介進行宣傳。學校也應該大力開設相關的民族學和思政課程,使其與藝術緊密融合,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同時,要深入實踐,了解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體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只有真正扎根于民族現實生活的土壤,創作才能深入人心,富有生命力。
4.2 領域拓展,順應新時代發展
中國畫家應該堅守本土文化的藝術審美特點,不斷豐富民族藝術內涵,但不應排斥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吸收養分。黃賓虹晚年在《畫學篇》中提出:一方面,中西繪畫將不分畛域;而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家將繼續保持特殊的民族性。它看似悖論,實際揭示了普世價值的根本在于其多元性,啟示人們擺脫單一語境所帶來的束縛,時刻準備著迎接新機遇的到來[6]。因此,要打開格局,以自信、達觀的態度借鑒西方油畫中的優秀元素,為中國油畫注入藝術生命力。在發展民族性特色的進程中與國際社會接軌,以多元化的創作觀念規避人的主觀性在藝術創作領域的局限性,使中國油畫既顯示出中國獨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思維,又具備國際化的藝術境界[7],對這個時代作出回應。
油畫在中國形成如此繁榮的局面,說明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與融合正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大數據時代,信息網絡為人們認識世界敞開了大門,也為人們提供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引進和創作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可以開展對外宣傳。新文科改革依托時代發展浪潮,需要站在更高點統籌學科發展,為學生創造更多機遇,拓寬其視野。中國油畫要沿著新文科建設指引的方向積極謀求新的發展途徑,自覺融入時代主流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世界所接受,努力打破刻板印象,煥發活力。
4.3 守正創新,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新文科無論如何建設,其核心仍然是文科的體系重點——人文精神的傳承。人文精神是萬物的尺度,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自信的產生需要足夠強大的人文精神關懷。如何通過新文科改革的方式,提煉出適合體現在中國油畫中的民族性核心內容是重中之重。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青年一代學生心中,構建新時代中華民族審美體系,在民族精神核心不變的前提下開拓創新,為民族文化續寫新篇章。
同樣,要思考以往中國油畫民族性嘗試成功的范例,從傳統中吸收養分,分析如何有效地將中式民族情懷與西畫理論根基巧妙結合,開辟一條屬于中國油畫發展的獨特道路。只有基于中國文化背景,繼承傳統文化精神,結合現代化觀念,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當代油畫發展民族性的有效途徑。必須守正創新,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賡續民族特色,準確把握社會與時代基調,打造獨具本民族藝術形態的中國油畫。
5 結語
人們可以從一幅畫中洞察一個民族的文化,也可以通過一幅畫展現一個民族的風采。強化中國油畫中民族性研究的價值導向,促進油畫語言和民族格調相融,為深化對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科學認識,推動新文科與油畫藝術研究的傳承創新提供了不竭動力和發展指南。新文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研究交流平臺,油畫創作者應掌握好尺度,平衡民族與外來、傳統與現代、單一與多個、繼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創作出具有積極時代意義的民族油畫,堅持正確價值引領方向,是新時代藝術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其價值觀和立場的體現。相信未來中國油畫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登上更廣闊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吳巖.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5-11,141.
[2] 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13-14.
[3] 林帆.《開國大典》背后的故事[J].檔案天地,2004(6):8-10,12.
[4] 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175-178.
[5] 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268-275.
[6]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421-424.
[7] 陸正虹.中國油畫民族化中的認識誤區及其再思考[J].雞西大學學報,2013,13(9):154-156.
作者簡介:楊舒涵(1999—),女,遼寧本溪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油畫。
常偉廷(1979—),男,吉林梅河口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大型繪畫。